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XC法师:什么是情商?怎样提高?学诚大和尚的经典诠释!


   日期:2018/5/15 9:2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1、网友:情商低的人怎么改善?情商低的原因是什么呢?

  所谓情商低,是缺乏对他人的体贴和理解,缺乏观察缘起的智慧。简要言之,悲智都有欠缺,那就要好好修行,在这两方面提升。

  2、网友:大师,弟子有社交障碍,情商低,总是莫名其妙的得罪人,怎么办呢?

  说话做事要有礼貌,多微笑,多说“谢谢”,做错事要会说“对不起,是我的错”。平时少说话、多做事,多为大家付出,别人有事找你时尽可能帮助,这几个简单的点能够做到,人际关系就会好一大半。

  3、网友:我总感觉和大家融入不到一起,情商特低,别人在说笑、谈话的时候,我总觉得无趣,慢慢的有一种社交恐惧,不愿意和不熟悉的人接触。

  慈悲心比较欠缺,心胸不够宽广,以自己的苦乐、喜好、 个性为中心,处处想找配自己胃口的境界,而不容易去包容、关心、体谅他人。

  4、网友:我有个烦恼,就是社交。遇到同事朋友,我都不怎么说话,我很怕,怕人家说我无趣,但我确实从社交体会不到乐趣啊。

  要有一颗分享的心、随喜的心,愿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所得,并真诚地欣赏他人的长处和收获。要把内心打开,认识到外在环境对于自己生命的重要性。

  5、网友:法师,我有社交恐惧,很痛苦,我该怎么办?马上要入职了,好担心。

  不要带着“假想敌”的有色眼镜去看每个人,简单一点。心里有阳光的人,处处都能看到阳光,反过来,如果总觉得别人有问题,那处处都能看到问题。与其防备别人,不如做好自己。

  6、网友:大师,我有社交恐惧,特别是吃饭面对很多人时,更是紧张,老是想说些玩笑或俏皮话以显示自己不笨,表现自己,但越这样想,越紧张得想不出该怎么说,这是不是自卑造成的,并且想表现自己的?

  太紧张自己,想凸显自己,反而会顾虑重重。不妨换个态度:多去关心、赞美、照顾别人。

  7、网友:法师,在社交中应该用什么心态面对不喜欢自己的人?我之前是你对我不热情我也不理你,但是这样好辛苦好不开心。

  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怎样对待别人。

  8、网友:法师,我是个性格相当内向敏感的人,有社交恐惧症,总是害怕别人排斥自己,这段时间公司又在搞小团体,之前我还是和她们一起,现在感觉被冤枉了,甚至被排斥。也许又是我太敏感。我知道这是不应该的,但从小就害怕这种感觉。

  不要乱想、多想。做事要自己的准则,不盲目依附别人;做人要多一点温度,有同情心、慈悲心。自尊、自信,做好自己。

  9、网友:法师,做人要有随机应变的智慧,八面玲珑的情商么?

  智慧可以随机应变,随机应变却不等于智慧;慈悲可以随顺众生,八面玲珑却不等于慈悲。最关键的是做人做事要有正确的方向、善良的愿力。不管怎么变,都是为了调伏自我、利益众生,而不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

  10、网友:如果一个人在社会上能力和情商都比较差,并受到欺压和不公的待遇,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该如何调节心情?

  调节心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阿Q式的,让自己想开就可以了;另一种是找到苦的原因,在烦恼和业上入手,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内心不再为眼前苦闷。你愿意选哪一种呢?

  11、网友:怎样才能做到事事用心呢?怎样能和别人一样有那么高的情商,会做人又会做事?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每个人有自己的业力因缘,就像走在不同道路上的车,来处、去处、方向、车型……都不一样,只是某一段路恰好走到同一个位置,不能单取这一个“截面”去横向比较,只要自己是尽了努力,认认真真在做,就是好的。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待现在,用学习的心态去面对未来,就能有接纳自己的自信和向他人学习的心量。

  12、网友:法师,我都快30 了,可人际交往不行,情商低,现在陷入怀疑阶段,总是怀疑这怀疑那。

  与其怀疑外在,不如做好自己。

  13、网友:顶礼师父,弟子发现自己身上有好多缺点,情商也是低的可怜,有时候事后也能意识到自己做的不对,可是有时候好像是不受自己控制,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很后悔,想改掉自身的问题,却又没有方向,有种无力的感觉。

  方向就是闻思修,忏悔、承担,净罪集资。慢慢修,慢慢改进。很多时候,我们的无力感、觉得没有方向的沮丧、对自我的否定,都是因为我们总想着要立刻改变,忘记了佛法是讲因果。要有种因的过程,才会有改变的结果,不能离开因去攀求果,那都是妄想、烦恼。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