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怡西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一)-2


   日期:2018/7/30 12:0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怡西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一)-2

  三、戒能帮助你防非止恶,善要靠自己。

  受戒是有戒体的,戒体能够起到任运(自然)防非止恶的作用,而善要靠自己,并不能保证一切时,一切处,善心都能够任运的发起。例如:你早上去上班的时候,见到一个乞讨的人,当时有善心发起,布施给他一块钱。晚上回到家,正在做饭,突然发现碗柜里有蟑螂。假若没有受戒,或许还是会因为蟑螂侵害了你的利益而动手打死它们,假若你受过戒,得到了戒体,即使心里也起了想打它们的念头,但是戒体任运地会生起防非止恶的作用,马上就会想到我受过佛戒,发誓不杀生,不能杀害它们。于是你放下了刚才想杀它们的念头,从而避免了杀生这一条过失,当然就不会有因杀生而引起的苦报加诸到你身上。

  有的人受了戒,可以坚持吃素食,不伤害生命,因为有戒体在,即使家里人吃,或者朋友聚会劝你吃肉喝酒,你都因为受过佛戒不敢违犯而拒绝。但是假若只是善心,没有受过戒的,太多的人说我平时一个人的时候能吃素的,也不饮酒,但是家人朋友聚会的时候就不行了,跟着一起吃喝。因此这些人不敢去受戒。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因为你做不到,所以要求受戒体帮助你做到,而不是你自己靠自己先在家练习着,什么时候练习的都可以做到了,再去受戒,你都可以做到了,还受戒干什么呢?要知道这些杀盗YIN妄的事,不论受戒不受戒,都是有罪过和苦报的,越早杜绝它越有利,不要再等待。早早地在恶业上杀车,早早就安全了。因此戒和善在防非止恶方面的功效是有差别的。

  四、受戒是有严格仪轨的,十善不必要先有一个仪轨再行十善。

  [吾儒之五常百行],雍正皇帝用「吾儒」这两个字,意思是:我们儒家。他是中国人,认同中国。满清虽说是少数民族,但入主中国,跟中国就是同一个国家,同一个大中华民族。从皇帝的这个层面上,都是先认同一个大中国,一个大中华民族的。

  儒家的「五常」,是五种几千年来中国的老祖宗教导子弟,处事待人接物的常规,具体来讲就是「仁、义、礼、智、信」。「常」的意思是不间断。不杀生就是仁,不偷盗就是义,不邪YIN就是礼,不饮酒就是智,不妄语就是信,跟佛家的「五戒」一一对应。圣人的教诲,确实同根同源,最根本的东西没有两样。

  中国人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几千年,虽然在近代失去了,根总是在的。今天我们讲仁义道德,讲大乘佛法,中国人容易接受,原因是它还有根。

  五常里面第一条是「仁」,「仁者无敌」,仁慈的人没有敌对。这是什么意思呢?即使别人跟我敌对,我绝不跟别人敌对,这就是我自己的行仁。

  我可以要求自己不跟别人敌对,但是假如一定要求别人不跟我敌对,那个难!圣贤人是要求自己。他轻视我,我不轻视他;他毁谤我,我不毁谤他;他侮辱我、陷害我,我也绝不报复他。这是圣贤人跟凡夫的差别。

  我们所处的世界,轻视、伤害、毁谤、侮辱、报复,这些浊恶的事情经常发生,而且根本不可避免的在发生。同样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圣贤人于这些浊恶境界上积德修功,他轻视我,我不轻视他;他毁谤我,我不毁谤他;他侮辱我、陷害我,我不报复他。不但如此,还天天给毁谤我轻视我的人回向,希望他们也能和我一样走在成圣成贤的道路上。这是圣贤人的做法,也是仰慕圣贤的人的做法,有朝一日,仰慕圣贤的人就成为圣贤。

  而凡夫只剩下造业,互相轻视、毁谤、侮辱、陷害、报复。循环不休,伤害不止,彼此都是苦难链条上的一个环,想脱都脱不开。

  环境虽然都是浊恶的,起修行或是起恶业是自己可以选择的,五常把仁放在第一条,讲的是和谐,和谐为首。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要就是一个“和”字。

  五戒和五常,是一把最基本的尺子,如果我们的思想、见解、行为违背了五戒五常,不必问别人,一定是自己的错。有很多人处在困惑之中,生活中发生了一些事,总想要来问问师父,我这样做到底对不对?当然,如果有困惑的事,可以向善知识来请教。假如身边没有善知识,也不必一直困惑下去,更好的办法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佛法,与五戒、五常对照一下,一目了然。这是世出世间大圣大贤善恶的标准,符合这个标准才叫善,不符合这个标准就是不善。

  对照之下,自然就有结论,知道错了,赶快修正,别人不善,我不可以跟着他不善,反而要以善去感化他。众生为什么造作不善?烦恼习气太重,没有人教导他。《无量寿经》上讲:「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他的父母没有教过他,他的老师没有教过他,他的长辈没有教过他,他怎么会知道?没有人教,可以原谅他。那些不善的人,不是咬牙切齿要憎恨的人,反而是最可怜悯者,实在太可怜了,最基本的,最应该知道的,而统统不知道。

  假若有人“生而知之”,不用教,本来就知道,那是圣贤,佛菩萨再来的,不是凡人。就连孔夫子都谦虚地说自己并非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凡人没有人教,烦恼习气哪有不现行的道理?不要怪他们了,既然我们早一步知道,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把我们知道的教给他们。这个所谓的教,不是光是要讲道理,还更要身体力行,做给他们看,做榜样,自己要先知行合一,让不知道的那些人看到了,也知行合一。

  要庆幸我们已经知道,假若没有因缘知道,还不是一样继续造作恶业。

  能够持五戒,来生一定得人身。我们能得人身,原因是过去生中持五戒,这在大乘法里面叫「引业」,引导我们到人道里面来受生。我们都得人身,是同一个引业;但是每一个人面貌不相同,生活环境不相同,富贵贫贱不相同,这是另外一个力量,这个力量叫「满业」。满业就是指善恶业。过去生中修的善业多,这一生就有福报;修的善业少,这一生就比较没有福报。明了都是由自己所造做的业力牵引,就不会怨天尤人。自己能够接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这些果报,方能修道,怨天尤人的念头只不过是造另一番罪业罢了。

  「百行」,行是行为,[百],形容多,不是具体的数字。五常的「五」,是具体的数字,这是有区别的。儒家的书,《仪礼》所讲的「三千威仪」,百行就是指这些。

  [诱掖奖劝], [诱],诱导;[掖],扶助;[奖],奖励;[劝],劝勉。五常、百行都是以种种手段『诱掖奖劝』。

  [有一不引人为善者哉],没有一个不是为了引人为善的目的而施设的。

  最近出土的一个唐朝唐肃宗时代的石碑,上面刻有“三教九流图”。所谓“三教九流”,就是儒释道三家,“九流”指九种学术流派,包括儒、道、墨、法、名、杂、农、阴阳、纵横等。

  石碑上除了“三教九流”图之外,还有一段话,「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铁证如山,证明唐朝人就已经有多元文化理念,三教都是一体,与雍正皇帝所讲的一样,真是「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

  下面雍正皇帝举了一段公案,这段公案是南北朝时宋朝的一段故事。

  [昔宋文帝,问侍中何尚之曰,六经本是济俗。]

  《六经》指先秦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又称为《六艺》。其中的《乐经》很早就亡佚了,其他剩下的五个则称为《五经》。

  我们这里说《六经》,实际上是泛指儒家全部的典籍。儒家全部典籍当中,有十三部核心文献,称为《十三经》。《十三经》是儒学的核心,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附《春秋》)、《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六经》或者说《十三经》,教学的目的是[济俗],端正社会风气。

  [若性灵真要,则以佛经为指南。]

  讲到心性之学,佛经第一。在说明宇宙人生真相的层面上,佛经讲得最为透彻。佛经的内容无所不包,无论从高度还是深度上,都是大圆满。宋文帝对于佛经给予最高的评价懂。

  [如率土之民,皆淳此化,则吾坐致太平矣。]

  [率土之民],指举国的人民,都能够学习佛法,接受佛陀的教育。[淳]是真诚的心,[此]是指佛教,都能够以淳朴的心、真诚的心,接受佛陀的教诲。那我就[坐致太平]了,就是作太平天子,天下无事,什么心都不必操。这是宋文帝所希望的。

  宋文帝的话,代表从前国家领导人对于三教的认知。雍正举出这几句话,当然他是赞同这个说法的。康熙、雍正、乾隆这三朝,宫廷里面念《无量寿经》,讲《无量寿经》,他们的理念,以《无量寿经》来治国,三代帝王有这样的共识,是很难得的。

  下面是何尚之的答话。

  [何尚之对曰。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千室之邑。百人持十善。则百人和睦。持此风教。以周寰区。则编户亿千。仁人百万。而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万刑息于国。洵乎可以垂拱坐致太平矣。]

  这段话还是雍正皇帝引用过去宋文帝跟何尚之的一段对话,这些人都非常了瞭儒释道三家教学的成果,对于社会安定、政权的巩固、人民的安乐,有积极的贡献。

  [百家之乡]有一百户人家的乡里,概略的估计一家是四口,百家就是四百人,这四百人里面,只要有十个人持五戒,这十个人淳厚、谨慎、朴素,就能感化整个一百家。

  [千室之邑],[邑]是指城市,比乡更大的地方。有一千户人家的城市,有一百个人持十善,能依十善业道去修学,就能感化整个城市。

  这个比例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因为我们曾经以为这个世界乱了,人心坏了,感觉到失望无救了。只要有十分之一的比例,都是可以感化的,我们自己认真修学,力行五戒十善。即使他们做不善,我们也坚持行善,要有耐心,时间久了必定能够感化这些人。中国历史里记载,上古时代,舜王的父母、兄弟都很恶劣,时刻要置他于死地,他仍然能对父母尽孝道,对兄弟尽悌道,做到了《弟子规》所说的[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六祖能大师说「不见世间过」,只看别人的好处,不看别人的缺点。一个人以真诚心积集一切善行,能感动一家,感动一乡,感动一国。这在佛法里叫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社会风气不好的时候,不应该是自己灰心、退转的时候,反而是奋进的时候,要更积极地去做那十分之一当中的一员。

  佛陀的教学,其根本跟儒家是相同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这三句就落实在十善业道。如果没有十善,前三句只是空洞的口号,用十善来落实孝亲尊师。佛把这个意思讲得更深更广,「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佛家讲的孝顺是孝顺一切众生。佛菩萨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持五戒,修十善,佛弟子要发心学习。我们持五戒、学十善,光为自己这一生改善生活环境,来生得福报,这个心量太小了,意义太小了。要把心量放大,身体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的工具,这是佛菩萨的行持。

  一切为「我」,这个世界没有前途,一片黑暗。杀戮、纷争、谣言、伤害由此产生。

  [持此风教,以周寰区],[风]是风气,[教]是教化,[寰区]是讲国家,这样良好的风气教化,将遍布整个国家。

  [则编户亿千,仁人百万],[仁人],指仁爱之人。[编户亿千],指一个人口上亿的大国。只要有一百万人持五戒、十善,整个国家风气就能改变过来。

  下面举例来说:

  [而能行一善,则去一恶],能够行一善,就相当于去一恶。譬如说不杀生,杀生之恶就止息了;不偷盗,偷盗的恶就止息了。

  [去一恶,则息一刑],国家的刑法是制裁违法之人的,人人都守法,刑法也就没用了。

  [一刑息于家,万刑息于国],对于每个家庭来说,因为持守五戒、十善而止息了一个刑罚,那么对于国家来说,则是止息了千千万万的刑罚,因为家家都不作恶,不需要刑罚加身了。

  这一段话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都表达了。因为个人在自身方面的谨慎守持,家庭不会发生刑罚的灾难,又因为每个家庭都止息了刑罚,社会无为而治,和乐融融,天下太平不是梦想。

  天下太平自古以来就是全社会共同的理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个人的自我修养和对自身行为的把握关系到国家社会全体。当我们要求社会,要求国家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了先要求自己。感叹世风日下,唯有从自身做起,才能实现自救,当然也才能谈得上救人。

  人,尤其是佛的学生,一定要做社会最好的榜样,帮助众生断恶修善,先从自身做起。善恶的标准,就在这部《十善业道经》上。

  佛教经典分四大类:教、理、行、果,这部经属于行经,要拿行为去落实。

  雍正皇帝引用这段对话,说明他肯定中国社会依靠儒释道三家的教育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同时也说明雍正皇帝清楚地知道三家教学方法虽然不尽相同,根本却是相同的。

  [洵乎可以垂拱坐致太平矣],「洵」是深信的意思,宋文帝深信,何尚之也深信,只要把儒释道三种教学好好的推广,就可以安享太平盛世了。

  这种思想,雍正皇帝引出来,当然他是深信不疑的,我们是佛弟子,我们明白其中的道理,我们也深信不疑。通过导人向善的教育确实可以「垂拱坐致太平」。

  教学实在太重要了,是治国平天下第一桩大事。《礼记‧学记》是中国最古老的教育哲学,里面有两句名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政权,领导全国人民,教学最重要。在现在的话来说,建立共识,统一思想。

  家庭当中,父母有责任好好教儿女,对国家来说,帝王有责任好好教子民。用什么教呢?「儒释道」来教,现在也称人文教育。教导你明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

  这三种关系,都是我们没有办法脱离的,必须要面对,要处理好的,只要你能学会把它们处理好,就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人与人是和谐的,人与自然是和谐的,宗教之间也是和谐的。

  [斯言也。盖以劝善者。治天下之要道也。]

  这句是这一段的总结。前面是雍正皇帝引用别人说的,这句是雍正皇帝自己说的。

  「斯言」是指上面宋文帝跟何尚之的对话。雍正皇帝总结说:上面的对话都是劝善的。劝全国人民行善是治天下之要道。

  说话的宋文帝是帝王的身份,总结的雍正也是帝王的身份,两位不同时代的君王,都从治天下的高度上共同认可了教育。

  雍正皇帝所言,我们可以看出来他明确肯定佛教是教育。佛教变成宗教,大概是嘉庆以后的事情,佛教变成宗教,非常遗憾。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二千多年一直是教育,发挥着教育的作用,也就是最近的二三百年,开始变成宗教,原来的教育实质越来越不能彰显,作用也不能发挥。

  我希望尽全力投身到佛教教育事业中,使佛教教育本质得以恢复和彰显,也希望在座的各位佛学院的学生和居士们同修一起来做这个事业,使一切大众于佛法中真实获益。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怡西法师       十善业)(五明学佛网:怡西法师       十善业)  

 其它:浅析“十善业”(邹相)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8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7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6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5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4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3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2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1 

 周叔迦居士:佛说十善业道经注 

 宽运法师:十善业道之不偷盗 

 宽运法师:十善业道之不邪Y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