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佛法的要领与修行次第一文带你读懂!


   日期:2018/8/6 9:5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法的要领与修行次第,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我们发现很多人修学佛法很多年,依然不得要领。佛法非常博大精深,佛教不像基督教只有一本《圣经》,佛教有汉传、藏传、南传,汉传佛教又有八大宗派。

  对于一个修行佛法的人而言,如果没有得到一个很好的引导,光凭自己去修学是蛮难的。但是目前在我们佛教界而言,真正能够给信众一个非常合理的引导的老师、方法并不是很多。所以很多人皈依之后,可能就成了孤儿了,没人管了。还有的人呢,自己不甘心,会去看很多书、很多经典。但在修学佛法上,还是不得要领。即使对佛法在道理上能有所领会,能不能用的起来呢,能不能真正用佛法来改变你的生命、改变你的人生,用佛法去对治你的烦恼,把你所学的佛法落实到修行上,能不能做得到呢?恐怕很多人还是做不到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传统的佛法一直缺乏一个大众化的修学体系。我们传统的每一个宗派都代表着一个修学体系,比如说天台宗、法相宗、唯识宗、三论宗,每一个宗派都是一个修学体系。但是让我们现在的人去学习那些宗派,对我们现在社会上的居士们,蛮困难的。即便是我们佛学院的学生,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引导,学上五年、十年,依然还是分不清东西南北。所以我觉得修学佛法对大众而言需要有一个简明的修学体系。

  一个简明的修学体系要具备三个特点。一是要对佛法的基本要素非常清楚。比如说佛法有几个要素?对佛教的修学你必须具备哪几点?

  我认为佛法的基本要素有五个,五大要素。第一是皈依,第二是发心,第三是戒律,第四是正见,第五是止观。佛法起码有这么五个要素。第一点要做到,我学佛法,我究竟要抓住什么,抓住哪一些要领我就等于抓住佛法了。不管你是汉传、藏传、还是南传,不管你是念佛还是参禅,不管你是看什么经论,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你必须围绕这样一些要领去修学。这是第一点。

  第二是它需要一个明确的修学目的。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次第。如果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次第的话,这个学习就会很混乱。有的人从一开始就接触禅宗,简直高兴得不得了,非常喜欢禅宗的公案,听了一大堆,用不起来。有的人喜欢教理,可是这个教理学了半天,怎么用啊?不懂。这是没有次第。

  我们传统的佛教讲究的是圆和顿,有不重视次第的特点。所以我们现代人修学佛法也不重视次第。因为没有次第,所以这个修学佛法就很难修上去。就算你念佛参禅能够得到一点小小的体验,可是你没有一个相应的基础,修行还是上不去,你只能到某一个阶段,得到一些体验。因为就像一棵树,如果没有肥沃的土壤作为基础,是长不大的。我们修行的道理其实也是这样。它要有基础、有次第。

  第三是要有可操作性。比如说我们修行分为五步,每一步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样的标准,需要有一个量化的东西。如果我们没有一个量化的东西,比如我们念佛,已经念了一百年了,可是你也不知道你念到什么地方,念到什么程度了,能不能往生西方啊?自己还是没有信心。参禅的一天到晚在那里参着,但你参什么?参到哪里去了?我们还是不清楚。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多数人对佛法的要领次第都不清楚。所以在学教的过程中才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参禅的人,现在禅在社会上很时髦,尤其是文人禅、文字禅。我们各地也有蛮多的禅堂,有不少人在打坐参禅。可是参禅你到底要参什么?参,就是一种寻找,寻找什么?你到底要找什么?如果你对你要找的这个对象不是很清楚的话,那你在那里找不是瞎找吗?瞎找要出危险的。因为你瞎找就有可能找错了。你没有教理的基础,你就不知道你在找什么?如果你有教理的这种正见的基础,你才有可能知道你在找什么,你不要找什么。因为我们在明白我们要找什么的同时,就意味着我们明白我们不要什么。

  参禅要明心见性,这是心地的东西,是心地法门。它是向我们的内心去寻找。可我们的内心啊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世界,比外在的世界要复杂得多、深奥得多。你不知道你要找什么,你怎么找啊?还有你用什么方法去找,这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个事实上需要有一个人来带着你,就像我们去一个地方去探险,参禅有点像去探险一样。如果我们去探险,最好需要有一个对路途特别熟悉的人;没有一个对路途熟悉的人,那就可能很危险。

  所以参禅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你需要知道你要找什么,另一方面你要知道你用什么方法才能找到。它需要一个正确的方法,比如参话头啊,起疑情啊,我们隋唐时期的祖师在禅宗这个怎么打开我们的本来面目方面,都有非常多、非常好的用心方法。关键是我们能不能用起来,有没有怎么用的指导。所以我们需要目标很明确。另外做事,在佛教里面做事也是一种修行,但是做事也可能不是一种修行,因为做事关键是懂得我们用什么样的心去做事。因为我们现代人做事都是追求一种外在的结果,客观上的结果。你看社会上很多人是在做事的过程中把心做坏的,在我们佛教界也会出现这种问题。很多人可能事情做得越大,内心离佛法的实质就越来越远。因为他不懂得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来做事。只是追求一种外在的结果。当我们说到做事的时候,这里面关系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修学佛法,它的重心究竟在哪里?比如说我们学习教理的人,它的重心我们有可能放在教理上。我们做事的人,我们可能把重点放在事上,把事做好。但事实上,真正从修行的角度来说,做事学教都只是一种方便,都只是一种相对的重心。

  我们修学佛法真正的重心是在我们的内心,我们学习教理是为了改变我们的内心,是为调整我们内心服务的。我们做事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调心的过程。做事的过程中必须有一种正确的发心,没有正确的发心,我们很可能事情做得越大,我们内心离佛法就会越来越遥远。因为我们在做事过程中很可能把我们所有的凡夫心、世俗心统统都给调动起来了,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我们学习佛法的重心正是我们的心。现在社会上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心的问题。二十一世纪最大的问题就是人的心态不好,人的精神问题。现代人过分关注物质的世界,很少去关注我们的内心。事实上,真正跟我们的生命、跟我们的人生关系最密切的,恰恰是我们内心,我们的心。心是一个什么东西?心,它的定义,是具有选择和创造的作用。每个人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比如说我们读书,我们读什么学校,不读什么学校;或者我们工作之后,做这个工作,不做那个工作;我们在人际关系中,交这个朋友不交那个朋友;我们在选择对象的时候,我们选择这个男孩子不选择那个男孩子,或者选择这个女孩子不选择那个女孩子,这个过程都由谁来决定啊?都是我们的心在决定。除了心以外,你们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东西具有选择的能力?任何物质的东西都没有选择的能力,只有我们的心有选择的能力。同时我们的心还具有创造的能力。我们选择了之后就会去创造。所以人类的世界是人类的内心创造出来的。我们可能会说,是我的手啊脚啊创造出来的。但真正能够创造的不仅仅是手的问题,而是因为你的心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人和动物相比,人类为什么有五千年的文明,而动物没有,为什么?因为人具有理性的思维能力而动物没有。真正从身体上这个能力来说,动物可能超过我们。你看鸟会飞,鱼可以生活在水里,还有很多动物都跑得很快,可是我们人能超过动物,最主要还在于人具有这种抽象思维的能力,所以人类能创造五千年的文明,人还能成贤成圣,成佛做祖。我们选择什么这个很重要。

  你们的现状,你们的事业,你们的家庭,你们的感情,无一不是选择的结果。正像你们今天能到这里来参力口生活禅夏令营,来学佛,也是因为你们的选择。同样的,你们没有选择来学佛,你们就不会来了。根源于我们的选择,所以我们是什么?因为选择了什么我们就会去创造什么。生命就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惯性,是我们选择的一种结果。佛教里面有一首偈语,叫做“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佛教把这个生命分为十法界,有佛的法界,有菩萨的法界,有缘觉、声闻、阿罗汉的法界,有天的法界、人的法界、阿修罗的法界,有地狱的法界,有恶鬼的法界,有畜生的法界。每一个众生事实上都有自己的世界。每一种生命都有自己的世界。我们不要以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里,事实上,我要告诉大家,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你看到的所有的东西,事实上都是被你的认识处理过了的,并不是世界的真相。

  我们的心选择了什么,我们就会是什么。成佛靠我们的心去成,下地狱也靠我们的心去下。《六祖坛经》里面说:前念迷就是众生,后念悟就是佛。所以众生的选择也不是天壤之别的,生命只是在迷和悟之间。因为我们的选择不同,所以我们会创造各种不同的生命。所以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长相,包括我们的智商,我们的情商。这些都是由什么决定的?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决定的,都是我们在无尽的生命延续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都是取决于我们内心在不断地选择,选择之后去创造,因为我们选择了之后我们就会去进一步的努力。在这个努力的过程中,我们事实上是在完成一种生命的力量。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外在的,同时也是内在的。我们在创造世界的同时也是在创造我们内心的某一种力量。只是我们平常很愚痴,我们只关注外在的结果而忽视了内在的结果。但事实上,真正对我们生命产生巨大影响的是我们内在的力量。因为外在的所有事情很快都会过去,都是过眼云烟。但是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我们生命内在形成的情绪,形成的心理经验,形成的能力,会尽未来际长时间地影响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想法会变成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行为会变成我们的习惯,我们的习惯慢慢地变成我们的性格,我们的性格会变成我们的人格。我们每个人的人格代表我们当下这种生命的素质。所以你是什么,主要是你拥有一种什么样的生命素质。拥有一种什么样的生命素质,就意味着你是什么。

  学佛的目的呢,通常我把它归纳为两句话:舍凡夫心,成就佛陀的品质。就是舍弃你的凡夫心,因为我们的心,事实上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染的层面,就是杂染、妄想的层面。还有一个是清净的层面,就是可以帮助我们成佛,帮助我们成就解脱的这样一个层面。那么在佛教里面,比如像唯识方面的一些经典,它会把关于我们妄心的一些情况介绍得很清楚。在佛教里面,还有如来藏的这一体系的经典,讲到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对每一个人,我们的内心事实上是具备两个层面,一个是真的层面,一个是妄的层面。

  那么学佛的目的呢?就是要帮助我们如何舍弃、摆脱这种妄想的心,因为这种妄想的心是建立在无明的基础上。我们因为无明、我执、贪嗔痴造成了我们现在的妄想心,这个妄想的心是一个不断制造痛苦的机器,是一个动荡不安的东西,给我们不断地制造麻烦。我们每天向外不断追逐,忙这忙那,静不下来,就是因为这颗妄想的心,这颗躁动不安的心。如果我们没有这个妄想的心,无论在哪里我们都会很自在的。佛陀的成就是得大自在啊!我们凡夫就是拥有一个不自在的心,拥有一颗躁动不安的心,这颗躁动不安的心需要不断向外寻找它的东西,需要不断地向外攀缘。所以我们每天为我们的思绪、想法推动着忙来忙去。就是因为这颗躁动不安的心,我们才不自在。佛教讲人生是苦,这是佛教对人生所作的一种本质性的判断,不是从现象上来说的。如果从现象上来说,人生确实是有苦有乐,但苦和乐在人身上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痛苦是一种本质性的东西,快乐是相对的,快乐只是对痛苦的一种缓解。我这样说是有根据的。我们能不能说世界上有一种快乐是本质上的快乐?没有。什么是本质上的快乐呢?就是不论你什么时候享受它,它都是快乐的,无论你享受多长时间,它都是快乐的。如果符合这两个定义的话,这种快乐就是本质性的快乐。所以世界上不能找到这样一种快乐的。世界上的任何快乐都没有具备这两个本质。但是痛苦却是本质的,肚子饿了是痛苦,只要你不吃饭就会饿,我们可以说任何一种享乐本质上都是痛苦的。比如说我们走路,走路本质上就是一种痛苦的事情,只要你拼命走,一直走下去,你就会很累。什么情况下走路不会痛苦?如果你坐的时间长了再起来走就不会痛苦。看电视、洗澡道理都是一样的,洗澡的本质不会是快乐的,因为身体脏了才会去洗澡,当我们洗澡的时候,我们想洗澡的这种想法和身体脏的痛苦被缓解了,所以我们就会觉得快乐。但这个缓解如果过度了,如果你继续洗下去,在澡堂里面泡的时间长了,还是痛苦的。我们吃饭是因为有了肚子饿这个前提,如果说没有饿的前提,吃饭是一种痛苦。但吃饭为什么会快乐呢?就是因为你有这种饥饿的感觉,你吃饭就会缓解饥饿的感觉,你会产生一种快感,但其本质不是快乐的。所以我们要认识到人生是苦!为什么是苦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生命本质上就是一台不断制造痛苦的机器。这就注定了我们的人生是有漏的,有漏皆苦啊!有漏的生命就是一个痛苦的生命。所以一个人,不论你怎样改变外在的环境,不论你有多高的地位,不论你有多少钱,只要你有烦恼,一样是很痛苦的。

  真正要解决痛苦,就是要改变你生命的品质,这些有漏的品质注定我们要痛苦。因为我们内在有很多制造痛苦的因素,如果我们要改变痛苦,就是要彻底地清除给我们带来痛苦的品质,需要彻底地消除这些因素。所以修行的过程就是帮助我们如何戒、定,来彻底地消除这些给我们内心制造痛苦的因素。我们凡人为什么成为凡人?这是由我们每一个人生命的品质决定的。我们生命的品质是贪嗔痴、无明、我执,是一个不断制造痛苦、烦恼的力量,所以我们是凡夫。佛菩萨之所以成为佛菩萨,是因为他成就了佛菩萨具备的品质。这种品质又是什么?就是无限的慈悲、无限的智慧,大慈悲,大智慧,所以佛菩萨的品质就有两大特征,即慈悲和智慧。成佛是什么,就是成就慈悲,成就智慧,在成就了慈悲和智慧以后就是成就了解脱,成就了自在。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法要领       修行次第)(五明学佛网:佛法要领       修行次第)  

 戒法法师:修行次第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卷四之下(李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卷四之上(李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卷三之下(李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卷三之上(李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卷二之下(李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卷二之上(李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卷一之下(李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卷一之上(李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序 

 济群法师:佛法要领及修行次第 

 魏德东教授:论唯识学的修行次第与内容── 一个时代主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