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问答

 遵式大师: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新白话版1


   日期:2018/4/27 14:0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安养极乐宝刹,是大觉赞叹的,三辈众生要高升的。晚夕中孕含金华,群星还要惭愧那海滴。晨朝的畅游玉池,世灯勉强比喻为河沙。因为十方诸佛来赞助,四类众生有利往。虽然光照而普遍开示,终究顶礼而偏求往生。所以天竺国的皇家,从古到今,那里的大贤大圣们,都舒展文辞作为盟约(文殊普贤天亲龙树圣贤等类,或另译发愿文,或著作经论,这里不详说),这里的大德大儒们,尽情的挥毫而发誓愿。(且首先从晋朝的东林净社刘雷等十八贤,以及一百二十三人同发誓愿。刘遗民执笔撰写。后来有地位的人士,有德望的高僧,有洁志的俗家信众,丰富了记载)从此反复绵续,相互唱和。确实是道德的通途大路,常乐的直捷救济啊。但是世间多有歪曲错解,没有了解深意,忽然遇到求问,就没有羞惭的滥吹,或激动排斥为小教,或大笑指责为权乘。因为那言词既然违反经意,人们疑惑在通常的典藉上,能不说吗?“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孔子语,意思是君子在自家说出的话不善,那千里以外都违弃了,何况近处呢),于是我就论述《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词语惭愧不成文采,道理还可能算是适当。看到菽和麦就要分辨,区别泾水和渭水就要分明,剪除伊兰草的臭林,种植栴檀树的香干。信解行愿,探求始终,不用数千言就能详细说明的,实在是这二门了。

  第一决疑门

  疑是信的障碍,世间小善尚且不能成就,何况菩提大道呢?有人说:“天台智者已经有《净土释十疑论》,何须这篇文字?”但是大略有三个意义。一是上为王臣高官生起信愿的,事务繁忙少有闲暇,难寻广长的文字细看。现今列举大纲,以及略说行相,因为容易阅览,因为容易修行。二是论中多是随着事相解释疑难。唯有第二第三,略有附带义理的。而且事情既然没有穷尽,疑也不可终止。现今就阐明一理,作为诸法的源头,指出源头那流就可以知道了。三是正对说者反经背理,自损损他。所以在第二疑法中,舍小的取大的,弄明白权与实,使后来的人不迷惑。至于道安和尚的《往生论》(六卷),怀感法师的《群疑论》(七卷),道绰禅师的《安乐集》(三卷),慈敏三藏的《净土慈悲集》(三卷),源信禅师的《净土集》(二卷),古今祖师归心净土的,或注疏解经,或根据经典造论。或随机解释疑难,或伽陀赞扬。虽然殊途同归,而各自陈述见解,动不动就是长篇,寻究确实很难。现今统合那百家,把三疑收尽。但是文字依据是天台止观,不敢自己臆说。一是疑师。二是疑法。三是疑自。

  一是疑师

  师有二种:一是邪魔外道等师,颠倒惑乱别人,不是能传承的啊。二是正法的师,又有凡圣因果的不同。凡夫以及因位,还有不明白的,就像清辨(印度人)认为弥勒还不是正遍知,要等到龙华成佛,再去问津,就是这类啊。现今显示西方净土要众生回向的,唯有果佛圣师,释迦如来,以及十方诸佛,出广长舌,说诚实言,赞劝往生,更有什么迷惑?

  二是疑法

  佛法有二种:一是小乘不了义法。二是大乘了义法。大乘中又有了义不了义的不同。现今谈净土,是唯一大乘了义中了义的法啊。并且小乘经部,包括所有贝书,没有过一字赞劝往生他方净土。所以天亲论说:“女人以及六根残缺的,二乘种性的不生他方净土。”这就是明确的根据啊。

  问:小本《阿弥陀经》等,都说极乐国有声闻弟子。以及《鼓音王经》说,佛母名叫殊胜妙颜。也应当还有女人。

  答:佛母恐怕是指初降生时。成正觉后,国土随即清净,必没有女人。佛母或转成男子,如娑婆本土的龙女,或在命终如悉达多的母亲。有人注论引用这部经文,而说净土也有女人的,不是啊。声闻的问题如《观经疏》以及《净土十疑论》合起来领会。现今阐明大乘又有三种。

  一是三乘通教。这一教门虽然通大,类同二乘。又当教菩萨,虽然教化其他净佛国土,教化后,还同二乘归向永灭。净土深理,不是他们知道的。不是了义啊。

  二是大乘别教。这是指大乘“独菩萨法”。虽然谈实理,“道后”才证,因果不融。而净土在理外修成,万法却不由心具。虽然尘劫修道,广游佛刹,对于那净土因果,只是“体外方便”。这也是不了义。

  三是佛乘圆教。这一教门的要旨圆融,因果顿然具足。佛法的妙,在这之前,不知所以啊。经上说:“十方谛求,更无余乘,唯一佛乘。”就是这个意思吧。所以是大乘中的大乘,了义中的了义。

  十方净土秽土,同时包含在刹那间。一念色心动起,罗列遍布在法界中。都是天然本有,不是缘起新成。一念既然如此,一尘也是这样。所以能够每一尘中一切刹,每一心中一切心。每一心尘又互相周遍,重重无尽没有障碍。一时顿现不是隐与显,一切圆成没有胜与劣。如神珠的顿时含照众宝,如帝网的千光交相辉映。我心也一样,众生与佛本体等同。如此却是刚刚回神的亿万刹土,实际是自己心中生出。孕育的九品莲花,哪里逃出刹那的范围?如果事与理远隔,净土秽土互相妨碍,怎么能使五逆凡夫,十念就登上宝土,二乘贤辈,回心就到达金池呢?相信这圆谈,那事就没有不通达。蒙昧这个至理,那处处就都迷了。所以《华严经》说:“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不从心造。”(造通二种。一是理具名造。十界的依报正报,一念就具足。二是变起名造。全理的缘起,知无不为。)如心与佛也是如此,如佛与众生一样。心佛以及众生,这三方面没有差别(实在因为三无差别,才能感应道交,悲愿相摄。共变各变,因果才成。如果只知一理无差,不晓得诸法互相具有,那还没有很好的圆融意旨。)。又《大乘起信论》说:“所言法者,谓众生心。”(直指凡心)这心当下含摄一切世间(六凡法界)出世间法(四圣法界。摄的意义也有二种。一是理具。二是事造。包括十界。十界之内,身土净秽,什么法不在)。依据这个心,显示摩诃衍的意义(摩诃衍,就是大乘。如果不是这个心,怎么能乘运)。《十六观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乃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就是法界身,在一切众生心想中,以及这心可以作佛,这心就是佛)又《般舟三昧经》说“佛是我心。是我心见佛,是我心作佛”等。谈这个旨意的,在大乘经卷中,璀璨缤纷随处可以举出。至于《法华》妙经,如来亲自授记往生。《华严》奇谈,普贤亲自陈述回向。所以知道弥陀在因地时,观到这个理而发大誓愿普收众生。释迦的果成熟,称赞这个理而出广长舌深深赞叹。十方三世,莫不是一样。

  问:如上面的说明,妙理圆融极了。那么世人都须要观行,才能往生吗?

  答:这不是啊。现今只是决断疑情,使人知道净土的百宝庄严,九品因果,以及在众生一念微细的心中,理性具足,才能知道今天往生的应用,随愿自然。虽然遍及十方,也不离当前一念。往来法界,正在唯心中,避免庸常的见解,执这个否定那个。那行愿的相,正在次门,不是这里问的。何况九品往生的相状,各有行类不同。上辈三品,须要解须要行。所以经文说:“汝行大乘,解第一义。”就是那样的人了。如果今天的学人,见贤思齐,企望金座而高升,唯有妙观可以依托。如果是那中下等的,六品往生的因,只是精进持戒,在世间行仁慈。至于下下品的往生,本来是恶逆人,十念精诚,便生到极乐国。只要能知道有净土,都可以回心向往。如果不是这样,哪有九品的差别啊。(世人纵然说净土出自大乘教,不能如上面针对教理去分辩,难免混滥,不值得决疑。)

  三是疑自

  提问说,我是博地凡夫,世间烦恼多。为什么这个身往生到净土,进入贤圣海,同正定聚(必定正悟)一样呢?

  解释说,如果了悟如上法性虚通,以及相信弥陀本愿的摄受,只是勤修功福,哪里还用问?何况十念的就能往生,唯有除了五逆罪以及诽谤正法。再说定心十念,五逆诽谤的也能往生,如今幸好没这个恶,而且真正信愿专志求生,还有什么疑惑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遵式大师       往生)(五明学佛网:遵式大师       往生)  

 郑振煌居士:净土安心法门——弥陀大愿摄众往生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六、“往生”的修习与实践——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四、临终的解脱与往生——说“ 

 杨云唐居士:无我与往生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朝向西方路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妙莲长老主持佛七弘法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特稿选粹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北部数位法师来访(81、9、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某法师率徒众来山请法(81、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戒期开示节录(81、4、3–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对台北佛教净友参学会开示(8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月是故乡明––上妙下莲老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