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敦煌是信仰的产物,而不是艺术的产物


   日期:2018/8/15 9:5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作者:思蓓

  佛教东传 敦煌莫高窟的兴起

  佛教由导师释迦牟尼佛创立后,大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传入中国境内。佛教徒来到中土时,带来了大量佛教经典和佛像。随着佛教在中土流传和佛像输入,中国境内也开始塑造佛像。据史料记载,佛像的塑造大多起于东汉末年的汉桓帝时期。《历代三宝纪》记载道:“孝桓帝世又以金银作佛形像。”

  按照佛教经典的说法,在佛陀示寂一千年后,佛法由正法时代进入像法时代,而像法时代一千年后,则进入末法时代。正法时代的人们,通过听闻佛陀演说佛法、阅读佛教经典、护持戒律,即可获得觉悟,成就正果。但在像法时代,是以佛像、佛经等来表正法(相似于正法)。人们需要通过对佛像的持久念想、佛经的反复研读,才能有机会获得觉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像法时代,佛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东汉末年汉桓帝时期,距离佛陀灭度差不多八百余年,这个时期基本上可以视为像法时代在中国的延续。

  佛教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传播至印度西北部以及阿富汗等地区。又过了一百年,在中国现在甘肃、新疆一带生活的大月氏民族,因为受匈奴压迫而长途迁徙,经过漫长的跋涉,穿越伊犁河,翻越葱岭,抵达现在的中亚地区,意外地开辟了一条中西交流的通道。大约公元70年左右,迦湿弥罗传教师毗卢遮那踏上了向西域的于阗国弘扬佛教的征程。据地方志记载,于阗王迟胜首先被佛教感化,崇奉佛法,在国内大兴佛像建造。因此,中国境内最早开始塑建佛像的地区,是现在的新疆,也就是古代的西域。这就是著名的新疆克孜尔千佛洞。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期佛的形象仍然带有古印度人和中亚人的强烈特征。这些佛像鼻子很高,眼睛深陷,头比较长圆,头发呈波状,肉髻比较小,眉毛弯曲,身披通肩袈裟。

  但是,新疆只是前站。因为不可思议的因缘,敦煌,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镇,成为中国像法时代最伟大的造像群。敦煌在上千年的时间里,基本保持了平稳的政治局势和富庶的经济水准,当中原地区陷入无休止的战乱时,敦煌却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元朝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莫高窟也停止了兴建并逐渐湮没于世人的视野中。直到清康熙四十年后,这里才重新为人注意。近代,人们通常称其为“千佛洞”。

  也许是这个原因,导致了敦煌成为建造佛像石窟,并且能够留存至今的宝地。

  然而,我们或许应该这样理解:其实,正是因为敦煌人民信奉佛法,虔诚可感,佛法神威护佑,才给予了敦煌数百年乃至千年的和平。

  确实,敦煌是一直都在佛法熏陶之下的圣地。这里有一大批高僧在讲经说法,河西乃至全国各地的佛门弟子多来此地研究参学。如有世居敦煌的译经大师竺法护,后来被赞誉为“敦煌菩萨”;有前往印度学习佛法的敦煌人宋云等;法显大师、鸠摩罗什大师什无论东进还是西去都在敦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甚至滞留十几年时间。

  大约在前秦建元二年,沙门乐樽开始开凿石窟,建造佛像,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莫高窟的发端。

  莫高窟最早期佛教造像特征

  据考证,莫高窟最早的佛教造像,应为第268窟、第272窟、第275窟(根据樊锦诗教授研究成果)。这是北凉时期开凿的石窟。这三窟的佛教造像,具有十分典型的热带印度人的特征。第268窟的主尊佛像,肩膀宽大,腰部稍细,双臂粗壮有力,双膝外撇,头上肉髻呈尖圆形。从面相上看,浑圆丰满,额部低矮,眉毛修长,眼睛外鼓,鼻梁隆起,嘴下唇比较厚实,嘴角微翘,内凹。从服饰上看,佛像身披热带人常见之右袒式土红袈裟,身体表面衣纹均为细阴线,线条顺身体各部位走向均匀分布。第272窟的石像,则身体挺拔健壮,肩部异常宽厚,细腰袒腹,双臂粗壮,肉髻宽大,正面中央刻着一个由四组相对的阴刻弧线纹组成的圆形涡纹。这尊佛像,面相方圆饱满,眉毛高挑,鼻梁隆直,嘴巴紧闭,神态威严。第275窟的主尊交脚菩萨,体态健美,身材适中,神情庄严,装饰华美。头和上身微微前倾,肩宽胸平,细腰袒腹,双臂浑圆。主尊双膝外撇,小腿相交,菩萨头戴宝冠,面相方圆丰润。披巾斜覆双肩,下身穿长裙,双腿的衣纹呈现垂弧状分布。第275窟的南北侧壁上,各塑三身小菩萨像,均面相浑圆,五官皆与主尊相似,这六身菩萨像的衣冠服饰,几乎完全相同,也与主尊十分相似。

  我们从最早期开凿的这三窟佛像来看,造型明显带有印度人的特征,特别是高鼻深目。我们可以想象,最早接触到印度佛像的雕塑家们,一定对这种面相感到不太习惯。但出于对佛的无限虔诚,对佛法的无上景仰,这些艺师们毫不保留地接受了西来佛像的全部特征,并且倾注自己的全部热情精力,忠实再现。

  南北朝时期佛像中外并存的风格

  北魏统一中原之后,除了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两位皇帝排斥佛法之外,其余的帝王都信仰佛教。因此在整个南北朝时期,造像之风大盛。中原地区的石窟佛像,开始呈现汉民族特征与外来特征并存的风格。

  北魏石窟中结跏坐佛,多为通肩或双领下垂样式,右袒式的极少。中心塔柱四面龛内的造像,多与释迦牟尼佛“出家”、“苦修”、“成道”、“说法”的故事有关,这应当符合当时禅观所要求的观佛观想的含义。这时期所塑佛像多以弥勒菩萨为主尊。西晋译经大师竺法护翻译《佛说弥勒菩萨下生经》记载“弥勒出现,国土丰乐”,表现了人们对未来弥勒佛救世、超脱动乱的愿望,富有时代性和汉民族性。

  在这个时期,北魏宗室元荣出任瓜州刺史,并被册封为东阳王。在他统治敦煌的时期,莫高窟成为开窟造像的云集之地。这段时期的新石窟,主要体现在第248窟、249窟、285窟、286窟等。从这个石窟群的风格来看,已经受到了汉族传统艺术风格的影响,但影响程度较浅。

  佛像从形式上保留了一些从西域东传的仪轨的原型,尤其面相上基本上保留了印度人的模样,但佛菩萨的脸部表情、头部造型、袈裟衣纹的处理有所改变。这个时期,敦煌的雕塑艺师用我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和雕塑手法塑造出薄唇深目、高鼻大嘴的佛的造型,同时也创造出中西合璧的艺术形体—线条简洁、浑然厚重的传统佛教造像。可以看出,这时期的佛像带有印度人的面相,但已经渗透了汉民族的一些特征。突出地表现为面相长圆,倚坐像及半结跏像均右袒,衣摆两层,平齐而小褶,衣纹加以装饰性的涡纹。而结跏坐像则多为通肩和双领下垂,右袒极少。这都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并存的表征。

  敦煌莫高窟早期塑像,人物面相一般丰圆或丰满而略长,鼻梁高隆直通额际,眼鼓眉长,胸平肩宽。穿着为右袒式或者通肩式袈裟,衣纹密集,给人薄纱透体之感,被称为“曹衣带水”。菩萨则宝冠高髻,双肩披发,上身半裸或者斜挎天衣,腰束羊肠裙。这些塑像体态健壮,神情端庄,色彩明快,造像厚重,手法十分简朴,从中,可以看出西域佛教艺术与中原地区传统雕塑艺术的相融。比如第257窟就是个典型。主尊面相浑圆丰满,双目大而长,昂首平视,鼻直,双唇薄,嘴角微翘,略露笑意,下巴方圆,大耳外垂,显得宽厚祥和,十分慈爱。在衣着处理上,虽然右袒,但右边袈裟已经搭在肩头,这种袒胸不袒肩的作风更符合汉民族的习俗。

  在248窟中,释迦牟尼像端坐中央,二菩萨并立左右,南北二壁各为一佛二菩萨。正面像与菩萨面相清秀略长,带有魏晋时期推崇的秀骨清像。穿着宽衣博带的南朝士大夫服装,面带温文乐雅的神情,并且露出亲切蔼然的微笑,似乎颇具汉族贵族文化特有的优雅气息,体现了敦煌造像走向汉族风格的印迹。

  唐代造像完全汉化

  敦煌佛教造像完全汉族化,全面成熟于唐代。从制作思想上来看,敦煌唐代造像与以往的所有造像都有很大的不同,区别十分明显。可以确定的是,这种创作思想受到了禅宗思想很大的浸染和渗透。因为禅宗在个体思维上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其“自性与佛性无二,众生与佛无别”的思想,使佛教造像最终摆脱了印度佛像的痕迹。

  唐代敦煌造像更加接近当时人的形象,佛像面容逐渐汉化,鼻子渐渐低平,脸部渐渐圆润,耳朵也越来越大,出现了比较健康丰满的形象。唐代造像多是静态,端庄安详。由于唐代崇尚丰腴之美,故而,佛教造像也开始倾向于以丰肥为美的造型。

  唐代造像,最完美的杰作,当属第328窟。窟中的释迦牟尼像,身穿通肩式彩色袈裟,结跏趺坐,左手平举,手心向外,作施无畏印。肉髻高耸,圆形螺发,脸呈圆形,弯眉如月,眼睛修长,鼻子方正,躯体挺直,威严端庄。唐代的“南大像”则更侧重于表现佛的庄严与慈悲,并在塑造眼睑的深度与表现嘴唇的厚度时,巧妙地利用形体转折所形成的阴影,使站在20多米以下的人们,都能够清楚地看到佛像慈悲威严的面容。

  随着佛像雕塑的汉化,唐代敦煌造像更多地出现了面容丰腴、两耳过肩、双手过膝、面露微笑的福德之相,它与南北朝时期的“宽衣博带”以及“秀骨清像”完全不同。

  在盛唐敦煌造像中,菩萨进一步女性化,更加突出温良慈祥的女性特征。不少菩萨还身着唐代贵族妇女的装束,一派雍容华贵的气度。第358窟的菩萨,就是典型的唐代菩萨造型:身披帛衣,面颊丰腴,双眼微眯,带着含蓄的笑容。

  敦煌的信仰基石

  当我们回顾这一段中国佛教造像史中最辉煌的篇章时,不能不感叹,如果我们仅仅从雕塑艺术的角度去理解这一进程,将不可避免地使我们陷入繁琐而无力的泥潭。因为我们忽略掉一个更辽阔的背景,那就是敦煌艺术背后的信仰基石。

  事实上,如果我们仅仅从敦煌看到佛像制式如何一步一步地汉化、摆脱印度痕迹以致完全融入汉族的精神世界,那么,我们就实在辜负了敦煌画工以及供养人的付出与辛劳。当这些造像碑石塑造起来的时候,它体现的是信仰的虔诚,以及对佛国无限的向往。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这大概就是敦煌的修行者和虔信佛教的工匠们的内在动力了。他们抛却名利,在茫茫的荒漠中用这种方式苦修,把一生的心血都刻画在这些塑像和壁画上。与这样的真诚心愿相比,艺术只是最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

  佛像或者具有印度人的相貌特征,或者具有汉族人的相貌特征,菩萨或者是男性特征,或者是女性特征,它背后反映的并非是艺术史的进程,而恰恰是佛教“万法由心”的真实印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为佛弟子,深知佛代表了绝对真理,代表了美的极致,甚至,佛是消灭了美丑的差别,也消灭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达到了彻底的圆融,因此,再完美的佛像,都是不足以表现佛的精神之万一的。

  因此,当我们讨论佛像的艺术制式,或者讨论佛像的塑造原则的时候,实际上都已经偏离了正确的道路,走上了南辕北辙的误区。事实上,佛像是一种示现、摄受和警醒,它让我们警醒内心的固执与妄想。也正是因为我们的妄想如此强烈,才会让我们忘记了敦煌是信仰的产物,而不是艺术的产物。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敦煌       信仰)(五明学佛网:敦煌       信仰)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是否需要信仰 

 竺摩法师:由认识到信仰 

 王雷泉教授:观音信仰与佛教慈悲精神——在普陀山观音文化论 

 惟觉法师:智慧的信仰─正信 

 周贵华博士:佛教信仰简论 

 吕澄居士:杜甫的佛教信仰 

 楼宇烈教授:《法华经》与观世音信仰 

 楼宇烈教授:敦煌本《坛经》、《曹溪大师传》以及初期禅宗思 

 魏道儒教授:宗教融合与教化功能──以宋代两种华严净土信仰 

 徐文明教授:早期法华信仰与普贤感应 

 李利安教授:观音信仰研究现状评析 

 李利安教授:中国化观音信仰的两重文化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