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刘素云:无量寿经第19集文字版


   日期:2018/7/10 10:3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

  我们接着昨天的内容,继续往下讲。

  请大家看下面这一段经文: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这是第十七愿:“诸佛称叹愿”。

  法藏比丘说: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无数诸佛,假若不共同称扬赞叹我的名号,及演说、推荐、介绍极乐世界的功德和国土的善妙,我就不成佛。

  这一段话主要是说,一切诸佛都为众生宣扬净土这部经典。

  “称叹”是什么意思?是称扬赞叹。

  这里的“国土之善”,指极乐世界的种种依正庄严之善妙。

  这一愿对我们修学净土的同修来说特别重要。为什么?因为如果没有这一愿,西方极乐世界再好,我们不知道,没有人告诉我们,是不是这样?现在诸佛如来都告诉我们,这个告诉就是“称叹”的意思。如果他们不称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他怎么能向我们众生介绍呢?

  我们从这一愿里可以真正看清楚,阿弥陀佛的教区是尽虚空遍法界,决定不只是一个西方极乐世界。这是阿弥陀佛和其他诸佛的区别,其他诸佛只有一个教区,一个大千世界,而阿弥陀佛的教区是尽虚空遍法界。

  这一愿显示,“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一个世界也不漏,一尊佛也不漏。没有一个世界,没有一尊佛不赞叹阿弥陀佛,不赞叹西方极乐世界。怎么赞叹?

  “名”是名号功德。

  “国土之善”就是讲《无量寿经》。就是念阿弥陀佛、讲《无量寿经》,这就是赞叹。

  佛为我们讲解这一部经,就是赞叹阿弥陀佛国土的依正庄严,“不可思议功德之利”。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称叹,为我们宣说,为我们推荐介绍。十方诸佛世界没有一尊佛不教导他的众生,宣讲这一部《无量寿经》,赞叹阿弥陀佛,劝大家信愿持名,往生不退成佛。

  这一段说的非常明确,就是十方一切诸佛都称叹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都宣说这一部《无量寿经》,教化他所在教区的众生。

  我们学习这一愿,能不能体会到他的真实意义?

  如果能体会到,你就明了这部经才是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经。这句话很重要,这部经才是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经。

  《华严》《法华》,无量刹中无数诸佛未必宣讲,只有这一部经是一切诸佛所共同宣讲的。没有一尊佛不讲,没有一尊佛不劝导人念佛往生,可见这部经的重要性非同一般。注意后面这个词,叫“非同一般”,就和任何一部经都不一样。

  请看下一段经文: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是第十八愿:“十念必生愿”。

  法藏比丘说: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所有众生,闻我阿弥陀佛名号之后,只要以至诚心深信,爱好修学念佛法门,并且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善根,心心念念回向发愿求生我的国土。无论他念佛多少,甚至于在临终称念十句佛号,都能往生极乐世界。如果不能往生,我就不成佛。但是,除了犯五逆罪,再加上诽谤正法的人,他们不得往生。

  这一段大家听了以后会非常清楚。

  下面我们看看几个词语:

  “闻”是听闻,这里含有信受奉行之义。

  “至心”是真诚心。

  “信乐”是深信、爱好。

  “善根”是指身、口、意三业永断贪瞋痴等烦恼,精勤清净所生的一切善法,这是“善根”。

  “心心”是指纯一之心。

  “回向”:回转趣向。回转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趣向于所期的目标。

  “十念”指临终时连续念十声阿弥陀佛佛号。

  “五逆”:“逆”是叛逆。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这五种重罪。

  “诽谤正法”:是破坏、攻击佛法。“诽”是说别人的坏话;“谤”是恶意攻击别人。

  这一愿是十念必生的大愿。

  净宗修学的宗旨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个修学宗旨就是从这一愿而来的。这一愿讲一向专念,第十九愿讲发菩提心。三辈往生都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是净业正因。

  看这一句经文:

  〖闻我名号〗

  这里的“闻”,不是普通的听闻,普通听闻不起作用。因为这是大乘经典,不但是大乘,是大乘中的大乘,一乘中的一乘,每一个字都不是泛泛者。

  这里的“闻”是讲菩萨的闻慧。这一个字,就包括了“闻、思、修”三慧。闻是缘分,这个缘分决定不是偶然的。正如世尊在本经开示中说的,善男子、善女人能在一生中听到阿弥陀佛的佛号,听到这部经,是无量劫来所种的深厚善根。跟其他经上所讲的善男子、善女人都不一样,这个善根比那些善根要厚得多,你才有缘分听到这部经典,听了之后一定欢喜。

  〖至心信乐〗

  “至心”是真心,是诚心,决不是虚妄之心。

  这一点很不容易,这是能不能往生的关键所在。

  我再说一遍,至心是真心,是诚心,决不是虚妄之心。这一点很不容易,这是能不能往生的关键所在。

  你把这一句话一定要抓住。能不能往生,关键是什么?关键是你用的什么心。如果不是至心念佛,众生不是堕在妄想,就是堕在无明。堕在妄想那一边就是贪瞋;堕在无明这一边就是愚痴。不念佛号就是搞贪瞋痴,就是造六道轮回业。

  这一句阿弥陀佛佛号是净业,教我们永脱轮回,往生不退成佛,一生中就可以把这件事办得圆圆满满。所以,“至心”非常关键。“乐”是爱好,欢喜爱好。人生第一喜欢的,就是这一件事情,其他任何事情都不能取代,这才是“至心信乐”。如果你在这个世间还有其他喜欢的事情,还有放不下的事情,你就不是至心信乐。这样念佛只能跟阿弥陀佛结个缘,还得继续搞轮回。

  〖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

  本师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两位导师在经典里的教训,都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两句都包括了你所修的种种善根。修积这些善根,只有一个目标、一个愿望,就是求生净土。这样一个目标、一个愿望,就是“心心回向”。一切善根功德都回向求生西方。

  前面讲的“至心信乐”,专念是正修,善根回向是助修,正助双修。正修偏重在慧,助修偏重在福。有福报的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如入禅定。临终没有病苦,这是福报!有病苦的就是福报不具足。

  病是果报,能不能扭转?生死轮回都有办法扭转,小小的疾病还扭转不了吗?当然可以转。怎么转?努力修善。你真心为善,许多业障、罪报不知不觉中就都转了,你就不必受报。

  我们希望一生长寿,长寿要健康,长寿不健康那也很苦,所以健康非常重要。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第一幸福应该是身体健康,绝对不是财富,不是地位,不是名气,那些没有用。身体不健康,再多的人伺候你,也是苦不堪言。

  所以,一定要靠自己认真去修学。世间的名闻利养、一切财富,有智慧的人都不要,他们要智慧,要健康,要长寿。

  〖乃至十念〗

  临命终时,十念、一念都能往生。

  临终十念的人,要具足三个条件才能往生。不要忘了,他有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临终时神志清醒。

  如果临终病得不省人事,往生的机会基本没有,甚至是一点没有。第一就是要神志清醒,这是第一个条件。

  第二个条件:关键的时刻,你遇到了善知识劝你念佛。

  第三个条件:遇到了善知识提醒你念佛,你一听就信,立刻就信受奉行,不犹豫。

  这个条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你听善知识劝你念佛求往生,你能够立刻发愿求往生。

  以上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这三个条件非常重要。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观无量寿佛经》里讲,“五逆”“十恶”临终遇到胜缘,也能往生。五逆罪不是不能往生。五逆在这里是做陪衬的,重要的是后面那个“诽谤”。诽谤的人根本不信,那怎么能够往生?如果不诽谤,能信受,五逆罪也能往生。

  我把这一段再归纳一下,就是说,犯五逆罪,诽谤正法,什么情况下能往生,什么情况下不能往生。

  第一个,犯五逆罪又诽谤正法,决定不能往生。

  第二个,犯五逆罪,他不诽谤正法,可以往生。

  第三个,他诽谤正法,但是他没有犯五逆罪,这样的人不能往生。

  大家听明白没有,犯五逆罪可以往生,诽谤正法是决定不能往生的。我归纳这三条,希望大家认真思考。

  下两句是善导大师讲的,“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说佛出现在世间,就是为我们介绍阿弥陀佛,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一大因缘。

  因为众生业障太重,跟他讲念佛作佛,他不接受,他不相信,怎么办?所以佛才给他讲其他的法门,佛才说出了无量无边的法门。那是对谁说的?是对不相信念佛法门的众生说的。能相信这个法门的,你是第一善根。你过去生中行菩萨道,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你才能相信。这一段里说的意思是,为什么佛说了无量无边的法门,是给谁说的?是给那些不信念佛法门的众生说的。

  四十八愿从第十二愿到第十八愿,是整个大愿里头最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要特别留意,如果没有十念必生,就不能普度一切众生。可见,十念必生这一愿该是多么重要!

  念佛法门是实在希有难逢,经上所讲的字字句句都是真实的。

  西方极乐世界第一殊胜是什么?第一殊胜是寿命无量,这是极乐的根本。

  这句话重要,西方极乐世界第一殊胜的是寿命无量,这是极乐的根本。这个在第十五愿。

  如果没有诸佛称叹(第十七愿),我们哪里有机会听到这个法门?十方诸佛都在周遍法界弘扬这部经典,这种恩德实在是太大太大了!

  善导大师在《注解》里说,“定成正觉”(第十二愿)、“光明无量”(第十三愿)、“寿命无量”(第十五愿)、“诸佛称叹”(第十七愿)、“十念必生”(第十八愿),这五愿是“真实慧”。

  经上讲“住真实慧”,善导大师这样一说,我们才认识到以上五愿,是真正落实“住真实慧”!这五愿是四十八愿的精华,是四十八愿的精要。可见“光明无量”一愿是弥陀弘誓的心髓。

  老法师说,“经典所在之处、佛号音声所扬之处、经典宣说讨论之处,就是弥陀佛光注照之处。”这几句话我再重复一遍,“经典所在之处、佛号音声所扬之处、经典宣说讨论之处,就是弥陀佛光注照之处。”

  古德对经典有个比较,认为这是真实中的真实。隋唐时候的大德们都公认,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最圆满的是《华严经》。所以大家把《华严经》称为是经中之王,一切经是《华严经》的眷属,称它为根本法轮,这是对《华严经》的评价。这个比较,就把第一找到了。谁第一呢?《华严经》第一。跟《无量寿经》比,就是《华严经》跟《无量寿经》相比,《无量寿经》又是第一,把《华严经》比下去了。

  古德说得好,《华严》《法华》不过是《无量寿经》的导引而已。

  那两部经好比是大门,《无量寿经》是殿堂。大家想想,《华严经》和《法华经》比喻是大门,而《无量寿经》是殿堂,我们读诵《无量寿经》就是登堂入室。是不是这样?不是在门口了。所以,门外景观虽然很壮观,但是我们《无量寿经》这部经才是登堂入室,这才是如来正说的第一经。

  这一部经一共是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第六品第一。第六品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这个四十八愿。四十八愿里哪一愿第一?第十八愿第一。十八愿是“十念必生”。释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讲经说法就是讲第十八愿。第十八愿展开来就是无量无边的经卷;无量无边的经卷浓缩,就是第十八愿,讲尽了。这样一比较,你才知道《无量寿经》经文真正是顶尖,佛法的最高峰,没有比这个更殊妙的了。

  希望同修们认真去体会。这一段话里有两个词,一个词是“顶尖”,一个词是“最高峰”。你想想,还有比这个更高的吗?没有了。

  请看下一段经文: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

  这是第十九愿:“闻名发心愿”。

  法藏比丘说:我成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能发起殊胜的菩提心,以清净心修一切善行,奉行菩萨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他们的信心坚固不退,又以所修一切善根,回向发愿求生净土。

  什么叫“菩提心”?

  中文译作觉悟。“发菩提心”就是发求觉悟成佛的心。蕅益大师说,发愿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就是发大菩提心。

  “功德”:以清净心修一切善行是“功”;必获善果是“德”。

  看下面一句:

  〖闻我名号。发菩提心。〗

  什么是“菩提心”?发决定成佛之心才称为菩提心。

  菩提心不但是觉,而且是究竟圆满的觉。一定发作佛的心,才是真正的菩提心。

  凡夫和佛的差别在哪里?佛的心量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佛的心量周遍恒沙法界。心量大就是觉,心量小就是迷。凡夫的心量小,想到的是自己切身利益的得失。心量小的人,学不了大乘佛法,入不了大乘佛法。心量小的人,虽然也天天在听大乘佛法,但是他所得到的还是小乘法。甚至于比小乘还要小,就是人天乘。甚至于比人天乘还小,小到畜生、饿鬼、地狱去了。

  入大乘先要学大心量,心量小的人入不了大乘。大乘比小乘高明,用的方法巧妙,就是念念不想自己,念念都想众生,“我”自然就淡忘了。大乘法里,念佛法门尤其殊胜、尤其巧妙。教我们念念想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的心愿,想阿弥陀佛的行持。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普度法界一切众生,心量之广无量无边,确实不是其他大乘菩萨能比得了的。

  〖修诸功德〗

  “功德”就是戒定慧。功德真正是自利利他。自利的是戒定慧,即是菩提心;利他的是一切善行,尽心尽力帮助别人,成人之美,这是功德。

  〖奉行六波罗蜜〗

  这是“修诸功德”的细说。

  “奉行六波罗蜜”,这是修行人一生日常生活行为的总纲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一切众生接触,应该要怎样做?佛教我们六大纲领,我们要遵守、要照做。菩萨无量无边的行门,归纳起来就是这六大类,每一类的细行都是无量无边。

  下面讲讲第一个,“布施”。

  六波罗蜜的第一:布施。布施就是真正的放下,也就是舍。佛为什么教我们舍?因为你要不肯舍,不肯放下,就是贪。贪是一切烦恼的根源。

  布施就是对治贪这个烦恼的,这一帖药是针对贪欲的。现在的人贪啊!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他的还是我的,真的是贪得无厌!佛叫我们布施,目的是在恢复我们的自性清净。

  目前,我们的同修,在布施这个问题上有几个误区,我简单地给同修们说一下:

  第一个误区:认为布施就是舍钱。

  哪里建了寺院,哪里建了道场,给捐点钱;哪一个地区有灾难了,给捐点钱;哪里有人遇到困难了,给捐点钱帮一把。我们说这是不是布施?是布施,但这不是布施的全部,只是财布施的一个方面。

  布施的范围是很广泛的,时时处处都可以布施。比如说,一个善意的眼神、一个微笑、一句暖人心的话,就这么简单,这都是布施。可能平时我们都不介意这个。

  现在我在复讲《无量寿经》,也是对众生的布施啊。我现在之所以这么快乐、这么自在,是因为我把烦恼、执著、分别全都布施出去了。可能有的同修会说,刘老师,你把你不喜欢的都布施给别人了,这是不是不善?我告诉你们,我把这些都布施给阿弥陀佛了,这是大善。这是第一个误区。

  第二个误区:是害怕布施以后自己的生活不好过。

  有这种心态的人,能够舍一点,但是舍得不彻底。俗话说得留点后手。换句话说,就是这个贪念断得不够彻底,毒根没有拔除。这是第二个误区。

  第三个误区:就是舍了以后,念念不忘,总是挂在心上。

  做了好事怕别人不知道,喜欢张扬;或者是为别人做了什么好事,喜欢听别人赞叹。这是第三个误区。

  第四个误区:布施以后总想我积了多少功德。

  这个念头是错的。你这个念头一起,你不但没有功德,连福德都没有了。

  这就是我们在布施这个问题上,经常走入的四个误区。

  所以真正的聪明人,真正有善根福德的人,一定要把贪毒连根拔掉。对于世间的功名富贵、名闻利养,舍得干干净净,丝毫都不能沾染。你生到这个世界你就有一分福报,这个福报是你与生俱来的。你命里不该饿死,决定饿不死你;你命里该饿死,给你一座金山,你照样会饿死。

  财布施,你决定不缺财;法布施,你决定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你一定得健康长寿。你不求也能得到。因为你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财富、智慧、健康长寿,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的。想得而又不肯修因,哪里会得这些果报?所以说你要想得到这些好的果报,你要修因。先修因,后得果报。

  真正的布施,必须把妄想布施掉;把分别执著布施掉;把烦恼布施掉;把忧虑布施掉;把牵挂布施掉。这些都布施掉,你就自在就快乐了。往哪里布施?往阿弥陀佛那里布施,阿弥陀佛一并都给我们解决了。你看这有多好!多简单!

  布施要有智慧,要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福田。否则拿钱财布施是最容易造业的。如果是正法,那你真正是种到了无上的福田。如果你去供养那些邪师邪法,帮助他造罪业,他堕地狱,你也脱不了干系。是不是这样?我们大家想一想,你将来也免不了跟他一道儿去。

  第二个,说一下“持戒”。

  持戒的纲领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持戒就是守法。学佛人一定要守法。戒从佛门来讲,五戒是根本戒,学佛人要认真落实五戒。戒律实际上包括国家的宪法,国家的法律法规,乃至于风俗习惯、社会道德,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要遵守的。就是说,我们要做一个奉公守法的好公民。

  关于这个持戒和守戒,我给大家举这样一个例子。怎么样守戒,怎么样持戒,有些时候在日常生活当中遇到的事情,真的很难办。

  这个例子,是我自己经历的。有一年我去牡丹江出差,是干什么呢?是去企业搞调研。当时去了牡丹江的某一个企业,这个企业的党委书记是朝鲜族人,能喝酒。因为就我一个女同志,所以这个书记就把我给看(kan一声,盯上)上了,非得要和我单独喝酒。

  他们那里喝酒有个规矩,什么规矩呢?就是每个人的眼前都摆着四个杯子,那个杯子就是我们喝水的玻璃杯。然后第一杯是白酒,第二杯啤酒,第三杯色酒,第四杯汽酒。喝的时候是依次一次性喝完,这就是他们那里的喝酒规矩。

  因为我已经受五戒了,我是滴酒不沾的,你说这个书记就把你熊上了,你喝也得喝,不喝也得喝。好在因为我是女同志,他对我还有点优惠政策,就是说,第一杯那杯白酒你可以喝半杯,这就是优惠政策。第一次见到这个书记,也不熟悉,过去不认识,我就跟他商量,我说我不会喝酒,我能不能稍微表示一下就行了。这个书记听我这么一说,立刻站起来,不停地给我行鞠躬礼。这样就僵持了有两三分钟。他看我真的不喝,他要跪下来给我磕头。大家想一想,那个场景多么尴尬。当时我心里非常生气,我想,怎么能这么劝酒?于是我就赌气把这四杯酒依次一次性我都喝掉了。

  大家想想,我本来滴酒不沾,一杯白酒、一杯啤酒、一杯汽酒、一杯色酒,一次性喝完,那后果该是什么样?喝完了以后,我立刻就回到招待所,因为我知道糟了。结果回到招待所以后,那真是一阵狂吐啊。我才知道那个喝酒喝醉了,太难受太难受了,就好像五脏六腑都要被吐出去了,你说坑不坑人。

  所以以后再上牡丹江出差,再上这个企业,无论如何我都不去了。我真的害怕再一次把我灌醉。

  所以你说这件事,对我来说怎么认识?你说我破戒了,我心里还真有点不服气,我觉得冤枉,因为那个场面就是那种样子;如果说我没有破戒,我还真的没守住这个戒,因为五戒有不饮酒嘛。所以,后来,这个事我就想,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我该怎么办?

  有一次老法师在讲经的时候,说了一个词叫“开戒”。好像听了这个词,我心里多少还得到一点安慰,我觉得这个词比较符合我当时的情况。

  所以我一再跟大家说,“戒”是要持的,但是又不能持死,不能死在戒条上。佛给我们立的戒我们应该认真地遵守,这是完完全全必要的。

  第三个,说说“忍辱”。

  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忍耐、忍受。

  今天的世界是五浊恶世,浊恶到了极点,人类历史上从未见过。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你的修行能不能成就,就看你忍辱这一关能不能过得去。

  海贤老和尚、净空老法师,在忍辱方面都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尤其是老法师,真的可以堪称是佛门忍辱第一人。

  这七八年,我向师父学习忍辱,收获不小。尤其是姐姐往生以后的这五年,是我七十多年人生中,被诽谤、被谩骂最多的几年。一开始我不适应,我接受不了。我觉得我也没有招谁,也没有惹谁,不就是我学的和你们的法门有点不一样嘛。我觉得我和你不认识,你攻击我干什么?

  后来我想明白了,老法师这一生他招谁惹谁了?老人家一生就是在经卷里。他除了跟诸佛菩萨打交道,他不跟其他的打交道,所以老人家的思想是非常单纯的。他没有招谁,没有惹谁,可是几十年不都是在被攻击、被谩骂吗?从来没有听师父反驳过一句。我真是没有听师父反驳过一句,这一点是我心里最佩服师父的地方。

  所以我向师父老人家学习,一言不发。就是我那四个原则:不争论、不讨论、不辩论、不解释。

  牢记一个原则,不和任何人、事、物对立。

  牢记一个目标,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

  牢记一个发心,说佛门话,办佛门事,全心全力为一切苦难众生服务。

  这三个牢记,我这里再给大家说一说:

  牢记一个原则:不和任何人、事、物对立。

  牢记一个目标: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

  牢记一个发心:说佛门话,办佛门事,全心全力为一切苦难众生服务。

  后面还有“精进”“禅定”“般若”,我们在前面的经文里都说到过,在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大家要知道,“精”就是进,杂乱不是进,所以进字上面一定要加精纯,才是真正的进步。法门多多,只能选一门;经典多多,只能选一部经。精进以后才得禅定,心就定了,正所谓“理得心安”。心定了自然智慧就开了。

  所以说,不管是在顺境还是逆境,心里都要清净。定就是绝对不被外境动摇,不会被外境所转,不为外境所动,这就有智慧了。

  三个“不”:

  不会被外境动摇,不会被外境所转,不为外境所动。这样就有智慧了。

  下面一段经文:

  【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

  这是第二十愿:“临终接引愿”。

  法藏比丘说: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一心专念,昼夜都不间断。此人在临命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在他的面前,接引他往生,经很短的时间就生到极乐国土,成为圆满证得三种不退转的阿惟越致大菩萨。以上两愿如果不能实现,我就不成佛。

  这里所说的以上两愿,就是指“闻名发心愿”“临终接引愿”。

  看下面两个名词:

  “诸菩萨众”是指观音、势至和极乐世界与往生者有缘的菩萨。

  “阿惟越致”:不退转,七地以上大菩萨的称号。

  看头两句经文:

  〖一心念我。昼夜不断。〗

  这两句是指持名念佛。

  “一心”就是专志。

  心不缘任何事,只缘这一句佛号,只缘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你想,想阿弥陀佛;你念,念阿弥陀佛;你拜,拜阿弥陀佛,这才是“一心念我”。

  “昼夜不断”就是不间断。

  佛为什么教我们昼夜不断?因为一断就夹杂,佛号断了就造业,所以佛教我们不间断。

  下面我想说说“打佛七”。正规的打佛七是昼夜念佛不间断。绝对不是白天念佛晚上睡觉,一支香下来还可以聊聊天,休息二十分钟。这是我们现在打佛七的通常现象。印光大师在灵岩山的道场打佛七,是一支香接一支香地念,佛号是日夜不间断的。念累了,只能坐在旁边休息一会儿,衣袍不能脱掉。大家轮流休息,使念佛堂佛号声不间断。是这么打佛七、这么念佛的。

  再说说念佛堂,就是我们现在的念佛堂。这里说真正的念佛堂,这一句佛号决定不间断。常年累月怎么念呢?分班念。念佛堂无论什么时候,一年到头佛号声是不间断的,这是真正的念佛堂。对照我们现状看一看 ,我们是否符合这个标准、这个要求。

  〖临寿终时〗

  临终时佛来接引,念佛念到水到渠成,佛自然就现前。

  〖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

  “诸菩萨众”是指哪些菩萨呢?当然有观世音菩萨,有大势至菩萨,还有多生多劫的同修、家亲眷属,他们和这个往生者都有关系。所以他们虽然已经早往生了,现在看到你念佛缘成熟了,他们都很欢喜,跟随阿弥陀佛一道前来接引你去极乐世界。

  所以说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一点不寂寞,熟人很多。不像我们想像的,到那谁也不认识,不是这样。我们多生多劫的亲人好多好多都成佛了,都去西方极乐世界了。比如我现在,最起码我知道,我今生的爸爸、妈妈和姐姐都在西方极乐世界。那你说我将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就与他们团圆了。那我能孤单、能寂寞吗。

  反过来,如果我们在六道里继续轮回,那真是“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这是《无量寿经》里告诉我们的。

  〖经须臾间。即生我刹。〗

  这两句经文是说往生速度非常快,只需要一刹那、一念间就到了。到了就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就是三不退转菩萨。

  这种殊胜的功德利益,实实在在是不可思议。我们是凡夫,一分烦恼都没有断,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居然跟七地以上的菩萨平等,真是不可思议的难信之法!

  大家想想,殊胜不殊胜?我们是凡夫,一品烦恼没断,但是我们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就和七地以上的菩萨平等了。

  是什么力量使一个凡夫一下子超越到了七地?蕅益大师给我们揭开了谜底。蕅益大师赞叹说,“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功勋那个勋)“弥陀之大愿”,这三个条件使我们一个凡夫一下子就超越到了七地。

  这三个“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这三个条件当中,只有一个是我们自己的,是自己真诚的本性,那就是第一个“心性之极致”,这是我们自己的。另外两个原因是属于佛的。

  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弥陀本愿不可思议。弥陀的本愿就是这一愿。他发此大愿,凡夫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作阿惟越致菩萨。

  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的世界。阿弥陀佛是用平等法来度一切不平等的众生。一切众生以平等法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平等成佛。这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所没有的,这就是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第一殊胜!

  后面这一段话,我再给大家读一遍:

  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的世界。阿弥陀佛用平等法来度一切不平等的众生。一切众生以平等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平等成佛。这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所没有的,这就是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第一殊胜!

  时间到了,这节课就讲到这里。

  感恩大家!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无量寿经       刘素云)(五明学佛网:无量寿经       刘素云)  

 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往生论) 昙注节要讲记 

 蔡惠明居士:《无量寿经》的宗要是发菩提心 

 开愿法师:《无量寿经》说什么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下(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中(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上(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叙(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景印无量寿经起信论序二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景印无量寿经起信论序一 

 陈义孝居士: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四十六 叮咛劝修 

 陈义孝居士: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四十五 菩萨往生 

 陈义孝居士: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四十二 重重诲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