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星云大师:《金刚经》之正信希有分第六(上)


   日期:2018/6/27 5:1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金刚经 第6品上

  正信希有分第六(上)白话文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译文:

  须菩须又问道:「佛陀!后世的许多众生,听闻您今日所说的微妙言说、章句,能不能因此而生实信之心?」

  佛陀回答须菩提说:「不要这样怀疑;在我灭度后的第五个五百年,若有持守戒律、广修福德的人,能从这些言说章句,体悟无住的实相般若妙义,而生出难得的真实信心。应当知道这些人,不止曾经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种植诸善根,其实他们已于多生劫来,奉事诸佛,种诸善根,现世闻说大乘无住的般若真理,乃至只是一念之间生起清净信心的人,须菩提!如来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见的,这些善根众生,是会得到无限福德的。

  「这是什么道理呢?是因为这些善根众生,不再妄执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对待分别,不会执着有为的生灭法相,也不会执着无为的空寂法相。也没有不是诸法的执相。如此则心无所住,而修无相之行,故获功德广大。

  「这是什么缘故呢?如果众生一念心,于相上有所取着,则会落于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对待分别中。同样地,若众生执着种种法相,即于我、人等四相有所取着。若又执着无法相,则同样地也会落于我、人等四相的对待分别中。「因为取法则滞于有,以为有实有的生灭法相可离;取非法则泥于空,以为又有空寂的非法相可证得,不能与空理相契,所以法相与非法相都不该执取。

  因此,如来常说:「你们诸位比丘应当知晓,我所说的佛法,就如同那渡人到岸的舟楫,到达彼岸之后,即应弃舟登岸,不可背负不舍。所以,未悟道时,须依法修持,悟道后就不该执着于法,至于那偏执于非法的妄心,更是应当舍去。」

  讲话:

  佛陀从第三分要我们「离相度生”,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第四分则是强调「无住行施”,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第五分要我们明白「诸相非相”,从佛应现的三十二相是生灭虚妄相,彻见湛然空寂的法身如来。

  从第三分到第五分旨在扫荡我们对有相、有住的妄想执着,佛陀又怕我们堕入顽空,因此,第六分以真实信心、持戒修福来引导我们踏往般若门槛。第六分的思想脉络,我分四点来阐述。

  一、持戒修福入般若门

  须菩提在听闻「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微妙法义,心中生起疑惑和担忧的心情。疑惑有人能够信解不疑吗?有人对此甚深玄义能受持奉行吗?于是须菩提向佛陀发问:佛陀!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否?

  「言说章句”指的是佛陀于《金刚经》所说的,第三分──无相度生。第四分──无住行施。第五分──如理实见如来;揭示之般若实相真义。

  关于「实信”即是真实的信心,也就是正确的信仰,能令我们行正道法谛,到达生命圆满解脱的境界。这个「信”有很多的层次,比如,迷信,信有鬼神会赐福降灾,有个神灵可以主宰我们的命运;邪信,贪恣现世欲乐,不信因果轮回,不信有凡圣有涅槃。迷信还不可怕,因为心中有个神只偶像可以规范身心,邪信就深陷断灭空见,善根薄弱,犯诸禁戒,对正法三宝功德无法信受。

  我们究竟要信仰什么?什么样的标准才具备正信的条件?

  (一)信实:信有真实历史的;如释迦牟尼佛,是实实在在于印度降生、成道、教化、涅槃,不是凭空捏造的天神或仙人。

  (二)信德:信有道德圆满的;我们信仰的对象,道德要像白莲清净,已断除贪欲、瞋恨、愚痴的污浊,可以做为我们人格道德学习的典范。

  (三)信能:信有超越能力的;信仰的对象对我们内心的烦恼痛苦已能够超越,而且可以拔除我们的苦痛,给予我们身心安稳的力量。

  信仰确实存在者,信仰道德清净者,信仰具有拔苦予乐的能力者。一般人都有自己执着的信仰,有人信仰爱情的神奇,有人信仰金钱的万能,有人信仰权势的力量,有人信仰地位的尊贵等等,这种充满危脆不安的信仰,像写在沙滩的字,随时会被无常的潮汐淹没。就拿金钱来说,聚集再多的财富,你抵挡得住,大水、大火、盗贼、贪官污吏、不肖儿女的夺取和败坏吗?因此,这种信仰不合乎究竟的真理,真理要有「普遍如此”、「本来如此”、「必然如此”的要素,比如经典上说的:恩爱无常、合会当离、身非己有、命不久长,即吻合佛陀所言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金刚经》所宣扬的般若自性,是显发果上的性德,要圆满万德庄严的华果,必须要有因地上精勤的耕耘。所以佛陀告诉须菩提:如来灭后后五百岁,只要有持戒修福者,就能对《金刚经》生起真实的信心。

  什么是「持戒修福”呢?持戒者即诸恶莫作,修福者即众善奉行。持戒三学通摄,修福则六度全赅。因菩提华果皆由此生根、繁荣、结果。

  《增一阿含经》迦叶问阿难:「什么样的经偈能生三十七道品和一切善法。

  阿难便说此偈: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此偈涵盖四阿含经,尽具足诸佛之教。诸恶莫作,是诸法本,便生出一切善法。什么缘故呢?因为诸恶莫作,能受持禁戒不犯,身口意清白无染。众善奉行,心意不贪不瞋不痴,则能清净柔软。由此自净其意,即除邪见颠倒,去愚惑想,自然能具足诸佛之教。

  迦叶!戒清净已,意即清净,则不颠倒。以无颠倒故,愚惑想灭,诸三十七道品,便得成就。

  我们不要轻忽小戒微福,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都是不轻不舍细行功德所成的。我们从佛陀的事迹来看,为病比丘净浴其身,为朽坏的门板清理修复,为阿那律穿针引线等。就如同佛陀对阿那律说的偈语:

  世间所有力,游在天人中;

  福力最为胜,由福成佛道。

  戒,令我们防非止恶,关闭烦恼六根的盗贼,修福则是积极去资助别人,给予众生种种方便。我们目中存有对一切众生身命和尊严的尊重,心中有拔除众生苦难的悲愍之情,由于持戒不施予一切众生任何的毁伤,由于修福不吝给予众生安稳的快乐,身口意清净能调和,自然能入般若门槛。

  

  二、生实信种万亿善根

  《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在前文我们厘清正信的条件要合乎:信实、信德、信能。信仰的真理应契合佛陀的三法印。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是「信”的功德。经文中说:「一念生净信……于无量千万亿佛所种诸善根。”为什么一念净信有如此大功德?六祖惠能大师于《金刚经注解》中,谈到实信般若波罗蜜的功德。

  信般若波罗蜜,能除一切烦恼;

  信般若波罗蜜,能成就一切出世功德;

  信般若波罗蜜,能出生一切诸佛。

  信自身佛性,本来清净,无有染污,与诸佛性平等无二;信六道众生,尽得成佛,是名净信也。

  源于实信、正信、净信般若波罗蜜之力,能获平等无量功德。净信如清水可以灌溉自性田地,令善根增长,这是就着《金刚经》的功德而言。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如何在心田中「种诸善根”?其实只要能自净其意,随力用功,比如念一句佛、持一遍咒、诵一卷经、参一刻禅等加行,都能增益我们的善根功德。

  有一天,有个婆罗门来请教佛陀。

  「佛陀,我的名字叫做增益,我要如何真正增益善根功德呢?”

  佛陀回答:「所谓的增益,是具足持守净戒、听闻正法、喜舍不悭、正观空慧。有此戒、闻、舍、慧庄严身心,才是真正的增益善根功德。”

  六祖惠能大师指出,欲滋长一切善根,不离众生身中求:

  于一切贫苦众生,起慈愍心,不生轻厌,有所需求,随力惠施。是名种诸善根。

  于一切恶类众生,自行柔和忍辱,欢喜逢迎,不逆其意,令彼发欢喜心,息刚戾行,是名种诸善根。

  于六道众生,不加杀害,不欺不贱,不毁不辱,不骑不捶,不食其肉,常行饶益,是名种诸善根。

  由于对一切众生有平等观,能生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信心,所以能诸恶远离,众善奉行不疑;我引用一则故事来说明信心的力量不可思议。

  舍卫国的东南边,有一条大河,河水滔滔,深不可测。岸上有五百户人家居住,他们从未听闻佛法。

  佛陀观察他们得度的机缘已经成熟了,便到河边的一棵大树下静坐着。村民们被佛陀放射的光明吸引,纷纷围坐于树下,佛陀为他们说五戒十善法,村民们虽然心生欢喜踊跃,但是并未完全信受奉行。

  此时,对岸有一个人涉水而来,五体投地向佛陀礼拜。众人惊怪说:「我们久远居住这水边,从来没有人涉水登岸,你是何方天神,有什么奇妙的法术?”

  那人答道:「我是住在河另一边的人,听说佛陀在此说法,我一心渴仰甘露的滋润。于是请问河岸的人,他们表示水只齐踝,我因为深信不疑,便涉水前往,并没有什么神奇法术。”

  这时,佛陀欢喜赞叹道:「善哉!善哉!凭着恳切的真信,能渡生死大河,这数里之水,如履平地,又有什么神奇?”

  所以,信心是肥沃性田的土壤,灌溉的雨露,催花结果的和风煦日。菩萨欲行离相度生、无住行施的事业中,持戒修福,种诸善根,是因中修行必备的资粮位。就像《维摩诘经》所说:

  虽行于空,而植众德本,是菩萨行;

  虽行无相,而广度众生,是菩萨行;

  虽行无行,而现有受身,是菩萨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