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艺术 -->知名人物

 天赐衲衣:千年灵岩的铁袈裟之谜


   日期:2018/7/23 16:2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天赐衲衣:千年灵岩的铁袈裟之谜  


  千年灵  


  灵 岩

  寺东南侧,“转轮藏”仙人岩的悬崖下,有一块高 2.05米、宽1.94米的巨大铁块,因其外形不规则,有许多凸起的纹络,纵横交织,看上去极似僧人福田纹袈裟,因此被称为“铁袈裟”。

  千百年来,曾将之奉为开山始祖定公禅师抑或达摩大师遗留的“天赐衲衣”,也有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伫立于“铁袈裟”前赋诗凭吊,还有不少考古学者实地考察论证,试图揭开这一千古之谜。  

  康熙年间清人马大相所编《灵岩志》卷一中有“铁袈裟图”,图侧有文曰:“世传定公建寺时,有铁自地涌出,高可五六尺,重可数千斤,天然水田纹,与袈裟无异,故名。”

  定公即北魏孝明帝正光年间灵岩寺再次开山祖师法定禅师。相传“铁袈裟”是法定禅师在修建大雄宝殿上梁之时,于现存“乾隆行宫”遗址西侧的山坳中“地涌而出”,后法定禅师于铁袈裟地涌处建造了袈裟殿。  


  第二个传说,也被记录在《灵岩志》中,传说的主人公是达摩。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在《灵岩志》记载的这个传说中,铁袈裟是达摩遗留下来的“天赐衲衣”,“达摩自西域来,面壁九年,道成而去,弃袈裟于此”。  

  


  这些传说,为“铁袈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由此还引来历代文人高士赋诗凭吊、追思探源。宋代建中靖国元年(1101),灵岩寺住持仁钦大和尚曾将“铁袈裟”列为“灵岩十二景”,并赋诗赞曰:

  我佛慈悲铁作衣,谁知方便示禅机。

  昔年庾岭家风在,直至如今识者稀。

  这说明,“铁袈裟”早在宋代就已经是“识者稀”了。明代孙瑜有诗和之:“谁将宝铁铸僧衣,知是禅家寓妙机。千古遗来纹已没,至今人到识应稀。”

  一直到了清代乾隆皇帝曾数次驻跸灵岩,留下咏“铁袈裟”的诗词竟然有8首之多,反映了一代帝王对“铁袈裟”的思索和探究。

  乾隆赋诗  


  乾隆二十二年(1757)

  片铁为衣状水田,沧桑几阅镇精坚。

  谁云五叶一花止,试看伽梨万古传。

  乾隆二十七年(1762)

  铁铸袈裟图久住,谁能著得自元超。

  蒲牢设拟鲸鱼发,也似钟声披七条。

  乾隆三十年(1765)

  铸钟弗就袈裟就,孰是幻兮孰是常。

  或曰石坚如铁耳,难持一切问荣将。

  乾隆三十六年(1771)

  祖衣作铁底须惊,七字因之为定评。

  当是铸钟昔未就,袈裟略似故传名。

  乾隆四十一年(1776)

  割烦恼故服消受,一具犹然此路蹊。

  项背设非真铁汉,亦谁能著此伽梨。

  乾隆四十五年(1780)

  铁否石乎半信疑,伽梨路畔是谁遗。

  朗公设向澄公问,一笑还成两不知。

  乾隆四十九年(1784)

  铁铸袈裟千百斤,谁能披得七条纹。

  可看平石擎崖路,不识分疏不用勤。

  乾隆五十五年(1790)

  一领净衣那论斤,法身披祗当丝纹。

  铸钟想以不成废,置此半途徒费勤。

  乾隆皇帝肯定知道,在他抵达灵岩的一千多年前,麟德二年(665年)至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也曾驻跸灵岩,但乾隆皇帝显然不知道,他破解不了的铁袈裟“悬案”在其中或隐藏一条重要的线索。

  有关唐高宗和武则天封禅泰山、驻跸灵岩一事,《旧唐书》和《资治通鉴》都有明确记载,此外,现砌于灵岩寺鲁班洞南部西墙内由李邕撰文并书写的《灵岩寺碑颂并序》中记载:“高宗临御之后,克永光堂,大悲之修,舍利之,报身之造,禅祖之崇,山上灯切宇内,舍那之构,六身铁像,次者三躯大金刚增。远而望也,云霞炳焕于丹霄;即而察之,日月照明道。此皆帝王之力,舍以国财,二象之……”  


  这段碑文明确记载当时由帝王舍资兴建的一系列建筑与造像,最值得注意的是,以报身舍那佛为中心的一组造像中,有“六身铁像”。由“远而望也,云霞炳焕于丹霄”一句,可知这些造像十分高大。那么这块被认为充满玄妙禅机的“铁袈裟”,很有可能就是当时唐高宗和武后舍资在灵岩寺所铸造的这些高大“六身铁像”的一块残体。  


  后来清朝“开国儒师”始祖顾炎武在《山东考古录》“考铁”一文中认为灵岩寺的铁袈裟,应该是汉代铁官冶铁时的遗留物。

  清朝另一位著名金石考古学家黄易绘有《山左访碑图》,以图像形式在《铁袈裟》画中题云:“魏正光时,僧法定住灵岩。达摩殿后有铁物自地涌出,六尺许,如袈裟披摺之状。有分书‘铁袈裟’三字,疑金元人笔。后移置崖下,建亭焉。或云铸钟不成。”

  当代考古专家,中央美院郑岩教授在《从考古学到美术史》——(山东长清灵岩寺“铁袈裟”考)中推测认为铁袈裟是唐高宗时“一尊形体巨大的力士造像时留下的下半身。”碑文中所载的这组灵岩寺的铁像很可能毁于会昌五年(845年)的灭佛运动,铁袈裟是灭佛运动后的残留。  


  而此诸多的考究,却仍难解释所有的疑团,譬如若是力士造像,从形制上腰部有两米,则该像至少应高八米开外,如此庞大造像为何后来志书未见记载?其造像为何只此残留?而又其造像是于国力鼎盛的高宗时期,更是唐高宗和武后舍资亲临巡视,造像“水田纹”的痕迹为何能被遗留?

  总之,大灵岩寺的铁袈裟,仍须一考一证一拈花了。  

  

  编辑|慧旻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天赐衲衣       铁袈裟)(五明学佛网:天赐衲衣       铁袈裟)  

对不起,暂时还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