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问答

 天如老人净土或问新白话版3


   日期:2018/9/3 12:5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二是忆念。或缘相好,或持名号,都是名叫忆念。而有理有事,如《华严经》中解脱长者说的,我如果要见安乐世界无量寿如来,随意就见。如是十方一切世界所有如来,我如果要见,随意就见。我能了知一切如来,国土庄严,神通等事。没有从哪里来,也没有到哪里去。没有处所,也没有住处,也如己身,无来无去,无行住处。但是那如来不来这里,我不去那里。因为知道一切佛,以及与我心,都如梦幻。如梦中见到的,从分别生起。见到一切佛,从自心生起。又知道自心如器皿中的水,悟解诸法如水中的影。又知自心犹如幻术,知一切佛如幻术变现。又知自心诸佛菩萨,全都如回响。譬如在空谷,随声音发回响。悟解自心,随念见佛。我这样知道,这样忆念。见到的诸佛都是由自心展现。《贞元疏》说,无所从来以下,正是辨明唯心。这个心就是无心,便入真如了。因为了知那相是虚,唯心变现。既然了知唯心,了知心就是佛。所以随意而念,无非是佛了。下列四个比喻,通通显示唯心,比喻没有来往,别喻兼有说明不出不入等。四个比喻都具有四观。一正是唯心,二唯心故空,三唯心故假,四唯心故中。圆融没有障碍,就是《华严经》的旨意。梦比喻不来不去,影比喻不出不入,幻比喻非有非无,回响比喻非合非散。又如《般舟经》,教导修佛立三昧,专念弥陀。那大略是:“常念阿弥陀佛,譬如梦中见到金宝和亲属,相与娱乐等。”永明说,这是比喻唯心所作,即有而空,所以没有来去。又如虚幻不实,那么心佛两忘。然而不是没有幻相,也就不坏心佛。空与有没有妨碍,即没有去来,也不妨碍普见佛。见就是没有见,常契合中道。这是因为佛实在不来,心也不去。感应道交,只有心自然见到。又如《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至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霅川法师用理事判说,观那母子相忆的比喻,就是如同居土的事相而已。观那自证无生法忍,那念佛心不可以单对事相而解。念存有三观,佛具有三身,心破除三惑,无生法忍位,才可以入了。又如《弥陀经》文章,执持名号,至一心不乱。净觉法师说,一心不乱,依照前面的妙观,同名正受,就是定心定善啊。根据前人的议论,就有理和事。如果通达这心四性不生,与空慧相应,是理一心。如果用心存念,念念不间断,名叫事一心啊。真歇禅师也说,一心不乱,兼含理和事。若事一心,人人都可以行。因为持名号,心不散乱。如龙得到水,似虎依靠山。这就是《楞严经》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接连摄取中下二根的意义啊。如果理一心,也不是别的法。只是将阿弥陀佛四字,做个话头,二六时辰中,一直提起。不用有心念,不用无心念,不用也有也无心念,不用非有非无心念。前后际断除,一念不生。不涉及阶梯,直接超出佛地了。我曾经评论过,不用有心念等,文字有四节,可以配合三观。初节配合空,次节配合假,第三是双离,第四是双即。双离双即,可以配合中观。因为那中观,也含有遮照的意义啊。总而言之,无非是用事修契合自性,显示那当处就是空,全体就是有,也不是空有,也是空有。不可以凑合,不可以拟议。心路绝处,就叫做佛。如上面略举数条,都叫做忆念。而各自分有理事。那理念的,与圆观相同,能破三惑,能净四土。这是摄取上上根的啊。若是那事相念的,近的感应同居净土,远的可以成为上三土的因了。在这以下的,事相不等,如诸经所说,或一生系念,或三月系念,或晨朝十念,或七七四十九天念,或十天十夜六时中念,或一天一夜不断专念。加以深信的力量,净愿的力量,佛的加被力,都往生极乐。又下到至于逆恶凡夫,临终十念,也可以往生。这是摄取中根以及下下根的啊。

  三是众行。如《华严经》,普贤菩萨劝进善财童子海会大众,发十大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那每一愿都说,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而虚空界以及众生业烦恼不可尽,我这愿王没有穷尽。念念相续,没有间断。身语意业,没有疲厌。直到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全都散坏。一切威势,全都退失。辅相大臣,宫殿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不再相随。唯有这愿王,不相舍离。在一切时,引导向前。一刹那间,就能往生极乐世界。到那时候,就见到阿弥陀佛,那人自见生到莲华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后,经无数劫,普在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用<, span>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作为利益。甚至能在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使众生出离,都能往生极乐世界。又如《法华经》说,听到这经典,依照修行,在这命终后,就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到莲华中,宝座之上。不再被贪欲烦恼,也不再被瞋恚愚痴烦恼,也不再被骄慢嫉妒各种污垢烦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又如《大宝积经》,发十种心,往生极乐世界。佛告弥勒,这样的十心,不是那些凡愚不善丈夫具有烦恼的人能够发起的。哪十种呢?一者,对于众生,生起大慈,无损害心。二者,对于众生,生起大悲,无逼恼心。三者,对于佛的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四者,对于一切法,发生殊胜忍力,没有执著心。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六者,求佛种智,对于一切时,没有忘失心。七者,对于众生,尊重恭敬,没有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论,对于菩提分,生决定心。九者,种下善根,没有杂染,清净之心。十者,对于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这就是菩萨发十种心。因为这样的心,就能往生。如果人们对于这十心,随意成就一心,愿意往生极乐世界。如果不能往生,没有这个道理。又如《观经》说,要往生极乐国的,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三种业,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净业的正因。注疏说,初业共凡夫,次业共二乘,后业是大乘不共的法啊。又如大本《无量寿经》,三辈发菩提心,以及诸经论所说明的诵经持咒,建塔造像,礼拜赞颂,奉持斋戒,烧香散华,悬缯幡盖,凡是一行一事,足够求往生的,加上信愿回向的力量,没有不往生啊。如上面泛泛引用,都叫做众行。然而愿行既然有大小的不等,而又各有理事的不同。就如华严十愿,宝积十心之类,往生极乐的,那感应依正的殊胜,以及见到的佛,听到的法,比起小行常流,应当悬殊啊。

  问:我听说善财童子,圆顿利根,一生就办成了。如今不求往生华藏世界,而劝生极乐世界,这是什么意思呢?

  答:华严疏中,自然有这样的疑问。那里面的回答是,因为有缘。因为归向全凭情能专一。因为不离华藏世界。因为就是本师。说华藏世界中所有的佛土,都是微尘数。极乐世界离这里十万亿土,并没有超出华藏世界,所以是不离啊。经上说,或有人见佛无量寿,观自在等共围绕,这是赞毗卢遮那佛随名异化,所以说就是本师啊。又说,普贤菩萨为善财海众,结归极乐世界,因为信解圆宗的人,入文殊智,修普贤行,福慧事理都称为法界。这是发大心的人,虽然妙悟本明,顿同诸圣。但还是力用没有充分,不如如来出世普利众生。所以暂时依止净土,亲近弥陀,直到成佛,意义在这里啊。

  问:众行门中,既然说大小不等,理事有别。那感应往生的相,也是悬殊差异。那么观想忆念二门,修行各有不等。那感应的相,是同还是不同呢?

  答:都是不同啊。所以永明说,九品往生,事相不是一等。或游历化国,见到佛的应身。或生到报土,见到佛的真体。或一夜,就登上地。或经劫,才证小乘。或利根钝根。或定意散意。或道悟的迟速,而根机不同。或花开有早晚,而时限有差异。又慈云说,虽然分九品,还是大略分的。如果再细分,也应是无量。

  问:极乐世界只是同居土,本来不是实报。怎么说或生报土,见佛真体呢?

  答:你以为同居土以外,别有实报吗?应当知道三土,不离同居土。只是身境的受用,各自不相同罢了。如经上说,弥陀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等。古法师说,这是实报身啊。又霅川说,极乐国土,有四土不同,哪里只是极乐如此呢?荆溪说,直观娑婆本土,也是四土具足。如当时的华严海会,不离逝多林。而各大声闻,不知不见,就是这一类啊。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天如老人净土或问       白话)(五明学佛网:天如老人净土或问       白话)  

 王骧陆居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分段贯释 

 胡维铨居士: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解释 嘱累人天品第十三 

 胡维铨居士: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解释 见闻利益品第十二 

 胡维铨居士: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解释 地神护法品第十一 

 胡维铨居士: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解释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 

 胡维铨居士: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解释 称佛名号品第九 

 胡维铨居士: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解释 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 

 胡维铨居士: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解释 利益存亡品第七 

 胡维铨居士: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解释 如来赞叹品第六 

 胡维铨居士: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解释 地狱名号品第五 

 胡维铨居士: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解释 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 

 胡维铨居士: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解释 观众生业缘品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