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你的形象里,藏着你的福气


   日期:2018/5/23 11:3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日知录

  良如金玉,重如丘山。仪如鸾凤,气如芝兰。

  ——《善人吟》

  北宋大儒邵雍曾作《善人吟》,赞美“善人”的四种情状。

  此四种情状,既可作为修身指引,亦可用作观人之方。

  (一)

  有位姑娘常年配戴一块玉,日夜不离身。

  有人问及缘由,她说除了个人对玉的偏爱,更重要的是,玉与肌肤的日日相磨,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她观照自身,从外在的言行举止,到内在的起心动念。

  有美玉随身,邋遢的衣着就相形见绌,人自然会想要衣冠整洁;

  衣着得体了,粗鄙的言行就格格不入,人自然会注意谨言慎行;

  言行得体了,邪思妄虑也就得到了收摄,人的心思自然会趋于纯净。

  品性纯良,莫如金玉。

  吉祥之人,必是有着金玉的莹润精致。

  《诗经》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形容君子美质如玉。

  《礼记》有言:“古之君子必佩玉。”又言:“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

  与其说玉有灵气,不如说在与玉日久天长的相印滋养中,一颗浮躁的心被调服得谦和柔软,人也带上了玉的温润气质。

  (二)

  有位朋友总觉得自己青涩有余、气场不足。

  有人建议他,何不试着时不时将自己想象成一座山。

  行止坐卧,安稳如山,则沉雅端庄而有教养;

  待人接物,持重如山,则稳重得体而不失礼;

  身处顺逆,不动如山,则从容自如而心不乱。

  为人厚重,莫如丘山。

  吉祥之人,必是有着丘山的大气沉着。

  明代思想家吕坤曾言:“童心、俗态,此二者士人之大耻也。二耻不脱,终不可以入君子之路。”

  又释何为“童心”:“凡炎热念、骄矜念、华美念、欲速念、浮薄念、声名念,皆童心也。”

  涵养得丘山之重,便是脱去贪婪浮躁之念、庸俗卑陋之态,虽处纷繁世事,却如山般泰然自处,与世人风尘仆仆之态迥然不同。

  (三)

  有位姑娘习惯照镜子,常对着自己镜中形貌细细端详。

  有人调侃她自恋,她说她照镜子,不过是为了时常检点自己当下的心境修养。

  若是一段时间喜悦平和,眼睛就清亮有神,仪态也轻盈从容,整个人都显得柔和可亲;

  若是一段时间焦虑多躁,神情就黯淡昏沉,身形也僵硬滞涩,整个人看起来面目可憎。

  仪容高贵,莫如鸾凤。

  吉祥之人,必是有着鸾凤的雍容俊美。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有诸内必形诸外,言语或能欺瞒得了外人,眸子却将一个人的心胸坦露无遗。与其惜求美貌,不如善护本心。真正的优雅,一定是源自内心的中正平和。

  (四)

  有位父亲对女儿说:“你只需做一件事,那就是像花蕾一样,把自己严严地包裹起来。”

  这种包裹,不是自我封闭,而是洁身自好。

  在世俗的打磨中,正因为这层层包裹,有些话说不出口,有些事做不出来,有些圈子不必强融。

  性情洁白,莫如芝兰。

  吉祥之人,必是有着芝兰的清幽高洁。

  《孔子家语》写道:“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久居芝兰之地,自有芝兰之气。君子爱惜羽毛,必先慎其所处。一个人所行的一切,都不会消失,而是会在自己的容貌和气质上留下刻痕。

  来源 腾讯儒学 作者 月白

  (转载)


  消灾免难: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一功德

  学佛为成佛,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怀疑不夹杂,乘佛大愿力决定往生净土

  在此忏悔我所犯的一切恶念恶口恶行,忏悔我所犯一切邪YIN重罪;愿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学佛网、转载者、各位读者;此文若有错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愿断恶修善、广积阴德,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持戒念佛、求生净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形象       福气)(五明学佛网:形象       福气)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出家形象 

 李利安教授:当代中国佛教公众形象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陈永革博士:“人间弥勒”:从“应化僧”形象看中国佛教的弥 

 荆三隆教授:谈佛教公众形象的思想内涵 

 王志远教授:中国佛教的社会形象和历史发展趋向 

 传明法师:形象教育法——观想念佛 

 李向平教授:佛教社会”如何可能?——中国佛教公共形象的社 

 吕有祥教授:树立中国佛教形象之浅见 

 仁焕法师:精神修养和形象修养 

 李尚全教授:重塑当代僧尼的人天师表形象:一心二爱三种生活 

 仁焕法师:运气 福气 正气 (下) 

 仁焕法师:运气 福气 正气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