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十二因缘”解析众生为何于生死轮回中不得出离?


   日期:2018/8/20 9:1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文 / 一心

  在早期佛教中,缘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大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因一定的条件而存在的,这里所说的“条件”其实就是“缘”。万物待缘而起,就是依条件而存在。没有了因缘的变化,也就没有了事物的存在。在缘起的基础上探讨人生现象的时候,释迦牟尼提出了“十二因缘”的理论。

  “十二因缘”,又被称为“十二缘起”,这一学说把人生之过程分为十二种彼此互为因果或条件的环节。其具体内容,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支,因果相随,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中,而不能得以出离。

  “无明”,即“痴”,就是不明,有时也被称为愚痴,烦恼,因为烦恼自然也就没有了光明,是为无明;

  “行”,造作义,指一切身心活动之行为,是因无明而产生的善恶之行为,尤其指的是心理的活动,心理的动向;

  “识”,即业识,此识随业受报,是由过去的业力所引发的,携善恶种子来投胎;

  “名色”,即“名字”,名指心识,色指形体。由于一念爱染投入母体为名,成胎后为色。也指物质与精神要素的结合体;

  “六处”,即“六入”,在怀胎期间,由名色渐渐成长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完备,于出胎后与六境(色、声、香、味、触、法)相互对应影响,故名“六处”;

  “触”,即“致”,接触。六根、六尘和合而成触,此指出生后六根与六尘之接触;

  “受”即“痛痒”,领受,主要是指根境相对于违顺二种境界,生起苦乐二种感觉,谓之“受”,其实是对外境所起的一种情绪,包括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爱”,即贪爱,对于尘境,心生贪求,这是对事物的渴爱;

  “取”,即妄取,追取,遇喜欢之乐境则念念贪求,遇所憎之苦境则念念厌离,指的是对事物的执著和追求;

  “有”,即业,即有因有果,由前面的因(爱和取),生后面的果(生和老死);

  “生”,即受生。以现在所作之业为因,必招来世再生之果报;

  “老死”,即衰老和死亡。佛经中说,“诸根衰败”叫做老,“身坏命终”谓之死。有生就不能不死,四大和合之身体从少到老,无常转变必至于死,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结果。

  “十二因缘”是早期佛教的代表性理论,也被后人称为“业感缘起”。这一学说为后来历代佛教徒所继承和发扬。

  后来,到了小乘说一切有部时期,人们把十二因缘和“三世”融合起来,认为无明与行是过去世的二因,感召了现在世的识、名色、六处、触、受等五果,此为第一重因果;爱、取、有是现在世的三因,可以感召未来世的生、老死之二果,此为第二重因果。这被称为三世两重因果。因此,佛教中有颂云:“过去二因无明行,现在五果识名色六入触受,现在三因爱取有,未来两果生老死”。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十二因缘       生死轮回)(五明学佛网:十二因缘       生死轮回)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十二因缘 

 其它:十二因缘与大乘三系(杨云唐) 

 其它:十二因缘(潘宗光教授)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b10 十二因缘 第十二项 老死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b9 十二因缘 第十一项 生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b8 十二因缘 第十项 有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b7 十二因缘 第九项 取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b6 十二因缘 第八项 爱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b5 十二因缘 第七项 受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b4 十二因缘 第六项 触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b3 十二因缘 第五项 六处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b2 十二因缘 第四项 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