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悟道法师:常礼举要(第二集)


   日期:2011/3/3 9:0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常礼举要》,诸位观众,诸位同修,诸位大德,大家好,阿弥陀佛!请放掌。我们这一集继续来学习《常礼举要》,上一集讲到「学儒学佛,约之于礼」。去年七月香港佛陀教育协会举办学习六和敬大会,悟道去参加,主办单位也希望我讲十五分钟的话,给他们一个题目,就是跟六和这个「和」有关係的题目。当时我就想到,和,大家都想要和,我们佛门裡面讲和合僧团,世间任何一个团体都需要和合。全世界每一个国家大家都希望能够和平,可见「和」这个字是大家都需要的。我们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乱万世穷」。我们一个家庭如果不和,吵吵闹闹,你想这个家庭会兴旺吗?一个公司、一个团体,一天到晚闹意见,不和,这个公司团体会发达吗?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如果不和,常常打仗,这个国家会兴旺吗?会富强吗?整个世界要是不和,怎么会和平?这个道理相信世界无论哪个民族的人,大家都知道,大家也希望要和平,可是想归想,实际上很难做得到。


    为什么做不到?这当中就是缺一个礼。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愿就是「礼敬诸佛」,礼就是礼节、礼貌这个礼,敬是恭敬的敬,诸佛是三世一切诸佛,包括未来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一切恭敬。恭敬是我们的心,恭敬心。恭敬心表现在我们的身口就是礼。如果不讲礼,没有一个具体,没有一个标准,这就很难达到和。所以古人说,「礼以和为贵」。礼节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使人与人相处能够达到和谐,这是礼的作用,所以礼以和为贵。如果讲和,你不讲礼,很想要和,做出来却很不和,常常得罪人,常常跟人发生冲突,为什么?没礼,没有具体的标准。礼是要达到和,它的目的是和。如果不和,我们就知道自己无礼,现在的人没有学习,所以我们不懂礼。所以现在都不懂礼貌,为什么?没有人教。家师淨空上人常说,全世界现在的学校,从幼稚园到博士班没有人教这个,没有这一门的功课。所以他老人家呼吁,全世界的宗教界发心来补这个缺失,补这门的功课,补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这门的功课。当然我们佛门要发心带头来做起,所以学儒、学佛要约之于礼。


    我们继续来学习李炳南老居士的讲记,李老居士说,以前的和尚真正不愧是和尚。和尚就是老师,在社会上有很崇高的地位,有学问、有道德。但是现在的和尚确实很惭愧,我们没有达到那个条件。《三时繫念》讚歎僧宝的讚,就是做天人师,堪为人天功德主,这就是天人师,能够做人天的一个模范、一个榜样。现在出家人我们这个形象、这个表现是不是能够做人天功德主?这就值得我们去反省、去检讨。以前是读了中国文化才学佛,现在是先学佛再来学中国文化,这就是家师常讲的,他说补习,现在学佛了,要补习三个根,《弟子规》、《太上感应篇》、《佛说十善业道经》这叫补习。这个功课实际上我们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淨业三福第一福,具体的做法就是这三个根。这三个根,儒家《弟子规》就是淨业三福第一福,前两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具体的做法。如果没有读《弟子规》,以前常常听家师说淨业三福,不知道怎么做?要怎样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要从何做起?怎么做?不知道。《弟子规》就讲得很详细,我们没有学习就不知道怎么做。「慈心不杀」,具体落实在道家《太上感应篇》,讲因果教育,不杀生。现在的人怎么杀生那么多?他不知道因果,如果知道因果的人,自然就不会造这个恶业。《地藏菩萨本愿经》裡面告诉我们,地藏菩萨说「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多病、短命的业因是从杀生来的。我们如果想要不短命、不多病,要身体健康长寿,你就不能杀生。这就讲到因果,因果很现实,讲利害得失,你造什么因就得什么果,所以是因果教育。十善业,修十善业具体做法就是《佛说十善业道经》,这也有讲因果,也有讲到大小乘修学佛法的理论,也是大小乘佛法、人天乘佛法最基本、最基础的就是十善业。


    所以佛告诉我们,十善展开就包含一切善法,十恶一展开包含一切恶法,我们如果有这三个根,这三个根就是标准,有一个标准在。过去蔡老师讲《弟子规》,他说这三个根就像照妖镜,这三个根就像一面镜子,你拿来对照,社会上这些人,他脑子裡在想的,他嘴裡所讲的,他讲出来那些话,身体做出来那些动作,你用这三个根去对照,他是善还是恶就很清楚了。这都不用辩,不用争辩,以圣贤佛菩萨的标准才是正确的。你听第四台讲的都是胡说八道,所以这些人都被第四台教坏了,不但一般世间人,连淨宗的同修也被第四台洗脑洗到头晕,不听佛菩萨的,听那些人胡说八道,说那是名嘴,这就是愚痴,你去听那些人讲的,听到最后,本来有智慧听到变没智慧。要听谁说?要听祖先说。祖先在哪裡?《弟子规》、《三字经》、《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这是圣贤佛菩萨讲的,这才正确!我们来学这个,对我们学佛才有帮助。


    李老居士在那裡有教《论语》,《论语》是四书裡面的一篇,古时候宋朝时代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现在全世界的政治人物搞得一个头两个大,没有办法。所以西洋人一直要到东方来找办法,但是来东方现在也找不到,现在东方人也没人要学了,他来也学不到。其实《论语》裡面教我们做人做事这些善恶是非的标准,表演给我们看,不但讲还做出来给我们看,就像《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样,不但讲还带表演。其次,我们学佛,大家都知道以戒律为本,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不在了,则以戒为师。「戒律,知道的人有几个?我也受过戒,对于戒我也很不外行,可是我知道我的戒是有名无实」,这是李老师说的。李炳南老居士他说他也受过戒,但是他对戒是内行的不是外行的,他知道受这个戒是有名无实。


    这个戒在淨业三福是第二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人天福。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第二福。从三皈依就是第二福,出世间福,出世间二乘所修的福报,声闻、缘觉。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大乘菩萨福。我们从三皈依、五戒、八关斋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这是在第二福。这三福就像三层楼,有第一层才有第二层,有第二层才有第三层。如果没有第一福的基础,没有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个基础,你说你三皈依,那个三皈依也落空了。三皈依在第二层,好像这三层楼,它是第二层楼,第一层楼还没有盖,怎么会有第二层?皈依都没有了,你说有五戒,五戒也落空,什么八关斋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那就更不用说了。所以现在从三皈依到受戒都是一个形式。


    我这趟到印尼,有一位女众,印尼淨宗学会,这位女众是从佛光山出来的,现在发心到印尼淨宗学会,在那裡发心领众。印尼淨宗学会的会长请我去做三时繫念。这位法师,她也很发心在那裡帮忙。她说,要我跟大家说鼓励大家来受五戒,她说要劝人受五戒,大家都害怕,没人敢受,要我鼓励一下,看要怎么帮他们受戒。后来她就来问我,我看她很诚意去那裡煮点心给我们吃,真的很发心。我想她这么好心来学佛,不跟她说几句真实话,对她很过意不去。我说受戒,我们要传授这个戒给别人,我们自己都没有这个戒,要拿什么传授给人家?就好像自己没有钱,要拿钱给别人,空口说白话,你要拿什么给别人?我们要传授戒给别人的人,自己本身对戒都不认识,外行,你要帮他授什么戒?我出家到现在二十七年,还不敢帮人家授戒。但是现在出家三天,他就要帮人授戒,八关斋戒、菩萨戒、三坛大戒,他也去帮人授,那是外行的,不懂的教不懂的。你跟他说真的,他反而半信半疑,不相信。


    后来我告诉她,我说弘一大师有听过吗?她说弘一大师的名声很响亮,民国初年中国佛教公认律宗的祖师。弘一大师他在《讲演录》裡怎么讲的?他说他是出家多分优婆塞,五戒受持不完全,能够受持一条、两条叫做少分优婆塞,能够受持三条、四条叫做多分优婆塞,能够五条都受持叫做满分优婆塞。弘一大师说他只能做到多分优婆塞,他说不偷盗这条戒,他没有把握。我们的道德学问,对戒律的学习研究,我们有没有法子跟弘一大师相比?弘一大师他自己都说五戒他都不能完全做到,我们现在说帮别人受五戒,我说这太过狂妄了。我跟她讲这些话,她听不听得进去不知道,但是我是跟她说真话。我劝她去读弘一大师的着作。愈内行的人就愈不敢乱来。


    所以现在很多人帮人授戒,授什么戒?以前我记得在家的时候,我大哥把我拉去高雄有一间叫做圆通寺还是圆照寺,我忘记了,在高雄县。我不敢去受戒,硬拉我去,我知道这是受形式的戒。那时候慧本法师当戒师,都是一些老菩萨,去受戒的人就我最年轻,都是老菩萨,欧巴桑、老菩萨。慧本法师教他们仪规,老菩萨有的都听不懂,授到最后慧本法师说,你们不要受一些烦恼戒回去,说这一句确实很实在。现在受戒是什么戒?烦恼戒,他说的没错,受烦恼戒。去受戒回来你还有烦恼吗?心裡还有贪瞋痴吗?如果有,慧本法师讲的没错,受烦恼戒。


    戒是什么?戒是清凉戒。我们念三时繫念,「南无清凉地菩萨摩诃萨」,什么叫清凉地?不是冷水浇下来很凉快叫清凉地。清凉地是指心地没有烦恼就清凉了,没有贪瞋痴,你就不会起烦恼,你就解脱自在了,这才会清凉。所以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你去受戒,你有得定吗?你有开智慧吗?你有息灭贪瞋痴吗?如果有,你就是真正清凉戒。戒是帮助你得定,戒是清凉的,你如果得到戒体,如理如法的持戒,你心一定会定下来,我们念佛一定一心不乱。定久了智慧就开,烦恼就没有了。烦恼是假的不是真的,你照见烦恼皆空,《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智慧开,自性般若智慧显露出来,你的烦恼烟消云散,都没有了。所以现在说他受了什么戒,他也帮人授戒,自己也去受戒,他说他得到什么戒,你骂他一句看他会生气吗?如果气到跳脚,这就证明他那是烦恼戒,慧本法师说的烦恼戒,不是佛菩萨说的清凉戒。所以三皈五戒,我们看了好像很简单,其实我们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因为你没有做人的基础怎么提升到声闻、缘觉这个阶层?这是淨业三福第二福。从三皈依,弘一大师在《演讲录》裡面说,如果有三皈依就可以出家了,不用受戒,你受三皈依就可以剃度了,真正受三皈依就有资格剃度。所以李老师说,他受过戒,知道受这个戒是有名无实,这是内行人。


    中国文化、孔子这一套,大家听了,「博我以文」,博就是广博,范围很广、很大,就是说教你很多学问,这些学问浩如烟海,《大藏经》裡面三藏十二部,儒家《四库全书》一千五百册,看的完吗?《道藏》我也买一套,《四库全书》我也买一套,《大藏经》我们也有,你要怎么看?要怎么学?从哪裡学起?要怎么学法?也就是说要用什么方法来学。李老居士告诉我们,「约之以礼」,从礼上来实践。在佛门就是以戒律来实践,三藏十二部经讲了那么多,具体表现要怎么做?就是戒。儒家叫做礼,佛门叫做戒。礼是世间的善法,戒是出世间的善法,这样才不会落空。如果说学佛没有持戒,学儒不学这个礼,不去实行这个礼,这都落空了。会讲,没有用。讲得天花乱坠,我也很会讲。但是该起烦恼的时候一样起烦恼,对治贪瞋痴烦恼没有效果、没有作用。


    所以《弟子规》,淨空老和尚也常说,不只要讲跟念,除了讲跟念还要理解,重要是要去行,我们淨宗也说信愿行,行就是去落实。我们淨宗如果有信愿,没有行,那个信愿也是落空。没有信愿去行,都行错了,方向不知道要往哪裡去,所以信愿行三资粮都要。《华严经》说,「信解行证」,这都有连带关係,不能分开的。所以这是说从礼来实践。「这本《常礼举要》就是咱编的」,这是李老居士他编的。他说,诸位果然能懂这本《常礼举要》,现在受益就不小。也就是说,你如果能懂这本《常礼举要》,我们现在大家看这本薄薄的,我在山上有一个出家众跟我说,这个大家自己看一看就知道了。我说我看了几十年还不知道,你一看就知道,你真高明,我要拜你为师。这重点在哪裡?要懂,我们现在看了,字我们会念、会讲,你是不是真正懂了?古时候禅宗大德考验学人都说,你会吗?不是这本拿来,大家会念、会讲,你就懂礼了,不是这样的,你要学习。


    要怎么学?下面这句很重要,「约之以礼」。什么叫做约之以礼?我们学礼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和。人跟人相处能够和谐,家庭如果能够和谐,夫妻就不会闹离婚,是不是这样?现在离婚率很高,为什么会离婚?不和。为什么不和?大家都没有学礼,难怪会不和。他不懂、不知道,你有你的想法,我也有我的想法,想法意见不同,怎么会和?当然不和,当然会起冲突。所以「约之以礼」是什么?就是能懂人情世故,不致于在社会上妨碍别人。现在有几个人懂人情世故?什么叫人情世故?现在中国人都向西洋人学习,祖先传统教我们的就是情理法,情是什么?人情,理是道理、理论,法是法律。我们现在学西洋人,只讲理跟法,不讲情。只讲理讲法,不讲情,结果是怎么样?结果就伤感情。伤感情会怎么样?就不和。不和会怎么样?就会斗争、会起冲突,以佛法来说就是造恶业,结果就是这样。原因从哪裡来的?没有学习礼,不懂人情世故。人情世故是我们的感受。


    就像很多人把自己的小孩送到美国,去外国留学,读博士,觉得很光荣,我的孩子是某某大学的博士。博士他就懂得人情世故吗?不懂。在中坜善果林的总干事陈国顺居士,他家住在中山科学研究院旁边,他说:悟道法师,我跟你说,我的邻居住的都是博士,但是修养很差,乱停车,人家跟他说,他还很凶,那都是博士。这说明什么?说明一个事实,博士他也没有学礼,他也是不懂,不懂人情世故。以前这些老人虽然没有读过书,但是他懂得人情世故,懂人情世故就不会失礼,不会去得罪人,不会妨碍别人。还有父母送子女到外国读书,他父母到那裡,吃饭还跟他算帐。没错!照算帐,讲道理、讲法律都有依据。但是父母吃了心情会快乐得起来吗?一定很难过。这就是没有讲情,应该要讲情理法,这才是圆满的。所以如果你有把小孩送到国外念书,不要太高兴,以后欲哭无泪,我不骗你。我们到国外久了,看多了,很多人欲哭无泪。如果自己能看破赶快念佛求往生,放得下是最好,如果放不下就很悽惨了。所以李老师说,如果不懂礼,不懂人情世故,在社会上常常妨碍别人。纵然你把中国的《四库全书》都念通达了,念通达了怎么样?处处对别人有害,处处妨碍别人,他说这个书不如不念。为什么?念愈多害人愈多,念那个书要做什么?所以无论你学什么大学问,不管你学什么大学问,一定要知道,这个世界是群众世界,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而已,是群众的社会,你跟我一律共享共荣,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样才可以。


    所以去年九月份我到澳洲住了两个多月,住到十二月初才回来。十一月的时候,师父就邀我发心,说我要发心住台湾,跟台湾共存亡,叫我要发心,如果台湾沉下去,我要回来一起沉下去,要死也要回来跟大家在一起。师父发心跟香港共存亡,他说这样我们都可以去西方,所以我赶快回来,有灾难不能自己逃,不能跑,要回来共存亡。这是什么?《礼记》讲的话,之后师父解释,他说这是《礼记》讲的,「临难不苟免」。「临难不苟免」是说这地区有灾难,不能自己一个人跑,这样就太自私了,不能自己跑,要大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才是礼,这样才可以。李老师说,我们要一律共享共荣,这样才行。


    下面这段,李老居士告诉我们,学常礼受尊重,学习这个礼,在社会上受到别人尊重。我们学习这个礼最起码的效果是什么?就是你走到任何一个地方,人家不会讨厌你,人家会欢迎你,这样你做人就成功了。如果你不懂礼节,走到哪裡,别人看到你就头痛,大家很不欢迎你,为什么?不懂礼节。所以这本《常礼举要》,李老居士说,还是他自己来讲,虽然是他编的,但是他编是根据古书抄下来的。「举要」是指把重要的地方举出来,都是以前就有的,不是他自己发明、他自己编的,他只是把重要的地方编出来跟大家说。大家要记住,在社会上最低限度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别人看了以后会说这个人是真正的君子。李老居士说,现在有一些人看我们这些人就是不一样,很特别,就是看学佛的人很特别。他说怎么特别法?那些人会去杀人、去害人,我们不杀人也不害人,所以别人看我们就很特别,你怎么会这样?跟别人不一样。现在的社会确实是如此,好像你不骗人、不害人,今天在社会上大家都这样,你怎么跟别人不一样?所以他看这些人觉得很特别。我们多少比一般社会上的人要规矩一点,最起码不像他们那么过分。


    下面说,如果你约之以礼,学佛也会进步。譬如你受了戒,要常念戒。念戒是怕你忘记,但是念得很熟,没有照做,有什么用?这就是约之以礼。你学习这个礼学得有心得,你学佛也会进步,因为礼跟戒是相通的。我们受戒要常常念戒,念戒是什么?怕我们忘记,要念。念的作用是提醒,如果没有常常提醒就会忘记,忘记了在生活上就不会去做。但是念得很熟也要照做,如果不照做也没有用,所以这两方面都需要。要念,也要理解,也要行,行帮助解,解帮助行,信解行证,它是相关的。


    下面的课程就是《常礼举要》。我们这一集的时间到了,下一集就正式来学习李炳南老居士他所编的《常礼举要》第一篇。今天就跟大家讲到这裡,谢谢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满,福慧增长,谢谢各位,阿弥陀佛。

常礼举要  悟道法师主讲  (第二集)  2011/1/21  台湾台南华藏莲社  档名:WD20-014-0002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悟道法师:常礼举要       悟道法师)(五明学佛网:悟道法师:常礼举要       悟道法师)  

 其它法师:随谈因果(悟道法师) 

 悟道法师:身心世界什么东西是真的? 

 悟道法师:还没有来的事情,不要去想 

 悟道法师: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到最后果报它就自然现前 

 悟道法师:念佛能让你不老不病,但要懂怎么念法 

 悟道法师:意根摄住,身口二业亦摄在一处 

 悟道法师:即使是伤风感冒也障碍你念佛 

 悟道法师:业障重的,见不到佛明显的加持 

 悟道法师:身口意三业的行为,没有做,伏住也有果 

 悟道法师:疼痛是果报,有痛的因 

 悟道法师:理念是开智慧,事念得三昧 

 悟道法师:念佛心口耳这三根如果念清楚,其他三根同时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