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法禅法师:关键是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


   日期:2018/6/11 18:5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关键是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

  法禅法师

  原名 《平等性智心無病》

  在唯识论中有所谓的转识成智之说,也就是转八识成为四智菩提。简言之,就是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而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

  在这些转识成智中,它的关键点就在于转第七识成为平等性智。苟能够将第七识彻底的完完全全的转为平等性智,那麽,其馀的自然地也就跟着转过来;若第七识未能转为平等性智,其馀的不管怎麽转,都会成为“空转”。

  因此,在因地修行这方面来看,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是个关键点。当然,若从果地上来看,若第八识已经转为大圆镜智,其馀的自然也就不是问题。但这纯属于果证上的事,而无涉于因地的修行。所以这方面我们暂且不谈。今天,我们只将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及平等性智心无病的一些知见提出来加以说明,以提供给诸仁者做个参考。

  在八个识中,第七识可以说是最聪明伶俐的一个识,而且是居于主导地位。这话怎麽说呢?

  我们都知道,前五识是非恆非审,第六识是审而不恆,第八识是恆而不审,只有第七识是亦审亦恆。“恆”指的是无有间断的意思,“审”就是审察之意。简言之,前五识,不但没有恆常,也没有审察;第六识虽有审察,但是没有恆常;第八识虽有恆常,但是又没有审察;唯有第七识,又是恆常,又能审察。

  那麽,第七识到底是恆审什麽呢?在八识规矩颂中有谓“恆审思量我相随”。意思是说,第七识恆常审察思量“第八识”为“我”,而且时时刻刻“相随”着“第八识”。说白一点,这种现象就是一般所谓的“我执”啦!而在金刚经上则称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但第七识为什麽会执着第八识为“我”呢?那是因为第七识误以为第八识是“一”,是“常”,是“?”,是“主宰”,所以把它当做“真我”。其实,第八识犹如瀑布的流水,哪里是“一”,是“常”,是“?”,是“主宰”呢?所谓“濯足清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这种道理大家都懂吧!因此,哪会有个永恆不变的“真我”呢?那只是众生的一种颠倒妄想,或者说那只是众生的一种错觉。

  其实,第八识只是从无始以来一直在流转变动的一种现象及作用,众生无知,以为那是个永恆不变的“真我”,岂不是天大的错觉。但千错万错,并非第八识本身之过,而是第七识的“妄执”所造成。而第七识之所以会有妄执,关键就在这个“痴”(指无明、无知或没有正见)字。非但有“我痴”,甚至还有“我见”、“我慢”、“我爱”等根本烦恼。所以说第七识是生起一切烦恼的总根源,一点也不为过。

  因此,在修道位上为了免除烦恼及了生脱死,那麽将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是个关键点。因为前六识是完全依托第七识的。第七识好比导演,而前六识则为演员。所以在《八识规矩颂》中,有谓“六转呼为染淨依。”“六转”就是六转识,也就是一般所谓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这六识完全依着第七识在转变或转易,所以称为六转识。简言之,第七识染污,前六识也跟着染污;而第七识清淨,前六识也跟着清淨。所以“前六识”称呼“第七识”为“染淨依”。这也就是说,如果第七识是在染污的状态中,既使前六识行善,依然是有漏的,一定要第七识清淨,乃得成为“无漏”。因此,关键点还是出在第七识。而第八识本身是无覆无记的,也就是说它本身没有什麽烦恼可言,也不具善恶性。虽然它能执持“根身”、“器界”、“种子”,但这些都是从前七识熏来的,所以它本身也是没有什麽问题。因此,千错万错还是出在第七末那识的头上。苟第七识完全转为平等性智,那麽第八识自然转为大圆镜智,第六识转为妙观察智,而前五识则转为成所作智。因此,在转识成智这个修法上,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是个关键点。

  那麽,要如何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呢?

  首先,我们要对平等性智有一定的了解。所谓“平等性智”就是般若正智,而从般若正智观自他有情都是一体平等的,无二无别的,也就是等视众生的意思;而观诸法的体性也都是一体平等的,无二无别的。简言之,法相虽然千差万别,法体本无有二,所以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也就是等持万法的意思。由于等视众生,我执自然也就不存在了!由于等持万法,法执也就无由存立。我法二执一旦泯灭了,三惑自然永断,当下也就成等正觉。这时候自然的“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印。”

  当然,这种话说起来好像很轻鬆容易,但要观自他有情及一切诸法悉皆平等,无二无别,其实那是很不容易的。如果你没有深观的智慧,那麽你的心要与平等性智相应相契合,那真是难上加难了!所谓自他一体平等的观念,不是说了就算,而是你念念都是这麽想才算呀!如果你与他人相较,总是把自己摆在第一位,或者总认为自己比较重要,那可以肯定自他早已不平等了!要与其他一切有情众生,完全处于平等平等无二无别的境界中,那真是很不容易呀!如果你总认为自己好就好了,而别人好不好,你根本不在乎,那可以肯定自他早就不平等了!如果你能够换个想法,以利益一切众生就是在利益自己,以先成就别人的好,来成就自己的好。那麽自他也就平等了!所以,说难也不是真的难,那是因为众生的死脑筋死观念一直转不过来,所以才说难。其实,你只要将观念、看法或立场改变一下,那可能就会变成轻而易举的事了!

  再说,要观一切诸法悉皆平等平等无二无别,那也是很不容易的啦!尤其在修道位上的众生,更会感受到诸法的千差万别相。你如果跟他说这一切法都是平等如梦幻,他是很难接受,也很难信入。这就是典型的“法执”。其实,一切经论都是空拳黄叶止啼之说,决定不实,若执以为实有,岂不是颠倒?再说,所谓的平等性智,它所指的是法性而不是法相。法性虽然是平等一如无二无别,但却无妨于法相上的千差万别呀!所谓森罗万象许峥嵘,就是这个道理。其实,诸法的体性就是空性。从空性上来看,诸法都是平等一如的,这有何难呢?我们常说的“入不二门”,这个“不二”指的就是平等一如的意思。

  观自他有情平等不二,自然的也就无我执了!而观诸法悉皆平等,自然的也就无法执了!我法二执已无,心自然的也就无贪、瞋、痴等毛病,这就是所谓的平等性智心无病。

  当然,我们这麽说,纯粹是站在因位或因地法行上而言。其实,法也可以站在果地觉这方面来看。

  从果上来看,实在没有什麽“等”或“不等”的问题。那才是真正的“平等”。这也就是说,性自平等,而无能等者。有“等”有“不等” ,有“能等”有“所等”,那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推而广之,有“觉”有“迷”,有“能觉”有“所觉”,那也是二法,不是佛法。因此,所谓的无上正等正觉,根本无所谓的“等”或“不等”,也不存在所谓的“觉”或“不觉”,那才是真正的无上正等正觉。再说,有“见”有“不见”,有“能见”有“所见”,那也都是妄见,而非真见;有“証”有“不証”,有“能証”有“所証”,那也都不是真証。甚至于有“迷”有“悟”,有“能悟”有“所悟”,那也不是真悟。很多修行者一辈子都堕在这种相对知见的牢笼中而不自知。

  其实,在体性上来看,实在没有这些“恼人”的问题,而且不是做了才没有,而是在本性中本来就没有。但如果你不是真正的“过量人”,而且也不能够“通达无取捨”,那麽我们这麽说,你也许还是半信半疑哩!今天我们这麽说,意在哪裡呢?我们恳切地期盼诸仁者能够将知见往更上一层来提昇。如果始终以小知小见轻心慢心而冀最上乘,那无异缘木求鱼啊!

  ……

  在八个识中,前五识是非恆非审,也就是说它不恆常,也没有审察的功能。既然连审察的功能都没有,自然的也就没有修証的问题。而第八识是恆而非审,也就是说它也没有审察的功能,当然也谈不上修証的问题。简言之,前五识及第八识只在果位上转识成智,而没有因地法行的问题。

  再来是第六识,它是审而不恆,也就是说它虽然有审察的功能,但却不恆常。它会随时间而反反覆覆地变化流转。所以在第六识上做工夫会觉得很辛苦,断妄归真做起来会事倍功半。因为第六识的妄念,断了又生,生了又断,反反覆覆,实在没有了时。因此,在八个识中,从第七识来下手做工夫是比较理想的做法。

  因为第七识是亦恆亦审,也就是说它是恆常的,又有审察的功能,而且又以“思量”为其性相,而本身又是无记性,所以拿它来做工夫是最恰当的啦!

  简言之,只要将第七识所执以为是的那些不正确的知见、想法、看法或观念加以修正,那就对了!打个比方,如果电脑的程式设计有问题,那麽直接修改电脑程式就好了,而不必从它所产生的错误结果这方面来一一加以更正。第七识最大的问题是它始终牢牢地执取第八识为我,甚至误以为第八识是一是常是主宰是我。而在这不正确的知见或观念中,很自然地产生了我见、我痴、我爱、我慢等四个根本烦恼。

  如果你有一定的智慧,能够深刻地体会出这裡面根本没有“我”,也就是说第七识已经不再执取第八识为“我”,那麽,第八识自然也就回归到它本然清淨的体性中,也就是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而第七识已经无有我执,非但是人无我,而且也是法无我。人法二执已空,第七识自然也就转为一体无我的平等性智。同时第六识也就成为从本性上显现的妙用,称为妙观察智。当然,这些都是靠前五识来成办及行持,但因为原先的执着性已经没有了,我执已经不存在了,所以不名为“前五识”,而称为成所作智。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转识成智的关键点是在第七识。苟不转第七识,而只转其馀,那肯定是“白转”或“空转”。其实,只要第七识彻底的转,那麽其馀的也就会一一地跟着转。不过,我们要知道,八个识本来是一体的,只在分析上及各种不同的功能及作用上,才说有八个识。所谓“八个兄弟共一胎;一个伶俐一个呆;五个门前做买卖;一个在家把帐开。”这不也将八个识的功用形容得入木三分了吗?

  其实,前七转识都统摄在第八识中。第八识若转为大圆镜智,其馀的自然也会跟着转。但因为第八识太呆(恆而不审)了,还是要靠聪明伶俐(亦审亦恆)的第七识来转。但所转的只是那些错误的知见、看法或想法,若从体性上来看,实在没有什麽转不转的问题。

  当然啦!一位禅的行者,除了取证平等性智以外,他也可以由平等性智直趋无上菩提,也就是说直趋无上正等正觉。先决条件是先如实体証自他有情是一体平等的,而诸法也悉皆平等一如。然后再跳脱或超越平等性智的框框,也就是如实体証在体性中无能等、无所等,无等、无不等,等无所等;而且也无能觉、无所觉,无觉、无不觉,觉无所觉。这才是真等真觉,也就是真正的无上正等正觉。不过,这是要如实的体証出来,而不应该只堕在知解的圈套中。

  总而言之,如果你如实地体証平等性智,心自然没有贪瞋等毛病,这是理所当然的了!不过,既使尚未体証平等性智,做为一位修道者,我们也应该时时观照有情众生都是一体平等的。虽然说众生有智愚贤不肖之别,但那只是相用上有别,佛性本无差别呀!众生到底如何,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否以恭敬佛菩萨的心来恭敬一切的众生呢?不要老是以为自己最重要,其实每一位众生都是一样的重要。做为一位修道者,我们实在不应该有自以为重自以为是的那种“傲慢”及“偏见”的心态。否则,平等性智与你还相差十万八千里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法禅法师       转识成智)(五明学佛网:法禅法师       转识成智)  

 郭元兴教授:论唯识家之转识成智与密乘之即身成佛 

 魏德东教授:论佛教唯识学的转识成智 

 魏德东教授:论佛教唯识学的转识成智义 

 黄国达居士:转识成智 

 元音老人: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七章 唯识精义 17 转 

 其它法师:转识成智,一切从心开始(素闻法师) 

 药师山·紫虚居士:转识成智的真义是什么? 

 慧律法师:如何转识成智 

 清净法师:大乘攻略:再学 四、转识成智 

 清净法师:大乘攻略:前学 三、明分之唯识瑜伽:转识成智 

 净土法门法师:所以转识成智要从第六、七识下手 

 净土法门法师:转识成智从哪里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