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黄柏霖:六句修行法语


   日期:2018/4/18 14: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好,接下来我们这一段里面,其实它有一个重点,就在五百二十九页的倒数第二行,紫虚元君她说,「道生于安静,德生于谦退,福生于清俭,命生于和畅,患生于多欲,过生于轻慢。」其实紫虚元君她虽然是道家的一个修行者,而且也修行有成就,她得道成仙了。这六句其实也可以适用于一般的修行人。你看这里面讲道,一个讲德,一个讲福,一个讲命,一个讲忧患,一个讲过错,这跟我们一般修行人都有关系,所以这六句其实很重要。她虽然是道家的,我们尝试用佛家的角度来解释这六句的道理,来做为我们修行上的参考。那我们还是一样引用老法师他的开示。所以老法师也讲说,儒释道它是相通的,众神一体,老法师讲,众神一体。

  这个地方第一句,「道生于安静」,我们说,三皈依里面讲说,「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其实它这个「安静」是什么呢?如果我们用佛家的角度,「安静」就是清净心,所以道生于清净,你怎么样可以开悟呢?你怎么样道业可以成就呢?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就是我们的真如自性,真如自性,「非常道」,「道可道,非常道」,说得出来都不是道了。

  所以《大乘起信论》里面讲,「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心缘相,离名字相。」所以真如跟阿赖耶,阿赖耶可以缘一切法,但是缘不到真如。所以怎么样可以能够明心见性呢?就要悟这个道,要像六祖大师一样,他真的破了我执、破了法执,再破根本无明,那清净心就现前,就见法身。所以这个地方老法师说,怎么样修清净心呢?他说,我们平常吃东西都要小心谨慎,老法师先从食物开始讲起,食物跟清净心有什么关系呢?跟吃东西有什么关系呢?这有关系。比如说像我们新北市土城承天禅寺广钦老和尚,他在修道的时候,他入定,他可以一个礼拜定中他不用吃东西。他为什么?他清净心。

  所以老法师说,平常我们吃东西都要小心谨慎,以免食物中毒。可是老法师说,你要知道怎么解毒呢?最好的解毒方法是什么呢?其实最好的解毒方法是什么?你吃任何食物,你不管喝茶、喝咖啡、吃食物、用斋,老法师所讲的十念法,你先念供养偈,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然后念十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加持这个食物,本身就帮你解毒了。

  所以老法师说,最好的解毒方法是什么?我们世间人都要去装那个机器,要过滤那个水,那个水里面会有,含有很多不好的矿物质。其实最好的解毒方法,因为你身体是,你的五脏六腑其实都是肉做的,用久了它像机器一样,它就会老化,它解毒功能就不好了。你的肝的解毒功能,你的肾的功能,它就慢慢会老化。老法师说,最好的解毒方法就是清净心,这一点我们要懂,就是大慈悲心。

  所以人家修行很好的人,那磁场能量是不一样的,能量不一样的。所以把任何的毒药拿给诸佛菩萨,它也不会起作用,原因在哪里?诸佛菩萨心清净,诸佛菩萨心慈悲,所以慈悲心是最好的解毒妙药,最有效的一个方法就是清净心、慈悲心。我们的心起心动念都是自私自利,所以很容易被这些毒物所感染,这问题就讲出来了,有些人为什么说,诶,他明明学佛、念佛,他为什么得肺癌呢?他为什么长脑瘤呢?他没有清净心,他慈悲心没有出来,没有开发出来,不是他念佛没有用。

  我有莲友得肺腺癌的,得肺腺癌死掉的,五十几岁而已,五、六十岁而已。最近有个莲友也是这样,他得什么?他得肺癌,他脑部长瘤。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就很感恩老和尚这样给我们开示,最好的解毒方法就是清净心、慈悲心。老法师说,我们看到一些一心专注的人,无论是年轻人或是老年人,老法师特别举以前他在美国讲经的时候,帮他写那个《弥陀要解讲记》的刘承符老先生。这本《讲记》我看过,老法师讲的,是刘承符先生,老居士记录的。老法师说,你看刘承符老居士,他的体能上的变化,他的精神、他的相貌上的变化,这证明什么?佛说的一点都不假,就是三转法轮里面的证转,证明做给你看,证明给你看。

  所以我们为了自身的健康,想要少病、少恼,若不修清净心、不修慈悲心,是没有办法做到的。我们现在懂了,它比药还有用,比你吃什么仙丹妙药还有用。有很多人花再多的钱,都可以去买那个仙丹妙药,可是他还是一身都是病。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讲清净心跟慈悲心。

  再来第二句,「德生于谦退」,这个地方就讲忍让,这一句话的重点就是忍让,「谦退」就是忍让。老法师说,古人讲说,「处事难,处人更难」,我们常讲,俗话说,做事很容易,做人很难,就是这句话的意思。「处事难,处人更难」,为什么?人都是凡夫啊,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啊。所以凡夫的心是千变万化的,莲友也好、朋友也好、兄弟姐妹也好,乃至于夫妻眷属、子女也好,大家都是凡夫嘛。

  凡夫的心是千变万化的,凡夫的念头是随境界在转的,所以相处当然有困难。唯一的原则是什么?忍让。这是老法师教你怎么做人,怎么跟亲戚朋友相处?怎么跟夫妻相处?怎么跟子女相处?没有什么祕诀,就是忍让,尤其学佛人更应该要学这一条,你不忍让也不行。人家说,你看,学佛人是这个样子,跟我差不多,那你就做一个最坏的典范,让他造口业,这学佛没有用。所以老法师说,唯一的原则就是忍让,要放宽自己的心量,学着能够容忍、能够忍让,避免一切的冲突、摩擦。

  欸,这是真的喔,兄弟为什么不和?不能忍让嘛。为什么兄弟会冲突、会摩擦?甚至兄弟相残,为了钱财,为了争夺财产,互相残杀,不能忍让嘛,不能够容忍嘛。所以我们学佛人护持这个道场的戒律精神,修六和敬,六和敬的护持就是忍让。你在一个道场里面,你不能够忍让,你就不能够跟人家六和敬,不能够忍、不能让,六和敬就被破坏了,和敬就被破坏了。这就是戒律里面讲的破和合僧,五逆罪里面有破和合僧,这是堕阿鼻地狱的业因。在五逆罪里面,其他四条都不容易犯到,这一条最容易犯,所以值得我们学佛人警惕。而不知不觉就犯了,唯有一心向道,能忍让的人才得以避免。

  老法师说,像六祖惠能大师他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六祖大师只为生死事大,所以他有这么高的警觉心,一心一意的要了生死、出三界,世间一切跟他不相干的,顺境、逆境一切都随顺,以了生死为重要。我们念佛人以往生为第一要务,除了求往生以外,没有任何一桩事情值得放在心上。这一句话要把它记起来,除了求往生以外,没有任何一桩事值得放在心上。真正慈悲的人,遇到违逆、破戒或是违规的、作恶的同参道友,不仅要容忍,而且要用智慧善巧去感化他,这就是大慈大悲。老法师这句话讲得非常地好啊,你的德行就出来了嘛,德行怎么出来?忍让,德行就出来了。

  第三个,「福生于清俭」,老法师说,愈节俭身体愈健康,众生很苦,怎么代众生苦?我自己认真修行就是代众生苦,特别是在这个困难的时代、灾难的时代,大家都感觉很忧患的时候,现在这个时候大家忧郁症很多。我们学佛人做出一个怎样适应当前环境的榜样给他们看,为什么在这个艰难困苦的环境里面,我们没有忧虑呢?我们可以过得很清闲、很自在呢?他们就会向我们学习,这个叫做代众生苦。

  平常养成一个节俭的习惯,生活很容易过,节俭是美德,其实节俭就是修福报、累积福德,你愈是节俭,身体愈健康。老法师说,以前他在讲经的时候常常讲到,特别是在澳洲讲经的时候,他说,澳洲、纽西兰,牛羊的数目超过居民,比人多。全世界最有名的就是澳洲的牛羊,澳洲跟纽西兰的牛羊长得特别好,它外面的草原丰富,牛羊就是吃青草,只有吃一种,没有调味料,牛羊的身体养得那么好。我们人讲求味道,色香味,吃出一身的病出来,还不如这些牛羊。你从这里想一想,单一的东西能不能养身?能。老法师就讲了,动物跟人没有两样,是人把自己的身体糟蹋掉。

  也就是说,我们人容易分别、执着,在我们生活当中衣食住行,精心的去挑剔,这是烦恼,烦恼是什么?就是病毒的根源,你住要住得好、吃要吃得好、穿要穿得好,什么都要挑剔。老法师说,这就是烦恼,烦恼是什么?就是病毒的根源,佛把贪瞋痴说成三毒,那我们天天用贪瞋痴,我们用不用贪瞋痴?我们在用,你从来没有离开过三毒,那病怎么会好呢?身体怎么会好呢?所有一切烦恼助长三毒,你怎么不会生病?

  哎呀,老法师讲得真是好啊,「福生于清俭」,这个世间许许多多人得了不治之病,痛苦不堪,病从哪里来呢?自作自受,他要是真的相信佛的话,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什么病都没有。这老法师开示的,在《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里面,第七十四集讲的这个节俭。

  再来「命生于和畅」,老法师说什么?这个地方讲就是什么?就是六和敬里面的和,老法师墨宝常常写一个字,叫和,就是讲这里,「命生于和」。你怎么生活过得愉快?你的生命过得非常幸福美满,你的慧命能够非常祥和、非常平静、平等,和很重要。我们常常会跟人家对立,自己跟自己对立,自己的内心都不和平,如何跟别人可以和平呢?所以老法师说,他跟我不和,我要跟他和。比如说,你跟你太太不和,你太太跟你不和,对不对?你要跟她和。你哥哥跟你不和,你要跟他和。老法师说,柔和是外表,跟任何人相见要和颜悦色,不要脸色很难看,一团和气。中国人讲和为贵,他跟我不和,我要跟他和。

  比如在人事环境里面,那个人对我有误会,我们明了,他不了解我,我了解他,或者是他是自己产生误会,或者是受别人的两舌挑拨,他听信别人的谣言,对我产生误会,我们清楚。他毁谤我、批评我、羞辱我,我们对他不必辩论,我们完全接受。《金刚经》里面讲的,若为人轻贱,「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如果持《金刚经》,你心清净,你现在被人家轻贱,本来应该到恶道去受报的。「先世罪业」就是以前所造的罪业,即为消灭。跟这里讲的一样,别人毁谤我、批评我、羞辱我,我对他不必辩论,我接受,接受就是消业。现代人很难做到这一点,都在那边辩解,其实接受就是消业。

  所以我们常常说,他在讲我的是非,他在消我的业障。古大德、佛菩萨教给我们,我们接受过来,认真的反省,他的批评,我们想一想有没有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要是有,感谢他,他提醒我们,我们马上改过,没有的话也很好,他提醒我不要犯这个过失。不但不怨恨他,还感谢他,他肯照顾我,他肯教训我,我们用感恩的心回报。久而久之,他也觉悟了。试想看看,在现在的社会,一生能遇到几个人接受他的批评而感恩他呢?我们一生当中能遇到几个呢?最后想一想,那个人是好人。

  所以如果对方批评你,你能够这样接受,不辩解,对方那个人会生惭愧心,他批评你,结果你没有反击,你也没有跟他争论,你反而接受了,对方会生起惭愧心,他可能会回头,那他就得度了,那就是你度他的,这叫自度度他。你自己不能够度自己,你怎么可以去度别人呢?所以你接受了他的批评,就是你自己度自己,你度了自己,对方也惭愧了,你也度了对方,这叫自度度他。这是这一段,「命生于和畅」。

  再来「患生于多欲」,妄念少,吃得少,身体健康。老法师说,能量最大的消耗,消耗到哪儿去了呢?消耗在妄念,劳心劳力消耗得并不多。这是早年净空老法师跟李老师在台中学经教,老法师在台中住了十年得到的结论。他说,李老师在那个时候,他是奉祀官府的主任祕书,每天上班,而且兼两个学校的教授工作。因为李老师在中兴大学跟中国医药大学上课,他自己还有很多志业,一个是台中莲社,一个是慈光图书馆,还有两个育幼院,还有一个养老院,还有一个菩提医院,李老师都要去照顾。因为李老师是一个很好的大夫,他会懂中医,很多人都找他看病,他虽然不挂牌,但是知道的人都会去找他。

  净土法门法师说,他们这些学生就不用说了,当然是给李老师看病,每天跟老师都会见面,天天都有。老法师到台中是一九五七年,那时候台中莲社的莲友有二十万人,李老师把它分成四十八个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分成四十八班,每一个班有一个代表,每个月跟老师见一次面,四十八班。所以他天天跟大家见面,每天下午至少两个小时,跟大众见面,天天见面,忙得不亦乐乎。

  他的工作量,就是李老师的工作量,那时候看,超过五个人的工作量。结果在吃东西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候,李老师一天只吃一餐。净土法门法师那时候学他的老师,也学吃一餐,吃得少。他们吃什么呢?吃小馒头,像鸡蛋那么小的小馒头两个,李老师吃两个。老法师跟李老师在一起,两个他不够吃,净空老法师要吃三个小馒头。所以当时李老师每天生活费是台币两块钱,净土法门法师每天要三块钱,净土法门法师也是吃一餐,净土法门法师的生活费要九十块钱,李老师只要六十块钱。

  净土法门法师说,他没有办法跟他老师比。他得到一个结论,他向老师报告,老法师跟他老师说,能量的消耗,大概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正念的消耗能量比较少,胡思乱想,想得太多。李老师说,对,说净土法门法师说的没错,确实是这样,妄念少,心地清净,消耗能量就少,身体健康,这符合养生之道。这就是这里讲的「患生于多欲」,你会患就包括生病,这也是因为欲望多。

  再来最后一个,「过生于轻慢」,老法师说,我们怎么对于任何人都能恭敬呢?要用真心对人对事,你就不会有傲慢心了,你只要用真心,就不会轻视傲慢。老法师说,佛心就是我的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在日常生活当中锻鍊,我们无始劫以来用的是妄心,妄是虚伪,我们对人对事是不是用真心呢?真诚心是永恒不变,我们的心是常常在变化,今天高兴对你好、喜欢你,明天讨厌你,赶快把你赶走,这是妄心。

  清净心不受染污,我们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见到哪个人行善,欢喜;见到人家作恶,讨厌,这是什么?这是心不清净,为什么?照理讲说,你看到人家行善,你很欢喜,对不对?看到人家作恶,讨厌哪,有些人说,啊,我嫉恶如仇。老法师说,这是什么?是你心不清净哪。所以六祖大师开示讲,在《坛经》里面说,他跟慧明将军讲,「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所以你跳脱那个善恶对待,那个清净心就现前。

  所以你见到人家行善,欢喜;见到人家作恶,讨厌,这是什么?你心不清净,你被染污了,你起心动念了。清净心是见人行善、见人作恶,如如不动,不取于相,那才是平等心。这一段讲得很好,老法师讲得真的是好。我们一般看到人行善,有时候会嫉妒,修行好的会跟他赞叹,修行不好的会跟他嫉妒。那最高境界是什么?见人行善,见人作恶,如如不动,那是清净心。

  古人有个比喻好,用心如镜,就像镜子一样,照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行善的镜子也照到了,造恶的镜子也照到了。就像镜子照一个好人一样,镜子照好人,镜子不会分别,镜子照到坏人走过去,也照恶人,镜子也没有分别,镜子的照性也没有分别。我们的觉性也是这样的,我们的觉性跟镜子的照性是一样的,本来就是跟镜子的照性一样,如如不动,不取于相,那是平等,那是三昧。但是现在不是,我们会分别、会执着。

  所以镜子有没有分别?没有分别,有没有执着?没有执着。诸佛菩萨用心就像镜子一样,这叫用心如镜。他「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们凡夫用心就不是像镜子了,我们就像照相机的底片,照一个落一个痕迹,照一个又落一个痕迹,落一个印象,落得太多,心就一塌糊涂。我们要学的是不落痕迹、不落印象,那是真心,那是学照见。无论什么都好,没有一样不好,那就是清净心,那就是平等心,那就是觉悟的心,那就是菩提心。

  老法师在这六句里面,六句句子解释实在是太好了,很感恩老和尚慈悲。我们希望能够照老和尚这样去修行,你就可以得到安静、谦退、福报、身体健康、灾难远离、没有过错,那就过佛菩萨的生活了。

  摘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一六七集) 黄柏霖警官主讲

  文字稿来源【太上感应篇共修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黄柏霖       修行)(五明学佛网:黄柏霖       修行)  

 其它法师: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解脱道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 

 大寂尼师:礼佛忏悔的修行意义 礼忏问答 

 大寂尼师: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 

 大寂尼师:菩萨修行次第上册 自序 目录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