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四)


   日期:2018/8/10 16:5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7、请佛住世愿

  复次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盘者。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盘,经于一切佛剎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

  初二句总标第七请佛住世愿。佛证法身,无形无相,原无所住,亦无生灭去来,但为教化众生,随机应现,众生心净,应见佛闻法,佛即示现应身而为说法;众生心垢,无缘见佛,佛即示现舍寿入灭。故知心净观佛,佛则常住,亦即是真正请佛住世。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以下,是明行愿之相。「所有尽法界虚空界」,是标处周遍,「十方世界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如来」,是显佛众多,「将欲示现般涅盘者」,显众生缘尽,佛示现舍寿。般是入义,涅盘译名灭度,意思是能灭五住烦恼,即可以度脱二种生死流。

  别行疏钞云:「准涅乐疏中灭义有四,一事灭,二德灭,三应灭,四理灭。言事灭者,事谓生死因果事相,灭生死故,名为事灭。言德灭者,此有其二,若以缘修名德,至果舍修名为德灭,灭彼缘修故。二具德为德,即无性可取,无相可舍,以佛真德,离性相故。言应灭者,随化世间,示灭有因,现亡身智,以应尽还源,名为应灭。言理灭者,此亦有二,一是相空,妄相诸法,空无有实,妄心所取,体相具无。二是真空,如来藏中,恒沙佛法,离相离性,名之为空,此是体有相无,真即不空,空即不有,不空不有,即是涅盘,总名理灭。灭义虽众,要唯此四,四灭之中,理灭为本。由见相空,成前事灭;由见真空,成后德灭。依体起用,便有应灭,由此理灭,具二种空,故以理灭为三灭本,具四灭故,名为涅盘。」

  若依唯识论,涅盘有四种:

  一自性清净涅盘,指真如自性,无始时来本自清净,客尘不能染,故名性净。

  二有余依涅盘,指二乘圣人,虽断见思烦恼,又有无明余在,或谓三乘圣人,烦恼障尽,离诸尘劫,寂静安乐,名为涅盘,但尚有众苦所依的色身存在,因名有余依涅盘。

  三无余依涅盘,谓诸圣人,或钝根阿罗汉,厌苦欣寂,灰身泯智,烦恼既尽,余依亦灭,名无余依涅盘。

  四无住涅盘,指诸佛菩萨,虽然惑尽智圆,证本具真如自性,但大悲愍物,不住涅盘;般若智照,不住生死;尽未来际,利乐有情,用而常寂,名无住涅盘。

  自性涅盘,通于凡夫及一切圣人;有余无余涅盘,通于三乘圣众;无住涅盘,唯局限于大乘,是诸佛菩萨境界。今言:「示现般涅盘」,是示显诸佛涅盘,实非真灭,乃示现而已。普贤菩萨于尽空遍界,十方三世佛剎极微尘数佛,「将欲示现般涅盘时」。固然殷勤劝请,诸佛住世。即使是三乘圣众,有学无学,甚至一切诸善知识,悉皆劝请,莫入涅盘,留住世间,「经于一切佛剎极微尘数劫」,为众生福田。

  华严经离世间品言,善知识有十种:「所谓令住菩提心善知识,令生善根善知识,令行诸波罗密善知识,令解脱一切法善知识,令成熟一切众生善知识,令得决定辩才善知识,令不着一切世间善知识,令于一切劫修行无厌倦善知识,令安住普贤行善知识,令入一切佛智所入善知识。」此等善知识,能饶益众生,故皆劝请莫入涅盘。

  诸佛出世,及入涅乐。可分为实义及对机二种:

  若约实义,其理有三,一以缘性即空的真谛言:则非出非般,如华严经言:「如来不出世,亦无有涅盘。」此是随缘不变义,亦即是空如来藏。

  二以法界缘起之俗谛言:则念念处处而出现,念念处处而入灭,因佛证一切智,大悲相续,救度众生,是以念念出现;如来成正觉,无处不至,是处处出现。遍一切处出现的佛身,是以随相有为言,即念念即生即灭,故念念处处而入涅盘,此是不变随缘义,亦即是不空如来藏。

  三以法界实体第一义谛言:则诸佛常住世间,亦常入涅盘,因为寂而常照,故名住世;照而常寂,故名涅盘。此即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义,亦即是空不空如来藏义。

  若以对机言:由于机缘感应,则菩萨树下出现;若机感缘尽,则双林树下入灭。如华严经出现品说:「佛子,诸佛如来为令众生,生欣乐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生恋慕故,示现涅盘。」

  今普贤菩萨请佛住世,当然是以对机言。实则佛身周遍法界,本无去来,何用劝请,但因众生心水浑浊不清,何止不能见佛,且于三乘圣众,乃至一切善知识,亦无福亲近,致使一切圣众,相继示现入灭。

  普贤菩萨为欲利益一切众生,令众生有机会见佛闻法,有机会供养三乘圣众,或有机会亲近善知识,而发愿劝请: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以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莫入涅盘,恒住世间,经于一切佛剎极微尘数劫,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讲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此总结弘愿无尽。普贤菩萨说:即使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诸佛住世之愿,亦无有穷尽。而且是尽未来际,念念相继,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8、常随佛学愿

  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如此婆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

  别行疏钞云:「自此以下三愿,皆是回向,常随佛学是自利,恒顺众生是利他,以自利利他二行功德,及前七愿所修之福,回向三处。」

  常是恒常,拣非短暂而是永恒;随是随顺,拣非违逆。指自今生开始,直至成佛,生生世世,常随顺于佛所说的道理,决不违背佛的宗旨。在一般而言:佛学与学佛不同,佛学是名词,指佛的思想与言论,包括佛所说三藏十二部教典,及其所诠的义理;而学佛则是动词,即如说修行。佛学偏重于知识与理论;学佛着重于模仿,实践,与言行。

  今言常随佛学,该是动词,意思是:永远恒常随顺于佛,学佛之所学,行佛之所行,以佛心为己心,以佛志为己志,学佛的思想与意志,学佛的修因与证果,学佛的功德、智能、与慈悲,学佛济物利生,舍己为人的种种德行,甚至难行难忍的事,亦应学习,时刻约束身心,勿使趣向七情六欲,时刻策励自己,向佛学习,谓之常随佛学。

  「如此娑婆世毘卢遮那如来……及余种种难行苦行」,是说明学佛因中妙行。娑婆世界,是华藏世界,最中的香水海第二十重中第十三重,梵语娑婆,译名堪忍,意思是说:此世界中的众生,能堪忍受一切苦恼,属于秽土,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所教化的佛国土。「毘卢遮那如来」,是释迦牟陀佛的真身,天台宗以毘卢遮那及释迦,次第配佛的三身。

  如法华文句说:「法身如来名毘卢,此翻遍一切处;报身如来,名毘卢遮那,此翻净满;应身如来名释迦。」

  法华玄义言:「觉妙究竟显,名毘卢遮那。智妙究竟满,名卢遮那,行妙究竟满,名释迦牟尼。」

  华严宗则以毘卢遮那是报身佛,晋译华严,名卢舍那,唐译华严名毘卢遮那,古译净满,新译光明遍照,因佛以身智光明,遍照理事无碍法界故,是佛的自受用身。

  密宗则以毘卢遮那,是释迦理智不二的法身佛,译名大日如来,如大日经疏说:「梵音毘卢遮那者,是日之别名,即除暗通明之义。」又说:「所谓毘卢遮那者,日也,如世间之日,能除一切暗冥而生长一切万物,成就一切众生事业,今法身如来,亦复如是,故以为喻。」

  毘卢遮那,既是释迦如来的法身,则言毘卢遮那,即等如是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于此娑婆世界成佛,是婆娑世界的教主,因名:「如此娑婆世界,毘卢遮那如来。」

  「从初发心」是自从凡夫时,最初发菩提心勤求佛道开始,一直勇猛精进不退。别行疏说:心有十种相:「一亲近善友,二供养诸佛,三修习善根,四志求胜法,五心常柔和,六遭苦能忍,七慈悲深厚,八深心平等,九爱乐大乘,十求佛智,所以十事,皆是发心求大菩提之相。」

  又真发菩提心,应该具足以下十种心:

  一信心:是信本具佛性,乐念真如,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愿求一切智;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密;信僧,能修正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学如实行。

  二进心:勇猛精进,坚固前之信心,远离众苦。

  三念心:由精进力,六念现前,念佛三身,种智无边;念法教理行果,能利益众生;念僧理事和合;念戒成就菩萨三聚净戒;念施,平等实行财、法、无畏之施;念天,念第一义天,常乐我净。此六念皆是属于正念,由精进行,成就正念心。

  四慧心:不妄分别,开悟决择,唯识道理,慧解现前,正观诸法,名慧心。

  五定心:修正定聚,止息外缘,摄心定境,名定心。

  六戒心:恒住三聚净戒,自利兼他。

  七回向心:将前所种善根,回向佛果菩提。

  八说法心:于末法时,发心受持如来正法,策励修行,广为人说,令法广布,名说法心。

  九舍心:于身命财产,以及一切烦恼,普皆舍弃,名为舍心。

  十愿心:愿求佛果菩提。真正发心者,应具备此十种心,能具备此十种心者,可作贤位,名发心住。

  「精进」,拣非懈怠,万行无杂谓之精,勇猛向前名进。又练心于一,谓之精,专心务达,谓之进。身精进者,则能如法致财,用于布施;心精进者,则能断烦恼,而远离恶法。

  佛经说精进有三种:一披甲精进,是披菩萨大势心之甲,不怖畏种种难行。二摄善精进;即是勤修一切善法而不倦。三利乐精进;勤化众生,利乐有情,尽未来际,心无厌倦。

  「不退」:是说菩萨修诸善根功德,展转增进而无退失。法相宗言不退有四:

  一信不退:指于菩提路上,十信位中的第六信,名不退心,得不退堕外道邪见之家。

  二位不退:指十信位中第七位,名不退住,即不退堕二乘之家。

  三证不退:初地以上菩萨,出越二乘,证得圣法,不退下位。

  四行不退:八地菩萨,得无生忍,必当作佛,更不退转,于有为无为法中,能行一切行,不被相用所动,名行不退。

  天台宗则说,不退有三:别教从初住至七住,圆教自初信至七信,能断见思烦恼,永不退堕三界生死轮回,是位不退;别教由八住至十回向止,圆教八信至十信,能伏断尘沙烦恼,不退菩萨利他行,是行不退;别教初地,圆教初住以上,分断无明,分证法身,一心三观,任运现前,心心流入萨婆若海,念念与中道理相应,是念不退。

  「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是明菩萨因中修檀波罗蜜时,精进之相。菩萨布施,不独舍弃外财的珍宝,更能舍弃内财之身命。

  「剥皮为纸」以下等七句,是说菩萨修因,为法忘躯,不惜身命。此可分为因缘及观智两方面解释。集一切福德三昧经记载:「往昔过去久远阿僧祇劫,有一仙人名曰最胜,住山林中,见诸神仙常行慈心,复作是念,非但慈心能济众生,唯集多闻,灭众生烦恼邪见,能生正见。念已,便诣城邑聚落,处处推求说法之师,时有天魔来语仙人言:我今有佛所说一偈,汝今若能剥皮为纸,刺血为墨,析骨为笔,书写此偈,当为汝说。

  最胜仙人闻已,念言:我于无量百千劫中,常以无事为他割截受苦无量,都无利益。今当舍不坚之身,易得妙法,欢喜踊跃,即以利刀剥皮为纸,刺血为墨,析骨为笔,合掌向天,请说佛偈,是魔王见已,愁忧憔悴,即便隐去。仙人见已,作如是言:我今为法,不惜身命,剥皮为纸,刺血为墨,析骨为笔,为众生故,志诚不虚,余方世界,有大慈悲能说法者,当现我前。

  作是语时,东方去此三十二剎土有佛国土名普无垢,国中有佛号净名王,忽住其前,放大光明,照最胜身,苦痛即除,平复如故,佛即广说集一切福德三昧,最胜闻法,得无碍辩,佛说法已,还复不现。最胜仙人得辩才已,为诸众生,广说妙法,令无量众生,住三乘道,经千岁后,尔乃命终,生净名王佛普无垢国,由敬法故,今得成佛。佛告净威,昔最胜者今我身是。是以当知,若有人能恭敬求法,佛于其人不入涅乐,法亦不灭,虽在异土,常面见佛,得闻正法。」

  若以观智,则观此身,是由五阴四大组合而成,若皮若骨,却无定实,举体全空,无我我所,虽相假有,但如泡如焰,如聚沫,如芭蕉,实无自体,故能不惜身命,剥皮为纸,刺血为墨,析骨为笔,书写经典,而且不止一部两部,而是堆积如须弥之多。

  「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是以外财轻施之易,以况前内财重施之难。菩萨行道,为求法故,连牺牲性命,亦在所不惜,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等身外之物?如有求者,菩萨当然欢喜施予。

  「及余种种,难行苦行」,是总明佛因中历劫修行,除前面所说,内外财布施外,其中所经?种种难行苦行之事,无不难行而能行,难忍而能忍。为饶益众生,为进趣佛道,而牺牲性命。我等常随佛学,亦应该常修一切难行苦行,甚至为法忘躯,不惜身命。

  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剎利,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盘,如是一切,我皆随学。

  此是举果以辨其行用。既证佛道,自然具足种种神通变化,能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为众说法。菩提树有木树,有七宝树。劣应身佛,于木菩提树下成道,以生草为座;胜应身佛,于七宝菩提树下成佛,以天衣为座。菩提译名正觉,大智度论分析菩提有五种:

  一发心菩提:指十信位的菩萨,于无量生死中,为无上菩提发大菩提心,行菩萨道。

  二伏心菩提:是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位菩萨,于诸烦恼,能调伏其心,行诸波罗密。

  三明心菩提:初地以上菩萨,能现三世诸佛所证诸法实相,其心明了。

  四出到菩提:八地已上菩萨,于般若中,不着般若,能灭诸惑,见十方佛,出离三界,趣向佛果。

  五无上菩提:等觉菩萨,坐道场,断烦恼,证法身,成无上道。

  今言:「成大菩提」,是指第五种无上菩提。经文于树下成大菩提之前,加「乃至」二字,是超略之词,因为菩萨行道,法门无量,所谓:六度万行,前文谨举六度之一的布施度而已。故以「乃至」二字,概括余五度,以及其它八万四千细行,菩萨经三大阿僧祇劫,精勤修持六度万行,福德圆满,智能具足,方证菩提,故言「乃至树下成大菩提」。

  「示现种种神通」,是成佛后所作种种佛事。不测谓之神,无碍谓之通。佛证菩提,妙用难测,理智无碍,故能现种种神通。普通天人及鬼神,皆有五通,谓天眼、天耳、神足、他心、宿命等五通;二乘圣人,于前五通外,加漏尽通,合言六通。

  晋译华严经,言佛具足十种神通:

  一出生念宿命方便智通:此智能出生过去际之方便,即是宿命通。

  二出生无碍天耳智通:此智能出生闻十方音声无碍之天耳方便,属天耳通。

  三出生知一切众生不可思议心心数法方便智通:此智通为出生知一切不可思议心心所法之方便,是他心通。

  四出生无碍天眼:观察众生方便智:此智为出生无碍天眼,观察众生之方便,即天眼通。

  五出生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示现众生方便智通:此智通为出生不可思议自在神力对众生之方便。

  六出生一身示现不可思议世界方便智通力:此智通力为出生一身示现不可思议世界之方便。

  七出生于一念中往诣不可说世界方便智通:此智通为出生一念中,能往诣不可说佛剎之方便。

  八出生不可思议庄严具庄严一切世界方便智通力:此通为出生以不可思议庄严具,庄严一切世界之方便。

  九出生不可说化身示现众生方便智通:此通为出生对于众生示现,不可说化身之方便。以上五种皆属神足通。

  十出生不可说世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可思议示现众方便智通:此智通为出生对于众生在不可说之世界,示现不可思议等正觉之方便,是漏尽通。佛果十通,虽不出六通,但其境界则远胜二乘,故言:「示现种种神通」。

  「起种种变化」,变化即是神通变化,法华玄赞云:「妙用无方曰神,神通变异曰变」。神变亦有多种,大致可分为三:

  一说法神变:谓如来以无碍大智,知众生种种善恶业因,及善恶果报,而应机说法。

  二教诫神变:谓如来对诸弟子教诫,是法应作,是法不应用,是道得声闻乘,是道得缘觉乘,是道得菩萨乘等。

  三神通神变:如来为调伏骄慢众生,现种种神通,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等。神变不限于身轮,凡佛一切语言,及善巧方便,皆名神变。

  大宝积经总以佛之三业为神变,如佛昔日,为度三迦叶,而现十种神变,别行疏钞说:佛之神变有十八种:

  一震动:诸佛菩萨定力自在,能普遍震动大地,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或无数世界。

  二炽燃:佛身相名显,由于定自在力,能出生种种光明,青光、黄光、赤光、白光等,如底沙如来入火光定,名为炽燃。

  三流布:佛菩萨由定自在力,教示利喜,施于众生,如法华经中普贤菩萨言:「我当以神通力,守护是经,于阎浮提,广宣流布,令无绝断。」

  四示现:佛依定自在力,变异类形,现种种身,教化一切异类众生。

  五转变:佛由定自在力,起胜解通,变身大小不定,或变山河大地,一切物品,甚至饮食,皆能随心转变,以利众生。

  六往来自在:山河石壁,无能滞碍,上到梵天,旁至十方,皆随心念即至,如普贤菩萨从宝威得上王佛国来于此土,无所阻碍。

  七卷变:佛由定力,令须弥山入芥子中,无量世界,不出一尘等,名之为卷。

  八舒变:能展小令大,令一尘一毛皆遍法界。

  九众像入身变:身内能包容一切形像,如摩耶夫人能含容无边世界,大菩萨众集会听法,又如普贤身内,佛佛无尽,佛毛孔内,菩萨重重。

  十往同类趣变:佛菩萨由定自在力,能现身六道中受生,同其形类,以彼等言音,说法教化。

  十一隐变:是从有现无,诸佛菩萨,能于大众前,忽隐忽现,如文殊菩萨于灵山会上,答弥勒菩萨问后,即隐身到龙宫等。

  十二显变:是从无而有,如灵山会上,从地涌出,无量菩萨,一一菩萨,皆百福庄严。

  十三所作自在变:由于定力,能于十方世界,行住坐卧,所作所为,随意自在,利益众生。

  十四制他神变:佛菩萨定力,能制伏一切邪魔外道之邪通。

  十五能施辩才神变:凡有志于佛道,而求智能者,佛菩萨皆能施与。如利涉和尚,求观音菩萨乞无碍辩,结果得过人辩才。

  十六能施忆念神变:佛菩萨由定自在力,能加被有情,令知过去久远劫事。

  十七能施安乐神变:佛菩萨以大悲力,拔众生苦,令得安乐。

  十八放大光明神变:佛菩萨能放光明,照无量世界,如经言:「照东方万八千世界,乃至遍照十方无数世界。」

  十地菩萨及诸如来,皆能具足以上十八种神变,故言:「起种种神变。」

  「现种种佛身」,佛身总则有法身,报身,应身;别则有五身,十身等。五身指坚固自性身,福德庄严身,受用智能身,作变化身,及净法界身等。十身是: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法身,智身,虚空身等。然则善财童子,所遇善知识,皆不离佛身。

  华严经说佛的十身是:

  一菩萨身:即八相成道的佛身,名正觉佛。

  二愿身:愿生兜率天的佛身。

  三化身:生于王宫的化身,名涅盘佛。

  四住持身:亦即舍利身,谓佛灭后,分布舍利,住持佛法,名住持佛。

  五相好庄严身,佛有无边相好庄严,是万行业因所感之功德,即业报佛。

  六势力身:佛以慈心摄伏一切,名势力身,即是心佛。

  七如意身:是对地前菩萨而现的如意身,即如意佛。

  八福德身:佛常住于三昧,三昧是福德之最,因名福德身,即三昧佛。

  九智身:佛之大圆镜等四智,是本有之性德,故智身即是性佛。

  十法身:智身所明了的法身理性,尽空遍界,故法身即是法界佛。

  从一至四是应身佛,从五至九属于报身佛,第十法身即是法身佛。故三身是十身之总,十身是三身之别。今言:「现种种佛身」,即是方便示现,从用而言: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从体而言,虽随类应现,不出佛身。成大菩提,示神通,起变化,现佛身,是显能教化之人,以下处种种道场,是显所教化之机。

  「处种种众会」是总标,「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以下是别释,大众云集之处名众会,一切贤圣,一切功德聚合之处,名为道场。又弘法修行之处,名为道场。所以诸大菩萨聚修之处名:「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二乘圣人聚修之处名:「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

  「转轮圣王」,是人中第一,千子围绕,七宝随身,统领四大部洲,广弘十善,相圆百福,足蹈千轮,名金轮王。银轮王管三洲,铜轮王管两洲,铁轮王管南瞻部洲。「眷属」,指各转轮圣王的亲属。

  「剎利」,即剎帝利,是印度王族之称,「婆罗门」,译名净行,指出家或在家修行人言。齿德俱尊,上敬下归称「长者」,富而不贵,宅心仁慈名「居士」。「天龙八部」,指天众,龙众,以及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伽等八种部属,「人非人」等,是概括八部以外的众生。

  凡是菩萨、二乘、转轮王,人间国王,婆罗门,居士,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所聚会之处,佛即现身,而为说法;不但一音圆具众音,而且音声如大雷震,能令听法者,皆随其类各各得解,皆随其类各各得益,皆随其类各各惊醒迷梦,皆随其类为说三乘五乘,乃至一佛乘正法,令各各得成就其所乐欲。甚至应见佛入灭而得度者,佛即示现入于涅盘。故说:「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盘。」

  佛证法身,原无生灭去来,但为饶益众生,非生现生,非灭现灭。如释尊将示现入灭时,出大音声,普告大众,若有疑者,今悉可问。后于晨朝,面门放光,普照世界,大地震动,天人大众,皆来集会,佛出八种音声,普劝大众,莫大号哭,勿自乱心,即为说法,令众知身如电,无常迅速,应疾修行,早出三有,勿复懈怠,散心放逸,说是语已,于七宝林,右胁而卧,头北足南,面西背东,即于中夜,入第四禅,寂然无声、入于涅盘,是名:「示现入于涅盘」。

  「如是一切,我皆随学」,是明能学之心。「如是一切」,指佛初发心,至示现涅盘,于其中间,经无量时空,修种种苦行,因圆果满,成菩提道;示通现变,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成熟有情等自利利他的胜行,「我」是普贤菩萨,及修学普贤行愿的一切行者,「皆随学」,即是发愿学习佛的一切胜行。

  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此明随诸佛学。「如是」,是推广之词,普贤行愿,不仅随娑婆教主本师世尊毘卢遮那佛学,同时随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尘中一切如来学。因为一切如来,亦皆如毘卢遮那佛一样,发心修行,证菩提,现神变,处众会,说法利生,成熟有情。是以「于念念之中,我皆随学」。

  恒以觉悟之心,念觉悟之佛,谓之念念,华严经出现品中说:「佛子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因此,一念觉悟,即一佛出世,念念觉悟,即诸佛出世,本此念念觉悟之心,常修一切梵行,自利兼他,即是常随诸佛学。虽然说:「佛佛道同」,但这只是就佛所证的真理而言;至于诸佛的愿力,诸佛的悲心,诸佛的胜行诸佛摄取众生的方便,则各有特色,皆值得学习。

  但随诸佛学,非暂时性或间歇性学,而是尽未来际,念念相续,无有间断的学。学诸佛的愿力与苦行,学诸佛成菩提,现神变,处众会,成就众生。这种学习的精神,历久弥坚,即使「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不但「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而且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此是总结常随诸佛学的行愿无尽。 (当代佛教网--净土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大方广佛华严经       普贤行愿品讲义)(五明学佛网:大方广佛华严经       普贤行愿品讲义)  

 梦参法师:梵行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七、梵行品第十六》 

 梦参法师:忏除业障——《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二 

 梦参法师:十住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六、十住品第十 

 梦参法师:初发心功德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七、初发 

 梦参法师:菩萨问明品——《大方广佛华严经菩萨问明品第十》 

 梦参法师:贤首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五、贤首品第十 

 梦参法师:升须弥山顶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六、升须 

 梦参法师:明法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八、明法品第十 

 梦参法师:明法品节录二——《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八、明法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卷卷大意略叙(李通玄)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简要卷之四(李贽)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简要卷之三(李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