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合理的舍弃,才能得到更好的幸福,这才是学佛法的最基本的心态,你有吗?


   日期:2018/6/18 12: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有一只狐狸,看到围墙里有一株葡萄树,枝上结满了诱人的葡萄。

  狐狸馋涎欲滴,它四处寻找出口,终于发现了一个小洞,可是洞太小了,它的身体无法进入。

  于是,它在围墙外绝食六天,饿瘦了自己,终于穿过了小洞,幸福地吃上了葡萄。可是后来它发现吃得饱饱的身体,让它无法钻到墙外,于是,又绝食六天,再次饿瘦了身体。当然,回到围墙外的狐狸依旧是那只狐狸。

  在生活当中,人们常因得到而失去,因为得与失是辩证的,你得到多少,也会相应地失去多少。不要太羡慕那些生活过于富足和奢侈的人们。表面上,他们很幸福,实际上他们也很苦。就如同狐狸吃到了葡萄,可它得有一个绝食六天的过程,这六天可不是一般人能耐得住的。说到底,吃到了与没吃到都发生在那只狐狸身上。人也是如此,享受到与没享受到都是你自己。

  得失相随,苦乐相伴,就在于一方之中原本就蕴含着另一方的因子,但是人们在追求幸福的同时,往往忽略痛苦因素的存在。当这种因素生长到一定程度,事物就会发生转化,得就成为失,乐中就会有苦。因此,人生有失也有得,合理地放弃一些东西,才能得到更珍贵的东西。

  这才是学佛法的最基本的心态,你有吗?

  世间上面所有的一切,都是相依共存的,都是缘起法。本期推出“心的世界”系列之《大乘百法明门论》第三讲,探讨如何体会和把握大乘佛法的根本的宗旨——“一切法无我”?如何进入大乘之门?

  佛言祖语:若断于色界,不住无色界,灭界心解脱,永离于生死。——《杂阿含经》卷十七

  XC法师法语:实际上,善恶都在这里头。就是说:好的,你能不能分享给大家?你的功德、善法能不能与大家分享、共享?这是很重要的。别人的麻烦、别人的问题、别人的痛苦,我们能不能替他一起去承担?能不能给他帮忙?能不能给他帮助?这是我们学佛法的一个最基本的心态。

  什么是学佛法的最基本的心态?

  修行就是如此。所以对所有的法我们都需要去观察:心法、色法,有漏法、无漏法,自己、别人,众人、依报、正报都是有原因的。我们学数学——加、减、乘、除,大家都知道,我们可以用“加减乘除”来认识世界。

  比如这两天,我们好多同学弄这个网络,网络“一即一切”,对不对?我们在这里开示,网络上,全面都能够看到。反过来说,如果没有用这些网络的一些设备,只给一个人讲,一就是一,你讲的只能一个人听到,这个是不一样的。

  再反过来,我们做一件事情,本来不需要付出那么多、那么大的代价,但是我们就是付出了很多、很高昂的代价,这就是一种冤枉,就是不需要的。

  比如说切菜,切菜的话,你拿刀,这个拿刀的时候要保持一个怎么样的力度,要保持怎么样的一个速度,对不对?不是说你这个力气越大越好,你看力气越大,砍下去的话,可能下面的垫板都给砍坏掉,对不对?砍不动了,如果说你力气很轻,这菜就切不动了。那还要看你切什么菜,它就是我们人的一种掌握。我要切什么菜,我要用多大的力刚好?太大也不行,太小也不行,所以这个就是要掌握到一种的平衡啦。

  我们以什么眼光来认识世界,来认识、对待人、对待事是很关键的。我们通常的情况下,说:“有个好的东西,尽量不要让人家知道,只有我们自己个人知道”。

  那你这个就不是一个放大,不是一个乘法,都是一种除法。就是把别人都除去,最后剩下我们一个人,这个是不行的。或者说,我们有的一个想法,就是说:生怕别人超过自己,生怕别人跑到我们自己的前面,生怕好事情被别人抢走等等。这种的用心和出发点,都是普通人的一个基本的心态。

  实际上,善恶都在这里头。就是说:好的,你能不能分享给大家?你的功德、善法能不能与大家分享、共享?这是很重要的。别人的麻烦、别人的问题、别人的痛苦,我们能不能替他一起去承担?能不能给他帮忙?能不能给他帮助?这是我们学佛法的一个最基本的心态。

  地狱未为苦,不了自心最苦!

  文 / 虚云老和尚

  白天应缘,遇事要作得主;

  白日能作主,梦中才作得主。

  梦中作得主,以至病中作得主,

  则临命终时才做得主。

  古人说:“勿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人到年老时,百般痛苦,耳不聪,眼不明,四肢无力;吃不得,睡不得,行不得;这种苦处,年轻人是不晓得的。我年轻时和你们一样,看见老来呆,总不愿意,说话他听不到,眼泪水和鼻涕,看见就恶心,怕和老人一块住。

  现在我老了,才知道老的苦。人老了就一天不如一天,我从云门闹事后,也是一天不如一天。久已是一朝卧疾在床,众苦萦缠逼迫,朝夕思忖,前路茫茫,道业未成,生死不了,一口气不来,又要投生。“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少年不修,晚年就会如此。你我现在都是堂堂僧相,容貌可观,皆是宿植善根,感斯异报,就不要把这善根种子打失了。

  洞山问僧:“世间什么物最苦?”僧云:“地狱最苦!”山云:“不然!向此衣线下不明大事始是苦!”能明大事,即无地狱因,故地狱未为苦,而不了自心最为苦也。想明大事,就要努力精进,不要悠悠忽忽,兀兀度时。白天应缘,遇事要作得主;白日能作主,梦中才作得主。梦中作得主,以至病中作得主,则临命终时才做得主。

  这几样作得主,是由平常能强作主宰而来的;能强作主宰,就易悟道了生死。不悟道,生死不能了;悟道不难,总要生死心切。具长远坚固向道之心,至死不退,今生能不退,虽未悟,来生再努力,何有不悟之理!

  《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位位都是经过久远劫来,长期修习才成功的。我们生死心不切,不发长远心,病来知念生死,病好道念就退了。所以《楞严经》说:“凡夫修行,如隔日疟!”病时有道,病退无道;无明起时如疟,退则好人。故要努力精进,生忏悔心,坚固心,不要今日三明日四。

  修行要一门深入,以一门为正,诸门为助,各修一门,彼此不互谤。谤法、轻法、慢法都不对。欲想佛法兴,除非僧赞僧;互谤,是佛法的衰相。佛子专心向道,痛念生死,衣不足,食不足,睡不足。

  昔裴休丞相,送子出家。子是翰林,拜沩山祐祖,名法海。训以警策箴云:“衣食难,非容易,何必千般求细腻;清斋薄粥但寻常,粗布麻衣随分际;别人睡时你休睡,三更宿尽五更初,好向释迦金殿内!”

  沩山老人要他每天挑水供养大众。有一天,他挑水挑得太累了,心里说:“和尚吃水翰林挑,纵然吃了也难消!”回来时,沩山老人问他:“你今天说了什么话?”法海答曰:“没有说什么!”后来沩山老人揭穿他心里的话。并说:“老僧一打坐,能消万担粮!”所以出家人不管你出身怎样富贵,到了佛门,就要放下一切,专心向道,才算是本色禅和!

  云居山方便开示 六月初三日(1955年7月21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放下       幸福)(五明学佛网:放下       幸福)  

 普献法师:十个幸福方程式 

 果煜法师:天心明月 2.幸福贴心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 

 惟觉法师: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净界法师:临命终时能否过关 放下因缘观照现前 

 贤崇法师:简单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贤崇法师:踏上八正道的幸福人生路 

 梦参法师:放下的气度--秤锤法师出家的启示 

 慧门禅师:放下 看破 自在 

 慧门禅师:慧门禅师谈“放下”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 

 明一法师:放下就如此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