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第十八愿善导释》 054 昙鸾大师建立他力往生理论


   日期:2018/6/29 14:4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有声之声、无声之声

  “声”有有声的声音,有无声的声音。譬如在这里,大家专一地开怀畅念这句弥陀名号,这是有声地跟阿弥陀佛呼应;那睡觉的时候,没有出声念佛,或者做事情、动脑筋的时候,不能专心念佛,甚至妄想来的时候,也没有在念佛,可是一个念佛人,睡醒了之后就会念佛,动完脑筋、做完事情之后也会念佛,乃至妄想杂念过了就会念佛。为什么?因为他是一个念佛人。乃至睡觉、打妄想,或是做事情、动脑筋的时候没有念佛,可是念佛之心、愿生之心,有没有?有!是存在内心之底的,那就是无声之声,在跟阿弥陀佛呼应。这也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念念不舍、念念相续”的意思,也是“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的内涵。

  呼唤某人喻

  我们在这里呼唤某某人过来,某某人就会过来,“某某人,请你把那一本书请过来”,他就会请过来,这是因为这个名称就是他本身,如果不是他本身的名称,你念某某人,某某人不在场,他就不能感应而来。

  开灯灯亮喻

  就好像我们按电灯开关,电灯开关一按,电灯立刻就亮起来,这是因为开关跟电灯线路是衔接的,它的接触是无障碍的。

  阿弥陀佛也是一样,这个声音——南无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的名号,阿弥陀佛是名体一如,阿弥陀佛跟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是不能分开的,是一体不二、一体不离的,可说阿弥陀佛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又没有障碍的。因此,念佛人不管何时,不管何处,只要念佛,阿弥陀佛当下就会无有障碍地应声而现,闻声救苦。这种道理,如果看《念佛放光》的事例,便容易体会。不管何人,只要念佛,身便放光,这光是佛光,能消灾障,能增福慧。

  远地唤人喻

  如果说阿弥陀佛不是无有障碍的,他不是遍满整个大宇宙的,他不是随时都存在的,这样我们呼唤他,他就未必知道了。好像某某人远在外地,我们在这里再怎样呼唤,他都不知道,因为我们与他之间有障碍,也就是接触不良。事实上,阿弥陀佛与我们是无有丝毫障碍的,他的接触很好,就如电源开关,一按立刻就有感应,电灯就亮,屏幕就立刻出现。所以,“令声不绝”这个声音,是阿弥陀佛跟念佛人之间圆满无间、感应道交的呼应关系。

  白鹤呼子喻

  《易经》有一句话说“鸣鹤在阴,其子和之”。鹤就是白鹤,白鹤在树荫底下呼叫它的孩子,鹤子在别的地方听到,也跟着叫,跟着互相应和,这是一种自然互动,不勉强的。为什么呢?所谓母子连心、天性自然。

  同样道理,阿弥陀佛跟我们念佛人、我们念佛人跟阿弥陀佛,也等同是母子连心一般,是天性自然的。阿弥陀佛感动我们来归命他、把他当作我们的救主、把他当作我们的父母、以念佛作为我们的生命、以念佛作为我们的生活,所以,阿弥陀佛念我们,使得我们来念阿弥陀佛;我们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同样来念我们:这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洪名的呼应关系。

  阿弥陀佛呼唤我们,这就是“南无”,而我们呼唤阿弥陀佛,也同样在“南无”里面,所以善导大师说:

  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归命,是我们把生命归投于阿弥陀佛的救度,也是阿弥陀佛要我们归回极乐世界的命令。所以“南无”当中有佛的招唤,也有我们的回应。

  “亦是发愿回向之义”,我们为什么归命?就是为了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为什么要我们归命?因为阿弥陀佛把他成佛的功德,也就是往生极乐世界成佛的功德资粮,回向给我们。因此,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念佛人就与阿弥陀佛永远在一起,亦即我们跟阿弥陀佛永不分离。所以,这句“令声不绝”是有呼应关系的,而这呼唤关系是“念念不舍,念念相续,毕命为期”的。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这“具足十念”是什么意思呢?第十八愿说是“乃至十念”,他就在念念当中,就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是“乘念往生”。

  二、“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又言(《圣教集》336页):

  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这里是解释“乃至十念”,就是“称名念佛”;而“乃至十念”便能往生极乐世界,不是靠我们的功德、功夫,完全是“缘佛愿力故”,是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才使得“乃至十念”的念佛人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也就是不管是圣人凡夫,不管是善人恶人,不管是平生临终,之所以能够念佛往生,不是靠念佛者本身的功行,完完全全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

  《地藏经》说我们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因此不可能靠我们的业往生极乐世界,必须靠阿弥陀佛的力量。乃至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要往生极乐世界,也不是靠他们等觉的功夫、功德,还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佛力、功德力。所以,文殊菩萨的发愿文就说:

  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

  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文殊师利发愿经》)

  普贤菩萨的发愿文也和文殊菩萨相同: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华严经》)

  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流露出的真情,与下品下生所流露的蒙佛救度的真情是一样的。

  (一)佛愿强缘,五乘齐入

  因为要往生弥陀报土,都是同一种心情、同一个因——蒙佛救度的心、乘佛愿力的缘。就如善导大师所说的:

  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五乘”就是凡夫的天乘、人乘,以及超凡入圣的声闻乘、缘觉乘,以及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性以上的法身菩萨。五乘同样都是靠佛的愿力,而平等地进入佛的报土,同样的因,同样的果。而不是说因为人天还有贪瞋痴的烦惑未断,所以就往生到凡圣同居土,声闻、缘觉就到方便有余土,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性以上的菩萨就到实报庄严土。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是五乘分入,而不是齐入,那就不同因、不同果了。

  (二)一因、一缘、一果

  我们的传承有别于其他的传承,我们完全依照善导大师这个法脉。善导大师这个法脉完全依据净土的经论,显出净土正确的内涵。什么样的内涵?就是目标、方法和根机。

  目标——弥陀报土。

  方法——专靠弥陀的愿力,也就是专称弥陀佛名。

  根机——十方众生。不论圣凡善恶,万机就是一个机,也就是第十八愿的根机。

  这样,就是一因(念佛)一缘(佛力)一果(弥陀报土)。

  (三)他力理论

  所以,昙鸾大师在这里建立了一种理论,什么样的理论?“他力”的理论,也就是佛力,佛的愿力的理论。不论圣凡善恶,不往生则已,一旦往生弥陀报土,无不“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也就是都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不是说我们凡夫固然要靠弥陀的愿力,可是菩萨就不用靠弥陀的愿力,不是的,通通都是靠弥陀的愿力,这就是昙鸾大师建立的他力理论。

  理论建立必须有根据,而且这个根据必须是佛说,如果是菩萨说,那还不行。所以,昙鸾大师接着就举出《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八愿、第十一愿、第二十二愿作为他力的理论依据。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昙鸾大师       往生)(五明学佛网:昙鸾大师       往生)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 

 大寂尼师:如何证明临终往生净土? 

 大寂尼师:临终、中阴身、作七、度亡开示(如何对往生的亲友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2.同诵阿弥陀经念佛 

 郑振煌居士:净土安心法门——弥陀大愿摄众往生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六、“往生”的修习与实践——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四、临终的解脱与往生——说“ 

 杨云唐居士:无我与往生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朝向西方路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妙莲长老主持佛七弘法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特稿选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