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舍得此岸,才能到达彼岸阿弥陀佛


   日期:2018/6/1 9: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舍得此岸,才能到达彼岸  

  舍得此岸,才能到达彼岸

  今天阿弥陀佛来接你,你能心甘情愿、迫不及待地随他走吗?“儿子没成家呢,孙子还小呢,我还没退休呢……”万千理由,表达的就是一个意思:舍不得走!这说明你还是留恋世间。

  等阿弥陀佛真的来了,你就不能再留恋了,该走的时候一定不要迟疑。即使绝症来了,海啸来了,地震来了,那也是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日日夜夜求往生,不就是为了临终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吗?那又何惧之有呢?

  安详的死就是往生,没有恐惧,没有痛苦的死叫涅槃、圆寂。倘若海啸来了害怕,地震来了害怕,得绝症了害怕,就说明你没有放下今生,没有放下世间。

  如果你真正放下了,没有丝毫的留恋,日日夜夜求解脱、求往生,那么阿弥陀佛来接引你,正是你所向往的。这个时候你为什么要跑呢?为什么昏过去呢?真正有修行的人,即使海啸来了也依旧会泰然自若,无所畏惧,毫无痛苦,和平时一样如如不动,这才是真正的勇士勇母。假如有逃避心,说明你还是没有出离心。

  出离心是一种觉悟,是一种勇敢的心;留恋世间的心,是一种束缚,会障碍我们往生。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有出离心了,都能放下了,可事实并非如此,其实那是放弃,是逃避。有一个觉悟的心态,有一个开放、轻松自在的心态,才能活得安乐,死得安详,这样念佛一定能往生。

  舍得此岸,才能到达彼岸!

  发出离心 舍凡夫心  

  发出离心 舍凡夫心

  在《道次第》中,下士道的内容为念死、念恶趣苦、皈依三宝、深信业果,中士道的内容主要是念人天善趣之苦。同样是念“苦”,在不同的修学阶段,所念内容却大相径庭。下士道的修学,是以成就人天善果为目标,故念恶趣之苦,希求人天之乐。而中士道的修学,是以发起出离心为目标,故进一步念人天之苦,因为人天亦非究竟之乐,仍在有漏的三界之内。此外,还应该了解苦生起之因——集谛,即有情生命延续的原理及状况。

  我们要不断思维死亡之苦、恶道之苦,乃至人天之苦,思维烦恼和业给我们带来的痛苦。这种观修,有助于我们生起真正的出离心。

  说到出离,首先是出离环境。我们出家,就是对尘世生活的出离。但出离环境并非目的,因为任何境界都没有实质。我们之所以要出离环境,是因为心对境界的贪著。所以,出离环境是为了摆脱心对此产生的贪著,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出离凡夫心。

  凡夫心也属于集的范畴。我们希望出离苦,首先应出离集。知苦,方能断集。所谓集,就是烦恼、业力,就是生死相续。

  业力,包括身口意三业。一般来说,似乎偏重于身业和语业,但意业却是根源。贪嗔痴三毒,就属于意业的范畴。我们在贪的时候,就造下贪的意业;嗔的时候,就造下嗔的意业;执我的时候,就造下我执的意业。正如《地藏经》所说:“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贪的念头每启动一次,就造作一次贪业。再启动一次,贪业就得到增长,如是不断递增。当然,意业并不都是负面的,同情、关爱、慈悲也属于意业。

  生命就是无尽的积累。在这种积累中,意业才是根本,身业和语业只是意业的外在表现。任何善恶行为的生起,皆因意业的参与才有了力量,才会在我们的阿赖耶识中形成种子。如果没有意业的参与,它所形成的力量是非常微弱的。

  在戒律中,每犯一条戒,都要考察是有心造作或无心造作。杀生,是有心杀还是无心杀;偷盗,是有心偷还是无心偷,并以此作为判断是否犯戒的重要因素。这也类似于法律所考量的动机。

  由此可见,心的参与非常重要。贪一次并不可怕,嗔一次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生命中形成了强大的贪心和嗔心。这些心行一旦成熟,将形成巨大的惯性,在未来生命中不断主宰我们,促使我们造作种种恶业。修行的根本,在于将心从贪嗔痴中摆脱出来,使它不受五欲尘劳的系缚。

  在我们的习惯中,贪心生起时,贪就代表了我们全部的想法,使整个身心毫无保留地投入这种贪婪之中。而嗔心生起之时,嗔就主导了我们全部的情绪,使每个细胞都燃烧着不可遏制的嗔火。

  那么,贪和嗔能代表我们生命的全部吗?事实并非如此。当我们的心介入情绪并为之左右时,我们已经感觉不出,情绪只是生命海洋中的一片浪花,并不是大海本身。在自然界中,一片叶子是微不足道的,可当它遮蔽了我们用来观察世界的眼睛时,它甚至就成了我们的整个世界。我们对情绪的执著,恰恰将它化为了一片蔽目之叶。

  如果我们具备智慧的观照,就会看清念头和情绪的真相,不随它左右,不受它伤害,因为情绪和念头只是虚空中的一片云彩,大海中的一片浪花。而我们的心性,却是虚空,是大海。如果我们执著一片云彩,这片云彩便是一切;如果我们安住于虚空,一片云彩又算得了什么?云卷云舒,虚空又何曾有过改变?

  具备相应的定力之后,我们还会感觉到,并不是每种负面情绪都会对我们构成伤害。如果我们受到伤害,那只是因为心执著其中。这种执著非常强烈的时候,会严密、坚固得像一个封闭的器皿。使我们误以为,这个器皿和充斥其中的情绪,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我们能够拥有的全部。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从来都不敢轻易离开这个器皿,从来都舍不得尝试打碎它,以为那样我们就会一无所有。事实上,当这个因为执我而构建的器皿被打破之后,我们所拥有的就是无限。或许,这么说并不准确,因为无限是不能被拥有的。在无限之中,已不再有“能”和“所”的存在。

  在学佛过程中,舍弃凡夫心是一项重大任务。佛陀他老人家在许多经教中谈到的空、无常、无我及戒定慧等,都是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利器。这种帮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帮助我们认识凡夫心的真相,一方面是帮助我们有效对治凡夫心。

  修行就如打仗一样。打仗,首先要认识敌人的危害性,其次了解敌人在哪里,然后才知道如何去对付它,最后还要采取行动,否则知道得再多也是枉然。而修行的困难还在于,所要面对的敌人是如此众多,包括我们无始以来积累的种种不良习气,其难度不亚于一人与万人敌。

  修行究竟修什么呢?这并不是一个多余的问题。事实上,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修行究竟在修什么,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如果对修行目标没有清晰的认识,很可能一辈子的修行都是在“成就”凡夫心。越是“精进”的话,“成就”往往也会更大。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所谓的老修行,越修脾气越大,越修我慢越重,越修越自以为是,觉得天下唯有自己真正修行,旁人皆是沽名钓誉之徒,皆是不如法的伪教徒。

  如果修行修到这样的境界,不论是解脱道还是菩萨道,都了不相干。因为无论哪一种修行方式,都是为了帮助我们去除我执,而非增长我执。

  在《道次第》下士道和中士道的部分,通过对死亡、恶趣乃至人天之苦的观修,使我们发起精进勇猛之心。唯有舍弃凡夫心,修行才能踏上正道,因此这一基础非常重要。很多人认为佛法修行的核心在于空性见,一旦证得空性,所有问题皆迎刃而解,事实并非如此。即使对空性有所体认,也并不能立即解决问题,因为通达空性也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克服凡夫心。

  见性只是真正修行的开始,之后还要通过修道来巩固它。我们要知道,凡夫心的根深蒂固,并不会因见道就立即彻底瓦解。所幸的是,见道能使我们真正具备摧毁凡夫心的力量,然后再通过修道使其从根本上解体,而不仅仅是被降伏。如果不解决凡夫心,未来生命依然不能自主。对于这个重中之重,我们决不能因循苟且。

  阿弥陀佛这样念佛是不行的,所以你需要改一下!  

  阿弥陀佛这样念佛是不行的,所以你需要改一下!

  好好地过日子。家庭和睦平安,身体健健康康,工作一切事都顺顺利利,一切事都吉祥圆满,这才是修行的结果呀!念了那么多年的佛,修行了那么多年,结果家不像个家,人不像个人,天天吵,天天闹,身体不好,外貌也不庄严。不能这样!好好地过日子,在家里好好念佛。只要发心了,做任何事情都是念佛的,不管是吃饭还是睡觉,都是念佛的。 如果你没有发心,整天在佛堂里念阿弥陀佛,也不是念佛,不是修行。你嘴里“念阿弥陀佛”,这不叫念,心里念才叫念。

  嘴里念这叫“叫”!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心里想的都是乱七八糟的,所思所想都是贪嗔痴慢疑,所作所为都是杀盗YIN妄酒。心是贪嗔痴慢疑,嘴里是“阿弥陀佛”。心里念的是魔,嘴里念的是佛。这不叫念佛,叫“叫佛”、“念魔”!这样还能好吗?“我身体不好,怎么办?”“念佛,念佛就好了。”过几天、过几个月,又来电话,“哎呦,念了,不管用,还不好,怎么办?”不是不管用,你念的是魔,不是佛!“我念的是阿弥陀佛”,对,你嘴里念的是阿弥陀佛,但你心里想的都是魔啊!因为你心里想的都是世间乱七八糟的琐事,都是贪嗔痴慢疑,这样念佛肯定没有用。

  念佛肯定能管用,不管你头痛还是脚痛,但是你得会念啊。你心里念的是魔,这不是着魔了吗?心和口一定得相应,心里想的是佛,嘴里念的是佛,这样才是对的,这样才是念佛的。念六字真言,你最起码得有慈悲吧!真正念观音菩萨的时候,就要念菩提心,念慈悲心。什么叫念慈悲心?心里多发慈悲心,这才是真正念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的本体是什么?

  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才是观音菩萨。“南无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是他的名号。那真正的观音菩萨是什么?是大慈大悲。你念观音菩萨的话,要念大慈大悲。不念大慈大悲,你嘴上“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这不是念观音菩萨的,你也没有念大慈大悲啊!

  念佛的心真不真,勘验关头,须在欢喜、烦恼中取得证明。这时,真假的心,很明显地可以辨别出来。

  大抵上,真心念佛的人,于欢喜、烦恼中,必然还是念念不间断的。因为欢喜动他不得,烦恼也动他不得。烦恼欢喜既然不能动,那么,死生境上,自然不会惊怖。

  现在人念佛,遇到一些微小的或喜、或怒景象,就把‘阿弥陀佛’撇到脑后去了,怎么能得到念佛的灵验呢?

  念佛也好,念菩萨也好,都要从心里念。

  大安法师:您知道阿弥陀佛在念我们吗?

  故乡一别久经秋,切切归心不暂留。我念弥陀佛念我,天真父子两相投。

  ——彻悟祖师

  我们要认知到净土法门的殊胜,认知到阿弥陀佛的恩德,认知到我们在六道轮回流浪得太久,身心疲惫,苦不堪言。在这个时候,我们闻到了净土法门,就好像一个浪子忽然接到了一封家信。

  这封家信,慈父在那说:你赶紧回来吧!这时候他才警醒:哦,我原来还有个家!我得回到父母的身边去。再到异国他乡流浪,永远都是漆黑一团,没有幸福可言。所以我们现在就得要一念觉悟,撩衣便行,去走向回家的道路。

  彻悟大师有一个偈子,也是表达这样的情怀,这个偈子说:“故乡一别久经秋,切切归心不暂留。我念弥陀佛念我,天真父子两相投。”我们告别极乐故乡已经经过多少个春秋了,现在听到了家信,弥陀的呼唤,要恳切地赶紧回归,对这个娑婆的魔乡,不再有一刻的停留。要有这样迫切的心情,叫做“归心似箭”。

  那么,怎么去归?我恳切地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实际上阿弥陀佛已经十劫以来都在念我。我在念佛,殊不知佛更在念我。我念佛是儿子念父亲,佛念我是父亲念儿子。我们都是一道清净,心佛众生等无差别的心体,在这样的天真父子相念的时候就两相投。

  能念的我们的心,所念的弥陀名号——这样的慈父之心。那就是以空印空、似水投水。父子重逢,悲喜交集。所以,我们现在三界的浪子要赶紧发起要见大慈悲父的心,就能庆快生平。

  大安法师:五浊末法修行 没有比念佛法门最殊胜的  

  在这个娑婆世界修行,想得到利益很难。为什么? 我们的烦恼太重,环境对五欲六尘的诱惑太大。在这个世间想大彻大悟、断见思惑、当生成佛,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其进道也难”。

  尤其是靠自力修行,想了生脱死是难于上青天。然而净土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法,是依“信愿持名”感通阿弥陀佛愿力的加持,令我们带业往生。

  一经往生西方净土,又在极乐世界蒙佛讲经说法,光明愿力加持,能够很快得到大乘正定聚,成为阿鞞跋致菩萨;能够蒙佛的果地上加持,现前修行普贤十大愿王;能够在阿鞞跋致的念不退当中,顿然超越四十一个阶梯,成为一生补处菩萨,很快就能够成佛,所以就叫“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

  这就是念佛法门以果地觉作我们因地心的易行道。正因为容易,所以一生就可以成佛。在释迦牟尼佛的一代时教当中,讲一生圆满成佛的只有华严善财童子来示现的。

  善财童子在文殊师利菩萨座下开根本智,得文殊菩萨指教,广参五十三位善知识。从开始的德云比丘,就闻到了念佛三昧,以及到最后的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西方极乐世界。善财童子一生圆满佛果,但最后的归宿还是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圆满的。

  净土一法,肇始于华严,也是从这里透出消息的。所以这么容易,一生就可以成就佛果。而难行道,是动经无量劫也难以成就。往圣前贤知道通途之难,净土特别法门之易,所以就人人都像百川众流,向东到海一样,趋向西方极乐世界。

  诸佛讲的经典,菩萨祖师作的万论,处处指归西方极乐世界。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末法时期修行,没有比念佛往生净土这个法门更殊胜的,这就是“无越于此”。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此岸       彼岸)(五明学佛网:此岸       彼岸)  

 高永霄居士:转变中的香港佛教——讲于第二届“此岸彼岸”弘 

 清远法师:讲经说法是只船 度己度人到彼岸(清远法师访谈) 

 其它法师:度向究竟彼岸的智慧(定明法师) 

 贤崇·贤宗法师:叶落彼岸,花开荼蘼 

 常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破除执著​,到达彼岸 

 净土法门法师:所谓离生死此岸,渡烦恼中流,达涅槃彼岸 

 你若过不了这关,就不能达到彼岸(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木头烂了,他就必须堕落,不会到涅槃的彼岸 

 嘎玛仁波切:心中有佛,还要身体力行追随佛的足印步步前行, 

 宏圆法师:般若是出苦海到彼岸的大慈航 

 宏圆法师:般若是出苦海到彼岸的大慈航 

 宏圆法师:般若是出苦海到彼岸的大慈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