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黄柏霖:求的理论基础是在心地上下功夫


   日期:2018/6/5 17:1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所以云谷禅师跟他讲说,「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是儒家说的,《诗经》跟《书经》里面都有说,就佛经上也有讲。所以「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命里没有儿子,你要求可以得儿子,你求长寿可以得长寿,你短命可以变成长寿。求什么得什么,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但是要怎么求呢?要如理如法的求。老和尚有说了,章嘉大师有跟他说过,他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就是说,看你怎么求?你如果从心地上去求,你如理如法去求,一定会有感应。

  章嘉大师也有解释,他说,有些人在佛门里面求也求不到,是什么原因呢?那是不如理、不如法。你懂理论、懂方法,如理如法的求,就有求必应。如果你这样去求还求不到,那是你自己有业障,你业障还没有忏除干净,还没有完全消除。你如果业障没有消除,没有办法。你如果消除了没有障碍,就得到感应,这是章嘉大师说的。所以老法师说,从根本的理论来说,世出世间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我们一切的需求,从世间法求富贵、求长寿、求儿子,到求作佛,也能成佛,所以万法唯心,这个原理。

  《华严经》上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老法师说,这个求它的理论基础,它的根本的原因在哪里?是在心地上下功夫,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所以它的基本原理就是真如本性,你返迷归悟,你转迷为悟,转凡成圣,你就得到了,所以基本的原理就是真如本性,方法是最圆满、最恰当,就是佛陀的教诫。按照佛法的理论教训去求,你求不老、求不病、求不死,老法师说,能不能求得到?决定求得到。

  你看锅漏匠站了三天三夜,他也是不老、不病、不死,你说他有没有死?他没有死,他站三天三夜,他往生西方了,他转换到不同的世界,他到极乐世界去了,他从娑婆世界到极乐世界去了,你说,他有没有死?他没有死。他如果有死,怎么会站着呢?他也没有病,求得到,确实求得到,都在佛门中。所以基本的原理,老法师点出来,叫真如本性。所以云谷禅师只告诉了凡先生,满他的愿望,因为他的愿望就是功名富贵,所以他告诉他求的方法。所以他告诉他说,确实可以求男女、求长寿都可以做得到。所以了凡先生照他的话去做,最后五十三岁活到七十四岁,他没有儿子,生了一个儿子叫袁天启。

  接下来,「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就是我们刚刚讲的这一段了,「孟子求之有道,得之有命」,了凡先生就问云谷禅师说,道德仁义我知道是可以求得到,那功名富贵怎么求呢?他就进一步向云谷禅师来请示了。云谷禅师就说了,他说,功名富贵是身外之物,也能求得到,你没有功名,能求得到功名;没有富贵,能求得到富贵。表面上讲起来说,这个好像是命中注定的,命里没有的。

  你其实老和尚有讲说,如果你命里有的,那个不算求,那是你命里本来就有的。所以你本来要当大官的,本来要富贵的,其实你后来也有去求神,但是后来也当大官,有富贵了,那是因为你命中有,所以那个不算求。真正什么叫求呢?就是你命里没有功名、没有富贵,但是最后改变了业力,你从因地下手、从心地下手,去种因,结果你后来得到。没有功名,得到功名;没有富贵,得到富贵。那才叫做求功名、求富贵。

  所以云谷禅师告诉他说,「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就是刚才我们讲的这个道理,他命里本来就没有富贵、没有功名,但是他如理如法去做、去落实、去真干,他最后改变业力了,他得到功名、得到富贵。这个叫做什么?这叫做六祖大师说的,「一切福田,不离方寸」。结果他是什么?他是「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他自己去求到这个福报,他去努力得来的,去种因。

  所以云谷禅师说,孟老夫子的话没有错,你解释错了,你错会了意思,你并没有真正理解孟子所说的,你的解释只对了一半,另一半你不晓得,对的一半是道德仁义,是德性上,除了德性之外,还有事相上,你也可以求得到。云谷禅师就告诉了凡先生说,你没有看到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吗?「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吗?「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那这一段,老和尚说非常重要,这一段教训非常重要。内求、外求都要从内心去求,各位记得,不是从外面去求。内求,求什么?求智慧,求道德仁义,这叫内求。外求,就好像要去求外面的功名富贵,其实也是从心地上去求。所以都要从内心求,不是向外求,向外求的话就错了。所以佛法里面讲求什么得什么,都是从内心求,不是教我们从外面去求,外面求的决定得不到。为什么?外面是常数,外面不会变,心地是个变量,不是常数。老和尚这句话,这开示很重要,外面是常数,外面不会变,心地是个变量,不是常数。所以云谷禅师告诉他这个道理,「求在我」,在自己,道德仁义是内,德行的修养,功名富贵是外,生活上的享受,内外都可以得得到,这个求才是真正叫做「有益于得」。

  《华严经》里面讲,事事无碍,理事无碍,那是究竟圆满的享受,内外皆得大圆满,那才是我们讲的事事如意,没有一样不称心,自在如意。如果没有这样殊胜的果报,就不会有人学佛了。所以老和尚说,学佛不是消极,是非常现实的。现在人讲现实,现实,没有比学佛更现实。什么意思?这个现实不是说,我们一般讲势利的那种现实,而是它真的可以兑现的,是实在的,就看你晓不晓得。我们现在讲现实,未必能得到现实,佛法里面讲的现实,是真正可以得得到的,所以要知道佛陀教育的好。实在讲,世间人对佛教有误解,错会了意思,不知道它的好处,能够真正体认了,才晓得佛陀的教训,才是世出世间最圆满、最殊胜、最良好的教育,古今中外找不到,尤其是大乘佛法。最后云谷禅师告诉了凡先生说,「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就是这里面讲的,「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这一段回应到七百九十四页,这个孟子,「然何不体孟子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完全一样的意思。

  这一段老法师他的开示是这样,他说,现代的社会,大家所追求的,能不能求得到?求不到。纵然得到了,那是命里有的。命里没有的而得到的,这才叫求得。命里有的你求得,这不算求得,因为你不求也是可以得到,因为你命里本具,本来就有了,你不求也得到。老和尚说,譬如大家都去做股票赚钱,一年赚了几千万,这是赚到的人是命里有的,他得到了。那命里没有的呢?你看很多人去做股票都赔钱,不是每个人都赚钱。若每个人都赚钱,那股票谁赔呢?谁赔钱呢?那赌博赢来的钱还是命里所有。老和尚说,你说冤枉不冤枉?甚至是当小偷偷来的钱都是命里所有的,命里没有的,他都偷不来,偷都偷不来,被警察捉到了。所以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所以这些人都是没有办法逃过定数、逃过定命,没有办法逃过常数。

  所以一个人如果真正要道理明白了,你就会安于本分。这一段的重要意思就是告诉你,『夫人所以不依本分者,只道营求有益耳』。这个地方结论就告诉你,人要真正道理都明白了,你就会安于本分。你安于本分,你自己日子过得很好,社会也安定,天下也太平,大家都没有争执。所以佛法是教我们,命里没有的,常数里面没有的,我们能够求得到,这是属于变量。怎么求呢?向内心里面求。

  所以今天的社会,大家都你争我夺,为什么?都不能够反躬内省,反省是向内心里面求觉悟、向内心里面存厚德。我们说,「厚德载物」,世间人都不懂这个道理,我们应该向内心求德行、向内心求觉悟。一直拼命的向外面去求,每天动脑筋往外面去求,这种求法,即使是「求之有道」,哪怕是你有办法、你有方法、你有手段、你有计谋。但是「得之有命」,你用这么多的方法、手段跟计谋,你得来的,结果是你命里本来就有的。你命里没有的,你还是得不到,结果你冤枉造了这么多业障。你所得到的都是你命里的常数,命里有的,你说冤枉不冤枉?你还造了这些业障,还损福折寿。这个叫做「内外双失」。

  《了凡四训》里面最重要就是,告诉你不要落到这个「内外双失」。「内」是什么?心不清净,迷惑颠倒,内心不清净。外面所求得的又得不到,外面所求得不到,怎能不生烦恼呢?所以了凡先生二十年来,他内没有失去,外面也没有失掉,因为他不想了,他什么也不求了。所以他算是保持了心地的清净平和,那外面的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所以一般人拼命的向外驰求,见识上比不上袁了凡先生。了凡先生得到一个心安理得,而一般人向外驰求是内心不安,得到的还是命里注定的,这是「内外双失」。「故无益」,毫无利益,没有利益就是损失,结果就是有损无益。

  摘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二三三集) 黄柏霖警官主讲

  文字稿来源【太上感应篇共修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因果       黄柏霖)(五明学佛网:因果       黄柏霖)  

 杨惠南教授:论俱时因果在成唯识论中的困难 

 胡晓光教授:因果论的必然性之断想 

 胡晓光教授:略论唯识学的缘起与因果问题 

 蔡惠明居士:慧远大师的三世因果学说 

 梦参法师:所信因果与差别因果 

 梦参法师:平等因果与成行因果 

 梦参法师:平心静气思因果 

 黄庆澜居士:初机净业指南 因果法则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法门名义集 因果品法门名义第六(李师政 

 仁俊法师:略说佛教因果 

 仁俊法师:从不昧因果到扭转因果 

 王志远教授:因果是佛教对中国的最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