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念佛十种心


   日期:2018/9/30 10:0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次列弥勒者,《大宝积经发胜志乐会》」,这一部经我们过去好像讲过三遍,就是《大宝积经发胜志乐会》。在这部经里头弥勒问佛,「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向於阿弥陀佛,是人命终当得往生彼佛世界。世尊,何等名为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彼佛世界?」这段文是《宝积经》里面「发胜志乐会」的经文。...

  弥勒问,何等名为十种心?...这段文是从《三藏法数》,「念佛十种心」这一条里头,它的出处就是《大宝积经》。前面所引的跟念老所引的相同,「弥勒菩萨白佛言:如佛所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功德利益,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彼佛,是人命终当得往生。」可见得佛为我们介绍极乐世界,时时刻刻都提到。...

  第一个,「无损害心」。此地这个十种心很重要,学佛的人,特别是念佛人,为什么?念佛人在学佛里头有特殊的地位,他是阿弥陀佛的学生。而阿弥陀佛在一切诸佛里面,一切诸佛称赞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所以地位很特殊,一切诸佛都没有的。因此弥陀的弟子,一切诸佛都尊重,为什么?尊重你的老师,连带也尊重你的学生。我们做弥陀弟子,要替阿弥陀佛争光,不能给阿弥陀佛抹黑,这十种心就非常重要。头一个没有损害心,损人利己,伤害别人,这个心决定不可以有。下面有简单解释,「念佛之人,於诸众生常起大慈之心,不加损害」,像弥勒菩萨一样,大慈大悲对待一切众生,「令得快乐,是名无损害心。」我们要常常想到,对一切众生要帮助他离苦得乐。哪些众生?不只是我们佛门同学,不只是我们这个国家民族,至少我们的心量要包含整个地球。凡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我们要一视同仁,像兄弟姐妹一样,要有这个心,这就是菩萨心肠。这还不够大,这个扩大,三千大千世界是我们释迦牟尼佛的教区,这个教区有多大?十亿个银河系。一个单位世界是一个银河系,一千个银河系是一个小千世界,再乘上一千是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是一个大千世界,总共十亿个。十亿个银河系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区。释迦牟尼佛在不在?在,不在我们地球,在别的星球上。你想想看,他的教区十亿个银河系,处处他都现身。...

  所以第一个,决定不能有损害众生的心,损害有精神、物质两方面,都不可以。弥勒菩萨问的十种心,世尊教给他的,头一个就是无损害。念佛的人常常有损害别人,这在戒律里头有杀,杀业,有盗业,有偷盗,这损害,破根本戒。我们常常想著,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个心好。...

  第二个,「无逼恼心。念佛之人身心安静,於诸众生常起大悲之心,深加愍伤,令得脱苦」,这叫无逼恼心。前面一条是大慈,第二条是大悲。大慈没有损害人的念头,大悲不能逼迫人,不能让人生烦恼,要有怜悯心,这是佛菩萨。你学佛了,还要常常逼迫人,还要叫人生烦恼,你没有想到冤冤相报,你伤害别人,你会得到伤害的果报。世界,要讲得不好听,说穿了,这世界到底怎么回事情?就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苦世界。佛能帮助我们离苦得乐,我们修这十种心就离苦得乐,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爱人者人恒爱之,喜欢帮助别人的人,别人都来帮助你,因果就在眼前。

  第三,「乐守护心」。这个乐念去声,不念乐,念要,乐是爱好、喜欢。喜欢守护,你看「念佛之人,於佛所说正法,当须不惜身命,守护爱惜」,这叫乐守护心。守护落实在哪里?落实在自己真正依教修行,这才叫守护。...我们念佛人要守这五个科目。第一个科目是净业三福,它是净宗最高的指导原则,佛在《观无量寿经》上说的,三条。第一条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第一条。第一条是佛的普世教育、人天法,我们把它落实在《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孝亲尊师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落实在《感应篇》,道家的《感应篇》;最后一句修十善业,《十善业道经》,我们称它为儒释道的三个根,从这个地方奠基础,要认真学习,要真干。

  第二福是从第一福的基础上再向上提升,没有第一哪来的第二?就像盖三层楼一样,没有第一层就没有第二层。第二层是小乘,「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就这三句。三皈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一时一刻不能离开。早年我初学佛的时候皈依老师章嘉大师,章嘉大师告诉我,三皈就像我们在台湾,那个时候从台北到高雄坐火车,这三皈是什么?就是火车票,你有这张票才能上车,而且时时保留著,路上要查票,不能丢掉,到达站后这票要交回去。他说三皈依就像这张票一样,时时刻刻不能离开,离开你就不是佛弟子。佛是什么?佛是觉悟,皈依佛就是觉而不迷,意思要懂,佛就保佑你,你觉悟就不迷惑。皈依法,法是什么?法是戒律、禅定、经教,一而三,三而一,你看每部经里头都有戒定慧。有戒,我们知道怎么做,不能没有戒律。《无量寿经》讲戒律很多,专讲戒律,三十二到三十七品,六品经专讲戒律,细说五戒十善,知道该怎么做法。禅是清净心,也教你,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要用什么心。禅是真心,要用真心处事待人接物,不能用妄心,用妄心就错了。僧是清净的意思,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对待僧要恭敬,他对我们有恩德。为什么?他提醒我们,我们看到出家人的样子,马上就回光返照,我要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他穿上这个衣服,剃了头,表法的。看到佛像就想到觉而不迷;看到经典就想到法,正而不邪;看到出家人就想到清净,净而不染。所以住世三宝对我们管用,要没有这个,没有人提醒我们,我们会常常忘掉;有这三宝,常常在我们面前,时时刻刻提醒,这就是功德。...

  第四,「无执著心。念佛之人,常以智慧观察於一切法,不生执著,是名无执著心。」执著,大小乘经里面叫它做见思烦恼,见是看错了,思是想错了。见思烦恼,世尊为了方便教学,把它分为十条,五种见惑、五种思惑。见惑的五种,第一个身见,执著身是我。哪一个人不执著身是我?哪一个人不爱惜这个身体?爱惜身体怎么办?能把这个身体保住吗?保不住。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人有命,医生能医病不能医命,你寿命到了,医生对你无可奈何,为什么?寿命到了。我这次到台湾来,我住在香港,邻居有一个同年的老先生,香港人。这个老先生大家看不出来,他懂好几国的语言,年轻的时候,世界几乎他都游历到了,有语言天才,八十八岁。我这次来的时候,我上车,他送我上车。前几天听说过世了,我都很想念他,人命无常。他的夫人还在,老夫妻每天早晨出来散步,我们一定会碰头。人有命,有业障。怎样保重身体?身体是物质现象,前面我们说过,物质从哪来的,从念头来的,从心想生。换句话说,我们的心想要好,心都是想好的,都是想善的,纯净纯善,身体当然没事情,我们纵然带著病毒的细胞都能恢复正常。

  心地重要,精神生活比物质生活更重要。海贤老和尚活了一百一十二岁,他吃的是什么?他用的是什么?住在一个是破庙,小庙,小瓦房,那个送给人,人家都不要的。在非常偏僻的地方,没有人去烧香,没有香火。没有供养,没有收入,人都不去,靠什么生活?靠耕种。寺庙附近有很多地是没有主的,他去开荒,开出来种粮食、种蔬菜、种水果。他有体力,精神又好,头脑灵活,一百一十二岁的身体跟年轻人没有两样。他还爬树,到树上去摘柿子,水果树,水果熟了上树去摘,一百一十二岁干这个事情。往生的那一天,他是晚上往生的,白天从早到晚在菜园里面工作,干了一天,拔草、浇水、整地,晚上走了,他预知时至。有人告诉他,他的老朋友、老同参跟他讲,你要走的时候我替你助念。他告诉人家,不要,不要助念,助念不牢靠,我自己念佛,自己往生。他真的是自己念佛,走的这天晚上跟平常不一样,敲引磬念佛,平常念佛的时候不敲引磬,临走这天晚上敲引磬念佛。别人很大意,没有注意到,老和尚还在那里拜佛,他们就睡觉去了。到第二天早晨做了早课,看老和尚房间里面灯是亮的,老和尚房间从来灯都不开的,这个晚上亮的,进去看,走了。一点都不麻烦人,什么事情都自己干,一百一十二岁。

  所以不能执著,一定要心地清净平等善良。最理想的就是一句佛号,我们求什么?求往生极乐世界。在这个世间决定不要去争、不要去求,於人无争,跟什么人都好处;於世无求,对什么人都没有利害关系,我无求。你求的我不求,我不妨碍你,你争的我不争,我不要,跟什么人都相亲相爱、都和睦相处,没有利害关系。跟学佛的人往来,只有好处没坏处,学佛的人不欺骗人。所以不能执著这个身,知道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像衣服一样,这我所有的,你要我可以给你,用得不好使了可以换一个,身体可以常常换。身是生灭,我是不生不灭,这个得认识清楚,我们就不会过分重视。过分重视很苦,你也照顾不了,因为你有个命在,命主宰,不是我们自己可以主宰的,要明白这个道理。什么是最健康的?念佛是最健康的。海贤可以给我们做证明,这个小庙,他的妈妈可以给我们做证明,他的师弟海庆法师也可以给我们做证明,一生过著清苦的生活,但是精神生活非常快乐,精神生活的丰富没有人能够跟他相比。

  见惑,第一个身见,第二个边见,边见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对立。我们不跟人对立,不跟事对立,不跟一切法对立,没有对立。见取见、戒取见,这两个合起来,我们常讲的成见,就是自以为是。很多人都有这个烦恼,总认为自己想的是对的,别人想的是错误的,这个要放下。能够放下自己的成见,采取别人的意见,人家欢喜;纵然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态度上要缓和。我们以自以为是、傲慢的态度对人,不知不觉得罪多少人。你在有权有势的时候,人家不敢对你怎么样,你的权势失掉之后没有人理你,那个时候你就知道苦。这种情形在社会上,只要细心,处处能看得到,我们要有高度的警觉心。再一个就是邪见,错误的见解,一切错误的见解都在邪见包括了。

  这五种错误见解断掉,证须陀洹果,你是真正佛弟子,小学一年级,须陀洹果。须陀洹,那就是圣人,不是凡夫,他虽然没有出六道,他在六道里头有一定的期限,人间天上七次往来他证阿罗汉,他就脱离六道轮回,不能小看他。神通,本能恢复两种,六种神通他有两种,有天眼通、天耳通,我们一般人看不见的他能看见,他能看到天神,他能看到鬼神,我们看不见;他有天耳通。提升到二果,就又有两种神通出现,他心通,别人心里想什么他知道;宿命通,自己过去世再过去世,二果圣人应该知道几十世,甚至一百多世以前的他都知道。阿罗汉能知道五百世,所以在二果圣人的话,几十世是没有问题的。到三果就有神足通,神足是变化,能分身。能分身、能变化,到什么地方去不需要交通工具,他意念想到哪里,他身体就到哪里,他有这个能力。第四果阿罗汉有漏尽通,漏尽就是六道里面烦恼断干净,超越六道轮回。小乘是这六种神通都得到的时候是四果罗汉,但是从二果以上要断思惑,就是思想,错误的想法,初果完全断见惑。思惑有五种,贪瞋痴慢疑,五毒,这五种断不了,六道出不去。贪、瞋恚、愚痴、傲慢、怀疑,对圣教的怀疑,对伦理道德的怀疑,这五个字不好。见思烦恼统统断尽了出六道轮回,这里头五个字有一个就出不了六道。念佛人用什么方法?用一句佛号,把这些东西统统放下。念佛的心里不夹杂贪瞋痴慢疑,不夹杂前面讲的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十条完全没有,才能脱离六道。念佛人有一个好处,自己没有能力断,阿弥陀佛佛力加持你,能帮助你断掉,在往生这刹那之间,这些念头都不会起来,不会干扰你,你平平安安往生到极乐世界。

  第五个是「起净意心。念佛之人,能离世间杂染之法,复於利养等事常生知足之心,是名起净意心。」这个净意心就是清净心。清净心怎么样才能得来?第一个,妄念放下,杂念放下,出家人对於别人恭敬的利养也要放下。如果不放下就不能往生,就不能超越六道,一定要放下。无论多少统统放下,放下好!辗转布施,愈施愈多,这是早年章嘉大师教给我的。他帮助我改造命运,叫我发心,希望我出家学释迦牟尼佛,我完全听话。我没有寿命,寿命只有四十五岁,真的,一点都不假,四十五岁以后的寿命是佛给我的。...

  第六,「无忘失心。念佛之人,求生净土,成佛种智,於一切时念念不舍,是名无忘失心。」这一句其实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念念不忘无上菩提,心心流入萨婆若海,跟这句的意思完全相同。...

  第七,「无下劣心。念佛之人,常行平等之心,於诸众生尊重恭敬,不生轻慢」,这叫无下劣心。这一条重要,一定要落实,就是说以平等心待人接物,对一切人事物都要恭敬。对事的恭敬是认真,把它做到尽善尽美;对人的恭敬是礼貌,是以真心待人。世出世间法讲到最后,就是讲到真心跟妄心,妄心对人是六道凡夫,真心待人是佛菩萨。永远用真心待人,为什么?因为你是弥陀弟子,弥陀用真心,我们不能不用真心。

  第八,「生决定心。念佛之人,不著世间言论,於无上菩提之道深生正信,毕竟不惑,是名生决定心。」我们学佛的人,修净土的人,一定要知道,我们这一生走一条路,一个方向,西方极乐世界;终极的目标是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学习,希望在极乐世界一生证得无上菩提,我们的愿望就圆满了。所以要知道在这个世间作客,可别当真,这个世间样样都是假的,没有一样东西可以带走。能够带走的,这一句佛号,对极乐世界坚定的信心、愿心可以带走,其他的统统要放下。

  末后这两个,第九,「无杂染心。念佛之人修习功行,种诸善根,心常远离一切杂染烦恼」,这叫无杂染心。也就是说一切人事物,无论是善是恶,都不要放在心上,心不能有杂念、不能有染污,这比什么都重要。

最后,「起随念心。念佛之人虽观如来相好,而不生爱著之心,於无念中常念彼佛,是名起随念心。」这是真的,我们是凡夫,佛在经上讲的,阿弥陀佛的报身,身有八万四千相,相有八万四千随形好,每一个相、每一个好放八万四千光,这个我们不能想像、无法想像。我们的想像就观经上常说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八十随形好也就很难了,比较方便专观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要想到它的因与果,观相好是修因,希望将来得殊胜的果报。譬如舌相,佛的舌头伸出来可以把脸盖住,这是好相。他为什么有这么好相?生生世世不妄语。说法给人做证明,我不骗你,舌头伸出来你们看看,你行吗?三世不妄语,舌头伸出来舔到鼻尖,三世不妄语,佛是生生世世不妄语。我们要修不妄语的戒,才能得这个相好。三十二相每一个相都有因,修因才能得果报,这是佛的因果教育。所以虽观相好,不生贪恋,这就对了。如果有爱著之心,就又变成烦恼。海贤老和尚说得很好,一切随其自然,自然是最好的。我们想要怎样怎样不自然,不自然就有缺陷,自然就没有缺陷。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第七十二集)  2014/7/7  台湾台南极乐寺  档名:02-041-0072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       念佛十种心)(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       念佛十种心)  

 吴润江上师:净土法门开示集要 

 吴润江上师:净土法门之钥(又名:净土心要) 

 如本法师:净土法门 

 陈兵教授:净土法门实似论 

 净界法师:净土法门的特色 

 净界法师:念佛不等于修净土法门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五讲 净土法门的实修与检非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四讲 净土法门修持的正助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三讲 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二讲 净土法门的特质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一讲 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法的真实之教 

 净界法师:修学净土法门应该注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