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秦东魁:孩子如何能成功成才?其实就4个字


   日期:2018/7/6 13:2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很多人问我:“秦老师,孩子如何能成功,如何能成才?”

  我就告诉他:藏富显贫啊,你要把你的富有藏起来,显你贫穷,这样就好了。这个是很重要的事情啊。

  你今天是在教子还是在纵子?你是在开发他的天性善还是禀性恶?这个很关键。有很多富二代成了啃老族,这就是父母在用财富和物质教子女。我们看到的,一个女孩开着奥迪车抢劫,被警察抓了以后,问她:“你为什么抢劫,都这么有钱了,开奥迪车。”她说:“我觉得这样太刺激啦,太有感觉啦!”

  我遇到的很多家庭都是这样。孩子回来,就问:“你老师欺负你了没有?老师欺负你了,你给老爸说,老爸有得是钱。”

  你看,这也是害儿子,让他儿子内心世界不害怕老师,不尊敬老师,那孩子肯定不听老师话,自己把孩子害死了——还不知道怎么死的。所以古人有一句话叫惯子如杀子。是我们自己把自己变成了秽土,不是德土。

  现在人,都把禀性中的贪心开发得很厉害,都很看重钱,都外求物质。导致我们被物质蒙蔽了人原有的这种善念,就像《三字经》上讲的“人之初,性本善”,我们本善的心没有了。

  现在的孩子比吃穿、比牌子,年纪小小,银行卡口袋里都装满了。父母给孩子灌输攀比的思想,灌输得利欲熏心,就增长了他的禀性恶。

  我最近这几天碰到一个母亲,凡是市场上有名的衣服,好的造型,她都花钱给儿子买。在有一次家长会的时候,老师就提建议说:“您的孩子不像学生。”这个母亲就问老师了:“为什么不像学生啊?”老师说:“你儿子打个耳环,染着头发,经常穿的衣服都像是社会上闲散人员穿的衣服。”

  她母亲就开始和老师辩论说:“你这老师太迂腐了,现在年轻人要彰显自己的个性,他戴耳环多有个性啊,你为什么能记住我儿子?全班有几个学生戴耳环?”老师说:“没有,就你儿子一个。”

  她母亲又说:“那不是好事情?你永远记住他了。明明有个性,你说孩子像社会闲杂人员,不行,我要去教委举报你。”老师一想,怎么办?不理睬了。

  当这个母亲做生意赔钱以后,急得生病了。她的孩子天天除了伸手要钱以外,别的没有,她才逐渐后悔,才明白她给孩子过去灌输的就是错误思想,开发的是禀性恶,没有开发天性善,导致孩子也用恶念对付自己。所以,我们为人父母在教育子女上面,错了不能怪孩子。

  我还遇到一个八岁的孩子,给他爸妈说:“我要和你们断绝父子、母子关系。”他爸妈说:“你一个月花这么多钱,还有专车接送,你怎么这么说话?”你知道孩子说什么?他说:“你们两口子挣的钱,给我孙子都花不完,你们还这么残忍地让我考试、让我学习、让我这么辛苦,你们到底是不是我爸我妈呀?”

  你看,钱是不是把孩子害了?你再看监狱里面,一半的年轻人都是家庭太富裕才进去的啊!

  很多富人给子女存了那么多钱,其实用处不大。我们古人有一句话叫:子孙不如你,留财又有何用。如果子孙超过你,那你留钱又有何用!我们做家长要给子女存德才对。

  所以,家长一定要十分注重自己的言语行为,要非常谨慎,不可以用财富、名利、权势来向人炫耀或打压他人。我们要时时怀有慈悲心、平等心,这样,我们的孩子也会变得善良博爱。

  本期文章编辑:小宇

  选自:《遇见智慧》,作者:秦东魁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秦东魁       教育)(五明学佛网:秦东魁       教育)  

 陈兵教授:教育兴教与教育兴国 

 惟觉法师:理想的教育 

 惟觉法师:佛法的教育内涵 

 王雷泉教授:走出中国佛教教育困境刍议 

 惟觉法师:佛法与教育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