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第十八愿善导释》 085 心念口称皆不离名号


   日期:2018/9/10 14:3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二、“念”之含义

  接下来就“念”这个字的含义稍作解释。

  (一)念通于心口

  中国字这个“念”,是通于心念与口称的,口称也说为口诵、口念。唐朝唯识宗的窥基大师在其《阿弥陀经通赞疏》中说:“念佛有三:一、心念,心中系念;二、轻声念,自耳闻故;三、高声念。”然后又说:“应作四句分别:一、心念口不念;二、口念心不念;三、心口俱念;四、心口俱不念。”这里就提示出念有“称念、口念”的含义。

  又有一本书叫《五杂俎》,里面有一段“雍州楚英夜卧,闻人念《阿房宫赋》”,意思是说,雍州那个地方(在今西安一带),有一个人叫楚英,他晚上躺在床铺上,听到有人在外面念《阿房宫赋》这篇文。可见这里的念是口念,如果不是口念,怎么耳朵能听得到呢?

  还有,我们所出版的《净土决疑》一书,在第124、125页当中,也有一段对“念”的解释,也解释得很好,我来念一遍:

  “十念”之“念”,口念也。善导曰:“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止观辅行》二之一曰“念法华文字”,《六祖坛经》曰:“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酉阳杂俎》七曰:“荆州法性寺僧恭惟,三十余年念《金刚经》,日五十返。”以念为称,不遑一一。

  北京儿童念《大学》,念《中庸》,念《论语》,念《孟子》,皆以读为念也。以十声释十念,何疑之有?

  弥陀因位,五劫思惟,选取易行之至极,以念佛为入报之因,岂非无盖大悲哉?

  《净土决疑》对净土法门的阐释,以及一些疑问的解析,都解释得非常好,所以有志于深入净土法门,乃至弘扬净土法门,这本书要好好阅读。

  (二)心法与色法

  前面曾提到,“念”在唯识学上是心所法,属于心法——无形的;“声”或“称念”属于色法——眼睛可以看得到、耳朵可以听得到。所以,起心动念这个心法叫“无表业”,是看不到的;言语举止叫“有表业”,是可以见闻的:这是唯识学的名词。

  以一般佛法来看,“色”跟“心”本体不同,能念的心与所念的声音或名号也不一样,因为这样,有人看到法然上人在《选择集》第三章所讲的“念声是一”,就加以批评说:“念者心所,声者色法,言‘念声是一’者,色心二法相滥。”意思是说:念是心所,声是色法,各自迥然不同,说念声是一样的,岂不是色、心相混乱、相掺杂了?

  (三)色心可融通

  会有这种批评,第一是他不晓得中国字一字有多种内涵,不晓得“念”有口念、称念、诵念的含义;第二是他不晓得色、心是相互融通的。怎么融通呢?“念”是无声之声,它也是声音,只是我们一般人听不到,因为我们有烦恼障,所以别人心中在思想什么、在系念什么,我们无法听到。其实,不管心还是色,都是有形的。比如,“暗室亏心,神目如电”便是一例;如果是佛的话,不管你起什么心念,他不但听得到,而且是很大声,这岂不是“色、心”二法就互相融通了。

  (四)心念口称皆不离名号

  还有,“心念”也好,“口称”也好,都离不开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洪名。只是“口称”对一般人来讲就容易,也比较能够持续不分散,就好像大家在念佛堂,就可以开怀畅念,开口大声称念佛号;否则如果只是默默地坐在这里,少数人会专心一意地系念,大部分人往往容易昏沉散乱,不能相续。

  以上是就“念”字与“口称”来作会通。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第十八愿善导释       心念口称皆不离名号)(五明学佛网:第十八愿善导释       心念口称皆不离名号)  

 《第十八愿善导释》111 人生之夕,念佛向西 

 《第十八愿善导释》110 现在和永远的阿弥陀佛 

 《第十八愿善导释》109 法藏成佛,法界同庆 

 《第十八愿善导释》108 净土法门之眼目手足 

 《第十八愿善导释》107 念佛为因,佛力为缘,往生为果 

 《第十八愿善导释》106 四十八愿的因与果 

 《第十八愿善导释》10 5别中之别,独名本愿 

 《第十八愿善导释》104 他作自受,佛作我受 

 《第十八愿善导释》103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第十八愿善导释》102 名号本具德能,令众生灭罪得生 

 《第十八愿善导释》101 净土法门,当下修当下成就 

 《第十八愿善导释》100 念念在定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