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十善》心得分享之三十三/永离邪行/相敬如宾


   日期:2018/4/26 7:2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十善》心得分享之三十三/永离邪行/相敬如宾/利害得失/对治方法

  《文钞》三归五戒十善义。“不邪YIN者,俗人男女居室,生男育女,上关风化,下关祭祀,夫妇行YIN,非其所禁,但当相敬如宾,为承宗祀”。这一节谈到不邪YIN,夫妻YIN欲为生男育女,这是上古以来的风俗习惯,在家庭来讲关系到祭祀的大事。所以夫妻之YIN,不在限制之内,虽说不在限制,也要夫妻之间相敬如宾,为了承传一宗祭祀。

  这里就说出夫妻之间的相处关系,要像来宾一样,要像客人一样的有礼貌、有距离,不是亲亲我我,如胶似漆。那样就会有很多副作用,互相产生欲望,互相成了行YIN的工具,毁掉身体,坏了承传一宗的祭祀,那可是大不孝。迷惑!

  所以在大家庭里夫妻有着很大的责任感,要给祖宗养育儿女,承传祭祀的香火。在古时候,为了这个目标,结婚是家庭大事,要有德行的人介绍,男女之前并不认识,只是为了承传香火,二人才走到一起,一生都保持着距离。哪有现在自由恋爱,那是家庭的大责任。哪有手牵手的,更没有在大街上、公共场合就开始不背人的种种行为。把夫妻的关系,演变成了没有羞耻的,不关风化的,不是为了祖宗祭祀而传承灯火的行为。

  西方的夫妻是这个样子,都全面传到中国来了。今天夫妻结婚,见到就昏迷,互相为了YIN欲而产生爱情,说得来结合在一起,明天说不来了就分开,没有了家庭的责任。行YIN而不结婚,就容易怀孕又要堕胎。搞得杀了自己的孩子,以至于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迷惑!

  这还不说,没有责任感的结合,不高兴了就离婚,子女也就成了社会负担,为什么?单亲造成子女精神上的缺陷,很容易产生邪念,报复社会。今天离婚率高,青少年犯罪率高,都是男女之间不知道怎相处的关系,没有责任感,没有了大家庭传宗接代的使命。

  中国传统上的理智行为失掉了,西方迷惑颠倒的烦恼模式传到了中国,西方的月亮都是圆的,中国的什么都是落后的、封建的、乃至于迷信的,真的对五千年文明古国的传统文化丧失了民族自信心,而相信只有几百年历史的西方工业文明。迷惑!

  “不可以为快乐,徇欲忘身,虽是己妻,贪乐亦犯,但其罪轻微。若非己妻,苟合交通,即名邪YIN,其罪极重。行邪YIN者,是以人身行畜生事,报终命尽,先堕地狱饿鬼,后生畜生道中,千万亿劫,不能出离”。夫妻YIN欲,若为了快乐,也有罪过,只是很轻而已。而非己妻的媾和,是邪YIN,其罪极重。

  为什么?这件事破坏风俗习惯,触犯法律,在家人如此,父母脸上无光,那就是不孝,老师脸上无光,那就是背师叛道。学佛的违犯,那是性罪以及破戒之罪。其果报极其可怕,在地狱里要受铁床铜柱的苦报。今天的一时痛快,换来长劫受苦,轮回于恶道之中,很难有出头之日。

  “一切众生,从YIN欲生,所以此戒难持易犯,纵是贤达,或时失足,何况愚人。若立志修持,须先明利害,及对治方法,则如见毒蛇,如遇怨贼,恐畏怖惧,欲心自息矣。对治方法,广载佛经,俗人无缘观览,当看安士先生欲海回狂,可以知其梗概矣”。我有十五年了,远离女人,尤其单身女人,避免烦恼、造业、以及受报,只为保证往生大事,不上当受骗。

  一口气在,就要小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十善       心得)(五明学佛网:十善       心得)  

 其它:浅析“十善业”(邹相)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附录:禅七心得 

 其它:心得解脱(吕芳民)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学佛应该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陈星桥居士:《维摩经》教学心得 

 贤崇法师:人生十善道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8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7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6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5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4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