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佛教最灵验的四大菩萨,见者得福,功德无量!


   日期:2018/7/10 16:4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最灵验的四大菩萨,见者得福,功德无量!


  01、文殊菩萨  


  文殊师利,简称“文殊”,又作“曼殊室利”,意译为妙德、妙首、妙吉祥等。舍卫国婆罗门梵德长者之子,出世时有许多瑞相,相貌庄严,具三十二相。成道后的文殊,为佛陀弟子中的上首,在众菩萨中堪称第一,所以尊称为“文殊师利法王子”。

  佛陀曾说,在过去世中,曾经面授法义,因此,文殊菩萨又被人称作“三世觉母”。而在诸多经典中,则推崇文殊为诸佛之师。

  其实文殊菩萨过去世早就成佛,如在《首楞严三昧经》中的“龙种上尊王如来”,在《八十八佛洪名宝忏》中的“普明佛”,都是指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展现出不同的风貌,有时手握莲华,象征智慧的高尚纯洁;有时手握宝剑,表示智慧能断除一切烦恼;有时骑坐金毛狮子,表示勇猛威武;有时安居莲台,表示清净无染;有时骑乘孔雀,表示飞扬自在。

  在中国,五台山是文殊化现的道场,在各地佛寺道场中,如僧堂、戒坛,都供奉著“僧形的文殊”,以弟子的身份来协助佛陀的教化,是为内秘菩萨行,外现比丘相。

  另外,还有“五髻文殊”的形象,这是表示五智、五佛,意指文殊菩萨虽有童子的姿态,却是诸佛的大智。  

  经典的记载中,在在显露出文殊菩萨的绝妙睿智与灵巧说机。例如:佛陀说法四十九年中,三百余次的大乘法会,文殊菩萨几乎都参于其中。在《维摩经》中,当诸大罗汉、诸大菩萨不敢向维摩问疾之时,文殊菩萨当仁不让,率领众人前去,并和维摩居士畅论“不二法门”之理。这是文殊菩萨智慧威德发挥至极的表现。

  在《妙法莲华经》中,当佛陀在灵山会上放白毫光,文殊深知佛意,即请佛陀宣扬法音,倡导圆乘佛性,奠定佛教大乘思想的基础。而文殊菩萨的睿智,也让与会的菩萨、罗汉等,心悦诚服地尊他为大善知识。

  《华严经》善财童子也是受到文殊菩萨的鼓励,因而发起南诣各国,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开旅游参学的先河。  

  又在《楞严经》中,阿难尊者为摩登伽女的巫术所迷惑时,文殊菩萨持剑前往里巷民舍,将阿难救出,这种护持后进,以正导迷的示现,成为佛门的一段佳话。

  另外,《文殊师利般涅槃经》中记载,佛陀曾在只园精舍,于夜半入定放光,照亮文殊菩萨的禅房。舍利弗知道佛陀现神通相,是为饶益众生,而说妙法,因此令阿难集合众僧。会中,佛陀依跋陀波罗之问,向大众述说文殊师利有大慈悲,随佛出家学道,住首楞严三昧;并说文殊师利有无量神通、无量变现。若有众生但闻文殊师利名者,除却十二亿劫生死之罪;若礼拜供养者,生生之处恒生诸佛家,为文殊师利威神所护。  

  文殊菩萨善说法要,有些疑难的问题经他解说,即能恍然大悟。说法时,经常引用说喻、反诘、引证、否决、机锋来警醒众生,善巧开导,具有独到风格。

  例如《阿阇世王经》载,阿阇世王造了杀父的五逆罪,内心深感罪恶深重,疑悔不安,而请文殊说法,希望能解脱他内心的疑悔。文殊却对他说:“若恒河边沙等佛,也不能为汝说是狐疑!”阿阇世王应时惊怖,竟从座上跌下来。这不是文殊师利使阿阇世王绝望,而是为王说:佛陀觉了一切法如虚空,本来清净,不是可染污的,也没有染污可除。  

  文殊菩萨到今日仍在各处现身说法。

  例如:文喜禅师朝礼五台山,曾蒙文殊应现指引佛法,文喜禅师后来参谒仰山,顿了心契,并于任典座之职中开悟。有一次,文殊菩萨在饭锅的蒸气上现身,文喜禅师举著饭铲便打,说:“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今日再相见,惑乱不了我。”文殊菩萨也回答:“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老僧嫌。”文喜禅师已经彻见了自他不二的道理。

  《虚云和尚年谱》中记载,虚云和尚朝礼五台山的时候,文殊菩萨二度化身文吉老者,解救他病弱垂危的生命,并为他释解佛法真义,使他觉悟拜佛只在吾人的一片真心。  

  文殊菩萨是佛陀的法王子,

  文殊菩萨是诸菩萨罗汉的上首,

  文殊菩萨是每一个佛子学习的对象,

  文殊菩萨是佛教的骄傲与光荣,

  文殊菩萨是智慧的化身,

  文殊菩萨是般若空性的证悟者,

  他已经斩断了所有的烦恼。

  文殊菩萨是力量的示现,

  他可以拯救众生远离苦难。


  02、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是华严三圣之一,是有名的大愿王,也称“普贤萨埵”、“普贤大士”、“普贤如来”、“遍吉士”等,是毗卢遮那佛的胁侍,与金刚萨埵同体,是佛陀的助理,也是法门的护法。

  普贤的意义,依据《圆觉经》记载之义为“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探玄记》则解释为“德周法界曰普,智顺调善曰贤”。

  华严宗祖师宗密大师另有三释:“一、约自体,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二、约诸位,曲济无遗曰普,邻极亚圣曰贤;三、约当位,德无不周曰普,调柔善顺曰贤。”  

  一般文殊、普贤常是并称的,文殊骑金毛狮子,普贤乘六牙白象;文殊表示智、慧、证三德,而普贤则显示理、定、行三德,合为解行并重。

  如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乃文殊菩萨开始,表示为从智慧而契入,最后向普贤问道,五十三参圆满,表示从行而证悟,故有所谓:“文殊般若自在,普贤三昧自在。”即为定慧合一之义。  

  普贤菩萨在因地修行时,发下十大愿行,做为修行法门,期能圆满佛果,吾辈学人可效法“普贤十大愿”作为修行目标。内容如下:

  一者、礼敬诸佛:是人格的尊重。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礼敬诸佛,就是尊重一切众生的人格,如常不轻菩萨云:“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此即是人格的尊重。

  二者、称赞如来:是语言的布施。布施财物、公理、正义、佛法,都有难度,唯有语言的布施,容易做到。佛陀在因地修行时,就是修习赞歎法门,所以比弥勒菩萨提早成佛。可见赞歎他人,布施善言的重要。  

  三者、广修供养:是结缘的实践。在修学佛法中,供养父母、师长、三宝,有二种供养、三种供养、四种供养、十种供养,无论任何一种供养,都是最好结缘沟通的管道。就是居住在极乐国土的大众,也要每天晨起“各以衣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可见供养结缘在修学佛法过程中的重要性。

  四者、忏悔业障:是生活的反省。众生在日常生活里,身、口、意三业经常造下难以弥补的过失,因此,需藉著“作法忏”、“取相忏”、“无生忏”来清净身心。如佛世时,造下五逆重罪的提婆达多,最后也经由忏悔而得救。所以,生活中的反省忏悔非常重要。  

  五者、随喜功德:是心意的净化。信者学佛要修学播种,以期将来的福田有所收成,但是聚集功德一定要有欢喜清净的发心,就是一点心意,也可以随手功德、随口功德、随心功德。例如毗舍佉因闻法心生欢喜,随喜布施一件珍珠衫,而成就了精舍的建造。可见心意净化之随喜功德的成果。

  六者、请转法轮:是真理的传播。佛法是救世的舟航,因此,必须常转法轮,利益众生。当初佛陀接受须达长者的邀请,到舍卫城说法,所以佛法才能弘扬五印度。  


  七者、请佛住世:是圣贤的礼遇。请佛住世对人间非常重要,当初佛陀证悟的时候,因自觉所证悟的缘起真理,世人必不能信解,而欲进入涅槃。后因梵天王之劝请,佛陀悲愍众生,开始说法,示教利喜,众生才得见真理之光。

  八者、常随佛学:是智者的追随。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十大弟子以及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都是佛陀的常随众,由于经常跟随佛陀左右,所以速证圣果。可见追随智者,常随佛学的重要。  

  九者、恒顺众生:是民意的重视。佛陀行事非常民主,普贤菩萨、须达拏太子能领会佛意,重视大众的意见,不逆人意,皆是恒顺众生的精神表现。

  十者、普皆回向:是法界的融和。法界要达到融和的境界,必须要“回自向他”、“回事向理”、“回因向果”,转垢秽为清净,转恶世为善法,转邪见为正道,转生灭为寂灭。能到达法界融和的世界,普贤菩萨的大愿也就圆满了。

  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教行愿的象征,是实践菩萨道的行为典范,以普贤的行愿加上文殊的智慧,就是把行愿和理论结合在一起,如此则能究竟圆满大乘佛。


  03、观音菩萨  

  “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由这简单的两句话,就可以了解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为我国民间所普遍崇信。

  尤其是观世音菩萨的圣像金容,在都市、村庄、船上,差不多有人烟的地方,都有人供奉,更可见观世音菩萨与我们人间的因缘,的确非常深厚。

  观世音菩萨因为“闻声救苦”,所以名为“观世音”,因为菩萨观理自在、观人自在、观境自在、观心自在,所以又名“观自在”。菩萨还有“施无畏”、“大悲菩萨”、“圆通大士”、“南海观音”等诸多名号。  

  在《大悲心陀罗尼经》中记载,菩萨于无量劫前已经成佛,号为“正法明如来”,其以慈心悲愿而倒驾慈航,再来娑婆度化有缘众生。在《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即详说此菩萨于娑婆世界利益众生之事。

  〈普门品〉有如观世音菩萨的传记一样,对于菩萨的应化、慈悲、神力以及游诸国土度化众生的事迹,叙述甚详。佛陀在经中对于观世音菩萨慈悲化世的广大功德,有诸多赞歎,因而感动无尽意菩萨以璎珞供养。经文中的对话,所呈现的就是一位悲智双运、福慧具足的圣者典范。  

  比方说: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能满足祈求生儿育女者的心愿:“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

  也可令众生远离三毒烦恼:“若有众生多于YIN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乃至还能免除火难、水难、风难、刀难、鬼难、囚难、贼难等七种灾厄之苦。  

  总之,虔诚执持菩萨的圣号,菩萨即能以其慈悲、智慧、勇猛的威神力加持于祈求者,即得解脱厄难。如经云:“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菩萨除了冥冥中给予众生感应之外,也能应众生的机缘而为说法,如〈普门品〉中所言: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国王身得度者,即现国王身而为说法;乃至应以比丘、比丘尼、居士、妇女、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等,以三十三应化身度化众生,所谓“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  

  对于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及感应的原理,我们应该要有如《华严经》所形容的“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般的体会,那就是闻观世音菩萨名号时,口中称念,身行礼拜圣像,同时要生起清净心,以专一其心驱除一切杂念妄想,思惟观音愿行,如此身口意三业合而为一,则观世音的心就是我的心,我心与菩萨心合而为一,自然能“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由于观音信仰的普及,及众生的虔祷,而感应菩萨示现各种不同身相,以救苦救难,所以观世音菩萨的造像亦多不胜数。

  如“白衣观音”、“竹林观音”、“鱼篮观音”、“水月观音”、“琉璃观音”、“蛤蜊观音”、“送子观音”、“马郎妇观音”、“十一面观音”、“千手千眼观音”等。  

  其中大多以庄严貌美的女性身相示现,因此有说观世音菩萨是为女人身。其实观世音菩萨的形像,由于应化无方,所以相状也就不一,经载菩萨应众生的祈求,而感应不同身分,作为度生方便。

  除以国王、妇女等身为有缘众生说法度脱外,在必要的环境下,菩萨也示现天、金刚神、阿修罗,乃至龙、鬼、蛇、鸟等众多类形,以摄化众生。因此,信奉者对于菩萨是否为男为女,大可不需在外相上加以分别。  

  观音菩萨给予人间的救济,是随处示现的,他以十四种无畏、千手千眼,慈愍众生,救苦救难。

  如:“唐文宗嗜食蛤蜊,菩萨即现身度化”,“宋朝永觉禅师受牢狱之灾时,称念观世音菩萨,刀寻断断坏”,“孙中山先生游历普陀山时,曾亲眼目睹菩萨显现灵异事迹”,“以屠宰为业的不孝子,朝拜南海时,蒙观音指示‘反穿衣,倒踏鞋者,即是观音老母’”等,诸如此类菩萨度化众生的事迹,在《观音灵感录》中,载录甚多。  

  吾人信奉观世音菩萨的真正意义,在于“念观音,拜观音,更要自己做个观世音”。观世音菩萨能为众生施予无畏,吾人亦应效法菩萨,加强自我威神力的提升,具有慈悲力、智慧力、勇猛力,做众生的保护者。

  因此:

  对于意志消沈,灰心失志者,应效法菩萨给予鼓励。

  对于被人加害,灾难临身者,应效法菩萨给予解救。

  对于遭遇挫折,险阻艰困者,应效法菩萨给予助缘。

  对于误入歧途,迷失方向者,应效法菩萨给予指引。


  04、地藏菩萨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是地藏菩萨的写照。

  在诸大菩萨中,地藏菩萨与观音、文殊、普贤等,同列名为“悲、智、行、愿”的代表。

  关于“地”的意义:一、能育,大地能育万物,菩萨亦能培育圣行;二、能载,大地能载万物,菩萨亦能荷载众生;三、能生,大地能生万物,菩萨亦能普孕德用。

  关于“藏”的意义:一、秘藏,喻菩萨秘藏三德(法身、般若、解脱);二、库藏,喻菩萨如库中藏有功德,可利济众生;三、伏藏,喻菩萨能开发众生隐伏的宝藏。  

  所谓“地”,即大地的意思。它能生、能载、能藏、能持、能摄、能依,坚牢不动,这说明菩萨愿力好似金刚,不可破坏;固如磐石,不可动摇。

  所谓“藏”,是指秘藏,说明地藏王如库藏中秘密收存的金银珠宝,可以用来救济贫困,所以有秘密、包容、涵育的意义。

  在中国流通很广的《地藏菩萨本愿经》(简称《地藏经》),记载地藏菩萨当初以长者子的身份,发愿修行,度脱一切受苦众生,证得佛果的事迹。如经中说到,他为国王的时候,向一切智成就佛发愿说,他要度尽恶世的众生,一个也不遗漏。  

  经中亦列举菩萨往昔生中慈孝的事迹,例如:作“婆罗门女”的时候,向觉华定自在王佛祈求慈亲能够信奉三宝,获得解脱;为“光目女”的时候,供养得道的罗汉,帮助救拔在地狱受苦的慈亲。所以,地藏的慈孝愿力,诚为佛子修行学道的典范。

  佛陀为了给慈母摩耶夫人作得度的因缘,曾经离开僧团到忉利天宫三个月,为母亲宣说《地藏菩萨本愿经》,赞扬地藏菩萨的功德。因此,《地藏经》被誉为佛门的孝经。  

  《地藏经》宣说地藏菩萨种种不可思议,如地藏神力不可思议、地藏慈悲不可思议、地藏智慧不可思议、地藏辩才不可思议、地藏定力不可思议,乃至经名也具不可思议神力。综观地藏菩萨行愿,实是一位不可思议的圣者。

  地藏菩萨发心弘大,念念利益群生,到处应机说法。

  如经中云:“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若遇窃盗者,说贫穷苦楚报;若遇邪YIN者,说雀鸽鸳鸯报;若遇恶口者,说眷属斗诤报;若遇毁谤者,说无舌疮口报;若遇瞋恚者,说丑陋癃残报;若遇悭吝者,说所求违愿报;若遇饮食无度者,说饥渴咽病报;若遇畋猎恣情者,说惊狂丧命报;若遇悖逆父母者,说天地灾杀报;若遇烧山林木者,说狂迷取死报;若遇前后父母恶毒者,说返生鞭挞现受报;若遇网捕生雏者,说骨肉分离报;若遇毁谤三宝者,说盲聋瘖哑报;若遇轻法慢教者,说永处恶道报;若遇破用常住者,说亿劫轮回地狱报;若遇污梵诬僧者,说永在畜生报;若遇汤火斩斫伤生者,说轮回递偿报;若遇破戒犯斋者,说禽兽饥饿报;若遇非理毁用者,说所求阙绝报;若遇吾我贡高者,说卑使下贱报;若遇两舌斗乱者,说无舌百舌报;若遇邪见者,说边地受生报。”  

  地藏菩萨曾多次参于佛陀的讲席,也曾化身为朝鲜国的王子金乔觉,到中国安徽九华山,度了闵员外父子,并在山中修持。有一童子侍者思念家乡亲人,地藏化身的金乔觉吟诗一首:

  空门寂寂汝思家,辞别云房下九华,

  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

  添瓶涧底休捞月,烹茗瓯中罢弄花,

  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地藏就是这么一位有人情味的菩萨。他的灵感事迹甚多,有往昔因中的地藏本迹,有历史上地藏菩萨的行事,有历朝和现代的感应事迹。尤其在诸大菩萨中,地藏菩萨是唯一现比丘相的。他骑著善听,右手拿锡杖,左手持宝珠,其庄严神圣的法相,接引了广大无数的信众。  

  关注腾讯佛学 长享智慧清流

  选自《佛光教科书》,腾讯佛学整理发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教       菩萨)(五明学佛网:佛教       菩萨)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爱语是人生和睦的要素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从佛教推广友爱和乐人生 

 祈求观世音菩萨加持找到如意工作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菩萨的人生观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儒自力的人生观 

 吴润江上师:华藏上师演讲稿集要 五、清华大学恭请演讲稿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为善最乐的人生观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佛教」摸象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善生经与人生佛教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快乐的追求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的和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