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黄柏霖:来也空空去也空空


   日期:2018/5/9 14:4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宋朝的苏东坡珍藏了一块美玉,有一个叫章持的这个人,这位进士他请苏东坡让他能够观赏。结果没想到章持心怀不轨,他就暗中拿燕石调换,苏东坡当时并没有发现。等到苏东坡被调到黄州,湖北省黄冈县的时候,他打开来看,才知道美玉已经被章持调换了。当时苏东坡看到他保存的美玉,这么珍贵的宝玉被人家调换,苏东坡只付之一笑。过了没多久,章持因为犯案,因为有案子被流放到台州,结果后来就死在那个地方。不知道这块美玉又归到谁的手中了?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从这样的一个故事里面,我们就知道谁有德行、谁没有德行,章持就没有德行。苏东坡,我们以前讨论过苏东坡,他出去常常会带了一尊佛像,阿弥陀佛像。他说,这是他西方的公据,就是他往生西方的依据、依靠。但是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也提到苏东坡,印光大师认为苏东坡临命终的时候并没有往生西方,为什么?因为他最后没有放下来,他不能够契入,也就是烦恼并没有伏住。

  但是这个地方,我们从苏东坡到黄州的时候,看到他的美玉被调换了,他确实有一些定功,也确实有放下来。所以他当时并没有起我贪、我爱或是我瞋,基本上苏东坡修行功夫还是有。这块美玉,后来虽然章持把人家调包了,但是章持也相对的被贬到台州,后来也死在台州。章持也没有得到这块美玉,只是暂时占有而已,但是他却犯了偷盗罪。

  那苏东坡也不能够永远保住这个美玉,为什么?因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是中观的祖师说的。龙树菩萨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这就是因缘和合,你苏东坡拥有这块美玉,这因缘和合的,暂时拥有,暂时你保管,所有一切万法都是因缘所生法。龙树菩萨说,「我说即是空」,不是龙树菩萨说「我说即是空」,因为自性根本没有这个东西,自性它是离一切相的。

  美玉跟钻石没有说,它自己会珍贵的,是我们人起了执着以后,它才变珍贵的。钻石不会自己说,我是钻石,请你们爱我,请你们帮我用高价把我买下来,钻石不会这样说。对于修行人来讲,钻石跟木炭是一样的价值,修行人是不会去起这个贪爱的。我们看哪一个修行人穿金戴玉的呢?没有。为什么?因为就是学放下这些东西,念佛就是要放下这五欲六尘。

  那就来探讨这个美玉,你从美玉去探讨所有的东西,你所珍爱的东西、你所珍贵的东西,你的妻子、家眷、你的子女、你的财产,你所收藏的珍贵的字画、珍贵的宝物,乃至于你的田宅,你的田地、你的家宅,一句话来形容,来也空空,去也空空。但是问题我们都会讲,来也空空,去也空空,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每一个人都会说,但是碰到境缘来的时候,没有一个放得下。

  所以今天早上我在跟莲友讲《无量寿经讲记》的时候,提到净土宗第八祖莲池大师,当时他到各地去参学的时候,他去拜访当时的禅宗大德遍融禅师。他请示遍融禅师说,我应该怎么修行?遍融禅师是一个有修行的禅师,遍融禅师跟他讲,他说,希望你能够「守本分」,不贪名逐利,我们所谓的不贪求名利,叫不贪名逐利,不攀缘,再来「因果分明」,最后「一心念佛」。遍融禅师跟他讲,你就可以修到跟我这样的一个境界跟功夫。

  当时跟着莲池大师去参访的,这些旁边的随从跟出家众,他说,我们千里迢迢到这么远的地方来拜访你,你讲这几句话这么简单,谁都知道。但是莲池大师说,你们不可以轻慢,这是遍融禅师一生修行所证得的境界跟心得的体悟,他告诉我们。莲池大师依照他这样的开示,成为一代大师,净土宗第八祖。而且作了《阿弥陀经疏钞》、《云栖法汇》、《莲池大师全集》。我对莲池大师非常景仰以及仰慕,所以佛陀教育基金会送我《莲池大师全集》,我非常地法喜、非常地高兴。

  所以莲池大师这个体悟,也是这里讲的,来也空空,去也空空。然后老法师怎么说呢?老法师讲的这一段,来也空空,去也空空,是在新加坡居士林。当时老法师在那边讲学,他跟着李木源到新加坡,大护法洪恭兰老居士家里去看他。老法师送洪老菩萨一串念珠。老居士说,他平常妄念很多,拿到这串念珠以后妄念就少了,因为老法师教他念佛。

  洪恭兰老居士有一天晚上作了一个梦,有一男一女来看他,说是玉皇大帝派来保护他的,叫他要忍耐,并且告诉他,来也空空,去也空空。这天人跟他讲的,这八个字送给洪恭兰老菩萨。洪老居士一生没有耐心,个性很急。他听了以后,能明白也很欢喜,醒过来以后这两个人就不见了。他说他已经八十多岁了,决定不会欺骗人,这是真实的境界。

  洪老菩萨毕竟是善良,而且有福报,所以玉皇大帝派人保护他,也就是他有护法神。护法神告诉他,叫他放下来,因为他个性急,护法神送他八个字,来也空空,去也空空。这句话我们修行的时候,要随时提醒自己。你不要等到你断气的时候,旁边人家给你开示的时候,哎呀,某某居士,来也空空,去也空空。那就来不及了。来也空空,去也空空,这两句将般若的义趣完全说出来,也就是老法师读《大般若经》的体悟。老法师说九个字,毕竟空,不可得,无所有。这九个字,就《大般若经》六百卷的心得。

  我最近去拜见我们这边修得非常好的宗兴法师,他是广化老和尚的学生,跟了广化老和尚十几年。广化老和尚是我们台湾佛教界律宗的前辈,他跟老法师的交情也非常地深。因为广化老和尚跟忏云老法师,他们修行的境界都非常高。可以讲说台湾的佛教界,广化老和尚算是第一代的律宗高僧大德,再下来才是道海律师、果清律师、宗兴法师。他们这些传戒,尤其是对戒律非常严谨。

  像宗兴法师是修苦行的,他跟着广化老和尚,广化老和尚跟他讲,一生要三件事情,他守一辈子。就像章嘉大师跟老和尚说,看破、放下,老法师一生奉持。广化老和尚送给宗兴法师说,不赶经忏、不做法会、不攀缘。广化老和尚就送给宗兴法师,宗兴法师就守一辈子。他跟果清律师都一样,持戒律持得非常严谨,非常谦卑、客气、忍让。所以据莲友跟我讲,宗兴法师走路都是在背诵《大般若经》,那非常不简单。

  所以老法师说,来也空空,去也空空,把般若的义趣完全说出来,不但我们没有来之前空空,走了后也空空,现前何尝不是空空呢?不是说你还没有来以前空空,走了以后空空,你现前就空空,你要去体悟啊。佛说的是事实真相,如梦幻泡影,梦、幻、泡、影都不是实在的,都是假相。这种假相存在的时间很短,多短呢?佛陀说,「如露亦如电」,「如露」是讲相续相,「如电」是讲剎那际,说明诸法实相确实如此。

  所以明白觉悟的人,就称为佛、菩萨。迷惑的人、不觉悟的人,以为这是真有,就是凡夫。所以佛菩萨跟凡夫的差别就在一念觉跟迷,觉悟的人在梦幻泡影里面得大自在,这句话一定要记起来,觉悟的人在梦幻泡影的世界里面,他得大自在。迷惑的人在梦幻泡影的世界里面,过得很辛苦。紧抓着不放,放不下自己的身见,也放不下我执,放不下五欲六尘,放不下名闻利养,放不下贪瞋痴慢疑,放不下情执。然后就带着这些业去轮回转世,就是这么可怜,怎么转都转不过来。

  说不定他也有学佛,他说不定也有听经闻法,也有读诵经典,但是就是转不过来。为什么?因为他没有明白梦幻泡影,没有明白「如露亦如电」,他没有体悟,所以他放不下来。所以佛菩萨就是在这个,跟我们一样都生活在梦幻泡影的世界里面。但是佛菩萨人家他自在,他「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人从百花过,片叶不沾身。佛菩萨对一切境缘,顺境跟逆境,六根对六尘,佛菩萨的心就像镜子一样,像玻璃一样,雨水打不溼,雨水一掉下去就掉下来,根本挂不住,佛菩萨的心就是这样,心如明镜。我们不是啊。

  所以老法师说,你要明白因缘所生法就是缘生,缘起性空。业缘很复杂,有善跟恶跟无记三类,这是一切的善恶因缘里面,有善跟恶跟无记。无记是什么?无记是唯识学里面的名词,叫做不善不恶,叫无记。善、恶、无记,都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面。唯有真正觉悟的人,能运用得非常恰当,帮助没有觉悟的众生开悟,这就是诸佛菩萨普度众生的原因。明了诸法是无所有,空空也是无所有,了不可得。能得的念头跟所得的一切物,都是空空地。能得的念头,你有一个能得的念头,就有一个所得的境界。

  事实上我们这个心,是剎那的生灭,所以《金刚经》跟你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现在讲,我说我的心,这样已经变成过去了,未来还没到,三心不可得。所以跟你讲的真相,它就是诸法实相。跟你讲就是,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得,它相是生灭的。那么圣贤,菩萨,佛菩萨体悟到这个空性,体悟到这个真空妙有,缘起性空。所以他入不二法门,中道实相,所以佛菩萨能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就像黄念祖老居士在《无量寿经》注解里面讲,所有的法门都要开悟以后才起修,只有这一句念佛,阿弥陀佛的法门是不用开悟就可以开始修行。这一句佛号可以念到怎么样?念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到应无所住。好的它也挂不住,坏的它也挂不住,好的他也阿弥陀佛,坏的他也阿弥陀佛,他念到后来真的烦恼挂不住了,贪瞋痴慢都挂不住,他就做到应无所住。虽然应无所住,他还是继续佛号念下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得很清楚,「生其心」。

  黄念祖老居士说,一般人能做到无住,就不能生心;做到生心,就不能无住,分两段。只有开悟的人,大彻大悟的菩萨才有办法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入不二法门。但是只有这一句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它可以做到应无所住,又生其心。所以它是「暗合道妙,巧入无生」。很多老菩萨为什么念到后来,站着走、坐着走,预知时至?为什么黄念祖老居士讲说,老菩萨有办法,一切烦恼都挂不住,但是念得很清楚?因为《净土圣贤录》里面,已经有很多人这样的表法跟示范。锅漏匠就是这个例子,他念到三年,他站了三天才往生,站三天。等到谛闲老法师来拍一拍说,你比名山古剎的大和尚还了不起,拍以后他才倒下去,这就是功夫。

  所以老法师说,能得的念头与所得的一切,都是空空地,我们的心才真正的回归到平静,回归到清净平等。清净平等是我们的真心本性,也就是宗门里面讲的、所说的明心见性。因此我们就能够体会到,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说法,《般若经》讲二十二年?就是一切众生不知道诸法皆空的事实真相,不能够行菩萨道,菩萨道是觉悟之道,凡夫走的是迷惑之道。所以才会有十法界、六道、三途,迷得重的是三途,稍微轻一点的是六道,再轻一点的是四圣法界,四圣法界就是声闻,阿罗汉;缘觉,辟支佛;菩萨还有佛。这个佛如果按照天台宗的说法,就是没有破根本无明的。如果破根本无明的就入一真法界了,他就是离开十法界,入一真了。

  那如果按照天台宗的判法,就是藏教佛跟通教佛。但是他也是佛,但是他还没有破根本无明,他相似,在六即佛里面叫做相似佛。在六即佛里面,真正的佛是究竟佛跟分证佛。那前面四个是什么?名字佛、理即佛、观行佛、相似佛。所以十法界的佛,老法师我听他讲经开示,相似佛。所以无论是三途、六道、四圣法界都是迷,都没有契入空理,契入空理就证得一真法界。

  一真也是勉强说的名相,这个地方,我听到老法师这样开示我很高兴。我们都会被名字相执着说,真有一个一真法界。老法师这里把这个点出来,他说,一真也不可得,一真也是勉强说的名相。老法师说,如果我们执着真的有一个「一」,执着有一个「真」,他说,这又错了。为什么?法执,「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既然跟你讲《般若经》里面讲的三个要点,毕竟空、不可得、无所有,那怎么还会有个一真法界呢?有人就会问啦,既然没有一真法界,那为什么老法师又要说一真法界呢?老法师刚才讲,勉强说的名相。简单说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境界,给它一个名称叫一真法界。这样各位就明白了。

  所以老法师说,如果你执着有一个「一」,执着有一个「真」,又错了。因为一的对面就是多,真的对面就是假。惠能大师说了,一多、真假是二法,一跟多、真跟假是二法,你还是没有契入。你有个一就有个多,还有很微细的这种执着。二法就不是佛法,什么叫二法?相对待的法叫二法,有大跟小、有对跟错、有是跟非,这叫二法,二法不是佛法。所以没有「一」的念头,也没有「真」的念头,才是真正的一真法界。哎呀,这句话讲得太好了。

  由此可知,稍稍起心动念就错了,禅宗里面讲「动念即乖」。那学佛要怎么学呢?宗门常讲从根本修,根本就是什么?一念不生。所以禅宗在开示说,一念不生,超生净土。但是这个一念不生,多么不容易啊,是菩萨的境界,不起心、不动念。所以心地清净,没有一个念头。若有一个我现在一念不生,就已经生了一个一念不生的念头,这就错了。

  所以初学的人,禅宗的宗门用盘腿面壁的方法,学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学成以后,要在生活中去历练,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那就成功了。这个时候所有的境界都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没有离开十法界、六道、三途,所以法界才称做一真。若真有十法界、六道、三途,法界怎么能够称做一真呢?所以转变在心,转变在认知,认识境界的实相,就是认清宇宙人生的真相。

  那么来也空空,去也空空的意思很深,能认识清楚,就会很欢喜掌握机缘。因为你了解来也空空,去也空空,所以把握当下,欢喜的掌握机缘,成就无量的功德,所谓积功累德。凡夫就是迷了境界,错认了境界,造作罪业,但造罪不是有意的。佛说所有一切罪业的根源是愚痴,痴就是不了解事实真相,才会做错事、用错缘。觉悟的人了解事实真相,所以起心动念、一切作为都是积功累德。其实老法师说,积功累德是世间人的概念,觉悟的人没有这个念头。十法界的众生有这个念头,有积功累德,一真法界的佛菩萨没有这个概念、没有这个念头。

  为什么?因为一真法界的佛菩萨,他们都已经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成究竟佛了。究竟佛的最高境界,他体悟不可得、毕竟空、无所有。所以他都能够体悟这三个道理,毕竟空、不可得、无所有,怎么还有一个积功累德呢?所以他们能够在十法界教化众生,可以「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自然感应道交,决定没有起心动念。

  古德用敲磬做比喻,敲打比喻众生的感,磬发出声音比喻佛菩萨的应,实际上佛菩萨的应也是自性的感应。而我们将佛菩萨看做人,一切诸法看做实体。大乘精义我们无法体会,所以不知道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事物都是自性。宗门觉悟的人常说,「头头是道,左右逢源」。这说尽了事实真相,虚空法界只是一个自性而已。所以《金刚经》里面讲说,一切法都是佛法。那么自性是能变,感应是所变,何处有感,何处就有应,感应道交,丝毫不爽。感应的理事深广无尽,我们要细心去体会,明了之后就晓得怎么样学佛,怎么样的做人,怎么样的过日子,达到真正的幸福美满。

  所以如果你懂得老法师这样开示的道理,你就会做到,你绝对可以做到跟苏东坡一样,美玉被掉包了,他会心一笑,他也没有起瞋恨心。所以我说苏东坡至少,他也相应到这个境界。老法师说,世法讲真善美慧,佛法讲常乐我净,这是真有。可是十法界的众生没有,一真法界的佛菩萨才有。也就是说,起心动念的人没有,不起心动念的人才有。佛把心比喻做水,水在平静不起波浪的时候像一面镜子,把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这叫比喻真善美慧、常乐我净。可是水一起波浪,虽然还能照着境界相,但是支离破碎,所以真善美慧、常乐我净就失去了。

  由此可知,诸佛菩萨的心即使应化在六道,随类化身、随类现身、随机说法,还是平静的。说法时,「说而无说,无说而说」。示现时,「现而无现,无现而现」,永远都处在一真的境界,心永远保持像水一样平静,所以自性的功德就是水的光,能照见一切万法。在十法界里面,愈往下心的波动幅度愈大。也就是说在十法界里面,六道里面的三恶道,他们心的波动很大。愈往上波动就愈小。什么时候心在境界里面不动了,没有起波涛了,没有动了。以《华严经》来说,最低限度是圆教初住的菩萨,也就是破一品根本无明,他的自性的般若德、法身德、解脱德就现前了,三德祕藏就现前。

  以上这一段,我们是看到这里,苏东坡他的美玉被掉包。最后这一段经文说,那个美玉又到哪儿去了呢?让我们想到说,不管说你所收藏的宝物也好,或是金银珠宝也好,或是娇妻美妾也好,等等这些。种种世间一切万法,最后结论就是来也空空,去也空空。那怎么样去体悟这个来也空空,去也空空呢?老法师这一段给我们的开示,让我们完全明白、了解。这里我们就用这样来做诠释,这一段文里面所告诉我们的道理。虽然它是章持把人家的美玉掉包了,是在讲这一段「以恶易好」这个道理,但是从这里可以契入心性。

  摘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一八六集) 黄柏霖警官主讲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心性       黄柏霖)(五明学佛网:心性       黄柏霖)  

 周贵华博士:从“心性本净”到“心性本觉” 

 周贵华博士:支那内学院对中国佛学心性论的批判 

 徐文明教授:楚山禅师论心性 

 徐文明教授:百丈怀海大师的心性思想 

 方立天教授:心性论--佛教哲学与中国固有哲学的主要契合点 

 方立天教授:儒、佛以心性论为中心的互动互补 

 方立天教授:印度佛教心性论思想概述 

 方立天教授:天台宗心性论述评 

 洪修平教授:《智慧与解脱——禅宗心性思想研究》序 

 洪修平教授:人心,佛性与解脱——中国禅宗心性论探源 

 杨曾文教授:永明延寿的心性论 

 胡晓光教授:从唯识学角度看佛教心性义--兼论无漏种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