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问答

 纯智法师:看到他人破戒菩萨应当怎样?


   日期:2018/5/25 22:1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331、看到他人破戒菩萨应当怎样?

  答:菩萨看到别人犯戒,心里都是十分的悲痛,好象父母去世一样。怎么能看到他人破戒,而心生骄慢,这根本不是菩萨的作为,如果是这样,就根本没有资格称为菩萨。不许菩萨说四众过,固然不错,但是准许菩萨为学佛者举罪,如果不为学佛者举罪,让他如法的忏悔,反而成为菩萨的轻罪。因为学佛者自己有罪,自己不一定知道,菩萨从旁看得清楚,理当为他举罪,令其忏悔如法清净。如果不举不令忏悔等,无异是使众生常住于罪恶深渊中而不能自拔。菩萨为众生举罪,不但不是一种过失,而且能使正法久住。总之,应该在例行会议中,为之举罪,或者应该当面劝告,经过三次劝告,他如若听了最好,如果不听,只有内心为这个人忏悔了,但是不管是举罪,还是劝告,要知道品位等级。(参考鄙作《简明在家居士律学问答之一》)

  332、看到他人破戒就不理会这个人吗?

  答:菩萨不能这么做,人非圣贤,怎么会不犯错误,应该还要尽力地帮助这个人,使他能改过自新,重新做个佛化新人。菩萨是以利生为目的,如不理会这个犯戒的人,他就会觉得没有希望,就会越来越堕落,那样就离菩提道越来越远,如这样就失去一个度化的众生,菩萨看了能不心疼吗?

  333、具有哪些缘才构成菩萨戒中的“见他毁戒心生骄慢戒”?

  答:同样的要具有四缘:

  一,有罪——就是被举的某个众生,的的确确是有罪的;

  二,有罪想——就是自己认为他是有罪的,如果确实没有罪的,无犯;

  三,不教心——这有两种:1是由于嗔心而不举他的罪,以为有罪就让他去有罪,不需要他忏悔清净,这是于烦恼相应的染污犯;2是由于懒惰懈怠懒得去举他的罪,这是无烦恼相应的不染污犯;

  四,默然同住——就是不教悔是一罪,同食味复一罪,同法味又一罪,此乃随事各结其罪。我们应该知道,教悔是菩萨应有的责任,至于被教悔的接不接受你的教悔而改悔,这是他的事情,只要做菩萨的尽到自己的责任而已。

  334、不举什么样的众生过,不犯轻垢罪?

  答:一,如果知道他有恶势力,根本是不可疗治的,或者知道他的性格乖戾,根本不可与他谈话,或者知道其性虽有少许惭愧,但是经常的口出粗言,或者知道他的性情多嗔,如果对他加以呵责,不但不接受你,反而对你生起嫌恨;

  二,如果知道当时不是呵责的时候,要等待适当的时机,再行呵责等;

  三,举罪本希望他好的,大众和乐清净,如果知道举罪等缘,不但不能得到这个效果,反而引起激烈的辩论;

  四,如果发现因此举罪等缘,将会使大众争论不休,终日扰攘不能相安;

  五,如果知道那个犯戒有情,秉性原是质直的,一时错误犯了戒律,到他自己发现错误时,自己会深生羞耻,并且立即忏悔,愿从今以后不再犯这错误,因而还得本来清净。以上种种,不举罪,不犯轻垢罪。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纯智法师       戒律)(五明学佛网:纯智法师       戒律)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戒律是善恶的标准 

 杨曾文教授:戒律和唐代的律宗 

 杨曾文教授:佛教戒律与道德 

 温金玉教授:见月戒律思想研究 

 温金玉教授:能海法师戒律思想研究 

 温金玉教授:戒律的传播与本土化 

 温金玉教授:戒律与社会的和谐互动是正法久住 

 明一法师:禅修好处戒律说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二 严持戒律 不退初心 

 能弘法师:戒律与修持 

 能弘法师:因果与戒律 

 清净法师:居士戒律与礼仪 第五章 寺院常住居士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