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冯冯:慈悲是佛法的根本


   日期:2018/4/6 11:1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作者:冯冯

  非常欢喜听到许智铭居士发心,*集整理关于佛法中“爱”字的讨论文章,予以印行。这对于学佛者真是一个大喜讯,这一本论文专集出版,是极有意义的、必要的。

  佛法中爱字的讨论,历时多年,参加讨论的大德学者,都是对佛教经典和各种哲学有非常深入研究的,大家都贡献出独到的心得发表他们精辟的见解,*成了这一本史无前例的佛学讨论论文集。所讨论的主题是佛法中的“爱”的问题,但是讨论的范围,除了佛典而外,旁及各派哲学思想、文字学、社会学、、比较宗教学、人类学等等有关的学问。

  这一本论文专集,无疑是当代最具教育价值的一本佛学文献,也是最具有学术价值的,非但对于一般学佛者具有启发作用,而且对于教理的抉择和分别有参考价值。

  参加讨论的各位学者,和人治学方式途径不同,发表的谠论,仁智互见,但是有一点共同的,就是每一们都是至诚的,都是为了弘扬佛法而贡献他们的卓见,他们这种赤诚弘法和认真不苟的精神,十分值得钦佩学习。

  就我肤浅的愚见来说,我从这批论文获得很大的益处。首先得到的启示就是:读经须就佛经的整个意义、整个思想系统、整个哲学观念来揣摩佛经当中的局部文字的含义,不宜断章取义,以免误解而钻入了牛角尖。

  我是个初学佛者,对于佛学知得太少,不够资格参加讨论,更不够资格月旦学者的宏论。只是从信佛的心和一般研究的客观态度来说上面的一段拜读的心得。

  龙树菩萨所引佛语:“是佛法中,弃舍一切爱、一切见、一切吾我骄慢,悉断不著。……我弟子,无爱法、无染法、无朋党,但求离苦解脱,不戏论诸法相。”

  佛典中的“爱”字,是指六爱三爱等等有染污的“爱”,有漏的爱,必须予以断离舍弃。

  这都是很明白的,愚见认为学佛者必须了解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的解说。

  智论中很多主张“断爱”的论句,例如:“爱能击闭心。”“爱断余则断”“爱断则知余烦恼皆已断”。“诸结使皆属爱见,属爱烦恼覆心……如题爱离故,属爱结使亦离,得心解脱。”“爱处生爱,嗔处生嗔,慢处生慢,痴处生痴,自诳其身。”“身心得诸法皆是苦,无有乐,是苦因缘由爱等诸烦恼。”“善修无常想,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能除三界结使,以是故,即名为道。”

  龙树菩萨又说:“诸佛不取众生相而能生慈悲。”

  金刚经说:“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涅槃经说:“如来无有爱念之想。”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又说:“佛大慈大悲真实最大……诸佛慈悲乃名为大。复次,大慈从大人心中生……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萨见众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后世苦等诸苦所恼,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后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以大慈悲力故,于无量阿僧祇世生死中,心不厌没,以大慈悲力故,久应得涅槃而不取证,以是故,一切诸佛法中,慈悲为大。”

  佛经上已把“大慈大悲”和“爱”界说划分得清楚,大慈大悲并不能以“爱”字来代替,已经很显明,佛法要断“爱”,并非断“慈悲”。假如用当代滥用了的“爱”字来解说佛的“大慈大悲”,显然是不适合的。假如两者同义,龙树菩萨当日何不索性都用“爱”字?却要讲“大慈大悲”?

  大慈大悲是无私的,无条件的,不同于一般人所讲的“爱”字——即是有条件的感情占有、索求,或施与——佛的“大慈大悲”是无条件、无所求的济度。

  佛无四相,无好、恶、爱、憎之心,故此涅槃经说:“如来无有爱念之想。”

  所言如来,当是指成道之后的佛陀,不是指未成道以前的肉体,似不宜说成道了的佛陀也有肉体的七情六欲之爱。成道以后,一切爱欲均已断离,连四相都无,心不住有为、无为性中,不依止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心无所缘,早已无爱无憎,只有大慈大悲,令众生离爱憎,得般若智,出离苦海。

  沈九成居士鸿文说:“大慈大悲是一切佛法之根本,”此论极为正确。

  大慈大悲是佛道之根本,此语也是引用自佛教经论。

  龙树菩萨说:“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萨见众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一段,上面已引述过。

  在我肤浅的愚见:“爱”字,在佛陀的时代,字义甚为清楚明显,今世的“爱”字,字义演变至大,到了意义难以分辨的程度,必须加以补充解说,才能知道所指是那一种意识概念。若用“爱”字来代替“大慈大悲”,我恐怕反而会使人容易误解佛法本意。大慈大悲并无爱憎成分在内,悲愿与“爱”,显然是两回事。举例说:我“爱”世人,潜意识在求满足自我之优越感建立,且不离相,我却未必有“慈悲”在内。佛度众生,则纯出于慈悲,非出于情识分别,因为佛已离诸心识,无有分别。

  我太不敏,学识太差,不敢班门弄斧,仅仅在此表示个人的幼稚看法而已。愚见认为:我们学佛的人,仍宜遵从佛典原本的说法,从佛教思想哲学的系统整体去解释局部的字义,不宜断章取义去推翻佛教的基本观念。

  我认为:论文中,仁智各见,但是都是虔诚地为了发扬佛理,虽论而非争,而这些讨论是极有教育意义的。真理越辩越明,讨论越多越详尽,越能使我们更加了解佛法的真义要旨。各位大德学者的谠论,殊途同归,均是阐扬佛理的精微理论。这一本专集,对于佛教,对于哲学,对于人类文化,都将会提供很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

  摘自:《禅定天眼通之试实验》作者:冯冯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冯冯       慈悲)(五明学佛网:冯冯       慈悲)  

 其它法师:我自幼至长因「观音菩萨」慈悲引渡而念佛、学佛, 

 其它:慈悲与爱的比较研究(陈星桥) 

 洪启嵩居士:智慧年‧慈悲年 

 王雷泉教授:观音信仰与佛教慈悲精神——在普陀山观音文化论 

 妙莲法师:转凡心修佛行 二、忍辱慈悲菩萨心 

 证严法师:人间菩萨 慈悲心喜舍行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四、戒杀素食慈悲根 

 净因法师:尊重生命 慈悲不杀 

 济群法师:造就慈悲品质 

 楼宇烈教授: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遍于一切有情 

 杨曾文教授:以慈悲护生精神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董群教授:佛教伦理的慈悲精神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