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黄柏霖:一切恭敬修慧与福


   日期:2018/4/17 15: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老法师就跟我们讲,老法师告诉我们,一切恭敬,修慧与福。老法师说,各位要知道,不但是人生在世,无论你是哪一道的众生,两样东西是不能缺乏的。这里讲是哪一道众生,你不管是天道、人道、饿鬼道,你也是要有福报啊,两样东西都不能缺,一个是福报,一个是智慧。第一个是福报,第二个是智慧,我们佛法里面讲说福慧双修。

  要怎么修呢?老法师告诉我们说,你从世间法来讲,福慧双修,福摆在前面。福慧双修,福摆前面。老法师说,在佛法里面是把它倒过来,那就是慧福双修,可是我们习惯都叫福慧双修。所以在佛法里面,它是把它倒过来的,第一个是智慧,第二个是福德。这个没有老法师讲,我们还不会去注意,我们已经念习惯了,福慧双修。老法师说,从世间法讲,第一个是福,第二个是慧;但是如果从佛法上来讲,第一个是慧,第二个是福,慧福双修。

  老法师说,你看,世间法跟出世间法,差别在这个地方。所以现在就可以告诉你,你是在修世间法还是修出世间法?如果你把福摆第一位,那你是修世间法;如果你把慧摆第一位,你是修出世间法。老法师说,这两个东西,可以说都属第一,非常重要。你有慧没有福也不行,有慧没有福,罗汉托空钵;有福没有慧,大象挂璎珞。所以两个都很重要,两个都是第一,人不能没有福报,更不能没有智慧。

  佛法之所以把智慧放在第一,它是有道理的,为什么?因为你要超越世间。我们讲离开三界六道轮回,没有智慧是出不了轮回。你有福报,福报用完你带不走,家财万贯都带不走。所以世间法把福摆在第一个,因为他们不想出六道,没有想要出离六道,福摆第一个。你想要超越六道轮回,慧要摆在第一个,这就为什么佛法重视智慧?

  我们最近也看到台北有一位,我们台湾也算是数一数二的一个大企业的第二代,我们也是说,一般这种我们都说是含金汤匙下来的。他父亲本来就很有钱,留很多财产给他,他自己也很争气,在我们台北火车站附近,一家非常高级的大饭店的老板。诶,这几天看到新闻报导,他心肌梗塞往生了,也是很年轻,没有几岁,六十六岁而已,也是带不走,事业做那么大也是带不走。

  所以老法师说,智慧跟福报从哪里来呢?老法师告诉我们,全是从法布施来的,从布施供养中来的。布施跟供养是一个意思。但是这个没有老法师讲,我们还弄不清楚。布施跟供养是一桩事情,但是为什么有时候讲布施?为什么有时候讲供养呢?老法师说,用心不一样,平常心修这桩事情,叫布施;恭敬心修这桩事情,叫供养。差别在这个地方,一个是平常心,一个是恭敬心。比如说,我们供养财物给别人,或者供养食物给别人,这个是平常心,那这叫布施。比如说,你拿钱给一个乞丐,或者你供养一餐饭给我们这个游民,我们现在讲叫流浪汉,这叫布施,但是如果是恭敬心的话叫供养。老法师说,比如说你送礼,你送礼给普通朋友,这叫布施,或者你送给贫穷人,这也叫布施。但是如果你送给有身分的、有地位的,送给国家领导人,这个不能叫布施,这叫供养,道理在这个地方。所以对父母叫供养,不能讲布施。你说,我布施钱给父母,这个老法师说,不对,要讲供养。供养带有恭敬,布施是平常心。对老师、对长辈,讲供养,这叫用心不一样。

  那《华严经》就非常了不起了,《华严经》里面没有布施,统统是供养,为什么?因为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们对释迦牟尼佛供养,我们对阿弥陀佛供养,我们对毗卢遮那佛供养,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说用布施还是用供养呢?全部用供养。所以在经上讲说,「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都是用供养这个字。你如说修行,也是一种供养;你帮助众生、利益众生,也是供养;你教化众生、摄受众生,也是供养,统统是供养。这就是完全用一个真诚恭敬的心来做,你所修的这个福多少呢?开智慧的大小是从你的心,你的心愈真诚,修的福愈大,开智慧也愈高,道理在这个地方。如果你没有真诚恭敬心,圣人来教你,你都得不到利益。

  所以《书经》里面讲得好,《书经》上说,「满招损,谦受益」。这个在《了凡四训》里面也有提到,这个道理是真的。这个杯子里面是满的,它就不能再装东西了,再倒下去它就漫掉了;这个杯子是空的,它就能够得到利益,人家供养的东西全部都接收了。所以无论是世出世间法,学习第一个就是谦虚,你才会得利益,恭敬谦虚才得利益。所以印光大师非常慈悲教我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我们的心态十分诚敬,你就得十分利益。

  同一个老师上课,几十个学生,学生得的利益都不一样,有人受益多,有人受益浅,道理在哪里呢?对老师的恭敬心,对你所学功课的恭敬心,这样叫敬业。所以你如果对你的工作有恭敬心,那你就会敬业负责,你工作会做得很好。老师没有偏心,都是真诚在那里教学,学生得利益不一样,哪个学生真的得利益,老师知不知道?老师知道,很清楚,为什么?看他的言行举止,毕恭毕敬,认真学习,这个学生肯定得到了。

  这个是这一段,老法师给我们开示,一切恭敬,修慧与福,是从老法师在讲《净土大经解演义》一百七十七集里面出来的。

  摘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一六六集) 黄柏霖警官主讲

  文字稿来源【太上感应篇共修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