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大安法师:审察自心 邪与正


   日期:2018/7/3 10:4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

  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 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

  心愿的差别之相,在我们业力凡夫层面,真的是千差万别。而且凡夫都有一种作伪的劣根性,表现出来的,跟他的真实的状态,往往有偌大的距离,甚至恰好相反。所以这些,没有明眼善知识给我们清晰地点明,我们可能都是懵的,别说对他人的发心相状不了解,有时候我们对自己的发心的相状,都是懵的,自欺欺人。

  所以,净业行人发心、发愿的差别之相是很多的,如果不加以一 一的指陈,那就难于选择,难于趣向。所以在这里,为现前大众“略而言之”,概略地去指陈,描述一下。

  首先来看邪正一对。首先谈发的邪心。世间有一类修行人,这里不是指不信佛的,是指四众弟子,已经信佛了,已经开始修行了,就叫行人。他也从学佛开始,“一向修行”,或者是发心大就出家了,世缘还未了,他也居家修行了,包括四众弟子。

  他修行 “不究自心,但知外务”。如果这两句话用在世间人身上,倒是很正常,本身我们的心都是往五欲六尘里面跑的,六入,产生六识。所以,为什么我们众生活得这么累,他都是往外跑的,很少回光返照。

  那修行佛法,佛法是什么?就是心法。心法是什么?就回归到我们的自性本源,妙明真心。所以,无论是止观的方法,参究的方法,念佛的方法,都是要究我们自性的妙明本心的,这才是一个修行人的正路。

  就像《楞严经》讲的,要反闻闻自性。原来我们的耳根都是闻外面的声尘,现在要旋转倒闻机,反闻闻自性,不是闻外面的声尘,要反过来闻自己能闻之性。这个能闻之性是什么呢?就是具足圆通常,就是那个坚固的本心,不生不灭的。你用这个不生灭的闻性,去不断地向内闻,断六结,证三空,寂灭现前,才能证到圆通常的佛性。所以,一定要反闻,一定要反念,一定要叩己而参,这就是究自心,己躬下事。

  但是这一类人,他不是参究自己的心,他只是还是往外面去走,只知外务,到外面去做一些事务,所谓去干事业去了。那到外面去干那些无论是佛事还是世间的事务,这里面动机就很复杂了。

  这里就提出有四种动机。或者他是“求利养”。利养,想得更多的物质上、财物上的回报。所以为什么经忏佛事那么兴隆啊?为什么在商品浪潮当中,很多寺院要搞商业,跟商家、跟政府合起来搞?这都是在求利养。于是一天到晚忙得脚跟不能着地,让他坐禅、诵经、念佛,没有时间。南方的有些人都把寺院住持直接称为老板,挂这个牌位多少钱?然后就讨价还价。这都属于利养的范围。

  “或好名闻”。有一类修行人,他可能对利养、财物不感兴趣,但是他对于知名度感兴趣,希望来点新闻报道,希望自己在镜头面前多亮点相,希望有更多人知道他,好名。

  还有一种是贪求现世的五欲快乐。五欲,一般就是财色名食睡,或者叫色声香味触。现世间,他以修行人的面目,尤其有些出家人可能得点供养了,于是一定要穿好衣服,吃好的饮食,住好的房子,手表都得要名牌的,车子也是豪华的。这都属于贪求世间的欲乐。

  还有一类修行人,他可能对前面三种的贪欲比较薄一点,但是他求来世得好的果报。今生是一个女人,通过修行,下辈子能不能变成个男人?今生好像没有当过官,通过修行实践,下辈子能不能当个官?今生做人道,能不能下辈子生到天上去?这是贪未来世的人天福报。

  这简单举出四种。省庵大师目光很犀利,好像都是讲现代的修行人。

  还有一些附法外道,那他们就更明显了。只要不是正法的,他是离不开名闻利养,离不开现世和未来的享乐的,他是离不开欲望的,这一定是邪的。所以,这样的发心,就是邪。一针见血。

  相对应的,什么叫正呢?就是修行的动机,不是为了利养、名闻。一旦他求名闻利养,他一定是要频繁交往的,要搞各种关系的,要一天到晚动脑筋,要跟这个合作、那个合作的。但一个修行人真的是不求名闻利养,他就能淡泊下来,他就能宁静下来,淡泊才能明志。他能不求今世和来世的五欲快乐,他就能少欲知足。一个修行人,还要穿那么好的衣服干嘛呀?还要吃那些营养品干嘛呀?他就能够把欲望降低。

  实际上,真正向内心去走,他的欲望一定会低下来,他一定会过简单的生活。而且他在简单的生活当中,他怡然自得,他很快乐,他有法喜,他安贫守道,这叫少欲知足,知足就常乐。他把一切现世的这些福报,都布施给众生,自己过简朴的生活。

  他这种修行,他的动机是什么?“唯”,就是唯一,唯独,就是为了了生死。后面会谈到生死轮回之苦,痛念生死无常。这一生、这一世得到人身,非常难得,闻到净土法门,也难上之难,那一定要抓住今生的机会,今生一定要了办生死轮回的问题,一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就为了证得无上菩提。所以,在他的念头当中,就是唯一的这件事情,唯了生死,唯证菩提。这就叫好心出家,不是出两扇门的家,是出烦恼之家,是出三界之家,这才叫真出家人。

  如果一个居士也能够这样做,实际上就像维摩诘居士在《维摩诘经》里面讲的,就已经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了,就已经是真出家了。这样的发心就叫正。

  所以,这都是一面法镜了,法性的镜子,我们要照一照,我的发心是邪的发心,还是正的发心。如果原来比较邪的话,马上要把它正过来,修行就是为了了生死,为了成佛道,没有第二桩事情。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大安法师       自心)(五明学佛网:大安法师       自心)  

 普献法师:一切法皆是自心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四部分 结语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三部分 修行中需要注意的十二条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二部分 略述信愿行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一部分 背景资料的介绍 

 如何扫除自心的尘垢 

 法界法师:能行则行 法自心流 

 元音老人:大手印浅释 第一讲 大手印三要释义 九、如实知 

 元音老人:大手印浅释 第一讲 大手印三要释义 七、直指自 

 如瑞法师:降伏自心的秘决 

 如孝法师:动静结合 调服自心 

 仁焕法师:灵感来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