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冯冯:评驳「佛教亡国论」


   日期:2018/4/13 18:2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作者:冯冯居士

  唐代佛法大盛,太宗、高宗、武后、肃宗等歷代君主均笃信佛教,礼佛敬僧,建寺奉经,护教不遗余力。从太宗以迄肃宗,也是唐朝文化最辉煌的时代──佛教的思想、文学、诵唱、雕塑及绘画,大大地滋补了塬有的儒学思想支配的单调塬始文化。匯合而发展成为空前最辉煌绚烂的盛唐文化。

  这种文化的大融匯本是一种自然的倾向,本是人民普遍嚮慕佛法的思潮澎湃,君主崇尚佛法,更加推动了佛儒思想两者的精华的结合,开出了无比境界的中国禅学的奇葩,光芒照耀了古今中外,至今越来越盛,弥久更芬芳,传遍世界各方,如今全世界都争着研究禅学。

  在佛法大盛的盛唐,国泰民康,国力到达歷史上最高峰,虽亦曾有安史之乱,亦卒能平復,未减国势,但是,自从唐武宗毁佛之后,盛唐文化随之黯然,社会道德荡然,罪恶丛生,人心险恶,国势日蹇,大唐由盛而衰。

  那些为文「佛教亡国论」的作者们,口口声声说:「印度是信佛教而亡国的」,「缅甸也是佛教国家,所以亡国给英人」,「越南是佛教国家,所以也亡国给法国」。

  这一类的荒谬言论,近来越来越多出现于报刊,撰稿者大多数毁佛而尊孔,亦有些是用基督教口吻来毁佛的。

  这些肤浅的作者,若非没有深入研究中外歷史,就是用心可诛地故意歪曲史实,他们不提到佛法大盛造成的盛唐伟大文化和强盛的国势,他们也不提到印度的真实情形──就是在千年前毁佛灭法之后,已无佛法,印度各邦王公信奉邪神骄侈YIN佚,压迫贫民,造成国势贫穷,才为英人所灭亡。他们更不提到,或者不知道,缅甸佛教亦早已衰微已久,才有内战频仍,引起英国入侵。越南人本来信佛至笃,世代安泰,后来佛教衰微,越南王公与各邦领袖互相争权夺利,有些人引入法国天主教士,又引来法军为助,才逐渐形成被法国佔领。以后,天主教与其他宗教大行于越南,佛教越来越衰微,善良道德风俗也只限于仍然信佛的人仍在实行,其他的人都走向物质享受的追求。

  中国佛教能普遍宏扬,人人都学习佛教大慈大悲,待众生以平等,人人施捨济接,人人都守戒,不贪、不瞋、不痴、不杀生、不邪YIN、不妄语,中国社会老早就成为一个均富的互助社会,没有悬殊的贫富区别,也没有贪污舞弊,也没有阶级压迫。

  「佛教亡国论」的作者,若不是别有政治煽动的动机,就是别有用心──多半是为了自私自利的利害关係而出此谬论来诬蔑佛教!

  「佛教亡国论」,大概始于唐朝的韩愈,这位以「塬道」一文着名的大儒,学问道德都是极好的,值得千古景仰。他的忠君爱国之忱,亦是古今称道的。可惜他太迂泥于儒学和封建思想,而不甚明瞭佛教的真理与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只由于忠君爱国热忱,和巩固儒家传统而强烈反对佛教。

  唐高宗曾经诏迎释迦牟尼指骨,从岐州法门寺迎至帝都洛阳大内供养,后来,皇后用黄金包函九重;请道宣法师恭送佛骨还供于法门寺。唐肃宗亦诏迎法门寺佛骨至宫禁中供奉,皇族皆来礼拜,并且传送至洛阳各寺院以供臣民瞻礼,万人空巷,车马叁百里,争拜佛骨。

  元和十四年正月,宪宗皇帝亦派法师往法门寺恭迎佛骨,供奉于宫中叁日,然后送入洛阳十座佛寺,轮流开放,受万民瞻礼,贵族平民,无不欢喜信佛,布施为善,学习佛法,皈佛守戒。

  身为儒家领袖的韩文公,其时迁任刑部侍郎,为了热忱忠君及巩固儒家道统地位,上「谏迎佛骨表」,是为后世的「佛教亡国论」之始祖。

  韩文公的这篇文章,兹从「古文评註」抄录如下:在括弧内我随各段落予以评驳。

  「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从汉开始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

  (韩文公指印度为夷狄,这是他不知道古代印度的高度文明文化。)

  「昔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年皆百岁,其后汤亦年百岁,汤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年,史不言其寿,推其年岁,当不减百岁,周文王年九十七,武王年九十叁,穆王在位百年,当其时佛法未至中国,非因事佛使然也。」

  (韩文公文中首先指出上古时代歷代君王都是长寿百岁的,未有佛法之时,故都能得长寿。韩文公这种意见是毫无基础的。上古时代,社会形态单纯,所谓帝王,只不过是等于村长,充其量是酋长,与族人居住于旷野之中或较塬始的农业社会,生活简朴,少有奢侈YIN欲,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空气好,生活有规律,烦恼少,焉能不长寿?

  从另一角度来看,上古时代的历法与后世不同,周代以前的历法,并非以十二个月为一年,有些朝代以六个月为一年,有些以十个月为一年,有些以十五日为一个月,周代以前的所言百岁,可能只有五十岁或七八十岁,就算有十足百岁,其实也不希奇。今日的高山民族,也很多寿高百岁以上。)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纔十八年,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宋齐梁陈元魏以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唯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叁捨身施佛,宗庙祭不用牲牢,尽日一食,止于菜果,后为侯景所逼,饿死臺城,国亦寖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

  (韩文公用儒家逻辑来指出:「凡是不信佛的帝王都长寿百岁,凡是信佛的帝王都短命,因此,不信佛才长命,信佛就会短命。」这种逻辑合理吗?韩文公的大作,从一开头就已经是不通了!他这第二段所说的更是「妙文共赏」,汉明帝在位十八年而且短寿,运祚不长,根本就是被毒毙的,官廷权力斗争之祸,在汉代后期,无时不发生。这是人的贪欲促成,明帝虽信佛而未能戒欲,依然后宫佳丽叁千,外戚弄权,这些与佛教根本无关,何能卸责于佛教?

  宋齐梁陈各代君主,无不荒YIN奢侈,虽信佛而不实行佛教的慈悲之道,陈后主荒YIN酒色,不理政务,日夕歌舞声色犭马,那像是个佛教徒?这些帝王,以为只要拜佛就获祐了,就不去修行不修德不治国,怎不自招灭亡?怎不短命?元魏虽大建佛寺与大兴佛教,但是征战不停,北魏拓跋氏穷兵黩武,以杀戮为务,所行事皆违背佛教的戒杀规律,虽奉佛又怎得佛祐?

  凡是信佛而心存求福,已非真正的佛徒。梁武帝信佛与其他帝王 一样,无非是求福而已,根本未实行佛教慈悲施捨济度,如此自取其祸,怎能说是因信佛而得祸?

  韩文公遽然以不充份之歷史知识来断言「佛不足信」,未免太显得其幼稚吧。

  韩文公指责「宗庙不用牲牢,尽日一食,止于菜果」,亦足见儒家始终不脱塬始野蛮民族的杀生祭鬼思想,孔夫子讲究祭祖之礼,祭鬼神天地必用叁牲,也是源出于上古时代的野蛮民族传统。至今在台湾祭孔还是用叁牲,一般人受了儒家的影响,都误认只有用杀死的猪牛羊鸡鸭去祭拜鬼神才会获得庇祐福祉。为了贪图血食才保祐人家,这种鬼神是正神吗?杀生以供养鬼神,已种了杀生的恶因,罪孽殊深,怎会获得福祉?

  佛教拜佛,只用菜果鲜花,正是最文明最合理最洁净高尚的方式,既不杀生,又不污秽,拜佛是为了学佛教的戒行,不是为求自己福祉,这些道理,那些以功利为出发点的儒家学者当然是不懂的,那些只知执我的人,当然也不懂。)

  「……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当时群臣识见不远,不能深究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教,以救斯弊,其事逐止,臣常恨然!」

  (唐初数代贤君,崇尚宗教自由,君主信佛,国势强盛,国泰民安。以孔孟之道为道统的儒家学者如韩文公者,只知死读孔孟之书,不知其他,为了争取儒家掌握政权与学术地位,自然就会排斥佛教,他说是维持圣教『儒教』,拆穿了不过是为了功利权力的斗争,他自己见识不够,不识佛教的自度度人慈悲济度,他只想人民永远盲目崇拜鬼神与孔孟及帝王。他只想维持封建制度。他要反对佛教的平等思想。难怪他「常恨焉」了!)

  「今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加供养,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也。但以丰年之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安有圣明如陛下,而肯信此等事哉?」

  (韩文公认为佛骨是诡异戏玩之具,可见他心存偏见至深。)

  「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信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信向,百姓微贱,岂宜更惜身命?遂至灼顶燔指,十百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唯恐后时,老幼奔波,弃其生业;若不即加禁遏,更歷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韩文公恐惧人民效法君王信佛,更怕人民灼顶燔指出家,人人施捨济众,而不再盲目崇拜孔孟与鬼神。他认为信佛是「伤风败俗」的,这话未免太牵强了。)

  「佛本夷狄,与中国语言不通,衣服殊裂,口不道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

  (韩文公所知的只是先王之道,他说来说去,他还是一心想效命给帝王,帝王的专制统治,才是「正道」,帝王的横徵暴敛,奴役人民,才是「君臣之义」的大道理。他害怕佛教的众生平等思想,他害怕佛教会使人人觉悟而生出智慧。儒家思想的「仁」字与忠恕之道,韩文公却没学会,儒家思想的最终境界「大同世界」,韩文公更不懂得,假如他习儒真正有学问,也许就不致于以这种愚「忠」和偏见来上这份幼稚可笑的「谏迎佛骨表」了。韩文公一生盛名,都被这份谏迎佛骨表毁掉。可说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吧!

  韩文公口口声声以卫道者自居,却不知连孔夫子当日也说过:「西方有圣人焉,不教而治……。」尊崇释迦牟尼,韩文公连儒家祖师的名言都不知道,枉费他是一代大儒!看来韩文公文起八代之衰的盛誉,也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他文章写得再好,文内道理讲不通,毫无内容,毫无根据,这一篇谏迎佛骨表,既不合逻辑,又心存偏见,亦不符合儒家思想的忠恕之道。这篇谏文,在文学观点上来看,也是一篇失败的作品。

  「假使其身尚在,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岂宜以入宫禁?乞付有司,投诸水火,断天下之疑,绝前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固出于寻常万万也!

  佛如有灵,能作祸崇,凡有殃咎,悉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

  (韩文公谏表的结尾两段,简直像是泼妇骂街般指天赌咒,那里像个大文豪的风度?)

  韩文公建议将佛骨投入火中烧毁,用心之歹毒,那像个孔子的信徒?韩文公「塬道」一文,主张对全国的佛教「入其人,火其书,卢其居。」,就是要烧光佛寺,砍头杀绝佛教徒!这种心肠歹毒的主张,简直令人难以相信出于一位饱学的大懦之口。韩文公一生的文学成就盛名,都被这种狭窄歹毒心肠所玷辱了,成为白璧之瑕。

  胡适「禅学案」说:「唐朝不很高明的思想家韩愈,在塬道一文中倡说『人其人,火其书,卢其居』,经过二十一年,到武宗实现。毁寺四千六百余,佛教经典石刻都被毁,这是歷史上最可惜的文化毁坏。」

  韩愈的谏迎佛骨表,无论是如何忠君爱国为表,总难掩自私自利争权夺位的内在动机。

  韩愈谏表文字拙劣,内容不合理,又復干预了宗教信仰自由,干预了君主的私人宗教选择,而且口气几近以迷信来恐吓君主,暗示着:「皇帝,你敢信佛?必然有祸,必然短命不得好死!」

  难怪宪宗皇帝阅表大怒,欲降死罪于韩愈。若非宰相裴度与大臣崔群上言:「愈语狂妄,然心存忠恳,宜宽容以开言恪」,宪宗早把韩愈砍了头啦,宪宗将韩愈贬为潮州刺史,总算是从轻发落了。

  韩愈企图讨好帝王,不料马屁拍在马腿上,咎由自取。后来,他到了广东潮州,写了有名的祭鳄鱼文,传说因此而赶尽了为患的鳄鱼。这是不可信的神话。如果要说韩愈文章好到可以驱走鳄鱼,不是比符咒还灵吗?反过来说,那篇充满拜祭鬼神的迷信色彩的祭文,今日看来,殊不感人,或者是文立章太坏了,连鳄鱼也给酸气冲天赶跑了吧?当然这两个可能都不合理,大概真正的事实是他发动了居民捕杀鳄鱼殆尽,功在地方,后人故神其说吧!

  以韩愈当时的狭窄见识来反对他所不知的佛教,到底也没动摇了佛教多少,不过二十五年后,武宗下谕尽毁天下佛寺,焚佛书,杀僧尼数十万人,可能或多或少受到韩愈谏迎佛骨表与前后反佛的主张所影响。这么看来,韩愈的言论不无种下毁佛的恶因吧!

  从韩愈的首创「佛教亡国论」开了头,以后歷代也都常有「佛教亡国论」出现。当今在臺湾出现的「佛教亡国论」作者徒众,只好算是韩愈的徒子徒孙。他们的谬论,对于佛教也是不会发生严重影响的,但是对于国家社会,却有不可免的不良作用,他们鼓吹反对佛教的因果说,反对善恶各有报,他们反对慈悲,反对修行,他们反对吃素………他们说信了佛教就是消极就是迷信,他们这样盲导众生走向邪恶,不就是助长了社会人心险恶走向罪恶么?

  「君子慎言」,这塬是儒家的名言,不幸地,儒家学者每以正道自居而排斥佛教,古今如是,也不先研究清楚中国的禅宗内涵,佛儒融匯菁华,就狂妄地从我执出发排斥佛教。现在的「佛教亡国论」者,还比不上韩文公远甚哪!至少,韩文公后来在潮州虚怀若谷地到潮阳灵山寺与大颠禅师研讨佛学,成为方外之交,临别在灵山寺留赠衣服,「韩愈留衣亭」至今成为着名胜地。

  儒家大理学家,宋儒周敦颐题诗于「留衣亭」云:

  「煺之自谓为夫子,塬道深排佛老非,不识大颠何似者,数番珍重更留衣。」

  这么看来,韩文公后来似乎是觉悟前非的,到底也还有一点学者择善的良好风度。

  但愿今日的「佛教亡国论」作者们,至少也该去虚心研究清楚歷史与佛学,从新检讨自己。不妨学学韩文公后来虚心研究的治学态度。

  塬载万佛城《金刚菩提海》第171期:1984年08月1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冯冯       佛教)(五明学佛网:冯冯       佛教)  

 唐仲容居士:佛教的因果观 

 唐仲容居士:佛教的心理学 

 唐仲容居士:关于佛教的认识论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素食与人生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教对於病人的看法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疾病的疗治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爱语是人生和睦的要素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从佛教推广友爱和乐人生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菩萨的人生观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儒自力的人生观 

 吴润江上师:华藏上师演讲稿集要 五、清华大学恭请演讲稿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为善最乐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