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德育古鉴》之“福尽而亡”有福长寿


   日期:2018/6/19 18:1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德育古鉴》之“福尽而亡”

  有许多佛子,好高骛远,整天高谈阔论空性如何,无上瑜伽密法如何,大圆满如何,大手印如何,却极少留意过福德资粮的管控和支配问题;虽然看起来,这不是什么高深的佛理,但是,就是这个看似不高深的东西,却往往让很多在家出家的大德非常尴尬,历史上这样的大德,藏传汉传都有,他无法达到寿命的自由和自主,甚至连弘法利生的事业都不能如愿完成;说到根本,就是他没有全面的掌控福报的“开源节流”的技术;包括藏传历史上,很多声名显赫的大德,寿命短促到让人无法相信;我们抛开诸佛菩萨示现无常的因素,抛开愿力故意如此示现短寿的因素,如果单纯是福德方面的问题,那么,这是非常令人不愿意相信的,但是事实如此,他们没有解决寿命自主的问题。我们不是说佛教体系中那些高大上的教法不好,而是说,每个人都应该踏踏实实的,按照次第来修行,先老老实实把基础的问题解决好,不然,所有的“高谈阔论”,最终只能化为“空中楼阁”。

  寿命问题,以前宣化上人有一个说法,叫做福尽人亡,这是非常有道理的,下面的典故,也记载的是这一类历史典故;希望大家阅读下文,仔细思维关于福德管控的道理,希望大家真正做到“开源节流”,能够做到正确把控和使用福德。


  1、昔太学生二人,同年月日时生,又同年发解。 过省,二人约相近差遣,庶彼此得知祸福。故一人授鄂州教授,一人授黄州教授。 未几,授黄州者死。鄂州为治其后事,祝柩前曰:「我与公年月日时同,出处又同。公先我去;使我今即死,又后七日矣!若有灵,宜梦以告。」其夜果梦告云:「我生于富贵,享用过了,故死。公生寒微,未曾享用,故生。」以此知人之享用,须留有余。后鄂州教授历官至典郡。岂非闻此儆悟修省而然耶? (选自《德育古鉴》---奢俭类)

  译文:

  从前有二位太学生,同年同月同日同时出生,又在同一年考上科举分发官职。当要上任时,两人约定要继续保持联络,以便得知彼此的遭遇及祸福变化。结果一位被派任为鄂州教授,另一位则派任为黄州教授。没多久,黄州教授竟然去世了!鄂州教授为好友料理后事,并且在他灵前祝祷:「我和你生辰相同,担任的职务大小也相同,你却先我而去;即便我今天就会死,至少也已晚了你七天!如果你在天有灵,请托梦告诉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当天晚上鄂州教授果然梦见黄州教授来告诉他:「我生在富贵之家,已经把我的荣华富贵享用完了,所以就死了;你生在贫寒穷苦的家庭,还不曾享受福报,所以你还活着。」由此可知人的受用福禄都有定数,得常常要为自己留些余地。后来鄂州教授一直升官,做到典郡之职,这恐怕是听了黄州教授的话,心生警惕,努力珍惜福报的结果吧!


  2、广德守赵次山公崇贤,方崖公大佑之大父也。方崖髫年夜读,怀炭少许,欲为烘足之用。次山见之,叱曰:「汝少年读书,当习勤苦,乃尔不能耐寒耶?如霜天雪夜,朝臣待漏,亦不免于寒苦耳。人生未老而享既老之福,则终不老;未贵而享已贵之福,则终不贵。」方崖谨佩斯训,官至大司寇。(选自《德育古鉴》---奢俭类)

  译文:

  广德郡的太守赵次山,号崇贤,是方崖公(号大佑)的祖父。方崖公小时候,有一天晚上读书,抱了一些木炭,想要拿来烘脚取暖。祖父次山公看到了就喝叱他说:「你小小年纪读书,应该学习勤劳刻苦的精神,怎么连一点点寒冷都忍受不了呢?你要知道,在朝为官,就算是寒冷的冬天下雪的时候,不到五更天,就得排班等候朝见皇帝,终免不了要忍受寒冷之苦的。一个人如果还没老就享受老年的福,一定没有办法活到老;同样地,还没有富贵就先享用富贵之福,也终究不可能达到富贵的地位。」方崖公恭谨领受祖父的教训,最后官至大司寇。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德育       福尽而亡)(五明学佛网:德育       福尽而亡)  

 如瑞法师:尼众僧团的德育教育 

 其它法师:僧教育应将德育摆在首位 

 有一种死,叫“福尽而亡” 

 德育故事:五子登科 

 德育故事:竹马儿童与贤能太守的信义约定 

 德育故事:人的福气有多大,取决于他心量有多大,量大福大! 

 德育故事:一棵老树竟挽回了兄弟三人的情谊 

 德育故事:家庭出现隔阂,该怎么做? 

 德育故事:汉明帝为何如此礼遇这对兄弟 

 智慧的家庭给予孩子最多的都是“德育”,而不是“财育” 

 聪明的家庭,给予孩子最多的都是“德育”,不是“财育” 

 有一种死,叫“福尽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