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古代中国四位宰相的祖荫


   日期:2018/6/24 6:4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世出世间的事,仅凭因果而已。故佛家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左传》也说“祸福无门,唯人所召。”然而人心沉沦,多不肯在善因上努力,唯贪求善果福庆。又世人没有不爱其子孙的,皆想要自己的子孙兴旺发达。但能遂心如意的,却很稀有。为何举世之苦恼父母,好心而事与愿违呢?这是因为世俗皆不知“积善余庆”之理,甚至做恶蓄积以谋求子孙的幸福。所以民国时期的高僧印光法师曾说:“如来说经,报通三世。凡人生子,略有四因。报通三世者,第一现报。谓现在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如士子习举业,现身得功名。此凡眼能见者。第二生报。谓今生作善作恶,来生享福受罪。如祖父重斯文,子孙方发达。此则凡眼所不能见,天眼犹能见之。(今生来生,皆约本人说,然隔世之事,难以喻显,权约祖父子孙,欲人易了,不可以词害义,至祷。)第三后报。谓今生作善作恶,至第三生,或四五六七生,或十百千万生,或一十百千万劫,或至无量无边恒河沙劫,方受善恶之报。如商周之王业,实肇基于稷契弼舜佐禹之时。若三四生等,天眼犹能见之。若百千万劫,天眼则不能见,声闻道眼,犹能见之。若无量无边恒河沙劫,惟如来五眼圆明者能见。尚非声闻道眼之境,况天眼、肉眼哉?知此三报之义,则作善降祥,不善降殃,圣言原自无爽。”若是读懂印光法师的这一段文字,自然对因果之理及积善余庆之事实,能有所明了。借此奉劝天下父母,如果想要子孙贤善发达,应先励志断恶修善,恒心积德,方可不负所期。今用“古代中国四位宰相的祖荫”为良鉴,启发自他,希愿皆信因果,改往修来。

  萧瑀(唐朝宰相),字时文,在隋代曾担任内史侍郎、河池郡守。后来,萧瑀带领自己管辖的郡,归附了唐高祖李渊。拜民部尚书。在唐朝担任内史令、雍州都督、尚书右仆射、尚书左仆射、晋州都督、御史大夫、太常卿、河南道巡省大使等官职。先后受加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太保,封宋国公。唐太宗曾经赐诗给萧瑀,诗中有“疾风知劲草,版荡识诚臣”的名句。贞观二十一年,萧瑀去世,寿七十四。他的儿子们遵从他的遗愿,不择日,只做了简朴的安葬。唐太宗为怀念开创唐朝的众功臣,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时常前往怀旧。萧瑀即是二十四功臣中的一人。关于萧瑀的祖荫,《旧唐书》卷六十三中有记载,称萧瑀的高祖是梁武帝。梁武帝名叫萧衍,字叔达。他是中国历史上以“慈悲好善”闻名于世的皇帝。萧衍在很小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去世了,六岁的他,“水浆不入口三日,哭泣哀苦,有过成人,内外亲党,咸加敬异。”父亲去世时,表现出来的孝行,也异于常人,感动左右。在政治上,梁武帝推行德政,重视文教。他在位期间,常对百姓施予恩泽。多次对国中极贫困的人家,免于赋税。凡背井离乡而失去家产的人,恢复他们的田宅产业。免除劳役五年。如果老百姓有新生小孩的人家,从宽免除一些税收。孤寡贫弱等无力生存的人,则给予救济,除此,还下诏清理天下的狱讼。梁武帝当国时,在扶持佛法及振兴儒教方面,皆是不遗余力。自身则严守佛教的戒律,恭行儒家的礼教。其事迹在《梁书》等多有记录。在《新唐书》中,有这样一段评价。“梁萧氏兴江左,实有功在民,厥终无大恶,以浸微而亡,故余祉及其后裔。自瑀逮遘,凡八叶宰相,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说梁武帝所开创的梁朝,实是有功于民,没有大恶。以盈余的福祉留给子孙后代。梁武帝的后人,贯穿整个唐朝,先后有萧瑀、萧嵩、萧华、萧复、萧俛、萧寘、萧仿、萧遘等八人担任过宰相一职。加上萧顷在五代时期也做过宰相,堪称是“宰相世家”。这种“一门九相”的成就,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那些不了解梁武帝萧衍而听信毁誉的人,真应该重新认识这位“慈悲好善”的菩萨皇帝。

  吕夷简(宋朝宰相),字坦夫,寿州人(今安徽寿县)。进士出身,担任过绛州军事推官、大理寺丞(相当于最高法院的官员)、通州通判(相当于副市长)、濠州通判、太常博士、滨州知州(相当于市长)、提点两浙刑狱、刑部员外郎、龙图阁直学士、开封知府、右谏议大夫、尚书礼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集贤殿大学士、昭文馆大学士、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相当于宰相)、吏部尚书、枢密使(相当于国防部长兼宰相)、司空、平章军国重事等重要官职。关于吕夷简的祖荫。据《宋史》和《嘉靖寿州志》记载,吕夷简的祖父叫吕龟祥,原本是莱州人,吕龟祥的父亲孟奇,生有两个儿子,长子龟图,次子龟祥。宋太平兴国二年,吕龟祥考上进士,为殿中丞。后来做了寿州的知州。“有惠政及民,民爱留之不忍去,遂家焉”。一个地方官,施政能够处处恩泽民众。卸任时,竟然能感得老百姓的爱戴,而不忍让他离去。于是就把家安在了寿州,子孙也都成为了寿州人。虽然关于吕龟祥的评价仅此一句话,从中却可以看出一个从政者“爱民利民”的崇高境界。吕夷简久居宰相之位,后其子吕公著也与司马光一同位居宰相,其远祖与祖父留于子孙的福荫,可想而知。

  史天泽(元朝宰相),字润甫,燕京永清人(今属河北省)。曾担任都元帅﹑五路万户﹑河南经略使(相当于省级军政长官)﹑河南等路宣抚使﹑江淮诸翼军马经略使﹑辅国上将军、枢密副使﹑中书右丞相﹑中书左丞相等重要官职。至元十二年二月七日去世,寿七十四。元世祖忽必烈听说史天泽去世的消息,派近臣赠给白银二千五百两用于办理丧事。死后受赠太尉,谥忠武。后累赠太师,进封镇阳王,立庙。关于史天泽的祖荫,《元史》卷一百四十七中有记载。他的曾祖父史伦,因建屋掘地挖到金银,才变得富有起来。金朝末年,中原苦难深重。史伦建立了家塾,招徠学者,家里养活豪杰和读书人很多,在一方有侠义的声名。士族有沦为奴虏的,立即出钱财赎回。有一年发生大饥荒,史伦以粮食八万石赈济饥者,人们都争着依附到他的门下。到史天泽的祖父史成珪时,遭遇世乱,盗贼四起,于是将自家的财产散尽,仅存仓储的粮食而已。到了史天泽的父亲史秉直这一代,读书尚气义,也喜爱施恩于人。从史伦到史秉直,史家的三代人皆重义,恩泽当世。其后人竟出了一位官至中书右丞相的史天泽。在《元史》卷一百五十五的里面,评价史天泽“出入将相五十年,上不疑而下无怨。”世人将他比做唐朝的郭子仪及宋代的曹彬。

  叶向高(明朝宰相),字进卿,福清人。在万历十一年考上进士,授庶吉士,进编修。担任过南京礼部右侍郎﹑吏部侍郎﹑礼部尚书(相当于国家教育部长)﹑东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相当于财政部长)、武英殿大学士(位同于宰相)、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等重要官职。先后受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少傅兼太子太傅﹑少师兼太子太师、太傅等爵衔。六十九岁时去世,到了崇祯初年,受赠太师,谥文忠。《明史》给予叶向高的评价是:“向高用宿望居相位,忧国奉公,每事执争效忠荩。”又说“向高为人光明忠厚,有德量,好扶植善类。”关于叶向高的祖荫,可以追溯到一位叫叶宏的先祖,叶向高在《家谱列》中评价他“家饶好施,里人有急,皆叩公。。。。。。。” 意思是说这位祖先家里较富,喜欢施舍,乡人有急事,皆求助于他。到叶向高的高祖叶汉时,据说他尊敬读书的儒生,饮食钱财的赠予没有过吝惜。闽清有一位叫郑仲达的穷苦书生,和叶汉是好友。常接受叶汉的帮助。后来郑仲达中举当了官,叶汉竟然拒绝郑的重金酬谢。旁观者见状,都惊叹敬服。叶汉去世时,“远近悲悼。”叶向高的曾祖叫叶仕俨,叶仕俨的父亲和哥哥早逝,他把祖上的遗产分成三份,最好的一份给嫂嫂和侄儿,中间的一份给弟弟,最差的一份留给自己。叶仕俨还经常帮助贫弱,善行颇多,有的邻居向他借贷,日子久了还不起,他就把借据烧毁以示不追债。他曾说:“财有赢缩,义无存亡,吾不因财而失义也。”有一次,叶仕俨的兄长被污陷杀人,惧怕而逃走。叶仕俨代兄入狱,备受折磨。行刑者说:“我们要抓的是你的兄长,你不要自作自受。”叶仕俨说:“我的兄长确实未杀人,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最终得以释放。叶向高的祖父,名叫叶广彬。读书明理,是当地知名的文士。他的儿子叶朝荣,即是叶向高的父亲。叶朝荣,字良时,号桂山。曾担任江州别驾,主管一州的赋税征收,还做过瑞昌和彭泽的知县,及江西九江通判,后来更升为广西养利州知州。叶朝荣做官清廉,重视农田水利和文化教育,团结少数民族,因此受到当地百姓的赞誉。据《福清县志/人物/前修》记载:“叶朝荣。。。。。。主督赋,洁己恤民。。。。。。复筑城、建学、凿陂塘、垦田、导水,经画创置,皆贻民百世利。暇则与诸生讲说经术,迪以纲常,至蛮夷君长,皆款关受学。州俗一新,埒于中土。卒之日,僚属检其囊,仅书数卷,衣数袭而已。”由以上可知,叶家几代人皆有懿行,后人中出了一位首辅大臣。叶向高虽身居高位,却生活朴素,家居只穿布衣。他做官许多年,“未尝害一人,未尝受一人钱”。告老还乡时,熹宗皇帝赠给他白银千两,他却将此银捐出,用于建桥,桥名“赐金桥”。根据《明史》记载,出于各种原因,宰相的事务一度皆由叶向高一人主持,所以被称做“独相”。若非祖荫护持有力,子孙焉能如此贤达。

  《易经》中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苏东坡对此做解释说:“曰‘佑’,曰‘吉’,曰‘无不利’,其为福也多矣。而终不言其所以致福之由,而象又因其成文,无所复说。此岂真无说也哉!”孔子则说:“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天道以善为顺,积善即是顺天。积恶即是逆天。以上所举萧瑀、吕夷简、史天泽、叶向高,此四人的祖辈,皆有顺天之德。故后人“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其祖荫所庇,子孙分别为唐、宋、元、明四个朝代的宰相。世上有希望子孙贤达的人,宜将此作一良鉴,持恒栽培。为恶不知悔的人,应以此作一警醒,始于相信因果,终能迁恶向善。

 

 

 

  (转载)

  消灾免难: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一功德

  学佛为成佛,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怀疑不夹杂,乘佛大愿力决定往生净土

  在此忏悔我所犯的一切恶念恶口恶行,忏悔我所犯一切邪YIN重罪;愿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学佛网、转载者、各位读者;此文若有错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愿断恶修善、广积阴德,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持戒念佛、求生净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因果       宰相)(五明学佛网:因果       宰相)  

 妙莲法师:灵岩甘灵第一集 参、明信因果 

 净界法师:念佛的无上因果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因果法则 

 刚晓法师:《摄大乘论》要义 彼入因果分第五 

 杨惠南教授:论俱时因果在成唯识论中的困难 

 胡晓光教授:因果论的必然性之断想 

 胡晓光教授:略论唯识学的缘起与因果问题 

 蔡惠明居士:慧远大师的三世因果学说 

 梦参法师:所信因果与差别因果 

 梦参法师:平等因果与成行因果 

 梦参法师:平心静气思因果 

 黄庆澜居士:初机净业指南 因果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