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佛教智慧来帮你


   日期:2018/7/5 11:2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尽管人具备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属性,但更多的还是社会属性,要经常与自己以外的人打交道。故而,人际关系在我们的一生中尤为重要。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彼此间的相互重视与支持,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更有利于我们获得成功。在佛陀时代,他也经常教诲弟子们要善待他人,搞好人际关系,这样既利于自己的修行,也能给别人带去愉悦。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生活在群体之中的我们,越来越多地需要与别人沟通、交流,人际关系显得更为重要。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人际圈子、积累优秀的人脉资源,也成为我们每个人需要考虑的问题。而佛教中,佛陀留下的很多智慧能给我们带来诸多指导和启迪,比如“清净三业”、“四无量心”、“四摄法”、“六和敬”等。

  佛教认为,身、口、意三业是一切恶行及烦恼的根源,只有三业清净,才能保持正信正行。《佛说无量寿经》载曰:“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即是说,能够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就能保持身业清净;能够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就能保持口业清净;能够不贪、不嗔、不痴,就能保持意业清净。“三业清净”和“五戒十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当我们三业清净时,就不会说不切实际和中伤他人的话、不会干坑蒙欺骗他人的事、不会成为两面三刀的“伪君子”,也不会轻易动怒、莽撞行事,只会说真话、干实事,宽容待人,踏实处事,这样与人相处,更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曾看过一句话,非常有蕴味:“朋友交心,交而知心,方知心之高尚。”这是说,朋友之间要用真心交往,才能维系长久。佛教中的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若用在交友中,会达到更好的效果。慈无量心,即慈爱一切众生,愿意给予众生以快乐和幸福;悲无量心,即能感同身受地体悟到别人的痛苦,愿意为其拔除痛苦;喜无量心,即“见人乐而己乐”,看到众生快乐,自己心生欢喜;舍无量心,即愿意平等地为众生布施,等无差别。归纳而言,“四无量心”即是无量的予乐心、拔苦心、欢喜心和包容心。《阿含经》中,佛陀多次教导弟子,要让自己的慈悲喜舍“广大、无二、无量、遍满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乃至十方,遍满世间”,这样才能对任何众生都无怨、无恨、无恼、无嫉。当我们以“四无量心”来结交朋友,就不会计较他的出身和背景,不会在意他的职务与待遇,不会嫉妒他的荣华富贵,也不会因为他的一时过错而痛心疾首,而是以慈悲心、平等心、包容心、清净心对待,真心相交。用“四无量心”结交朋友,内心会无所挂碍、光明磊落,定能得到朋友的信赖与认可。

  

  四摄法,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指修菩萨行者度人的四种方法,出自《法界次第》。“摄”即“摄受”,佛菩萨若想化导众生,必须以此四法摄受,使其依附,然后令其入大乘正道。布施摄,指菩萨以财、法二种布施摄众生也,能够化解众生的难处;爱语摄,指菩萨随顺众生根性,善言抚慰,则一切众生乐闻善言,让众生获得禅悦法喜,依附受道,得住真理;利行摄,指菩萨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一切众生,让众生生起亲近之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同事摄,指菩萨以法眼明见众生根性,随其所乐,即分形示现,同其所作,使其各沾利益,让众生生起欢喜之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当我们以“四摄法”来处理人际关系,就不会心生猜忌、嫉妒,就不会处处想着自己的私利,就不会干损人不利己的事情,而是会以公平公正、真诚坦荡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人,以宽容大度、自利利他的心量,善待身边的人。如果我们能在工作与生活中坚持“四摄法”,不仅能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还能感化别人、打动别人,得到大家的尊重与拥护,助力于我们开展任何工作。

  用“六和敬”思想善待他人。《华严经?六和敬章》载曰:“六和敬者,谓身业口业意业同戒同见同学,同亦名同利,戒见利既同,身口业复悉同,无有乖诤,故名和敬。”即是说,佛教徒虽有七众弟子的分别,但在团体生活的原则上,则有一个共同的标准,这个标准就叫做“六和敬”——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共住”就是各司其职、各安其分,和睦共处;“口和无诤”就是在言语上和谐无争,不要做一些无谓的争论;“意和同悦”就是意业清净,志同道合;“戒和同修”就是遵守共同的制度和规定,一起修行;“见和同解”就是在思想上建立共识,见解一致;“利和同均”就是在利益上均衡分配,受用均等。佛教的“六和敬”思想,对现实生活的人际关系处理,有着积极的作用。如果我们以“六和敬”思想来处理人际关系,就不容易与人发生冲突、产生矛盾,而是时刻从他人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时刻不忘善待他人,利益他人。我曾参加过一家寺院组织的禅修活动,有位禅修指导法师专门讲到:“如果我们以佛教的‘六和敬’思想来接人待物,一定能收获恒久的友谊、和谐的同事关系、和睦的家庭关系……”诚然如此,一个人能行持“六和敬”思想,就能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个团队能行持“六和敬”思想,就能发挥团队的力量;一个家庭能行持“六和敬”思想,就能营造和谐有爱的家庭氛围;一个社会能行持“六和敬”思想,就能建设安定团结的社会,等等。

  作为芸芸众生中一员的我们,更多的是要与人交流、与人打交道,更多的是在群体中生活,故而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尤为重要。通过学习佛教智慧,并将其用于人际关系处理之中,定能获益无穷,庄严人生,圆满人生!

  寺院理念

  善心善行:倡导公共文明

  文明敬香:一人烧一支香

  垃圾不落地,你我都得利

  文明祭祀:子孙显达福慧多

  三零:零经济 零商业 零门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人际关系       修行)(五明学佛网:人际关系       修行)  

 其它法师: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解脱道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 

 大寂尼师:礼佛忏悔的修行意义 礼忏问答 

 大寂尼师: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 

 大寂尼师:菩萨修行次第上册 自序 目录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