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宗萨钦哲仁波切:佛法不讲运气,修行更重福德


   日期:2018/7/7 14: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宗萨钦哲仁波切

  “在这个时代,人们不愿谈论福德——他们谈论运气。从佛教徒的观点来看,福德和运气是截然不同的。运气只是偶然——你根本难以让它发生。也没有书籍能教导我们怎样去创造运气。好运爱怎么来,就怎么来。

  而福德完全是另一码事。

  佛法中,福德究竟意味着什么?佛教对于福德的阐释,总是以距离真相的远近相关而论。带领我们更接近真相的任何事情,即是福德。导致我们离开真相的任何事情,即称为缺少福德。我们今天依然拥有佛陀的教诲,全赖我们共同的福德所致。”

  一些累积福德的方法如下:

  做大礼拜以粉碎骄慢。

  做供养以对抗吝啬。

  修学慈悲以瓦解自我。

  随喜他人成功以击倒疑忌。

  请求上师教导而转动珐轮。

  祈愿或请求上师长寿住世。

  回向功德。

  西藏德格有一个小王国,这个皇室的血脉在大约一个世代以前中断了,所以现在已经没有德格皇室的后裔。大家都相信,德格一位非常重要的国王曾是伟大的西藏上师蒋扬钦哲旺波的弟子。

  曾有预言说,当他们两人举办法会时,蒋扬钦哲旺波应该要在法会当中把德格王痛打一顿。时至今日,德格人甚至还会说,由于德格人没有福报,所以那一天,德格王的表现好到蒋扬钦哲旺波找不到打他的理由。因为根据那个预言,如果蒋扬钦哲旺波在那天狠打了德格王,德格王室就能持续的传承下去。

  我之所以告诉你们这个故事,是因为这是了解“福德”的另一种方式。“福德”的概念是非常广大的。在佛教的某些派别里,比如声闻乘,他们没有大乘佛教徒所讨论的有关“佛性”的概念,他们只谈“福德”。

  我发现有关“福德”的诠释混合了许多文化上的差异。有人问过我:“累积福德不是很自私吗?”这是很有意思的问题。作为佛陀的追随者,我们难道不是应该除去对任何事物的执着吗?我们怎么会有积聚、储存“定期存款”的这种心态呢?我们怎么能够投资福德?

  在讨论这些问题以前,我们先谈谈“福德”的重要性,它的功能,以及它的作用。

  “福德”或藏文的“康亚”只是个名称、标签。刚才我提到,许多人认为“运气”只是必然会发生的偶然事件,但“福德”不是如此。“福德”的道理其实是“业力”原则最高且最细微的面向之一。

  如同我常讲的,“业力”要比“空性”难教。你可以概括的说,“业”就是因、缘、果。举例来说,如果你种花,一旦把种子、肥料、土壤、水分、时间和空间等所有这些因素凑在一块儿,假使又没有任何障碍,花一定会绽放;在这种层次上了解因果还算容易。不过,一旦它涉及了某种隐含的因素,譬如你用同样的种子种了十朵花——不只是一粒种子,而是十粒完全相同种类的种子——当其中一粒种子表现得不太一样时,我们就必须更深入的探究。

  你对这些种子的照顾完全相同,可是这粒种子的表现就是不一样,因此你进一步探究:也许这粒种子的前二代种子,因某个特殊事件而影响了它的基因。当我们开始探索更多隐藏的因素,有些人就从这里开始变成宿命论者,有些人变成虚无主义者、科学家、有神论者、无神论者等等。

  福德可以被创造

  根据佛教的理论,福德是可以由你去创造、捏造、积聚的东西。

  假设你有两个小孩,一个很懒惰,几乎没受什么教育,书又念得不好,家事也不行;而另一个则是恰恰相反。可是他们长大后,你不抱任何希望的那个懒孩子,却比较成功。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如果你问佛教徒,他们会说这是福德使然;或者他们可能会先说,这是业力的缘故。

  这么说有点危险,因为许多人接着会想:“所以这就是我的命吗?我不能改变它吗?”很多时候当人们听到佛教徒对“业”的解释,他们的想法常是这样。

  假设某人有六个鼻子,你不能说:“他无法摆脱他有六个鼻子的业。”这不是佛教徒对“业”的诠释。业力不是要这个人不断的想:“我摆脱不了这六个鼻子,我改变不了这种情况。”

  这一点很重要。“业”是你可以自己创造的;这意味着,如果你想要再多一个鼻子,你可以作整型手术,尤其如果“七”还是个幸运数字!了解“业”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共同的福德

  我现在要讲得再复杂一点。有个东西我们称之为“共业”,或者“共同的福德”。举例来说,我们不知道我们有何种福德或没有何种福德,所以某一位总统参选人会当选。我们都不知道。

  身为世界的公民与另一个国家的公民,我很关心这件事。因为我还是认为,美国总统在这世界上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就连非美国人,也需有足够的福德才能让美国选出一个好总统。

  修行共业:共同的福德(资料图)

  福与非福

  当我们讲到福德,我们讨论的对象不单是一些很重大的事情,它也可能是看似微不足道的俗事;这完全是相对的。

  譬如说你开车到某个地方并且顺利抵达,可是你却没有福气把车停好,你到处找都找不到车位。如果本来把车停好后,你的约会将带给你一些美好的时光,结果只因为找不到停车位而一切都毁了——这就是“缺乏福德”。

  不过,假设说,正当你一直找不到停车位,开车到处转的时候,你本来要进去的那栋大楼突然崩塌了——是因为你的“福德”,所以找不到车位。

  福德的相对性

  福德却实在每一件事情上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们的人际关系、经济、政治、日常的世俗生活,甚至你说话的语调。从许多方面来看,它也是非常相对的。

  从中古世纪到现在,我们也许可以说因为我们拥有好的福德,所以我们有iphone这样的手机;我们不必走老远的路去跟某人讲话,打个电话就行了。

  不过从另一个观点来看,像密勒日巴那样的人应该会同意,正因为我们缺乏福德,所以生在这样物质主义的时代。

  福德带你接近实相

  佛法的参照点永远是某件事情是否更接近实相真理,因此,任何带你更接近实相的,就是福德的行为;任何带你远离实相的,就是缺乏福德。它的范围可以从看起来很小的事情一直到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现在是以佛教徒的身分来说,身为佛教徒,我们会说,因为我们共同的福报,所以我们投生在一个仍有“佛、法、僧”概念的时代和地点,或至少仍有“佛”的概念。所谓缺乏福德可能小至当一个老师正要传授深奥的教法时,你打盹了半秒钟,或者有人咳嗽,以致于你没听到。

  基本上,任何带你趋近实相的行为或情境,就是“福德”。那么我们需要怎么做呢?修行之道因而铺展出来。因为我们需要更接近实相,任何带我们越接近实相的事,我们要试着去作;任何带我们远离实相的事情,我们尽量避免。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