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5.20的爱情告白: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陪你慢慢醒来


   日期:2018/5/21 4: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把幸福建立在爱情上,这是错的。

  自己的心应由自己主宰,把幸福寄托在他人身上,注定会大失所望。

  有时候,爱情不但不会让你幸福,还是痛苦的源头。有了贪执,就会患得患失,就有担忧、害怕。诚如《涅槃经》所说:“因爱生忧,因爱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现在许多年轻人的痛苦,都是源于爱情。他们认为,来人间走一遭,最重要的大事,就是找个对的人轰轰烈烈爱一场。假如爱情以种种原因夭折了,他们甚至没有活下去的勇气,极端者会选择自杀。

  其实,爱情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远非全部,对此不必看得太重。否则,把幸福系在所爱的人身上,对方稍有一点变化,自己的幸福指数就大幅下跌,这样的生活太苦、太累、太不值得。

  为什么很多人把爱情当成一切?

  看一下现在的音乐、影视作品就能知道大概答案,那些内容里大多离不开情爱的元素,在这种大环境下,爱情在人们心中成了圆满人生的代名词就不足为奇了。

  理智思考一下,你们都知道,爱情有保鲜期,而且很短。我看过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有说三个月,有说一年,最长的时间也就是三年。保鲜期一过,两人之间就少了吸引力,更多的时候是开始挑毛病,看缺点。所以,佛陀一再告诫:爱情看似妙不可言,但在它背后,潜藏着的是无常、痛苦。

  因为,情归根结底是一种执著,执著就会带来痛苦。假如你爱上一个人,刚开始会觉得非常浪漫,日子长了会发现,苦多于乐。

  有人可能对我的说法不以为然。假如你没品尝过爱情的味道,这样想情有可原,但那些过来人,对于个中滋味,应该深有体会。

  有一则故事,讲一个未婚的人和已婚的人谈论爱情:

  未婚的人认为,爱情是最伟大的魔术。古希腊的一位国王,他爱上一尊少女石像,从此魂不守舍,天天守着她,求她嫁给自己。精诚所至,这石头雕的少女居然活了,毫不犹豫地投入了国王的怀抱。

  已婚之人听了这话,摇摇头:“爱情并非你想的这般动人。南朝时,刘瑱的妹妹嫁给了鄱阳王。不料鄱阳王因罪被诛,刘妹十分伤心,从此大病不起。气息奄奄之时,刘瑱请人画了幅画,画上的鄱阳王正亲昵地搂着一个美女照镜子。刘妹见后勃然大怒,从此不再伤心,很快病愈。”

  只用一幅假画,就使热气腾腾的爱,瞬间变成了咬牙切齿的恨,这说明什么?

  爱情是无常的。

  佛教论典《四百论》中讲,无常的东西一定会变化,有变化的事物就无法让人安乐,因此,凡是无常的东西,本性皆为痛苦。

  爱情不一定是幸福,把幸福寄托在爱情上,肯定是错的。但它能给人们带来一些快乐,这也不可否认。

  佛法不离世间,对于世间感情,佛陀也会承认。可是它存在的方式和相关理念,我们有时候需要反思。

  有些人,爱情一旦出问题,就想不开、放不下,把自己弄得特别苦恼。这种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执著。真正用智慧去观察,你、你所爱的人、你们之间的爱情,本体都是空的。

  有了这种境界,对于如梦如幻的爱情,你可以拥有,但不会当真。

  首先,爱是无常的

  我们以为爱是永恒的,一旦它变化了,我们就会感受到巨大的挫败,如同一种神圣的信念被摧毁了一样。

  世间有一句话叫:“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佛陀说:“三界之中,独来独去。”三界中的生命,都是独来独往,随业风飘荡。只有业力如影随形,伴随着我们离开此世,除此之外,我们不可能与任何人同生死、共病痛。人们虽然信誓旦旦,要白头偕老,但实际上,他们更多的是在一起争吵不休、感受痛苦,直到无常到来。

  《红楼梦》中,林黛玉一边扫花,一边唱着《葬花歌》

  试看春残花渐落,

  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是一首非常好的无常歌。春花初放之时虽然芬芳美丽,到了秋天却枯叶遍地;青年时代虽然红颜貌美,但很快就会满面皱纹、白发苍苍。终有一日,会花落人亡。但人们还年轻时,似乎完全忘记了他们会死。

  前一段时间,我在微博上发了一张花的图片,说:“我的花就要开了。”另一个人跟帖说:“他的花开了,我的人死了。”

  佛陀在《长阿含经》里说:“恩爱无常,会合有离。”但世人没有无常的观念,总觉得,你原先对我很好,为什么现在变成了这样?

  从前你青春红颜,为什么现在不复是从前的模样?

  从前新车出炉价值昂贵,现在为什么不值那么些钱了?

  佛经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佛陀在因地时,为度化众生化现为一个嫖客。第一天,他赐予一位名妓无价之宝;第二天,他付给黄金饰品;第三天,他仅付白银。妓女不服,状告国王。佛陀说:

  “她出卖的娇躯,在一天天衰败,价值当然一跌再跌。如同鲜花已经凋零,蜜蜂不再汇聚。人们的爱恋之情也是如此,哪一个人不是喜新厌旧?一切因缘所生法都是刹那生灭的本性。年少翩翩,会被衰老磨蚀,最终,寿命也会被死亡侵夺。万法无常,那些不知生老病死之痛苦、徒然毁坏自己肉身的愚者,所迷恋的女人的身躯,无非是筋络下一堆骨架而已。有智之人,谁不知晓贪恋女人身体的过失和愚痴?”

  听了这番话,国王赞叹不已,妓女也从此终止了卖笑生涯。

  著名摇滚乐歌星猫王说过:“我经历过世间的一切,到最后,一切都不过是仅此而已。”

  歌星李娜出家之时也说:“该尝试的都尝试过了,我拥有过爱情,谈过恋爱,只是没有结婚生子而已。”

  的确如此,人到了四五十岁时,才可能基本了解爱的真相;六七十岁时,已经非常明白了;到了八九十岁,已经彻底洞穿了它的本性。但那时,他已将离开人世。回顾人生,想起他二三十岁时,曾经那么癫狂、那么愚痴,对他年轻时的心行,他可能会深深地悔恨并呵斥。

  其次,爱的本质是憎恨

  佛陀在《增支部》中说过:“爱可生爱,亦可生憎。”表面上,它是一种爱,但这种爱,会产生一种深刻的仇恨。为什么人们对所爱之人会有强烈的执著和控制欲?在他们的情感中,对所爱对境的嗔恨之心,也许远远超过关爱之情。如果没有感情的纠结,他们的关系也许平和如水;一旦爱恨交加,则今天欣喜若狂,明天可能会堕入痛苦的深渊。乃至他们的关系依然持续,这样的日子就不会终结。

  爱和恨之间,相隔只有一瞬间。莎士比亚在《英雄叛国记》中说:“最亲密的朋友,一瞬间就变成不共戴天的敌人。”

  的确,原来海誓山盟之人,可以以爱的名义,拔刀相向、毁容、把所爱之人变成残疾。这样的新闻,在各个国家的媒体中都时有耳闻。所以说,爱的背后,隐藏着一种特别可怕的憎恨。

  这种仇恨,不仅对所爱之人,还会对所有阻止他获得满足的人产生。佛经中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男孩迷恋一个女孩,被他母亲知道了,不让他去见那个姑娘。他盛怒之下,杀了母亲,造下了死后无间堕入地狱的罪业。

  每个人在成长之初,都会暗暗地幻想、期盼他的另一半在人生舞台上出现。可是,一旦那个人出现,充满纠结和烦恼的生活也就从此开始。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在漫长的生活中,渐渐领悟爱的真谛。

  第三、爱的本质是痛苦

  佛陀在《法句譬喻经》中说:“愚以贪自缚,不求度彼岸。”愚蠢之人用贪欲作茧自缚,不求真理,不求解脱的彼岸。以前,我的很多同学充满了求知精神,后来结婚成家,除了人民币以外,他们已别无所求。

  年轻人不懂感情的痛苦本质,以为它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快乐、永恒和具有意义的,其实不然。很多人无法忍受它带来的悲伤、沮丧和绝望,最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楞严经》云:“如不断YIN,必落魔道。”如果不断YIN欲,即使修行,最终,也必定落入魔道之中,不可能解脱。所以,我们应该了解,不仅在现世,人们会感受它的痛苦,未来,它还会带给我们生生世世的轮回之苦。

  第四,它是心的幻象

  当分别心的执着越来越严重时,本来是虚幻之法,却被视为真实不虚;本来不美,却视为美好;本来是遗憾和缺漏的,却视为完美;本来无有任何意义,在我们的眼里,却意义非凡。

  所以,它是我们心中所现的虚假、颠倒的幻象,是我们的心念一手缔造的产物。所谓的感情,完全是心的一种幻化,而心的真实本性,犹如虚空一样,远离了一切概念。我们分别念捏造的情感,乃至整个世界,都不在心的光明本性中存在。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老密咒士与月亮童子》中,叙述了一个密咒士和月亮童子的故事。密咒士偶遇一位年轻美女,对她的贪爱之心如熊熊烈火一般燃烧。后来,美女与人私奔,他心里的痛苦和嫉恨无以言表。此时,文殊菩萨化现为月亮童子,出现在其前,带给他无比的荫凉。

  月亮童子让他了解,感情是无常的,就像春天的花朵一样,最初的甜蜜,注定会腐烂变质;任何一种情感带来的唯一只有痛苦,而非欢乐;并且,它只是自心的一种执著,而非真实。

  ——敬摘自《佛眼看爱情》

  Q1:我是二外的一名学生,想请教您一个问题:现在汉地大城市里的人,情执特别重,因感情而痛苦万分的年轻人比比皆是,如果给他们讲空性的道理,虽然可以对治情执,但他们很难接受。那我们该用什么方法帮助这些人呢?

  A1:情执的问题,确实在汉地相当严重。我以前去过一些欧美国家,据间接了解,那里因感情自杀的现象不太多。在我们藏地,或许是信仰的原因吧,更是几乎没听说过。

  关于情执的对治法,其实不仅仅是空性,佛教的无常观,或聚际必散,因缘聚合等道理,也可以说服他们。

  但若是无缘者的话,恐怕我们也无计可施……

  Q2:有个对佛学感兴趣的同学,给我讲了许多成佛的道理。我当时反问他:“你想成佛,这也是一种欲望——成佛欲,为什么佛家对男女感情要禁止,而对成佛不禁止?难道你们那种欲望是对的,我们这种欲望就是错的吗?”俗话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既然佛法无边应该有足够的包容性,为什么就不能把七情六欲包容进去,一定要把它斩断呢?

  A2:佛教并不会禁止男女感情我也引用了许多经典说明这一点。可是,佛教会提醒你认清感情的痛苦本质,认清感情的“惨”。

  如果你以贪欲想占有他人,与他人产生各种情缘,这就是痛苦之因。而一个人若想成佛,想获得利益众生的能力。表面上看是一种欲望,然而这跟世间的贪欲有区别。假如你通过发菩提心,学习佛法,积累资粮,最后获得了佛果,就能利益自他一切众生。

  现在许多人认为,佛教是绝情的,佛教排斥所有的感情。其实不是这样。懂佛法的人都知道,佛教并不反对正常的感情生活。对于一般的在家人,佛教只是要求他们节制感情,并受持清净的戒律。而且,佛教要求受持戒律,也是循序渐的,并不是提倡所有人都剃头出家,也不要求所有人都信、皈依佛教。佛教的精神很自由,你信仰也可以,不信也可以。

  ——敬录自《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问答》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爱情       无常)(五明学佛网:爱情       无常)  

 其它:佛陀说无常(张家提) 

 其它:坦然面对人生的无常(张家提)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一觉悟 无常无我觉 

 惟觉法师:无常经 

 魏道儒教授:四《阿含》中的“缘起”和“无常”学说 

 体悟世间无常 珍惜出家暇满身 

 蔡惠明居士:研习“杂阿含经”论“无常,苦、无我” 

 如瑞法师:法句经开示 当念无常精进用功 

 如瑞法师:若念于无常 诤论自然熄 

 如瑞法师:思惟无常 远离贪著 

 明奘法师:禅意人生——如实的直观生命的无常与无我 

 明奘法师:无常无我——人生就是一杯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