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独尊湛现:学佛,修行,主要是为了建立功德


   日期:2018/8/3 13: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诸位同学,大家好。

  在我们修学中一定要对三宝具足十足的信心。早日觉悟,步入佛门。  


  不要做急来抱佛脚的愚痴的行为。自身遇到了种种的困惑,遇到了种种的灾难,这才想起佛门,以有病乱投医的迷茫的作为。

  大家要知道,我们的人生遭遇到的种种的困惑,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生无论是痛苦与快乐,都是自心的业力所为。  


  若想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美好,必须要平时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用一颗慈悲的心,平等的心,无我的心,去面对所有的一切,这样的方式造作,这一生永远是幸福快乐的。

  如果用一颗贪嗔痴慢疑,杀盗YIN妄酒,两舌,恶口,花言巧语等分别的心,自私自利,对他人的伤害,肯定会受到恶果的惩罚。  


  果报成熟了,果报现前了,才想起佛门,有病乱投医,用一颗侥幸的心态,来化解灾难。

  其实这种作为也是很难改变现实,为什么这样说呢?万事它都有个起因的过程。

  比如种庄稼,播种,施肥,浇水,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世间万物都是存在着不同的程序。不是说直接不耕耘就能有收获,这是错误的想法。  


  我们凡夫,畏果。菩萨,畏因。就是说我们凡夫,很会走捷径,都是用一颗不劳而获的心态,因为内心无明愚痴,不知道这个果报的前提具足一个条件。

  菩萨很有智慧,见其果,知其因。看到果报他就知道,这个果报是建立在起因的基础上。  


  就是说影像必须要建立在条件的基础上,不是凭空而起的。

  我们大家平时要养成一个良好的基础,急来抱佛脚是很难立刻能得到良好的效果的。

  除非,发大心愿,立大志,一个是发大善心,能很快地来化解灾难。另外行大恶,也会很快地转变人生的命运,但是所转变的是反方向的成果,不可取,不可为。  


  我们大家这样学佛修行,为什么还有境界上不来,灾难还是不断地出现?

  就是我们大家的心量放不开,平时所发出来的心去行善,是有限量的、微不足道。

  我们凡夫所发的心态都是无利不起早。除非不发心,发心就有目的。这种有为的方式发心,功德很小。

  另外所发的心量也是很小的,萤火之光能起多大的作用。一滴水就想成河,可能吗。  


  希望众亲不要自欺欺人,对自己的戏弄。尽早的觉悟自心才是。要养成犹如太阳的光明一样普照着。发菩提成无上道。

  大家要知道为什么逃出轮回这么难?

  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我执”太浓所造成的。一切的欲望,爱慕虚荣,都是建立在这个我执的基础上。  


  比如大树,大树建立起来开始生枝,长叶,枝叶都是建立在这个主干,若想驱除这个枝叶必须要把主干断除。

  我们的修行也是如此,积德行善,发愿,发菩提心,其实这都是属于从枝叶上下功夫的,慢慢的为了驱除主干。

  可是呢这样做进度是很缓慢的。如果根基较强,如六祖那样的基础,当下深心放下所有,抛开自我,放下就会成果。  


  修行必须要发大心量,不要用一颗交易的心态来造作。舍去少的来交换多的。这种贪图侥幸的心态是大错特错。

  如果发心确实是无为的,那么我们的所得到的果报也是无限量的。不求自得,如影随形,这是自然规律。这才是真正的修行,真正的智慧。  


  用有所求的心就是有量,无所求就是无量,在修行的过程中发大愿,务实造作这是极为关键。

  再有称呼出家人,要用真心实意,称呼为师父,如同父母一般。从这个称呼来看也能说明,对佛法修行的程度。就是理念再通,经学得再多,也是表面肤浅。  


  修行要务实,放下“自我”,这才是真修。要断妄明真永安心。

  阿弥陀佛,释桑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独尊湛现       学佛)(五明学佛网:独尊湛现       学佛)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附录:十年学佛出家的心路历程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教理篇 青年学佛次第之我见 

 杨云唐居士:学佛十字路口—择法觉支 

 果煜法师:从指月的比喻,看学佛的旨趣 

 沈家桢居士:学佛缘由 

 沈家桢居士:沈家桢自述学佛经过 

 陈兵教授:论出家学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