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我的心与菩萨有何不同?且听师父娓娓道来


   日期:2018/7/23 14: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的心与菩萨有何不同?且听师父娓娓道来




  导 读


  在7月21日的夏安居讲座中,弘恩法师为大家宣讲《华严经·净行品》,依据澄观法师的《华严疏钞》,为大家阐释如何“善用其心”获一切胜妙功德,让大众更清晰地明白在生活中如何去修习菩萨行。我们节选部分内容整理成文字,详细课程可观看视频进行学习。


  讲座视频


  弘恩法师:《华严经·净行品》析义(1)


  弘恩法师:《华严经·净行品》析义(2)


  迎请法师


  ▼











  【巧愿防非,离过成德,名为清净。】巧愿,是善巧的愿。这个很重要,对于十信位的菩萨来说,他们怎么去修行呢?就是通过善巧的愿力,来转换自己的内心。就好比吃饭,我们遇到好吃的东西,就会产生贪心,想要多吃一点;遇到不好吃的东西,就愁眉苦脸,甚至心里产生嗔恨。但是十信位的菩萨,他修行不应该这样。


  大家看里的偈颂,【若得美食,当愿众生,满足其愿,心无羡欲】。当我们吃到美食的时候,你不要贪着它的味道,那是世间法、生死法,是轮回的法,我们贪嗔痴的念一动,就种下一个轮回的因。那应该怎么办呢?要时时警策,当吃到美食的时候,就马上为众生发愿,当愿众生,满足其愿,心无羡欲。希望众生一切都能满愿,心里对世俗的五欲不再贪着。




  如果遇到不喜欢吃的东西时,该怎么办呢?【得不美食,当愿众生,莫不获得,诸三昧味】吃到不好吃的食物,也不要厌恶,要思惟菩萨以禅悦法喜为食,通过这种方式回向给众生,希望众生都能得到“三昧食”,不要贪着世俗的粗色之食。世间的食物都是不清净的,大家想一想,它种植的过程、生长的过程,尤其是现代,使用很多化学的肥料、药剂等,都是很不清净的,看着颜色很好,其实都不清净。


  因此,遇到世俗境界的时候,菩萨通过善巧的发愿来回转,巧愿防非,防止我们的过失。“离过成德”,离了过失,我们心心念念之间,就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整个就是告诉我们,要如何在世俗中修利益众生的菩萨行。菩萨行不单是指给众生捐了多少钱,帮了多少忙,对于十信位的菩萨来说,更重要的是心里面的发愿和回向。


  大家看里所有的偈颂,第二段都是“当愿众生”。我们心心念念,都要想到利益众生,不要舍离众生。受过菩萨戒的居士就知道,一念舍离众生,于菩萨戒的戒体都有所违犯,所以菩萨戒有菩萨的学处、菩萨的行处、菩萨的修行。菩萨修行的根本,就是心心念念不要舍离众生。之于十信位菩萨的修行,就有这种“巧愿防非,离过成德”的殊胜,这就叫清净。





  六祖慧能大师曾说过:“我此法门,以无念为宗”,无念才是妙行。众生流转生死轮回全是因“心动”,《大乘起信论》中说:“心动则有苦,不动则不苦”,我们为什么有轮回的苦恼,就是因为心的妄动,六根显现六识,六尘攀援执取。“不动”就是六祖大师说的“无念”,这是妙行。见这个,见那个,生心动念,就像我们很多人修行,坐在那儿,心不动了,认为这个很殊胜,但澄观国师在这里回答说:“若斯见者,离念求于无念,尚未得于真无念也”,就是你离开这些念,求一个空,比如打坐或做事的时候,心里空荡荡的,一念不起,甚至还有人做“压念”的功夫,念头一起来,赶紧压住,这是错误的用功,所以澄观国师说“离念求于无念”,不是真无念。慧能大师也曾开示过“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见一切法,心不染著”,即不是不动念,而是不染著。《圆觉经》也中说:“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所以,无念不是说没有念头了,无念是“于念而离念”,这才是真无念。






  喜觉支,指心生善法而得欢喜,我们修持善法的时候会心生欢喜。有些人为什么整天烦恼很重?是因为每天没有善法的积累,我们放逸、懈怠、散漫,一天到晚,心没有正念的摄受,所以一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就感觉“我这一天又白过了”,于是心中非常懊恼不安。如果人这一天时时都以正念摄持,不管有事还是无事、忙或不忙,总是在正念当中,就会感觉这一天过得很清明、自在、欢喜,就会有一种法喜,连睡觉也会睡得安稳。所以我们只有行持善法才能生起欢喜心,善法生起的欢喜心就叫喜觉支。






  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了解因果吗?懂因果吗?很多居士肯定在心里面说“我懂啊,我当然懂啊,学佛的人能不懂因果吗”,其实错了,因果是如来的境界,佛陀的境界,众生很难了知因果的本末究竟。为什么呢?我给大家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譬如说这多花,花是由什么长成的?由种子,对不对。那么请问大家,一粒种子又是经过怎样的变化才成为花的呢,而且每一粒种子长出来的花还都不同。大家都知道,种子为因,花为果,但就是这种简单的认识恰恰蒙蔽了我们对因果微细地认知。


  现代科学可能会说,它是靠阳光、水分、土壤等等条件,但这仅仅只是科学能发现的,还有更多我们发现不了的。《楞严经》中说,乌鸦为什么是黑的,鹤为什么是白的,我们知道为什么吗?但是经典里面佛说如来就能如实了知它的本末究竟。所以,不要总说自己懂因果,我们懂的因果都是相似的因果、近似的因果,真实的因果只有佛陀的智慧才能通达,就连阿罗汉也都不能知道究竟因果,何况我们凡夫。因此,我们得好好地把我们傲慢的心放下来,学习经论、祖师大德的著述,这样才能不违背因果,否则我们违背了因果也会不知道,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能如实地了知因果。






  【梁《摄论》云:多闻熏习与阿赖耶识中解性和合,一切圣人以此为因。《无性摄论》云:此闻熏习,虽是有漏,而是出世心种子性。】菩萨所修习的六度波罗蜜的性相也是有漏的,为什么有漏呢?因为它是处在修行的因地、众生地,而生发的菩提心。虽然这个发心是有漏的,但也是出世心种子性,这是菩萨的种性。


  那我们看看自己是什么种性呢?比如我们发心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发心就是有漏的,但是这个发心不可或缺,我们要从有漏的发心逐渐增长,修习无量的善因缘,无漏的福德,这样才能够具足资粮,往生西方。所以,发起有漏的出世心,是很重要的。很多人学佛,是人天乘的种性,他只是想要得到快乐的生活,人世间名闻利养的满足,这是有漏的世间心,不是出世间心。菩萨种性的发心,第一是要出离生死烦恼,第二是要究竟成就佛果,利益一切众生。






  有些人会问,《金刚经》里面不是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吗?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做种种功德,种种善业呢?为啥要念佛号呢?其实他是误解了佛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成佛的境界,我们凡夫是做不到“无住生心”的。对于在因地修行的菩萨来说,必须要依靠善法欲,才能到达彼岸。善法欲,是对善法的希求心,我们希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希望利益众生,希望自己在行住坐卧中都保持正念,这都是善法欲。只有依靠善法欲,我们才能对治恶法。当我们解脱种种恶法,如《金刚经》所说“我所说法,如筏喻者”,这个筏就是善法的船,能载我们到达彼岸,到了彼岸,船要放下,法也不可得,到那时候才说“无住生心”也不迟。所以修行人,不能说过头话,要分清佛法的次第,世俗谛的法不能用胜义谛来宣说。






  五种因果不是说因果有五种,而是说一个因成果的时候,同时显现出五种,《成唯识论第八卷》里面说,“果有五种。一者异熟,二者等流,三者离系。四者士用。五者增上。”因果没有那么简单,我们来分别解释一下。


  一为“相异受报名异熟”的异熟果,这个异熟有三种异熟:异时而熟、异地而熟、异类而熟,就是因和果并不是同时,有在当下受报,也有在后时受报;异地就是不在原地受报;异类则好比你这一世是人,下一世又转成了人,但是来世的这个人和今世的这个人,他不是同一个人,不是同样的相貌。综上,这就是异地、异时、异类。


  第二个是“相似而转名等流”的等流果,即这一世与下一世善恶的习气相近。


  第三个为“究竟解脱名离系”的离系果,就是离开烦恼的束缚。离系有两种,第一是世间离系,第二是究竟离系。世间离系是我们在世间上的能够不受钱财,不受世间烦恼,不受世间势力的压迫和束缚,活得比较自在。另一个是出世离系,即能够解脱三界的见惑、思惑、无明惑等,成就声闻缘觉,乃至精进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够究竟成佛。






  第四为士用果,就是能为所用,即我们在轮回当中,所串习的恶的或者善的能力,能够承办世间的善业、恶业、无记业。


  第五为增上果,即业习会增长的,唯识宗里面说:“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我们阿赖耶识中,这些习惯的力量,会一生一生猛涨的,前一世遇到佛法修习善法,这一生修善的力量会更强;前一世造作恶业,没有遇到佛法,那么你这一世作恶的力量也会更强,这个就叫做增上果。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我的心与菩萨有何不同?且听师父娓娓道来)(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我的心与菩萨有何不同?且听师父娓娓道来)  

对不起,暂时还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