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印光大师:劝信愿真切甲,示真信切愿


   日期:2018/4/7 21:4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印光法师嘉言录》

  18.《二、劝信愿真切 甲、示真信切愿【书一】二四》

  原文:印光法师

  甲、示真信切愿

  所言信者,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实实是乐。娑婆之苦,无量无边。总而言之,不出八苦,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此八种苦,贵极一时,贱至乞丐,各皆有之。前七种,是过去世所感之果,谛思自知,不须详说,说则太费笔墨。第八五阴炽盛苦,乃现在起心动念,及动作云为,乃未来得苦之因。因果牵连,相续不断。从劫至劫,莫能解脱。五阴者,即色、受、想、行、识也。色,即所感业报之身。受、想、行、识,即触境所起幻妄之心。由此幻妄身心等法,于六尘境,起惑造业,如火炽然,不能止息,故名炽盛也。又“阴”者,盖覆义,音义与“荫”同。由此五法,盖覆真性,不能显现。如浓云蔽日,虽杲日光辉,了无所损,而由云蔽故,不蒙其照。凡夫未断惑业,被此五法障蔽,性天慧日,不能显现,亦复如是。此第八苦,乃一切诸苦之本。修道之人,禅定力深,于六尘境界,了无执著,不起憎爱。从此加功用行,进证无生,则惑业净尽,斩断生死根本矣。然此工夫,大不容易,末世之中,得者实难。故须专修净业,求生极乐,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则莲华化生,无有生苦。纯童男相,寿等虚空,身无灾变。老、病、死等,名尚不闻,况有其实?追随圣众,亲侍弥陀。水鸟树林,皆演法音。随己根性,由闻而证。亲尚了不可得,何况有怨?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楼阁堂舍,皆是七宝所成,不假人力,唯是化作。则翻娑婆之七苦,以成七乐。至于身,则有大神通,有大威力,不离当处,便能于一念中,普于十方诸佛世界,作诸佛事,上求下化。心,则有大智慧,有大辩才,于一法中,遍知诸法实相,随机说法,无有错谬。虽说世谛语言,皆契实相妙理。无五阴炽盛之苦,享身心寂灭之乐。故经云“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也。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极乐之乐,乐莫能喻。深信佛言,了无疑惑,方名真信。切不可以凡夫外道知见,妄生猜度,谓净土种种不思议胜妙庄严,皆属寓言,譬喻心法,非有实境。若有此种邪知谬见,便失往生净土实益。其害甚大,不可不知。【书一】二四

  18.《二、劝信愿真切 甲、示真信切愿【书一】二四》

  白话译文:圆涛法师

  18.所说的净土三资粮之 “信”,必须相信娑婆世界确实是苦,极乐世界实在是乐。娑婆世界的苦无量无边。总的来说不超出八种苦。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这八种苦,无论是贵极一时的人,卑贱到乞丐的人都有这八种苦。前面七种是过去世所招感的果报,好好思惟自然知道,不须要详说,说的话太费笔墨。第八种五阴炽盛苦,是现在起心动念以及行为举动,这是未来得苦之因。因果牵连相续不断。从劫至劫不能解脱。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色:就是所感的业报之身。受、想、行、识,就是接触外境所起的幻妄之心。由这些幻妄身心等法,在六尘境起惑造业,如大火炽然燃烧,不能止息,所以名为炽盛。又者,阴是盖覆的意思,发音和意思与“荫”字相同。由这五法盖覆真如自性,不能显现。如浓厚的云层遮蔽太阳,虽然太阳的光辉一点没有减损。而由于浓云遮蔽的缘故,不能蒙受太阳的照耀。凡夫没有断除惑业,被这五阴障蔽,觉性之天,智慧之光不能显现,也是如此。这第八苦是一切诸苦的根本。修道人禅定功力深,对六尘境界一点不执着,不起憎爱之心。从此加功用行,进一步证无生四果。那么惑业净除究尽,斩断生死根本了。然而这个工夫很不容易。末法之中的修道人得到实在困难。所以必须专修净业,求生极乐。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就是莲花化生,没有生苦。纯是童男之相,寿命等虚空,身体没有灾祸衰变。老病死等等,这些名字尚且没有听说,何况真实受苦。追随圣众,亲侍弥陀。水鸟树林,都演畅佛法之音。随自己的根性,由于听闻而证果。亲人尚且了不可得,哪里有怨家呢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楼阁堂舍都是七宝所成,不靠人力,唯是化作。那么翻转娑婆世界的七苦,而成为七乐。至于身体则有大神通,有大威力。不离开当处,就能在一念中普于十方诸佛世界,作诸佛事,上求下化。心则有大智慧,有大辩才,于一法中遍知诸法实相,随机说法无有错谬。虽说世间的语言都契合实相妙理。没有五阴炽盛之苦,享受身心寂灭之乐。所以《阿弥陀经》说:“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娑婆世界的苦,苦不可言。极乐世界的乐,乐莫能喻。深信佛言,没有一点疑惑,才名为真信。千万不可以凡夫外道的知见,妄生猜想度量,认为净土种种不思议的胜妙庄严,都属于幻想寄托的话。是譬喻心法,不是真实有那个境界。如果有这种邪知谬见,就失去往生净土的实际利益。这个祸害很大,不可以不知道。【书一】二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