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寂雯:能明自心方是道


   日期:2008/6/3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九六年的九月份,我应缘份的指引千里迢迢来到白塔寺(位于四川中江县)拜见海空上师,当晚得上师心法传授密宗大法,几分钟即圆成法性,在法力的调理下,出现了种种令人不可思议的感受以及无法解释的事实。一代高僧海空上师因时节因缘故创立并向众生开示的佛教密宗修习大法——“如意轮金刚法”,其功法之殊胜,法力之强大,已是众所周知,不容置疑的,相信各位同修者都已亲证亲见,这里无须一一赘述。
  能够拜海空上师为师习修“如意轮金刚法”的人,无一不是受他们善业的指引。在接受了“三皈、五戒”之后;在了解佛和“苦集灭道”的圣谛之后;在习修“如意轮金刚法”得定开慧之后,他应是世界上最开心不过的人。因为他既无恐怖,也没有烦愁,永远宁静安祥,不为突变所恼乱沮丧,能如实地洞见一切事物的真相。我在习法后的短短几个月内,能够有今天这样平和的心境与健康的身体,无一不是上师教化的结果。感谢海空上师因众生因缘故所创建的“渡河之舟”——如意轮金刚法,愿她的法能为人类带来智慧、和平与快乐!
  佛与凡夫的区别,只在悟与迷上,觉悟即见佛,痴迷即是凡夫,而这由迷转悟的过程,即是我们漫长而艰苦的修行之路。所谓纤毫不染,无任何疾病痛苦。上师说:“人病有两种:肉体的病和心智上的病,有人可以一年、两年,甚至一百年肉体都不生病。但是世间除了心无染着的人(就是说除了阿罗汉以外),心智方面能有片刻不染尘生病的人,确是稀有难得的啊!”修习“如意轮金刚法”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扫除肉体上的疾病,而且还要涤荡YIN欲、憎恚、怠惰、嫉妒、焦虑、不安、疑惑等心智上的骚乱不净。以冀最后导致知实知见一切事物本性的最高智慧,即“悟”,而证入最终的真理、涅槃。海空上师也曾经开示道:“佛教有一句名言:‘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也就是说,一切烦恼,皆由心生;一切痛苦,皆由心受;一切善恶业缘,皆由心起。心是何物?大般若经说:‘心本无生因境有’。其旨是在‘本无生’上因缘而起。换言之,世间一切法,莫不从心中流出而归于心,而治心之大事,是一切功法的基础,只有克服了肉体上的疾病才能进而克服心智上的疾病;而心智上的疾病不克服,又会导致肉体上疾病,这是各位同修者亲自体验,有目共睹的,也是许多修法者最初拜师学法的目的,但是,“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巅。”这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也不是海空上师十年闭关苦修苦行证得此殊胜大法并开示众生的最终目的。习修此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断除造成肉体上疾病的根源——心智上的疾病,解除一切业障,得大安乐自在,成就觉果,转迷为悟,回归本源,直至真理(涅槃)。海空上师交给我们的是彻底斩断人世之苦的智慧之剑,切不可牚握宝剑却当砍柴之刀。纵观习修同仁,修身者多,修心者却少之又少,我恐各位同修者舍本求末,不能真正理解与运用此法的殊胜,急切之心,无目远道,所生误区,难以言表。
  何谓“心智上的疾病”呢?海空上师曾开示道:“使心不平静而生烦恼疾病。主要原因是‘贪欲’。因贪欲而生嗔恚,因贪欲而生痴愚,因贪欲而生妄念,因贪欲而神魂颠倒,贪、嗔、痴是生一切恶业乱心的根源。贪,即对物质与精神上的渴求。痴,即不明事物的事实本象。“贪”、“痴”较易理解与认识,殊不知“嗔”在佛法里却被列为人生首恶之一。嗔的释义是:对众生或苦难有关诸事物起不善欲。它的功能是为不快的心境及不良的行为奠下基础。主要表现为见富愿贫,见智愿愚,见美愿丑,见人快乐反愿其痛苦,见人行善反说其施恶等等。在心智上得“嗔”病的人,在我们周围不觉其少,反觉其多,更可怕的是,得了“嗔”病的人不仅对此没有意识,还反而找出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支掩盖自己在心智上的“嗔”病,不仅害人,最终害己。不修自己的“乱心”,不戒除“贪、嗔、痴”的表现,既使暂时地克服了肉体上的疾病,但自己的这颗“乱心”,也将会变成埋藏在身体里的“定时炸弹”,最终将自己彻底毁灭。故海空上师开示道:“世间一切法,莫不从心中流出而归于心,而治心之大事,是练一切功法的基础。”上师的谆谆教诲,愿各位同修者切记莫忘!
  如何才能克服“心智上的疾病”呢?也就是如何才能真正断除烦恼,脱离人世的苦海呢?佛为我们指出了八条转迷为悟的途径,即八正道:正见、正思、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而这八条途径的主要目的在促进及完成佛教的基本训练,也就是掌握彻底克服“心智上的疾病”、解脱人世痛苦的方式——戒、定、慧三学。戒学,它包括了正语、正业、正命,它是建立在对一切众生普遍爱护,慈悲摄持的广大观念上的,是以增进个人及社会生活和谐快乐为目的,也是“克服”心智疾病不可缺少的基础。关于持戒、守戒,相信众多修习者都能紧记。由戒生定的定学,包括了正勤、正念、正定,也就是心智的锻炼,即培养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敏锐的洞察力。心定则能“观”到万事万物的真相。定学正是克服“心智疾病”的过程。如今,各位同修正在习修的“如意轮金刚法”,正是海空上师交给我们的治疗“心智疾病”的灵丹妙药。此法在习修时,以口持咒不停,手结印不散。回向上师本尊体相,意则一切不管,摄于相,不取于相,念头起时不去理它,一心只顾持咒,念起来随来随扫,随扫随空,扫至无可再扫,自然证入三昧,使颠倒、杂乱、妄执的假心成为真如实性的常住真心。这种无上密乘的修习大法,在过去因其戒律严格,仪轨繁杂等多种原因,一般不开示与众,授法机会颇难求。而今海空上师慈悲,为救众生离苦得乐将此法向众生开示悟入,以广结善缘,随缘得度。我们各位同修应万分珍惜这难得的机缘。那么何谓用“真心”洞见事物的本来面目呢?具体讲就是在情绪的感受上,可以如实地观察到各种感受,如愉快的或不愉快的,或中性的感受以及它们在体内生起,消失的过程;在心智活动上,可以准确地判断所生起的念头如何是否YIN逸,是否嗔恚,是否散乱,以及该念头如何生起,如何消失,如何展开,又如何抑制,摧毁。当我们心中充满嗔恚嫉妒或柔情慈悲的时候,此时我们的态度不是一位法官,而是一位科学家,以真如实性的“真心”来观察它,审度它,我们就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它的真实性,就不会对各种情感情绪产生妄想。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说,当我们心嫉妒,由嫉妒而产生的憎恨心理使我们失去了理智。奇怪而矛盾的是:一个心生嫉妒的人并不是真正地知道自己在嫉妒,但一旦察觉这一心境,看到自己在嫉妒,就变得不好意思,自知可耻而开始平息。我们应当以客观的态度,敏锐的洞察力审察嫉妒如何生起,又如何消失。当我们明了这一切,嫉妒之心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这种客观的态度。敏锐的洞察力的培养,就需要我们进行心智锻炼,即定力训练,而这种“一心不乱”的心智锻炼,正是我们对海空上师所授“如意轮金刚法”的习修。通过习修,可以控制住我们的乱心;通过习修,可以去除贪、嗔、痴的妄念;通过习修,可以洞察事物的真实本相,去除心智上疾病,进而彻底斩断造成肉体上疾病的根源。得定开慧,慧学,包括正见、正思。即直窥最终实相的最高智慧。慧学是我们克服“心智疾病”的最终目的。此时,我们的心已自由和自主,不再失陷为万事万物的奴隶,转苦为乐,转迷为悟,直证菩提。一个人一旦内心有戒、定、慧的观照而无所染着,从表面上看去,他是一如往常地待人接物,但纤尘不染的心智使他倍感健康和快乐。因此,我们在修行时,万不可本末倒置,应重于修心,而不应带着一颗“乱心”来修身,如果这样习修,永远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健康,真正的解脱。关于这一点,海空上师有很精辟的论述:“心平才能气和,气和才能精生,精生才能神具,神具才能归心,心生诸法,法用于行,如是用功。”愿各位同修能够真正的修心养性,“登万仞之顶,造九层之巅”,转迷为悟,转婆娑为乐土,成就圆满。
  我习修《如意轮金刚法》半年来,其中的感受非言能表,师父为度化我这个顽劣众生,费了种种苦心,受了种种诽议。我写此文时,适逢海空上师五十寿辰,世俗之物品,已不能表达我对恩师的切切之情,“以心相照才能复以恩泽”,在这里,我唯以此文献给师父,含泪叩谢恩师!愿恩师功行圆满!愿恩师开创的“如意金刚法”在全世界弘扬光大!
  最后,让我以在海空上师闭关修行处抄录的两幅对联与各位同修共勉:

“天下千般事费尽心机总随无形之缘
  世间万种缘攀到头来还是空手而归”
“心生万种法法因事立还应事事而立
 性随千般业业由心破可为心心所破”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寂雯       道场)(五明学佛网:寂雯       道场)  

 圣轮法师:直心是道场 当下即是禅─ 浅释「禅」的真义 

 直心是道场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十四章 道场圆加行 三观齐妙功 

 楞严悲华法师:楞严禅师、慈宗及其道场简介 

 宋智明居士:《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道场尊像念佛正观第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梦参法师:庄严道场——释《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一》节录 

 如瑞法师:道场宗旨 

 冯学成居士:漫谈《信心铭》 第三讲、建立人生的根本道场 

 妙祥法师:直心是道场——为僧众开示坐禅 

 宋元居士名家文集:礼念弥陀道场忏法卷第十(王子成) 

 宋元居士名家文集:礼念弥陀道场忏法卷第九(王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