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黄柏霖:谈因说果,五福临门信有道


   日期:2018/5/22 16:2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黄柏霖警官:谈因说果 五福临门信有道

  时间段:01:28:08--01:46:49

  这个地方我们就来提一位,在中国大陆有一位明因法师,他写的,他曾外祖母懿德芬芳的故事,懿德就是母德。这明因法师讲的题目叫,「谈因说果:五福临门信有道」。明因法师说,他常常听他母亲说到,他的曾外祖母一生福寿俱足,而且一生很少生病。就是我们这里面讲的,刚才这里面,《感应篇》里面讲的,如果不YIN的话,他可以得到长寿、康宁,跟考终命。我们就是来拿这个,来说这个明因法师讲他曾外祖母的故事,来证明《感应篇》讲的事情确实是真理。

  明因法师说他的曾外祖母,「福寿俱足」,一生很少生病,而且寿命超过一百岁,「耳聪目明,四代同堂」。现在大部分三代同堂就不错了,她四代同堂,「无疾而终」。他曾外祖母往生的时候,亲族尽哀送葬的有四、五百人,成为全县多年的美谈。而且一生「生活富足」,经历三个朝代动荡,「毫无冲击,身心安泰」。他明因法师说,他的曾外祖母这些善行,有哪些善行呢?他说,他曾外祖母,秉性「柔顺善良,温婉明慧,治家有方。」法师的母亲在提到这个时候,说她小时候,就是明因法师的母亲小时候,「家道颇殷」就是家里很富有。「乡有恒产」,家里都有祖产。他的曾外祖父率领两个儿子,在他们的家乡做生意,「行商于县」。

  所以他们家里面的人,大概包括这些僱用的人跟工人,大概有三、四十人。曾外祖母就率领女眷,在家里「治爨纺绩」,「治爨纺绩」就是料理家务。「不假仆妇」,做家事,率领她自己的女儿跟媳妇做家事,「不假仆妇」,不必麻烦这些佣人,无论长幼不许懈怠。而在每天要,「每餐量米毕」,就是每天要煮饭的时候,在量米的时候,他的曾外祖母都会保留一碗米,放在另外一个米缸里面。每天煮饭的时候,要量米的时候,一定先留一碗米起来,放在另外一个米缸里面。

  那个时候因为战争频繁,「民不聊生」,流离失所的人很多,常常有乞丐到他们家门口去乞讨。他的曾外祖母就在这个准备的米缸里面,拿了米送给这些灾民,很多年都没有变。虽然这样每一次都有人来乞讨,但是每一次那个米缸都永远满着。因为各位了解这个道理吗?他的曾外祖母怎么样来做这样的身教呢?就是每天每餐要煮饭的时候,要量米的时候,她一定先预留一碗米放在另外一个米缸里面。换句话说,那一个米缸的米是专门做救济用的。

  这是我讲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觉得我们特别要学这个,明因法师他曾外祖母这样的一个德行,了不起啊。现在这个时代已经找不到这种媳妇,找不到这种女人啦,生活中还可以想要去做善事。所以净土法门法师说,哪一法不是佛法?连煮饭量米都可以行菩萨道,都可以布施,不是说念佛诵经就是修行,这也是修行。

  所以他们曾外祖母那个米缸,救济用那个米缸永远都是满的。你知道他的曾外祖母怎么教她的女儿,就是明因法师的母亲吗?曾外祖母「告于家母」,就告诉明因法师的母亲说,「此一碗米,余家三十余人,各省一口足矣」,不致于飢饿。就是这一碗米,我们全家三十个人,我们大家省一口饭,我们三十几个人在吃的一餐,就可以凑成一碗米出来。大家少吃一口,因为他们家人多嘛,有工人、有僱用的人,所以一家三十口,每一个人少吃一口,就可以多一碗米出来。我们少吃一口不致于飢饿,但是贫穷的家庭可以供一天的,「一日之膳」就是他一天的生活所需,这一碗饭是够的。「于己无损,于人有利,故可久行。」对别人有利,对我自己没有损失,所以可以一直做下去,「故可久行」。

  然后他的曾外祖母,每一次在吃完饭以后,一定用水把每一碗吃完以后,都有会剩下一些剩饭跟剩菜。她就再水把它冲洗以后,把那些「残粒菜蔬」,就是大家没有吃干净的,这些米粒跟蔬菜「筛洗晾晒」,把它拿去晒干了装在布袋里面。家人都不明白说,为什么曾外祖母要这样做。

  结果遇到荒年的时候,乡下閙饥荒。她们有一个外姪儿「贫无所食」,就是有一个外姪儿,很贫穷没有饭吃。就到县城里面来,来向他们的曾外祖母要借钱、要借米。他的曾外祖母就问这个外姪儿说了,她说,你嫌脏吗?她的姪儿说,只「但求活命,尚有何嫌?」我只求可以活命,不会嫌弃的。他们曾外祖母就把这个历年来所累积的那些残米、剩菜,就是剩下的米粒跟那些剩菜晒干以后,装在布袋里面的有好几袋了,全部给这位姪儿,而且给他一些播种的麦种。她这个外姪儿家竟然靠这个平常存下来,吃剩的这些剩菜跟米饭,晒干以后,这几袋的食物,竟然可以度过那个荒年,免于流离失所。

  这个叫什么?这就是他曾外祖母惜福。所以为什么她寿命这么长?因为她惜福。所以如果你惜福的话,你就可以,一样可以消灾延寿。她这个就是真正的惜福。因为他曾外祖母这样做,所以从此以后,她这个外姪儿也受到这个教育,就不敢再怎么样?「不敢妄抛粒米」,就不敢随便把饭菜啦、米饭啦,到处丢弃了。现代的人不是喔,他整碗都倒掉了,就损福啊。所以她这个外姪儿,对他的曾外祖母感恩戴德,「如敬生母」,就像把她当成自己的母亲一样。他的曾外祖母这样身教,正己足以化人,自己这样端正自己,就可以教育自己的子女。所以明因法师的母亲,身受这样好的一个德行跟家教的影响,也是「一生好施」,乐善好施,就是因为从小接受母亲的这样的一个庭训,就家庭的教育,「其来有自矣」。

  他的曾外祖母因为早年的时候,她们家里也是很穷。他曾外祖母的长兄,早年就是去当兵,后来音讯就全无,「音讯阻隔」。在他曾外祖母八岁的时候,刚好遇到荒年,就随着她的母亲流落逃亡,被明因法师的曾祖父收留。所以明因法师的曾外祖母的母亲,感念明因法师的曾祖父的收留,就把她的女儿,也就是明因法师的曾外祖母,送给他们家做童养媳。那他的曾祖父视如己出,亲自给她教诲,所以培养她「优容慈惠」这种德行。他的曾外祖母一生都不「疾言厉色」。而且婆媳之间非常地融洽,融洽到超过母女的感情。

  在解放前,他曾外祖母想到乡间的田宅,劝她的丈夫带儿子回家乡。但是因为在土地改革里面,她们家里面的田产家宅,也都被「抄没竟尽」,就是都被国家收走了,当然生活就过得比较颠沛的生活。但是后来他的曾祖父,还是跟着他的叔祖,在县里面继续经商,后来生活就慢慢改善。然后在这个动荡的岁月,他们的家还是平安无事,就像桃花源一样,如避桃花源。而且他的曾外祖母都能够「安享晚年」。「全家和顺,子孙孝敬」,令人家称羡。

  所以明因法师说,他的曾外祖母一生的行谊,就是五福里面的「攸好德」。在主妇的位子上,她「敦伦尽分」。常常怀着「济人之心」,帮助人的心。身口意三业纯善无恶。对自己「知足守分」,虽然没有巨富,虽然不是说很富有,但是家里保持小康。虽然家里没有人当官,但是全乡的人都非常地尊敬她们。所以也可以说是既富且贵,也是算富贵啦。

  那他的曾外祖母,在八十岁的时候头发由白变黑,由白转黑,而且「精神健旺」,精神非常地好。九十岁以后还可以吃坚果,还可以「做针黹」,「针黹」就是还可以穿针引线,可以缝衣服,到九十岁还可以拿针线,长寿健康。到一百一十岁,「无疾而终,容色如生」。各地亲友闻讯以后,云集来有数百多人,吃饭要开那个餐桌排几条街。你看他的曾外祖母,人缘,对人家善行,人家感念她,你看这个善缘结得这么广。

  所以他曾外祖母告别式的时候,很多人「抚棺感怀」,大恸者很多。所以他说他曾外祖母,因为那时候期间,虽然经过文化大革命破四旧,但是他们这样的一个做丧事,但是没有人来批评,也没有人来阻挠。这就是他曾外祖母「善德感召,人神钦敬」所造成的。可惜他说,他的曾外祖母没有学佛,否则往生西方一定是上品上生。但是他说,她这一生的德行,「无疾而终」,活到一百一十岁,往生天上,生天没有问题,升天无疑。

  所以最后明因法师做一个结论,他说,《感应篇》里面讲,「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如果你是一个善人,人人都恭敬你,老天保佑你,福禄跟随你,众邪都离开你,神灵都保护你。他说,明因法师说,他的曾外祖母已经验证《感应篇》讲的这一句法语,这一句话了,已经验证了。佛家说,「净生慧,善生福,欲得福果,必当种植善因。」佛家说,「净生慧」,你想要得智慧,一定要心清净,这叫「净生慧」;「善生福」,你想要有福报,一定要行善,「善生福」。所以叫「净生慧,善生福」,清净心生智慧,善心得福报。想要得福乐的果报,「必当种植善因」,要种植善因。《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所以明因法师说,他自己业障深重,竟然可以出家,当一位出家人,又遇到善知识,「亲近明师」,这就是「祖德庇荫」。所以明因法师说,这个都是他得到祖德的庇荫。我们讲说祖宗有德,祖先的保护。所以想要求五福者,应该要知道正因,要从因地下手。

  摘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二O九集) 黄柏霖警官主讲

  文字稿来源【太上感应篇共修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黄柏霖       因果)(五明学佛网:黄柏霖       因果)  

 妙莲法师:灵岩甘灵第一集 参、明信因果 

 净界法师:念佛的无上因果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因果法则 

 刚晓法师:《摄大乘论》要义 彼入因果分第五 

 杨惠南教授:论俱时因果在成唯识论中的困难 

 胡晓光教授:因果论的必然性之断想 

 胡晓光教授:略论唯识学的缘起与因果问题 

 蔡惠明居士:慧远大师的三世因果学说 

 梦参法师:所信因果与差别因果 

 梦参法师:平等因果与成行因果 

 梦参法师:平心静气思因果 

 黄庆澜居士:初机净业指南 因果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