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什么是佛?信佛,究竟信什么?(权威解读)


   日期:2018/5/15 3:3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法僧三宝

  一、何谓佛

  所谓佛者,梵语佛陀之简称。译言觉者,或智者。即真正圆满觉悟宇宙人生之真相,亦即了悟诸法之事理的一切智人。因众生由无明所覆盖,对宇宙人生的真相,不知不觉,而流转生死。出世圣人,历劫修因,行满果圆,于一切无明睡眠中,朗然大悟,妙契宇宙之真理,如顽云开,故称觉者。

  觉有正觉、等觉、无上觉三义。正觉简别凡夫不觉和外道的邪觉而言,凡夫对于事物的真相不明,起种种颠倒,所以名不觉。外道依于有限的定力和通力,见事物的某些部分道理,执为真实,建立种种错误理论,自命为觉,实际上仍是有漏分别的错觉。佛陀以无漏无分别智亲证诸法的真如实相,是彻底觉悟者。

  等觉即遍觉义,简别二乘圣人,他们虽然是正觉,而未遍觉。佛陀兴运大慈悲,以自觉遍觉一切有情,所以是遍觉者。

  无上觉简别菩萨,登地菩萨福慧尚未圆满,唯佛悲智行愿皆已究竟圆满,无有过上,无有与之可比,所以称无上觉者。如佛地经论云:“于一切法一切法种相,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花开故名佛。”

  觉有觉察觉悟二义,觉察者,察知烦恼,如人觉贼,对治烦恼障;觉悟者,照了诸法,如睡得寤,对治所知障。

  觉复有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悟性真常,了惑虚妄,即自觉真理为自觉,运无缘慈,度有情众为觉他,穷源极底,行满果圆为觉行圆满。大乘义章云:“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圆满,故名为佛。”总之,所谓佛者,对宇宙人生的真相,先觉,先知,大觉,无上正等正觉者。

  佛又有十种称号,即如来,乘如实道来成正觉;应供,应受人天供养;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明行足,三明圆满,三业无失;善逝,自在入于涅槃;世间解,洞达世间一切事理;无上士,至高无上的智人;调御丈夫,能调御修正道的大丈夫;天人师,一切天人之导师;佛世尊,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人。

  二、释迦牟尼佛

  1、释名

  佛有过、现、未十方三世无量诸佛,但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于娑婆世界,诞生于印度的是释迦牟尼佛,即佛教之教主。

  释迦,译云能仁,礼让之义,种族之名,印度四姓(婆罗门,净行者;刹帝利,王种;吠舍,商人;首陀罗,农人。)中王族所属。牟尼,译云寂默,智也。意思是大智慧,能成就诸善法,离诸过恶。此名是已出家求解脱时所得名,后世简称释迦,又称释迦文。实名乔达摩悉达多。乔达摩,译云翟昙,最胜义;悉达多,译云财吉,或成就义。

  三世佛

  佛学小贴士

  纵三世佛:指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

  横三世佛:指中央释迦牟尼佛,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

  下图为普宁寺大雄宝殿内供奉的纵三世佛。左起依次为过去燃灯佛,现在释迦牟尼佛,未来弥勒佛。

  2、出生年代

  古来有种种异说,今依《众圣点记》说,是在公元前565年四月初八日,诞生于拘利城外兰毗尼园内无忧树下。父是印度中的迹毗罗卫国国王叫净饭王,母叫摩耶。七日后母殁,由姨母摩河波卜波提抚养。

  3、青少年时代(前558-537年,8-29岁)

  从七岁开始学文,十岁习武。年渐向大,宅心高远,观诸世间事相,念皆悉非常,深生厌离。曾随父游于田野,见农夫耕作情景而无限同情和悲悯。净饭王闻之,心生愁忧,于是迎耶输陀罗为太子妃。并建三妃宫,又建三时殿,用来系留太子。太子不因此而有所染著爱恋。

  随后便出游四门,东门遇到老人,南门遇到病人,西门看到死人,北门逢一道人。

  太子甚为惊奇,便访道人,道人云:

  怨亲平等心,不务于财色;

  所事唯山林,空寂无所营;

  尘想既已息,萧条倚空闲;

  精粗无所择,乞食以资身。

  太子回宫即思惟方便,欲求出家。因他出四门,见有老病死苦,常恐为此所逼,求道之念弥深。曾又见宫内彩女至夜分时,疲乏重眠,身形弊恶,不净流溢,太子历见,越感世间之不净污秽,倍增厌离。

  4、出家(前537年)

  太子既洞观世苦,终于在二月初八日晨,乘白马逾城而去,来到蓝摩国森林,剃除须发,著弊服。

  同修有侨陈如、跋提、摩诃男、婆湿婆、阿说示。太子初访道于跋伽婆,次访阿逻逻、郁陀罗。彼以非想非非想处为最上涅槃,因知见非究竟,不得所求胜法,便舍去,入摩揭陀乌罗叶象头山尼连禅河的森林里静坐思惟,苦修六年。

  5、成道

  太子勤苦六年,不得解脱,形体消瘦,犹如枯木。悟知苦行非成道之真因,即从座起,入尼连禅河洗浴。浴毕,接受牧女苏伽陀的牛奶供养,精神振作。侨陈如等五人见此事,很感惊怪,以为退转,即便舍去,住在鹿野苑。太子独至伽耶,于毕钵罗树下,敷座而坐。自誓:

  “若不成正觉,终不起此座。”端坐思惟,降伏三魔军(一欺言宫廷被夺,二魔女YIN扰,三怖兵威胁)。

  入深妙禅定,思惟真理。于十二月初七日夜初夜得宿命通,知往昔诸事;中夜得天眼通,观众生种类差别;后夜得漏尽通,断诸无明烦恼,皆知世间一切因缘之理。

  初八日拂晓,睹明星而豁然大悟,妙契真理,得无上正真之道。

  6、转法轮

  从始成正觉,初七日中,自受用广大法乐;第二七日,入海印三昧,不动道场,为十方深位菩萨,宣说自内证之真理——华严经;至三七日,本想先度初出家访道二仙,闻已命终,遂往波罗奈国鹿野苑,度侨陈如等五人,为说四谛之法。此五人为最初五比丘——僧宝,四谛之法——法宝,释尊——佛宝。以此为最初三宝。

  成道二年,波罗奈国长者耶舍,归佛出家,其父母也皈依佛,为最初优婆塞、优婆夷。耶舍朋党五十人也归佛出家。在波罗奈,得弟子五十六人。往摩揭陀国王舍城,度三迦叶,他们是事火外道。即优楼频陀迦叶及其弟子五百人,那提迦叶三百人,伽耶迦叶二百人。此一千人同归佛出家。

  次度有难陀、提婆达多、阿难陀、阿逸楼那、跋提利迦、罗睺罗等。又有婆罗门学者舍利弗、目犍连二人,闻佛弟子马胜比丘为说:“诸法因缘生,亦从因缘灭……”之偈,于是将弟子二百五十人率往归佛出家。从此为佛左右弟子,举其大数,有千二百五十人。又度迦叶,此人佛涅槃后,住持法化。在迦毗罗卫国时,度姨母、波阇波提为最初比丘尼。由此具备了四众弟子。随后逐渐扩大了僧团。

  佛在摩揭陀国,为国王频婆娑罗王说法,王闻法后,并率诸大众皈依佛,便在王舍城大竹园建竹林精舍,奉佛说法。

  ▲(黄金铺地-须达长者和祇陀太子共建祇树给孤独园供佛及僧)

  又有舍卫城长者须达(给孤独),建祇树给孤独园精舍,奉佛法化。

  7、僧团发展的原因

  佛陀反对种姓制,宣扬众生平等说;反对神创说和定命论者,宣扬缘起说和四谛法。主张物资公有,如土地、房舍、果树、用具不可私用,不可出卖,属常住所有。提倡四依住:即常乞食、粪扫衣、树下住,依陈弃药。制定这些,是为除五欲贪著。过着三常(衣、食、住)不足的生活,意在存念无常,勤求出离。

  8、最后说法与般涅槃

  佛陀自成道后,周历四方;应机施化了四十余年。有缘众生已度尽,未度者已作度化之因缘。于是到年八十之际,欲示寂于拘尸那城。在婆罗双树间,右胁而卧。正在此时一位外道叫须跋陀罗来求见,佛为他说法,成为最后度化弟子。

  并最后接受了纯陀的供养。

  纯陀供养-佛学小贴士

  佛受供后,率众续往前行,途中突患背痛(一说患血痢),其后便取涅槃。故阿难曾白佛言︰‘周那设供,无有福利,所以者何?如来最后于其舍食,便取涅槃。’然佛告阿难︰‘勿作是言!勿作是言!今者周那为获大利,为得寿命、得色、得力、得善名誉,生多财宝,死得生天,所欲自然。所以者何?佛初成道,能施食者;佛临灭度,能施食者,此二功德,正等无异。’

  此时阿难无比悲痛,不知如何乞教,于是众中叫阿㝹楼陀指教阿难请问佛陀四个问题:

  (1)、佛灭后,以何为师?

  (2)、以何安住?

  (3)、恶性比丘云何调伏?

  (4)、经典结集如何令人起信?

  佛答:我涅槃后,应以戒为师;依四念处住(观身不净、观受皆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恶性比丘默摈置之;一切经典首句应安“如是我闻”等证信句子。又嘱累弟子依法奉行,则是如来法身常住不灭。随即示大般涅槃,时是二月十五日。

  9、释尊八相示现

  八相示现是佛陀一代的足迹。一降兜率,从兜率内院,降生人间,二托胎,降入母胎,三出生,四出家,睹世无常入山修行,五降魔,六成道,七转法轮,八入涅槃。

  三、何谓法

  所谓法者,梵语达摩,译云法,轨持义。轨谓轨范,能生物解;持谓任持,不舍自相。合此任持自性轨范物解两义,即名为法。此法,概括宇宙一切事物。佛法之法,指佛所觉悟之真理,不舍悲愿,以世俗言说,显示自内证的如实义,宣示世间一切有情的善巧教法,这种教法可为众生轨则而成正觉,所以名为法。

  法者,道理义。于佛法中有四种:教、理、行、果。

  教法,指佛所说能破无明烦恼之名句文声以及形之所示的种种施设,亦即三藏十二部的教典。理法,一切教法所诠之义理,能阐述宇宙人生之真相。行法,依理法起戒定慧诸行。果法,修行圆满所证之圣果。如来一代教法,不出此教理行果四法。因法显理,依理起行,由行克果,四法收之,无不尽者。

  所谓信解行证,即与此四法相对而言。信者,信顺佛之教法;解者,解悟其义理;行者,依教理起修行;证者,依修行证悟圣果。常略云解行相资,解者知解,行者修行,与世所谓理论与实践相近。然于佛典中诸多法门,若就对治而言,则有无量,就修持总纲说,只有戒定慧三学。戒者戒律,防非止恶;定者禅定,静虑澄心;慧者智慧,研真断惑。依戒资定,依定发慧,依慧断除妄惑,显发真理。因位修学,不过此三。佛学简言即三学。佛学中的种种言论,无非说明知解与行持,此二者不可截然隔别,所谓知则行立,依解起行,行不盲目,有行又反验解。则是:“有数无现则罔,有观无教则始。”

  经云:“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又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四、何谓僧

  所谓僧者,梵语僧伽,译云和合众。即奉行佛陀教法的出家弟子。僧有四人僧、五人僧、十人僧、二十人僧四种。僧称为和合,主要体现在六和精神上。一戒和同修,即对所受戒法,善护受持,尊重爱敬,欢喜悦意,无违不净,和合共住。二见和同解,对于出离尽苦的圣道能善巧如理通达,与诸修清净梵行的道伴,见解一致共同修学。三利和同均,同衣食利养,对于如法获得的财物,不个人隐藏,与诸同住者平等受用。四身和同住,同礼敬三宝的身业,有疾病违缘互相照顾。五口和无净,同赞三宝功德,同修语业,有善法功德,互相赞叹鼓励,有过失互相善意的谏止举发。六意和同悦,同一信心,同修意业,念诸道伴,皆是替佛扬化,皆是正法住持人,皆是自己的善知识。此六和是解决僧团的思想上和经济上得到和乐、清净平等。见、戒、利的原则是平等、和谐、民主、自由、团结,此三为本质;身、口、意是思想行为,此三为表现。以上六和为事和。若约理和而言,指同证择灭道理。

  僧有声闻僧,即修习小乘法,剃发染衣,具足出家沙门的形相。菩萨增,即修习大乘法,或出家或在家的形相。出家僧众有五: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在家有二众,称为白衣,即优婆塞、优婆夷。合为七众弟子,成为整个佛教的信徒。

  佛弟子以“法味同受,财利共享”为原则。佛自成道后十二年中无有广戒,仅有略戒:“善护于口言,自净其心意,身莫作造恶,此三业道净,能得此是行,是大仙人道。”到了十二年后开始制广律。之所以制定戒律目的在于治理僧团,能使僧众健全。有犯者给予制裁,不接受——摈出。如律云:“大海不宿死尸。”这样能使僧团和合、安乐、清净。由此能得到众人的信奉,佛法得到久住。佛法依僧弘扬,有和合僧在,就有正法在。戒律中说,有五个比丘住世弘律弘法,正法住世。

  总上所言为佛法僧三宝,为何称为宝?因他是指示众生断恶修善,离苦得乐,解脱系缚,得大自在的导首,极为尊贵,如世间珍奇宝物,所以称之为宝。《宝性论》以世间珍宝的六种譬喻来说明佛法僧为宝的意义。即:希有、离尘、势力、庄严、最胜、不改。《心地观经·报恩品》以坚牢、无垢、与乐、难遇、能破、威德、满愿、庄严、最妙、不变十义说明佛法僧得名为宝的意义。

  佛法僧三宝为组成佛教之三要素,佛陀为教主,佛法为教法,僧众为教徒。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法僧       三宝)(五明学佛网:佛法僧       三宝)  

 任杰居士: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第五、爱国爱教与人间 

 任杰居士: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第四、住持三宝的重大 

 任杰居士: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第三、皈依三宝的建立 

 任杰居士: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第二、别观佛法僧三宝 

 任杰居士: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第一、观三宝出现世间 

 圣轮法师:浅释「皈依三宝」的殊胜谛 

 如本法师:归依三宝 

 惟觉法师:皈依三宝的介说 

 净界法师:发挥三宝功能 

 济群法师:从住持三宝到自性三宝 

 怖畏轮回恶趣苦 皈依三宝求庇护 

 在三宝的摄受下找回自己的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