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因怕犯戒而不受戒是错误的,戒律是保护自他离苦、爱的表达方式


   日期:2018/7/22 6: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现在很多修行人都不受持戒律。有的人怕犯戒而不敢受戒,有的人不明白受持戒律的必要性。戒律就像大地一样,若是没有戒律,我们就无法修行。

  受持戒律是解脱、成佛的必经之路。

  戒律有好多种,有属于世间的戒律,有小乘的别解脱戒,大乘的菩萨戒,密乘的十八条根本戒等等,很多。

  但是这些戒律也不是一下子都要受。如果你守住了所有的戒,戒律圆满了,就是佛了。那个时候不受而受,都是清净的,都是圆满的,都是美好的,没有什么戒和律的分别与取舍了。

  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成就佛果,所以要受持戒律。

  受持戒律要根据自己的根基、意乐、因缘。

  你修世间法,就受世间的戒;你修小乘佛法,就受小乘的戒;你修大乘佛法,就受大乘的戒;你修密宗,就受密宗的戒。

  真正的受戒,不是一种约束,而是一种轻松自在的状态。

  若是受戒以后,内心不清净,身心不轻松,感觉有压力,那就不是真正的受戒了。

  你的相续、境界在哪个层次里,你就受哪个层次的戒律,不能勉强,佛没有为难你。都是自然的,修行到一定程度了,瓜熟蒂落。

  佛非常慈悲,佛讲的法也非常圆融。

  佛讲戒律的时候,大概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如何受戒,受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的仪轨。

  第二个阶段讲戒条,允许的、不允许的戒条。没有绝对的不允许,也没有绝对的允许。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是允许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是不允许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是必须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不是必须的,讲得很细致。

  现在我们都是修大乘佛法的。在大乘佛法里,是以利他心为主。如果完全是为了众生的利益,而不是为了自己,并且对众生利大害小的情况下,身和口的恶业都有允许的时候。

  大乘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若是为了众生,怎么都可以。如果你有智慧、有方便的话,受戒也不难。

  受持戒律不是一种苦,而是一种乐;不是一种约束,而是一种解脱。

  你受戒了以后,也会有犯戒的时候。

  佛讲过,我们犯戒有四种原因。

  第一个就是不明理,不知道这是在犯戒,在迷茫的状态下犯戒;

  第二个就是在半信半疑的状态下,也知道这是在犯戒,但是不太相信,然后又犯戒了;

  第三个是也明白,也相信,但是烦恼重,嗔恨心重,没有控制住,又犯戒了。

  第四个是习气,无始劫以来的习气,不知不觉地犯戒了。

  现在很多人,这四种原因都具足,还能不犯戒吗?但是不要紧,第三个阶段,佛就讲了,万一犯戒了应该怎么忏悔。

  在不同的层次里,也有不同的忏悔方法。比如说犯别解脱戒了、犯菩萨戒了、犯密乘戒了,都有忏悔、弥补的方法。

  通过忏悔,都能弥补,都能返回,都能清净。

  但是,如果你认为忏悔就可以了,然后就随便了:“没事,我受戒了也可以犯戒,因为我可以忏悔。”以这样的心态犯戒是罪过。

  尽量别犯戒,万一犯戒了,也可以忏悔。通过忏悔,一步步清净。

  也许你还会犯,但是你这个护持戒律的的意识慢慢提高了就行。

  以前犯的时候多,现在犯的时候少了;以前犯戒的时候一点都不在乎,现在在乎了。

  不断修炼,最后就不犯戒了,就彻底清净了,那时候你就成佛了。这也是有过程的。

  你因为怕犯戒,然后就不受戒是错误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达真堪布       戒律)(五明学佛网:达真堪布       戒律)  

 杨曾文教授:戒律和唐代的律宗 

 杨曾文教授:佛教戒律与道德 

 温金玉教授:见月戒律思想研究 

 温金玉教授:能海法师戒律思想研究 

 温金玉教授:戒律的传播与本土化 

 温金玉教授:戒律与社会的和谐互动是正法久住 

 明一法师:禅修好处戒律说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二 严持戒律 不退初心 

 能弘法师:戒律与修持 

 能弘法师:因果与戒律 

 清净法师:居士戒律与礼仪 第五章 寺院常住居士礼仪 

 清净法师:居士戒律与礼仪 第四章 居士入寺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