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刘素云:无量寿经37集文字版


   日期:2018/9/28 15:5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

  今天咱们学习第二十四品经文,这品经文的题目是: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这一品经文非常重要。主要是讲,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随着念佛功夫的浅深,有各种不同的品类,佛把这些品类归纳为三大类,就是上辈、中辈、下辈。

  我们从这部经里得到一个纲领,是什么因缘成就了这不同的品类呢?这个总的纲领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因为往生的条件就是这一句,所以这一句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修行的总纲领。

  往下看经文: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

  这几句经文,我们看一看,主要是说什么意思:

  佛告诉阿难,十方世界一切众生,他们有发心——愿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些人总的分为三类,就是上辈、中辈和下辈。

  我们看这一句经文:

  〖十方世界诸天人民〗

  西方世界是三辈九品,这个不是专对我们说的,是十方无量无边的诸佛世界的共同现象。

  “诸天人民”是指六道众生。这是告诉我们范围都包括哪些。

  下一句经文是:

  〖其有至心愿生彼国〗

  这个“至心”就是真心、菩提心,就是觉悟之心,是真正的觉悟,知道我们无量劫来,在六道里生死轮回太苦,我们这一生要是不往生,来生比这一生还要苦得多得多。

  怎么知道来生比今生还要苦得多得多呢?

  我们自己想一想,我们每天从早到晚,从正月初一到腊月三十,我们每一天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到底是恶念多还是善念多?来生去哪一道,你不用问别人,问你自己就知道了。你的恶念和善念、净念,一比较,你就知道你来生应该去哪一道了。

  《地藏经》里面是这样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这句话讲得一点不过分。如果我们真正理解了这句话,我们就会生起恐怖之心。恐怖之心是什么?你会害怕的。现在呢,我们遇到了一条生路,能够免堕三途,造的重罪可以不受报,你说我们是不是太幸运了!如果没有遇到这一条生路,那我们真是死路一条,必堕三途无疑。

  如果我们遇到了这条生路,一心一意求生了,众生一发“至心”,十方诸佛皆来赞叹,一切龙天善神都来保护你。因为至心一发,你就成佛了,你就不是凡夫了。现在就等于是后补佛、预备佛,一往生就成佛了。

  你说诸佛如来怎么能不赞叹你!

  所以“至心愿生彼国”这一句很重要。

  有的人抱着侥幸的心理,经上不是说,临终一念、十念都能往生吗?那现在不用着急,等我临终的时候,我念一句、念十句阿弥陀佛,我就往生了。

  我这样跟大家说,你们可以到医院里去看一看,看什么?看那些要死的人,有几个人头脑是清醒的,能够念一句、十句阿弥陀佛?他们连自己的家亲眷属都不认得,哪还有一点点往生的希望呢?

  真正知道“生死事大”“轮回恐怖”,这才是真正觉悟。

  大家看广钦老和尚,老人家临往生前的七天,他不是“念”了七天阿弥陀佛,而是“喊”了七天阿弥陀佛。你想,这么一位有修有证的高僧大德,都是“至心念佛”,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呢?怎么能与老和尚的修行功夫相比?

  我在这里真诚地提醒同修们,起心动念就是念佛,就是想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除此之外什么都不想。

  什么都不想你就会成就的。所以不要存侥幸的心理。

  看下面一段经文: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从现在开始,大家一定要注意,精力要集中。因为从现在开始往下说,就是上辈、中辈、下辈往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具备这些条件,往生者,佛是怎么样来接引的。他有共同之处又有区别之处。所以希望大家认真地往下听。

  刚才这一段经文,我们先看〔舍家弃欲〕这个名词。

  家有四种:

  一,田宅之家。

  二,烦恼之家。

  三,三界之家。

  四,生死之家。

  家有这么四个类型。这里的“舍家”是指舍弃这四种家。

  “弃欲”是指远离种种欲望。

  大家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舍家不是说你从那个田宅之家出来了,那就算舍家,是要舍这四种家。

  〔沙门〕:这里是指“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的修行人,叫沙门。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这是九法界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根本条件,就是要发决定在这一生往生极乐世界的心。

  这里面我重点说说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我们注意听,无论是上辈往生,还是中辈往生,还是下辈往生,这一条是必须具备的,是总纲。

  〔修诸功德〕就是修行六度波罗蜜等菩萨行法,叫修诸功德。

  我们先来看第一类。不是分三类嘛,我们现在看第一类,上辈往生者修学的纲领,就是上面这一段经文。每句经文都含有深刻的意境。

  比如说,第一句

  〖舍家弃欲〗

  对这一句,有同修有误解,认为上辈往生是出家人的事,在家人没份。这个认识属于一种误解。

  如果说你以为一定要出家才行,大家想一想,本经“德遵普贤第二”,经文开端举了“贤护等十六正士”,这些人都是在家的等觉菩萨,跟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的地位是平等的,这十六位正士都是在家人,是在家的菩萨。“上品上生”怎么能没有在家人的份呢?

  所以对这一句,我们千万不要有误会。

  比如说,刘素青老菩萨是在家居士,她是上品上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作佛去了。这就是离我们最近的实际例子。

  所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上品上生往生极乐世界,出家人有份儿,在家人同样有份。

  佛在经论里,给我们讲有四种“家”,也有四种“出”。

  佛法的四种家:

  一是田宅之家,这就是什么呢?就是大家观念中的妻子、儿女、财产、房屋、田地、不动产等等,这些就属于田宅之家。

  二是烦恼之家,我们大家都知道。

  三是三界之家,六道轮回之家。三界之家也就是六道轮回之家。

  四是生死之家,这是超越三界之外的生死。

  佛不是要我们出田宅之家,而是要我们出烦恼之家,出三界之家,出生死之家。也就是说,佛要让我们证果,必须都要出这个家。

  “出”也有四种。家有四种,出也有四种:

  第一种是身出心不出。

  这样的出家人,身出了田宅之家,心里依旧贪恋五欲六尘,希求名闻利养,这是身出心不出。

  第二种是心出身不出。

  即在家居士,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有。他们皈依三宝,依教奉行。虽然是身在家,有田宅,有妻子儿女,但是他的心地清净,对于家宅,对于五欲六尘,并不沾染,这叫心出身不出。“贤护等十六正士”就属于这一种——心出身不出,在世法中给一切众生做好榜样,一样证得等觉菩萨的果位,上品上生。

  第三种是身心俱出,就是身心都出家了。

  佛门古今的祖师大德,为出家人做好榜样的,就是这样的人,就是身心俱出。

  第四种是身心都不出。

  这不是指普通人,是指我们在家居士,而这些在家居士,不是真正的学佛人,他是身也不出,心也不出。

  这里有两种出家是正确的,两种出家是不正确的。哪两种是正确的呢?是心出身不出,这是一种;第二种身心俱出。这两类都是上品上生。

  看下一句:

  〖舍家弃欲〗

  这个“欲”是指欲望,也就是希求。有希求,就有求不得苦。因此我们对世间的希求都放下,对佛法的希求也要放下。“弃欲”,包括世出世间一切希求都要放下,才能得到清净心。

  下一句:

  〖而作沙门〗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的人,就称作沙门。这个“沙门”不一定是指出家人,在家人要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也可以称作沙门。

  上辈往生,必须具备这样的基本条件。在这个基本条件下,一定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样才能相应。

  看下面五句经文: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这五句经文,是修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重要的原则。

  因为上、中、下三辈往生,上自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都离不开这个原则。这五句具足信、愿、持名三资粮,所以说这五句经文是非常重要的。

  〔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修什么样的功德?念经、念佛的功德。就是专念《无量寿经》,专念阿弥陀佛。

  念《无量寿经》的功德,念阿弥陀佛的功德。

  自己专念,也要劝人专念。把专念的好处,介绍给一切有缘众生。

  〔发菩提心〕就是清净心。

  〔一向专念〕就是平等心。

  〔阿弥陀佛〕就是觉悟的心,就是清净、平等、觉。

  清净是戒,平等是定,觉是慧。三学都具足了,你三宝也就都具足了。

  看下面一段经文:

  【此等众生。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经须臾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看〖此等众生〗

  这个“此等众生”他指的是哪些呢?就是说他的范围是什么?指念佛功夫成就了,生死自在了,来去自由的众生,都包括在这“此等众生”这个范围里。

  他们的往生有两个说法。第一个说法是寿命到了,阿弥陀佛前来接引;第二个说法是他自己想去,佛来接引。是两层意思。

  〖经须臾间〗

  这句经文,是告诉我们往生的速度之快。

  娑婆世界距离极乐世界十万亿佛国土,在凡夫的心目中真是个天文数字。实际上虚空法界,没有时间,没有空间。

  因为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佛来接引时,往生者已经入一真法界。佛光一照,就提升到无限的空间。

  我们现在生活的是三维空间。大家想想,佛光一照,就提升到无限的空间。所以,须臾之间就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在七宝池中莲花化生。化生的身相,和阿弥陀佛、和诸大菩萨完全相同。这又是一个不可思议!

  看下面两句经文:

  〖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智慧、德能几乎全部恢复,这非常的稀有难得。这应该是八地以上菩萨的境界。我们念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实在是难信之法。为什么?因为果报殊胜到这种程度,这是我们怎么想都想不出来的。

  我们是一介凡夫,但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境界,就和八地以上菩萨的境界完全一样了。这真真是不可思议!真真是难信!

  请看下面一段经文:

  【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阿弥陀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积集善根。应持回向。由此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

  这一段经文,就是佛再一次叮嘱、劝勉我们,你看到前面所讲的无比的殊胜功德利益,我们要想在这一生能够见阿弥陀佛,能够亲近阿弥陀佛,就应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你一定要发心,一心一意地专求净土。我在这一生什么都不求,就求生极乐世界。如果你就只有这一个求,佛劝勉我们,一个方向、一个目标,绝对没有第二念。一句佛号就是一部圆圆满满的《无量寿经》。

  下面两句经文是:

  〖积集善根。应持回向。〗

  专念是正行,修善是助行。

  特别要注意这“善根”两个字。不是“积集善根”嘛。

  世间法的善根,是于一切法不贪、不瞋、不痴。

  佛法的善根是勇猛精进。有区别。也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讲的“净念相继”。

  净念相继是菩萨的善根。不夹杂、不间断是积集善根。

  〔回向〕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决定求生净土。

  下面这两个字〔由此〕是指什么说的?是指上面所说的因缘。

  依照这个方法修行,在这一生中一定能够见佛。见到阿弥陀佛了,当然你就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一定是圆证三不退。

  这样殊胜的功德利益,所有的一切经论里都没有,十方一切诸佛国土也都没有,是找不到的。如果我们今天遇到了,又当面错过了,就是罪过。

  大家注意听这句话,如果我们今天遇到了,又当面错过了,就是罪过。“罪过”两个字已经说得很重了!

  以上所说的是上辈往生。

  大家回去认真地把这一段好好地再看一看。

  这就是上辈往生是什么条件。就是具备什么样的条件能够上辈往生。

  下面说中辈往生,看这一段经文:

  【其中辈者。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随己修行。诸善功德。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

  这里面有一个词“饭食沙门”,那个食(食品的食)在这里念sì,“饭食沙门”不能念成“饭食(shí)沙门”。

  看这几个词语:

  〔斋戒〕:“斋”是清净心;“戒”是身口意遵守佛的教训,没有过失。

  〔起立塔像〕就是塔寺、道场。“像”是佛像。“起立塔像”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建立道场,塑造佛像,引申为培养佛教人才,弘法利生。所以起立塔像,含有好几层意思,我们不要把它弄混淆了。尤其是最后一个意思,引申为培养佛教人才,弘法利生。

  〔饭食沙门〕:“食”,我刚才说了,食物的食要读“sì”的音;“沙门”在这里是指出家人。“饭食沙门”就是以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四事供养出家人,就叫饭食沙门。记住,是“四事供养”,不是“事事供养”。

  〔悬缯然灯〕:“缯”是幢幡,“悬缯”是表示弘法利生。这个“然”和那个燃烧的“燃”,是一个意思;“灯”是佛前供的供具。“然灯”是什么意思?表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牺牲自己,为社会大众服务的意思,这叫然灯。

  〔散华烧香〕:这个“华”,和我们平时说的“花果”那个“花”是一个意思,“华”是表修因的。“散华”是什么意思?是庄严道场,表修习、示范、布施佛法,庄严社会的身行。这个“香”是表“戒定慧真香”。“烧香”是净化空气,表以戒定慧真香,净化自己的身心环境。不能单从字面上来看,还要看它的深刻含义。

  下面说,中辈往生的有业障,不像上辈往生的,把业障都抛弃掉了。中辈的还舍不得,不能把这个业障舍得干干净净。

  〖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

  这两句话呢,是说中辈往生的心愿、行持比不上上辈,可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他做到了。这一句非常要紧,千万千万不能疏忽,要真正发心求生净土。

  这一段话告诉我们什么,中辈往生的人,因为他的业障没有完全舍弃干净,他的修行比不上上辈往生的人,但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他做到了。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上辈往生的,缺不了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中辈往生的照样缺不了这一句话。

  我们要求生净土,一定要“发菩提心”,一定要“一向专念”。

  下面两句:

  〖随己修行。诸善功德。〗

  经文所说的,都是中辈往生的人他们的修因。他们的修行也不简单,用一句话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一定要明白经文的意思,否则,“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你把经义解错了,三世佛都喊冤枉。

  随分随力,积功累德,这就是“随己修行。诸善功德。”。

  尽心尽力地去做,做得自己心安理得,这就是圆满的功德。超过自己心力之外的,勉强地去做,就会生起烦恼。这就不对了。

  比如,有人想做功德。自己没有钱,就到处借钱去做。有的人看别人做了什么,自己不具备条件,也硬要攀比着去做。比如说,佛门里的化缘,佛在世的时候没有这个,佛法传到中国时也没有。

  因为攀缘则不清净,随分随力去做,你的心是清净的。我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大的事,这就功德圆满了。超过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这就不圆满,是有欠缺的,这都是在造业。

  佛的标准是清净、平等、觉。如果你的心不清净、心不平等,这与佛法不相应,变成世间有漏的福报。

  大家一定要听明白,你这样做,是变成了世间有漏的福报。虽然有福报,但是它有漏。有漏的福报很麻烦,这是老法师告诉我们的,将来报恩、报怨、讨债、还债,没完没了,纠缠不清。所以,这样的福报你希望得到吗?佛弟子有智慧,决定不搞这样的事情。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真心实意、尽心尽力去做就好。

  我记得,我曾经跟大家说过,十几年前,五大连池的钟灵寺住持上觉下悟法师建钟灵寺。他是我第一个接引我进佛门的皈依师。因为师父要建寺院资金短缺,老人家是到处化缘。我看着师父到处化缘我很心疼,我怎么能帮帮师父?但是我又曾经发过这样的愿:我过去不化缘,现在不化缘,将来永远不化缘。这与我想帮师父的想法,就有冲突、有矛盾。如果我自己有钱,那就什么都别说了,我一定会给师父的。因为我自己没有这个能力,我帮不上师父,我心里觉得愧疚。

  所以后来就这件事情,我向净空老法师请教,我把这个事情跟师父说了,我说:师父,请您告诉我,我应该怎么办?老法师是这样回答我的,说:既然你发了不化缘的愿,那还应该兑现这个愿。

  从那以后,我的心不再纠结了。去年,2017年,是觉悟法师往生五周年,我曾经写了一篇《祭师文》,来怀念我的恩师——上觉下悟法师。

  下面看这句经文:

  〖奉持斋戒〗

  看到这一句有人又产生疑惑了,有人以为奉持斋戒就是过午不食,要持戒。佛听到都摇头了。因为什么?你又依文解义了。

  形式上的持戒、持午,这是小乘佛法。

  念佛法门乃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

  这里讲的斋与戒与小乘的斋戒不一样。

  这个“斋”是清净心,这个“戒”是没有过失,身、口、意三业清净这叫戒。

  怎么样“奉持斋戒”呢?老实念阿弥陀佛就是奉持斋戒。

  这回大家听明白了吧,什么叫奉持斋戒。

  下一句:

  〖起立塔像〗

  是指建立道场。

  “塔”是塔寺、道场的意思。“像”是佛像,道场里供养佛像。

  今天的科技非常发达,最好的塔寺是什么?就是电台、电视台。如果你建一个佛教的电视台,二十四小时讲经、说法、念佛,这样的佛法才能够普利众生,这是“起立塔像”。

  不要误会了,不是几个人弄个小庙,建个道场,过了不几天就变质了。因为什么?信众多、供养多,什么问题都出来了。

  古人说得很有道理,建道场的时候,大家都热心地出钱、出力,都是菩萨。道场建成之后,菩萨都变成了罗刹,争名夺利、天天吵架。这样的道场,还不如不建的好。

  下一句:

  〖饭食沙门〗

  这里的“沙门”是指出家人。

  对于真正发心修道的人,我们要供养他,使他的生活没有忧虑,所谓“法轮未转食轮转”。清苦的生活好。衣食住行,基本的生活条件具备,没有后顾之忧,身安道隆,这样可以专心办道。这是供养。

  “饭食沙门”,我们要依佛制“四事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这样的供养,是正确的,是如理如法的。

  看下面两句:

  〖悬缯然灯。散华烧香。〗

  这两句真正的意义是宣传佛法,真正的意义是宣传佛法。

  下两句:

  〖以此回向。愿生彼国。〗

  这是将日常所修的功德,都回向求生净土。

  以上我们说的是中辈修行的方法。

  中辈往生的人,他们临命终时,我们看下面一段经文,这些人往生的时候,阿弥陀佛是怎么样来接引的。

  看这一段经文:

  【其人临终。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前后围绕现其人前。摄受导引。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无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这一段经文是告诉我们: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的化身示现在他的面前。虽然是化身,但是光明相好与佛的真身没有两样。又有极乐世界的菩萨圣众们前后围绕,都示现在往生者的面前,摄受导引他。这个时候,往生者即随化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往生以后,也住不退转无上菩提。只是他的功德和智慧,要比上辈往生的人差一等。

  这是中辈往生的因行和果报。

  我们看这个词〔功德智慧〕:这个指什么?是指断惑的功夫,这个“功”;这个“德”呢?是往生后的品位。“智慧”是从自性中流出来的真实的智慧。

  中辈往生,和上辈往生临终的情形相仿佛。一种是寿命到了,就是报尽往生,舍报了。另一种情况,就是修行的功夫成就了,可以自在往生了。虽然他还有寿命,他也可以不要,也能生死自在,想走就走。

  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及海会菩萨们都来接引。经上虽然讲的是化佛,来接引的是佛的化身。如果佛没有无量无边的化身,怎么能同时接引十方无量世界、无量无边的众生呢?化佛跟真佛没有两样,报身、应身、化身实际上是一身。

  与佛同来的这些大众,一定是跟往生者有很深的关系。如果没有关系,他们不可能随佛一同来接引。

  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圆证三不退,一生当中决定证得无上菩提,这个果报的殊胜,是不可思议的。

  这一类的人(就是中辈往生的人),他的功德智慧比上辈要差一点。

  “功”是修行的功夫,就是他的修行功夫,比不上上辈往生的。所以功德智慧比上辈的差一等,但是没有说他的福德次于上辈。这里说的功德差一点,福德没有差。所以说,中辈往生的人,他的福报、神通、道力,差不多是平等的。为什么?这是佛力的加持!

  那“功德智慧”怎么样区别?

  “功德”是讲断惑。佛说众生的业惑有三种:见思、尘沙、无明这三种惑。比如我们念佛往生,是一品惑也没有断,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可以说,我们的功德智慧是最浅的。

  假如我们把见思烦恼断了,本性里透出来的智慧,决定比没有断惑的人要多得多。就是我们只要透出来一分自性里的智慧,那我们就比没断惑的人,那个智慧要多得多。由于断惑的程度不同,功德也不一样。

  见思烦恼断了,这个断是功夫,这个“德”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不是在凡圣同居土,他得的果报比凡圣同居土要殊胜。这是断惑证真的果报。相好光明、寿命长短的福报,是因为阿弥陀佛本愿功德的加持,都是平等的。这在十方世界都不平等,唯独在极乐世界是平等的,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世界,所以诸佛赞叹。

  那么如果是理一心往生的,那功德就更加殊胜了,他的智慧如同诸大菩萨,没有两样。

  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想提升品位,一定要从断烦恼修起,一定要把烦恼、妄想、习气断掉。

  往生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向专念。

  老法师经过多年的观察,说:

  一个人念佛,成功的多,没有障碍,没有干扰。

  一个人一个道场,一个道场就一个人,精进不懈、死心塌地地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会把妄想、分别、执著都念掉,他得一心不乱。

  我们凡夫看不出来,他自己明了。这样的人修行一定成就!

  我记得前面我曾经说过,老法师告诉我们说:

  一个人一个道场,就是这个道场就你一个人,老老实实念这句阿弥陀佛,成就得快,成就得多。

  所以老法师告诉我们,独修比共修成就要快、要多!

  接着往下看,下辈往生的:

  【其下辈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以至诚心。愿生其国。】

  这一段经文就是说:下辈往生要具备什么条件。要具备什么条件呢?就是“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大家回过头来想一想,上辈往生也要具备这个条件,中辈往生还要具备这个条件,下辈往生照样要具备这个条件。所以说,这是总纲。一定要把握住这个总纲!

  下辈往生的这一类人,假使不能像前面上辈和中辈往生的人一样修诸功德,还是应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能欢喜、信受、爱好、修学这个法门,毫无疑惑,并且以真诚的心,回向发愿求生西方极乐净土。

  我们可以看一看,有区别。

  下辈往生的人,除了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以外,这个条件,能欢喜、深信、爱好、修学这个法门,毫无疑惑,并且以真诚的心,回向发愿求生西方极乐净土。

  这是下辈往生和上辈、中辈不同的地方,这是下辈往生的几个具体的条件。

  下辈往生的人,如果你没有像前面讲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但是他们有心、有愿,看到别人做功德,合掌欢喜,恭敬赞叹,这就等于他自己在修功德。

  所以说,念佛的人,有能力把阿弥陀佛多生多劫的功德,转变成自己的功德,那么别人修习的功德,你也能把它转变成你自己的功德。

  佛法的修行全在用心,这个心是非常重要的。三辈往生实际都是在用心,不善用心的就是下辈,善用心的就是上辈。

  什么是不善用心呢?那大家听到这儿,谁不想善用心呢?

  善用心就上辈往生,不善用心就下辈往生。

  那就讲讲什么是不善用心。

  看到别人的功德殊胜,他嫉妒、破坏。要知道,别人的功德,一点儿也没有损坏,你把你自己的功德完全破坏掉了,而且你自己造作罪业,这就是不善用心。

  比如,弘法利生的事是功德,我们对于讲经说法的法师,能障碍吗?我们决定障碍不了他,破坏不了他。能破坏的是什么?是把众生闻法的机会破坏掉了、断掉了。对于法师来说,一点儿损失都没有。

  断绝众生的法身慧命,这个罪比什么都大,决定是堕阿鼻地狱的!

  所以我在这里告诉大家,千万不要障碍讲经说法的法师们。

  看下面几句话:

  〖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以至诚心。愿生其国。〗

  这是下辈往生必须具备的条件。

  再说一遍,“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以至诚心。愿生其国。”

  下辈往生的人,你对于念佛法门,对于阿弥陀佛,对于西方极乐世界,要真正地生欢喜心,真正地深信不疑。

  这个“乐”就是爱好的意思。

  非常爱好念佛法门,修学念佛法门,丝毫怀疑都没有,用一颗真诚心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只要你具备这样简单的条件,就足够了,就够你下辈往生了。

  下面看这几句经文:

  【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这就是说下辈往生的人,他往生的时候,阿弥陀佛是怎么样来接引的。

  此人临终时,见到佛来接引,感觉就像梦中一样,这和中辈和上辈都有区别了。下辈往生的人,佛来接引他,他就感觉像梦中一样,他也能够往生极乐净土。所得的功德智慧,次于中辈往生的人。

  这是下辈往生的因行和果报。

  我们看看这个关键的词〔梦见彼佛〕:这里的“梦”不是说真的在做梦,而是说临终时佛来接引,感觉就像梦中见到佛一样。

  平时我们一听“梦见彼佛”,那就是做梦梦到佛了,佛是在梦中来接引的,不要误会。这个是说,这个梦,不是说真的在做梦,而是临终佛来接引,临终者他感觉自己好像在梦中一样。这样修行的念佛人,他在临终的时候,我们还用这个词,梦见阿弥陀佛。

  当然在下辈往生里,这个功夫啊也有浅、也有深。功夫深的呢,他也能够预知时至,也见到佛来迎。那下辈功夫往生的,只是梦见,这里的梦见不是做梦。“梦见”是说他临终见到佛,就像梦中一样,不是那样的清楚明白。换一句话说什么?下辈往生的人到他临终的时候,他见到佛以后,他没有办法告诉家人,他说不出来话。这又和中辈往生、上辈往生,又有区别了。

  我们在送往生的过程当中,也能见得到。比如说,我在送往生的时候,见到有的确实是往生了。我从他什么地方看出来呢?一个是他预知时至,这一条是最重要的;再一条,他临终之前那个表情动作,就是他见到佛的动作,高兴、笑,有时候还能用手指一指。这都是他见佛的具体表现。

  下面看这一段:

  【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愿生其国。闻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

  这一段的内容和上面又不一样了,上面是说的上辈、中辈、下辈往生,是指专修念佛法门的。

  我刚才给大家读的这一段经文,下面我来给大家解释:

  首先看〔住大乘〕:

  是指平时不是专修净土,而是一门深入修学大乘其余法门的一类众生。注意了,这个内容不一样了!“住大乘”不是专指修学念佛法门的,而是一门深入修学大乘其余法门的一类众生。注意这里有一个词“一门深入”。一门深入,所以修学其他大乘的法门,也要一门深入。

  下面一句〔乃至十念〕:

  乃至十念就是说至少十念。这里的十念,有平时十念和临终的十念。

  〔闻甚深法〕:

  是指听到念佛往生,平等不退成佛的法门,叫闻甚深法。

  下一句:

  〖若有众生住大乘者〗

  “住”是指安心住在大乘佛法中。

  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成功的秘诀是一样的,就是一个字“专”。

  下面几句:

  〖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愿生其国。〗

  这几句经文是说往生净土的条件。就是不专修念佛法门的,他是修大乘佛法其他法门的,但是他做到了一门深入。这样的往生净土的条件,就是刚才这四句话。

  “向无量寿”,就是向阿弥陀佛。这些人跟修行净土的不一样。净宗是一向专念是正修。助修也是念阿弥陀佛,正助双修都是念阿弥陀佛。

  修学大乘其他法门的,他们的正修不是念佛,是依自己宗派法门的修学,而把念佛当作附带的,这就是兼修念佛法门。这就是专念和他们不专念的区别。

  下面一句:

  〖闻甚深法〗

  就是念佛往生不退成佛之法。这个法门在一切法里,是第一甚深法,没有比这个更深的。正因为这个法门太深,所以唯佛与佛方能究竟。

  古德常常这样地比喻,等觉菩萨观看这个法门,犹如隔罗见月。这个“罗”是什么?是罗纱。什么意思呢?就是等觉菩萨看这个法门,就等于像隔着罗纱看月亮一样。什么意思?影影乎乎,看不清楚的意思。

  这些修学大乘的人,他们听了念佛法门之后能生信心,那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因为这个法门是难信之法。这个难信不是对普通人讲的,是对“住大乘者”而说的。这个理念我们要清楚,就是这个难信哪,不是对普通人说的,是对那些住大乘者而说的。因为修学大乘的人,他们还没有见性,还没有大开圆解,他有法执,有法执对这个法门很难生起信心。他能够把这个执著放弃,能够相信净土念佛法门,是具有很大的善根,这不是偶然的,我们对他们应该欢喜赞叹。

  下面两句:

  〖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

  “一念净心”非常重要,这是修大乘其他法门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非常重要的条件,而且是缺了不可以的。就是这四个字,“一念净心”,这是最低的修学标准和修学方法。

  在他临终的时候,有善友劝他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的,虽然他一生都没有念过佛,是修学别的法门的,临终有人劝他念佛,他就生欢喜心,他就能够接受,而且能够生起信心,愿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最后一念只要是阿弥陀佛,就能往生!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净土念佛法门,广大无边,普度一切众生。

  看下一段经文:

  【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这一段经文是告诉我们,不修净土念佛法门,修学大乘其他法门的人,他们有一念净信,所以他也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他的往生情况是怎么样呢?是这样的,这一位平时修学大乘的人,临命终时,以他平时的修学功夫,回向求生净土,佛与圣众也一样来接引他。他的感觉是什么样儿呢?也像下辈往生的人差不多,他的感觉,也是如同在梦中见到阿弥陀佛一样,也一定能往生极乐世界,得不退转,证得无上菩提。

  我们现在讲净化世间,从哪里做起?必须先从净化自心做起!

  现在大家提倡人间净土,净化人心,为什么做不到?原因是我希望你净化,我不希望我自己净化。如果每个人都去净化别人,不净化自己,这个世间怎么能够得到净化?

  一个人心清净,一个人的净土就现前;大家的心清净,共业的净土就现前。所以,一定要从自身做起,从自心做起,这才是正确的。

  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自性,就是一念净心所现的法界,只要念佛念到一心,一发愿,一念、十念都决定往生!

  这一品经文讲完了。

  下面说说这几个重点。

  第一个重点,“三辈九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总纲领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一句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修行的总纲领。上辈、中辈、下辈,都离不开这一总纲领。

  第二,三辈往生的条件有同有异,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三辈往生必须具备的共同条件。共同条件是这个。

  那不同在什么地方呢?

  上辈往生,要“舍家弃欲。而作沙门”,要正确理解“舍家弃欲”的真正含义。这里的“家”指田宅之家、烦恼之家、三界之家、生死之家,舍家是指舍这四种家。

  上辈往生,在家人有份儿,不要误解上辈往生一定要出家才行。上辈往生,出家人、在家人同样有份。

  上辈往生,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的菩萨圣众,现在面前,在极短的时间内,随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在七宝池莲花中化生。

  中辈往生,是随自己的条件积功累德,以这些功德回向西方,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中辈往生时,阿弥陀佛的化身,示现在他的面前,摄受导引,即随化佛往生极乐世界。

  下辈往生,能欢喜、深信、爱好、修学这个法门,毫无疑惑,以真诚心回向发愿,求生净土。

  下辈往生,临命终时,见到佛来接引,感觉就像在梦中一样。其实不是真的在梦中。

  以上三辈,是指专修净土念佛法门的,就是专中之专。

  “一心三辈”,是指平时不是专修净土念佛法门的,但是他能够一门深入,修学大乘法的其他法门,临终一念净心,欢喜,接受,生起信心,愿意求生极乐世界,最后一念、十念都能往生。佛与圣众前来接引,感觉如同在梦中见到阿弥陀佛一样。

  净土法门,广大无边,普度一切众生,这真是圆中之圆!

  重点我就说完了。

  这一节课的交流就到这里。

  感恩大家!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无量寿经       刘素云)(五明学佛网:无量寿经       刘素云)  

 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往生论) 昙注节要讲记 

 蔡惠明居士:《无量寿经》的宗要是发菩提心 

 开愿法师:《无量寿经》说什么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下(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中(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上(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叙(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景印无量寿经起信论序二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景印无量寿经起信论序一 

 陈义孝居士: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四十六 叮咛劝修 

 陈义孝居士: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四十五 菩萨往生 

 陈义孝居士: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四十二 重重诲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