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界法师:第七识、第八识到底存在吗?


   日期:2018/11/25 11:2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问:诸大乘经论,皆云:「万法唯是一心」,此中云何列八?

  净界法师答:八识,诸位,它不是八个自体。不是说你有八个心,不是这个意思。你的心还是只有一个,只是就着它的分工的作用,哪一个识负责什么,哪一个识负责什么,从它的作用安立了八个,不是说你有八,不是你一块心切成八块,不是这样。那么现前一念心识,根据它的作用分成八块。当然我们前面一再的强调,你必须把心识分成三大类,异熟、思量、了境,这个是最好的分类。那么这个目的为什么要开出八识呢?因为我们从八识的差别作用当中,来观察缘生性空,悟入一心实相。八识的目的,只是告诉你一个概念:所有的外境,都是你自己变现,自己去攀缘它的。

  这和笔者的认知是一样的。

  对于第七识和第八识,自古以来教内就有两派,认为没有,和认为有。

  到底有没有?

  其实如果弄懂七识、八识的性质后,就不存在有没有这个疑惑和矛盾了。

  七识、八识,并不是像前六识一样,是一个单独存在的,可以指认的物件。比如眼识,使我们看见东西,耳识,使我们听到声音……这样人们就可以肯定它们是存在的。而七识、八识并不是如此概念。

  前六识造业,落谢下种子,每天我们都会产生很多很多的种子,有善、有恶,加上无量劫来的种子,那真是无量无边。这些种子我们把它当成一个集合,这个集合,就给它取个名字就叫阿赖耶识,也即藏识,也即仓库的意思。好似你把一些玉米堆在地上,然后上边盖上遮雨布,说这是我的仓库,可以呀。仓库是指这暂时的集合而已。一旦把玉米拿走,遮雨布收起,仓库也就自然消失了。所以“金刚道后异熟空”。

  因为阿赖耶识并不是一个具体的识,只是一个集合,那么它的性质就随着里边的东西而转变。仓库装垃圾,这就是个垃圾站,仓库装粮食,就是粮站,仓库装珠宝,就是宝库。这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说阿赖耶识是染净合体,是清净本性和无明妄心的合体。

  七识,也不是一个具体的识,它是含藏在前六识当中,是前六识的一个本质因素。

  当人通过前六识起心动念造业时,里边都有一个“我”的因素:我看到、我听到、我吃到、我想到,等等。那么每一颗落谢的种子里边,自然就有一个“自我”的因素。将来这些开花结果时,也必然就会有“自我”的因素,这就自然形成了对自我的执着。为了表述上的方便,就把这个自我的因素冠名为末那识,排名老七。

  冠不冠名、排行老几,其实都无所谓,而自我的因素肯定是存在的。同时也明白了,如果起心动念没有“我”,那么存入仓库的种子也就没有“我”的因素,也就无所谓末那识了。没有了“我”,轮回自然也就消失了,因为轮回的前提就有一个“我”从前世到今生到来生;没有了“我”,分别、妄想的第六意识也就没有了生出的根,也就自然枯死——这就是阿罗汉的境界呢!当然大乘的修法不是掐死第六意识,而是转换,喜欢分别、妄想的第六意识转成妙观察智。

  修行无非就是做这个工作:当你看到外境时,凡夫是生出贪嗔痴,二乘人是不理它、关闭前六识,大乘修行人则是正视它、观照它、看破它、放下它。婆子烧庵公案说的就是这样三个阶梯。

  修行,就是在修第六识和第七识,六识、七识转了,前五识、第八识自然跟着变,所谓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因为我们凡夫开始修行,是不可能直接修前五识与第八识的。因为前五识所见为现量,而第八识呢,只有到法身大士的阶位才可以觉察到。所以凡夫只能是两个选择:第六识与第七识。中下根机的,从第六识修,比如布施、持戒等六度万行,以及诵经、念佛、拜佛、放生等等,这是绝大多数人要走的路,而上等根机的,比如慧能大师及其弟子那样的,是直接从末那识——第七识修。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第七意识它跟第八识是分不开的,因为它们俩是在一起的,因为第七意识执著第八识为我,所以只要有第八识在,就一定有第七意识的影子在里面,第七意识向内执著第八,向外干扰第六。所以你讲第八的时候,你不可能离开第七的。只是说我们在分析事情的时候,把它切开来,但是现实生活两个是挤在一起的,你有第八就一定有第七在,所以你有果报,你一定有一个自我概念。

  再回到最初的话题。七识、八识并不是一个可以指认的具体的东西,现在想来,难道前六识不也是一个性质吗?其实哪里有眼识、鼻识、耳识呢?都是如来藏性罢了,但因为业力,众生形成了六根。如来藏性表现在眼根上,就显出了眼识,表现在耳根上,就显出了耳识,如此等等,“现前一念心识,根据它的作用分成八块”。

  就好似太阳在天上,阳光布满虚空,你在屋里拿着一块方形的镜子,阳光通过方形镜子一照,屋里自然就显出一道光,是方形的光,在墙上也显出一块方形的光影;你右手还拿着一块圆形的镜子,于是屋里就又射出一道圆形的光,墙上还多了圆形的光影;桌上还有一块三角形的镜子、还有一块六菱形的镜子,那么屋里就多了一道三角形的光、六菱形的光,墙上就多了一块三角形的光影、六菱形的光影。阳光本身哪里有方形、圆形、三角形的形状呢?不过是落谢在镜子上,折射出来的效果罢了。

  同样,一精明落谢在六根上,分出了六识,不同的六根也会生出不同的六识。如果是人的眼根,那么表现出的眼识就分辨出颜色;但如果是狗的眼根,表现出的眼识就成了黑白。这又像阳光通过立体菱形镜子,能发出多彩光,而通过普通镜子,只能发出单色光。其实都是阳光,镜子不同,现出的外境也就感觉不同了一样。

  一精明被我们肢解分成了八块后,然后我们就被眼识所欺骗,跟着眼识转:看见美的,就贪,贪不到,就嗔;看见丑的,就厌恶……如此,起心造业,无有终期。

  其实,你拥有怎样的眼识、怎样的耳识、乃至怎样的意识,不过是业力使然。同时,不管业力如何使我们的六识乃至七识兴风作浪,而其本质永远是如如不动,永远是清净无染的如来藏性啊。

  “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楞严经》佛陀早已揭示出来了呀!

  修行,就是要超越业力造就的六识,回归到一精明的本性中去。所谓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