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新白话版1


   日期:2018/4/21 12:4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原本诸佛怜悯愚迷的众生,随根机实施教化。虽然归元没有二个,而方便有多种门径。但在一切方便之中,求那最直捷最圆顿的,就没有超过念佛求生净土了。又在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那最简易最稳当的,就没有超过信愿专持名号了。所以净土三经同时流传世间,而古人只把《阿弥陀经》列为日常功课。难道不是因为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取事和理没有遗漏,统领宗和教没有边际,尤为不可思议吗?古往今来的注解,历代不缺乏能人,但世道久远就湮没了,保存下来的没有多少。云栖和尚著作的《弥陀疏钞》,广大精微。幽溪师伯论述的《弥陀圆中钞》,高深洪博。因为如日月在中天,有目共睹。但因为文字丰富义理繁多,边涯莫测。或使初机浅识的人,信愿难以达到。所以我又不顾庸愚(谦词),再次叙述要解。不敢与二位大师表示不同,也不必与二位大师一定相同。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然都不是完全看到庐山真境,总不失为各自亲眼见到庐山而已。将释经文,五重玄义。

  第一解释经名

  这部经用能说所说的人取名。所谓“佛”,是本土能说的教主,就是释迦牟尼。乘大悲愿力,生在五浊恶世,因为先觉悟然后再启发后来觉悟的人,是无法不知,无法不见的啊。所谓“说”,心怀喜悦啊。佛以度众生为心愿,众生成佛的根机成熟,为众生说难信法,使众生究竟解脱,所以说是喜悦啊。所谓“阿弥陀”,是释迦佛所说的极乐净土的导师。以四十八愿,接引信愿念佛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永远不退啊。梵语叫阿弥陀,本土的意思是无量寿,也叫无量光。总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庄严,说法化度,都是无量啊。一切金口说出来的,通通叫做经。对上面五字,是有通有别合为题目啊。教行理这三方面,各论有通有别,更广的就如天台教论述的了。

  第二辨析经体

  大乘经都是把实相作为正体的。我们现前一念的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不是过去,不是现在,不是未来。不是青黄赤白,长短方圆。不是香,不是味,不是触,不是法。寻觅了不可得,但又不可说它没有。具备造就百界千如,却不可说它是有的。它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不是脱离它另有自性。总之离一切相,不离一切法。离所以无相,不离所以无不相。不得已勉强取名实相。实相的本体,不是寂不是照,但又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照而寂,就勉强取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就勉强取名清净法身。又照寂勉强取名法身,寂照勉强取名报身。又性德的寂照名叫法身,修德的寂照名叫报身。又修德的照寂名叫受用身,修德的寂照名叫应化身。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应不二,无非都是实相。实相没有二,也没有不二。所以全体作依报作正报,作法身作报身,作自己作他人。以及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都是实相正印所印出来的啊。

  第三说明宗旨

  宗旨是修行的要径,契悟本体的关键,也是万行的纲领啊。提起纲所有网目就张开,提起衣领襟袖也来了。所以讨论理体后应须讨论宗旨。这部经把信愿持名作为修行的宗要。没有信就不能开启愿。没有愿就不能引导行。没有持名妙行,不能满足愿并证到信。经中先陈述依报正报来生起信心,其次劝发愿来引导行,再其次指示持名作为路径登上不退菩萨。信就是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就是厌离娑婆世界,欣求极乐世界。行就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所谓信自,就是信我现前这一念的心,本来不是肉团,也不是缘影。纵向没有先后时间,横向无边无涯。整天随缘,整天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原本是我一念心中所现的东西。我虽然迷惑颠倒,如果一念回心转意,决定能往生自心本有的极乐世界,更没有疑虑。这就是信自。所谓信他,就是信释迦如来绝没有诳语,弥陀世尊绝没有虚愿,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相决没有二话。随顺诸佛的真实教诲,坚决求往生西方净土,更没有疑惑。这就是信他。所谓信因,就是深信散乱念佛,还能成为佛种子,何况一心不乱,怎么能不往生净土?这就是信因。所谓信果,就是深信净土,所有善人聚会,都是从念佛三昧得到往生的。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也如影子必跟随形,响必回应声,绝没有虚弃。这就是信果。所谓信事,就是因为深信只在现前这一念没有尽,依心显现的十方世界也是没有尽的。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佛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子的寓言。这就是信事。所谓信理,就是深信十万亿佛土,实在不超出我今现前极微细的一念心外。因为我现前一念心性实在没有外。又深信西方依报正报主教伴侣,都是我现前一念心中显现的影子。全事就是理,全妄就是真,全修就是性,全他就是自。因为我心无处不在,佛心也无处不在,一切众生心性也是无处不在。譬如一室中有千盏灯,光光互相遍照,重重交相辉映,不相妨碍。这就是信理。做到这样的信,那么娑婆世界就是自心感应的秽土,而自心的秽,理应厌离。极乐世界就是自心感应的净土,而自心的净,理应欣求。厌秽须要舍弃直到究竟,才没有可舍的。欣净须要求取直到究竟,才没有可取的。所以《妙宗钞》说:“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假设不做取舍,只是崇尚不取不舍,就是执理废事。既然废了事相,理体也不圆了。若是通达全事就是理,那么取也就是理,舍也就是理。一取一舍,无非都是法界。所以信以后就明确愿啊。说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的意思,是因为名感召德,德不可思议,所以名号也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所以使散念的成为佛种,专一执持的登上不退菩萨啊。但是各经指示净土修行,是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等,每一修行成就,都往生净土。唯有持名一法,收取的根机最广,下手最容易。所以释迦慈尊,没有别人提问就自己说了,特别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净土法门。可算是方便中的第一方便,了义中的无上了义,圆顿中的最极圆顿。所以说清珠投到浊水中,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到乱心中,乱心不得不佛啊。信愿持名,因为是一乘真因。四种净土(常寂光、实报庄严,方便有余、凡圣同居),因为是一乘妙果。有因那果必随后,所以把信愿持名作为经的正宗。那四种净土的相,详细说明在《妙宗钞》,以及《梵网玄义》,这里不具体陈述。等到后面解释依报正报的文字中,应当略有提示罢了。

  第四说明力用

  这部经把往生不退作为力用。往生有四土,各论九品。并且略微说明能往生四土的相。如果执持名号,没有断见思惑,随着那或散乱或有定,在同居土分三辈九品。如果持到事一心不乱,见思惑自然落下,就往生到方便有余净土。如果达到理一心不乱,破除无明一品,直到四十一品。就往生到实报庄严净土,也分证常寂光土。如果无明断尽,就是上上实报庄严净土,也就是究竟常寂光土啊。不退转有四个含义。一是念不退。破无明,显佛性,直接往生实报庄严净土,分证常寂光土。二是行不退。见思惑已落下,尘沙惑破,往生方便有余净土,趋向极果。三是位不退。带业往生,在凡圣同居土,莲华体质,永远没有退转的缘。四是毕竟不退。不论至心散心念佛,有心无心念佛,或懂不懂念佛。只要是阿弥陀佛的名号,或六方的佛名,这部经的名字,一旦经过耳朵,即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此度脱。就如听到涂毒的鼓声(比喻佛号),远近都丧命(比喻度脱)。吃一点点金刚,决定不会消化啊(比喻佛种子不会消失)。另外只是带业往生到凡圣同居净土证位不退的,都与一生补处菩萨在一起,也都是一生必定补佛位。那么上等善人都在一起,是往生到同居净土,就已经横生上三土,一生补佛,是位不退,就已经圆证三不退。这样的力用,是通途教的千经万论也没有的。比起那顿悟的正因,仅仅是出尘迈上阶位的开始,生生世世不退,才能有望达到佛位的,不可同日而语了。宗门教下的人士,如何不深思呢?

  第五判明教相

  这部经是大乘菩萨藏的概括。又是佛不用提问自说,彻底的大慈悲心加持。能使末法多障有情众生,依这部经登上不退菩萨。所以未来经法灭尽,特别留下这部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众生。阿伽陀药,万病总治,绝对圆融,不可思议。《华严经》的奥妙法藏,《法华经》的秘密精髓,一切诸佛的心要菩萨万行的指南,都不超出这部经了。要广为赞叹这部经,多少劫也说不尽。有智慧的人自然知道。

  经文有三分的分法。一是序分,二是正宗分,三是流通分。这三分名叫初善、中善、后善。序如头,有五官。正宗如身体,也有五脏六腑。流通如手脚,运行自如。所以智者大师开释《法华经》,初一品都是序,后面十一品半都是流通。又一时形迹与根本二门,各分三段。那“法师品”等五品,都是迹门的流通。因为序必须提起一经的纲要,流通就是法施不壅塞,关系不小。后人不明白,见经文稍有涉及义理,就判为正宗分。致使序分和流通分,仅成为一个老套子。怎么能说是“初语亦善,后语亦善”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蕅益大师       弥陀要解)(五明学佛网:蕅益大师       弥陀要解)  

 林克智居士:蕅益大师的九华山胜缘 

 林克智居士:生活中的佛教 蕅益大师的九华山胜缘 

 游祥洲教授:空与太极--略论明代蕅益大师所著《周易禅解》 

 宗舜法师:蕅益大师《灵峰宗论》删改问题初探 

 业露华:蕅益大师净土思想研究 

 余池明居士:试述印光大师对蕅益大师净土教义的继承与弘扬 

 智随法师:《阿弥陀经要解》略注 后跋(蕅益大师跋) 

 智随法师:《阿弥陀经要解》略注 八不道人的归宿——蕅益大 

 蕅益大师:痛念生死事大,觑破一切世情,若顺若逆,总虚妄不 

 蕅益大师:善友罕逢,恶缘偏盛,非咬钉嚼铁,刻骨镂心,何以 

 蕅益大师:毗尼藏者,佛法纪纲,僧伽命脉,苦海津梁,涅盘要 

 蕅益大师:八不道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