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谈天说地问自己之每周一经节目


   日期:2018/4/23 16:4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列位朋友:

  在佛法修习中有句人们很熟悉的话叫做“大彻大悟” ,能说出此话的人并不稀罕,可真正知道它的内在含义的人,不見二三。人们常常是“雾里覌花” 缺少一双慧眼,难以将有若云雾遮障的五蘊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

  所谓“慧眼” 者,即是凭借对五蕴物质的不喜、不爱、不乐、不取、不着的清净思想意识来以平等的不一不異;不即不离的思想心态来对待一切自然存在的物质世界,彻底看清了它的本来真实的面目是无常、变易之法;无我、无我所、不相在的事实。

  对于以前(后际)、以后(前际)、当前(現在)的一切存在的无量无边事物,都能辩认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于从前过去的一切事物无有恩怨纠葛;于未来一切事物不存理想希望;于眼前当下一切情景一片寂灭清凉是法无生,这才叫做“大彻大悟” !若能常住此境,即是涅槃。

  下面且来听听如来佛陀怎样说?

  第58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所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善哉!比丘:不乐于色;不赞叹色;不取于色;不著于色。善哉比丘!不乐于受、想、行、识,不赞叹识;不取于识;不著于识。所以者何?若比丘不乐于色;不赞叹色;不取于色;不著于色;则于色不乐,心得解脱。如是受、想、行、识,不乐于识,不赞叹识;不取于识;不著于识,则于识不乐,心得解脱。

  若比丘不乐于色,心得解脱;如是受、想、行、识不乐,心得解脱。不灭不生,平等舍住,正念正智。彼比丘如是知、如是见者,前际俱见,永尽无余。前际俱见,永尽无余已,后际俱见,亦永尽无余。后际俱见,永尽无余已;前后际俱见,永尽无余,无所封着。无所封著者,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者,亦无所求。无所求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已,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58经译文:

  当佛陀住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一天世尊对诸比丘说,有五种受蕴。名曰:1、色受蕴,2、受受蕴,3、想受蕴,4、行受蕴,5、识受蕴。世尊说,我高兴的看到了善于修习的比丘们,①不乐于色,②不赞叹色,③不取于色,④不著于色。世尊说由此推论,比丘于“受、想、行、识”四蕴中,亦能做到不生赞叹蕴,不取于蕴,不著于其它蕴的人。所以说比丘于五蕴若能不生赞叹,不生喜乐,不取、不著者,则于五蕴心得解脱。以心得解脱,渐至不灭不生,平等捨的原故,而住于正念正智中。那些比丘能做到具有这样的了知,这样的见解人,五蕴消散。前际(以前事)后际(以后的事)五蕴尽散,清清楚楚,朗彻无余,无所封著(无任何封挡影尘、尽消,无任何牵缚),自由自在。面对世间无所取,无所求。由自觉悟,而显涅槃。我生已尽(不在有生),清净梵行已牢固地确立,所作的都已过去,自己知道不受后有,最后一次有身,不会再有了。佛说此经已。

  小结:佛陀总结、鼓励比丘们修习成果,常时正念正智;不灭不生;前际后际五蕴永尽无余,实现自覚湼槃的光明前程。

  久見婆罗门,逮得般浧槃。

  一切佈已过,永超世恩爱。

  列位朋友:让我们沐浴在正法佛学的暖阳春风里,轻松愉快地渡过每一周,谢谢大家!

  列位朋友:

  路有里程碑,学有学位;官有官衔;军有军阶,都是用于表明既有事业成果未来事业的基础。佛法修习也是这样,也有前程进步的里程碑。下面经文提到的“须陀洹果” ,即是证道圣人的最初级果位,自此入圣人流不生不灭。

  怎样做才行呢?切听佛陀如是说:

  第59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云何色受阴?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受阴。复次,彼色是无常、苦,变易之法。若彼色受阴,永断无余,究竟舍离、灭尽、离欲、寂没,余色受阴更不相续、不起、不出,是名为妙,是名寂静,是名舍离一切有余,爱尽、无欲、灭尽、涅槃。

  云何受受阴?谓六受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受阴。复次,彼受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

  云何想受阴?谓六想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想,乃至意触生想,是名想受阴。复次,彼想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

  云何行受阴?谓六思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思,乃至意触生思,是名行受阴。复次,彼行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

  云何识受阴?谓六识身。何等为六?谓眼识身,乃至意识身,是名识受阴。复次,彼识受阴是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

  比丘:若于此法以智慧思惟、观察、分别、忍,是名随信行。超升离生,越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

  比丘:若于此法增上智慧思惟、观察、忍,是名随法行。超升离生,越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

  比丘:于此法如实正慧等见,三结尽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比丘,是名须陀洹果,不堕恶道,必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然后究竟苦边。

  比丘:若于此法如实正慧等见,不起心漏,名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作,舍离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得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59经译文:接上经地点佛说有五受蕴:

  一、什么是色受蕴呢?世尊说:一切所有色都是四大种组成,由四大种交涉变化所造就叫做色受蕴。再说此色是无常的,苦的,变化不定的法。若能将这样的色受蕴永远断除,不余遗留,干干净净,视为究竟之捨离、灭尽;视为离欲、寂寞。这样做再也不会有其余色受蕴后继产生,处在一个即无有新的生起产生,又清凉寂没,纯一满净。所以我们称之为“妙”,叫做寂静。也叫做捨离一切有余,爱之尽底,无有欲贪,色之灭尽,进入涅槃。

  二、世尊继续说,什么是“受受蕴”呢?说的是六受身。有哪六受身呢?①是说眼触生受,②耳触生受,③鼻触生受,④舌触生受,⑤身触生的受,⑥意触生的受,这六种情况都是“受受蕴’。这六种受受蕴都是无常、苦,变易之法,以至于它们灭尽时可入涅槃。

  三、什么是想受蕴呢?是说六种想的受蕴。①眼触色生成的想象,叫眼之想蕴。②因耳触生成的音声的想像,叫作耳之想蕴。③因鼻之嗅闻触知生成的各种气味之想蕴。④因舌之尝觉触知生成食味之想蕴。⑤因身体的摩擦触感生成的想蕴。⑥因心意识之感知辨别众法之想蕴。想受蕴的特点是:无常、苦,变易之法。可以灭尽,乃至涅槃。

  四、什么是“行”受蕴呢?六思身是(思是思考、思虑、思索),分别有六种情形。①因眼触生成的思为眼行蕴。②因耳触生成的思为耳行蕴。③因鼻触生成的思为鼻行蕴。④因舌触生成的思为舌行蕴。⑤因身触生成的思为身行蕴。⑥因意触生成的思为意行蕴。六种行蕴共同特点是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

  五、什么“识”受蕴呢?六识身。分别为:①因眼识而生成的识受蕴;②因耳识而生成的识受蕴;③因鼻识而生成的识受蕴;④因舌识而生成的识受蕴;⑤因身识而生成的识受蕴;⑥因意识而生成的识受蕴。所有这些识受蕴共同特点,是无常、苦,变易之法,可以灭尽,直至涅槃。

  佛说比丘,如果能于此法,用智慧去思维、观察,加以忍耐克制,不起识别心。思想认识搞通了就叫作“随信行”,可以“超生,离生”,越过凡夫地。在未得须陀洹果之前中间不停止,必定证得须陀洹果位。

  佛说比丘若于此法能够努力、奋斗、向上,以智慧思维、观察、忍住分别不起识心,修习实践跟上去,就叫做“随法行”。能超升、离生,越过凡夫地位,未得须陀洹果之前,中间不停止,必定证得须陀洹果。

  佛说比丘,于此法能如实,从正智慧做到“等见”,三结尽断(身见,戒取见,疑)。佛说比丘:到此时就是须陀洹果了,不堕恶道,必定能正直进入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人间天上,七次往来)然后到究竟苦边(三界尽头)。

  佛说比丘们若能于此法,正慧等见,三结使尽断,知道了什么是身见,戒禁取见,疑见(注解:①身见:执著五蕴假身为实有。②戒禁取见:执行或受持邪戒,错认为五戒。③疑:疑师、疑法、疑佛,对真理怀疑),做到上述各条的比丘,就证得须陀洹果了。如是比丘,做到如实五慧等见,不起心漏,就叫作阿罗汉了。诸漏已尽,所作已作,捨离重担,逮得已利,尽除诸有结使,以正智心得解脱。说完此经,比丘们欢喜奉行。

  久見婆罗门,逮得般浧槃。

  一切佈已过,永超世恩爱。

  列位朋友:让我们沐浴在正法佛学的暖阳春风里,轻松愉快地渡过每一周,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修行       读经)(五明学佛网:修行       读经)  

 其它法师: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解脱道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 

 大寂尼师:礼佛忏悔的修行意义 礼忏问答 

 大寂尼师: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 

 大寂尼师:菩萨修行次第上册 自序 目录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