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为什么说这个世间没有永恒的快乐和痛苦


   日期:2018/6/14 21:3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忍,且不能动心,心要如如不动,保持平静。无论面对快乐或痛苦,利益或伤害,健康或患病,甚至生与死,始终一样,心态不受影响。

  如何在一切对境中做到如如不动?看破了,放下了,就能做到了。我们经常跟自己的内心斗争,尤其当我们遇到了佛法,学佛修行之后,内心里依然有很多的烦恼和分别念,虽然也对治了,但是很难平息这些烦恼和分别念,原因就是我们还没有看破,还没有真正放下,看破了自然就放下了。

  我经常跟大家反复地讲,想让风中的沙落到地面,一个一个抓,把它们都按到地上,这是很困难的,也不可能成功。当风停下来了,所有飘在空中的沙子自然就落地了。让风停止,就是看破,看破了,心态自然就放下了,看不破放不下啊,心中充满的都是分别和执著。大圆满愿文有这样一句殊胜的教义:“缘法修习延误入樊笼,寻觅修行自己徒劳因。”

  看不破肯定放不下。看破就是看透,把诸法的究竟实相,宇宙人生的真相,弄明白搞清楚了,就有智慧了,这叫看破。看破了自然就放下了,无论你所感受的是快乐还是痛苦,心要做到如如不动。

  我们首先要明白道理,无论快乐还是痛苦,我们所感受到的这一切都是暂时的,在这个世间没有永恒的快乐和痛苦,除非达到了出世间的境界。在世间我们感受到的东西都是迁变的,都是无常的,快乐也会很快过去,不能执著,我们可以享受快乐,但是不能把它当真,不能太执著。

  痛苦也是同样。我们总想逃避痛苦,其实我们感受到的痛苦也是无常的,也不离迁变,一切事物在产生的同时也在变化。佛法里讲生死一体,产生的同时就会毁灭,毁灭的同时又会产生,痛苦也是如此,很快就会过去,所以,不必执著。你要知道它是无常的,要知道它很快就会过去,心里明白就可以。

  总的来说,我们能感受到的快乐或痛苦,都是无常的,都是暂时的。快乐时别太得意忘形,它不是永久的。如果心中有所准备,就不会太失望,不会起烦恼。面对痛苦也不要太失望、太懊恼,不要跟自己过不去,一切很快会过去。虽然现在在下雨,但是一会儿就会停止,阳光还会普照大地。

  佛讲诸法无常,一切事物产生的同时就变化了,现代科学也证实了,万法的事实确实如此。我们讲寿命无常时讲过,粗大相续的变化,源自细微刹那的变化。宏观世界的变化,是根据微观世界的变化而来的。若微观世界没有变化,宏观世界不会有变化的。伟大的佛陀两千五百年前就告诉大家了,他为众弟子们讲解一年四季的变化即是粗大相续的变化,用外器世界的概念来说,存在成住坏空的过程,

  外器世界有成住坏空,内情众生有生老病死。这些变化都是粗大相续的变化。我们能看得到,摸得到,感觉得到,这些变化源自细微刹那的相续变化。以此角度讲,一切法在刹那刹那中变化,我们看不到,摸不到,感受不到而已。

  我跟大家讲过,进一步分析细微刹那的变化,就是空性,每个刹那生灭是一体,也就是没有真实的生灭。佛法中解释为假相,都是暂时的。

  我们研究佛法,以智慧观察并产生了定解,只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保持这种觉悟、明了的状态,就不会烦恼,也不会痛苦了。

  -------摘自《修心七要》讲记(二十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达真堪布       空性)(五明学佛网:达真堪布       空性)  

 其它:缘起与空性(刘宇光译)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结束语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第十章 结义劝学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第九章 真、俗、空、有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第八章 流转还灭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第七章 根、境、识等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第六章 业、果、作、受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第五章 即相破法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第四章 特究生灭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第二章 即法破相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第一章 标宗立义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导读 16.愚昧、理性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