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见闻觉知与见性


   日期:2018/12/8 10:4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什么是见闻觉知呢?眼识之用为见,耳识之用为闻,鼻舌身三识之用为觉,意识之用为知,又云识。

  见闻觉知为一切有情众生所具之功能,不是一切物质皆有。或者说是只有动物类有,植物和矿物质是不具有此功能的。见闻觉知是说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依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而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分别功能:眼识之用为见,耳识之用为闻,鼻舌身三识之用为觉,意识之用为知,又云识。智度论四十曰:‘问曰:何以故三识(鼻、舌、身)所和合为一,三识所知别为三?答曰:是三识助道法多,是故别说。余三识不尔,是故合说。是三识但知世间事,是故合为一。余三亦知世间,亦知出世间,是故别说。

  所谓「见性」,是见到了心的「清净觉性」,心的本来面目。《楞严经》的「七处徵心」与「八还辩见」这二章,对「明心见性」过程之本末推究,说得甚为详述。今就「七处徵心之一隅来探讨所谓「见性」。

  《楞严经》在「七处徵心」的过程中,阿难尊者以心推度寻找,把这能推度的心,定位为「我的心」。

  佛陀当下指正说:「此是妄心非清净真心」。阿难很惊讶的说:「若是这推度的觉知心不是真心,那麽离开了这了别的觉知心,则所谓,心」,不就变成像石头般的无知觉了吗?」

  佛陀为了让阿难尊者明白,真心非断灭无知,但也不是见闻觉知的虚妄心。

  佛陀说:「若汝执悋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

  又说: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影事,我非勅汝执为非心,但汝於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

  这两段话,可以说世尊已为我们直指了「心性」。

  我们的见闻觉知是依六根对六尘所起的作用,我们能推度的是第六意识心识,是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所起的分别心识。

  「见闻觉知」都建立在「根境相触」的因缘条件下所产生;若是离了因缘,觉知的一切现象就不存在了;现象未生时,所谓「真心」在那里呢?我们要如何找到真心呢?

  方法就在佛陀所说:「真心应离诸一切色香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但汝於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

  「前尘」就是已觉知的现象,比如电灯亮了,心已知道了,已知道就是感官已产生作用的尘境,就是「前尘」。我们的感官与尘境相触时,所认知的一切「知觉与感受」,都是分别心,比如想起小时候,就会显现「我的存在」;或思惟法义时,心就显现思惟的功能;不想时,一切存在与感受就消失了;当我们心不想,眼不看,耳不听,我们的心在那儿呢?如果我们离开了「六根与六尘的觉知」,还能找到那个能作用的心,才是「真心」。

  心的寻找或伺察都是「见闻觉知」的功用,都是经过意识的分别,才有了别的心识;如果空掉这个分别的心识,把心安住在「灵知」上,不起分别时;这个灵灵不昧的明觉心,独耀虚空,是否就是真心呢?

  佛陀说:「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影事。」众生无始以来的攀缘习性,令心无止境的在追逐外境所产生的「知觉与感受」,这就是「见闻觉知」。在禅修上,令心缘於一境来止息妄想攀缘,可以暂时止息「攀缘妄想」令心安住於一心清明;这「清净心」没有妄想干扰,犹如万里无云万里天,亦如一轮明月挂天空,觉照无边,守住在这个清净的心境中,就是「内守幽闲」。

  但是住於清明的一心中,依然不离识心作用,因为心有「守」,就有「能所」的觉知,不是心的本来面目,

  所以名为「法尘影事」;这「法尘影事」是「意根」与「法尘」所产生的结果。

  内守幽闲的「守」是不离当下的觉知;「幽闲」是清净无扰,没有烦恼,没有妄想的心境;然而,即使令心入於空无边处,或识无边处而安住於当下,不起忆想丶不起作意,外境来时任它来,去时任它去,心念始终不离当下,依然是「内守幽闲的法尘影事」。我们要如何突破内守幽闲?看似无门却有门,乃决定於现观缘起,相应般若慧。

  所谓「真心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乃是说色香味触诸尘所起之见闻觉知是依缘起而来,

  一切现象皆是生灭法,终将幻化无实性。而「真心」具足一切功德,犹如六祖慧能说: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一切见闻觉知,是真心「依境而显」的作用。

  凡夫因为迷失「真心」,不能澈见「见闻觉知」是因缘所生,是幻有的现象,才会把「见闻觉知」误为「真心」,执「见闻觉知」为「实有感」,所以迷为众生。

  如果能够明白「现象乃因缘所生,缘生缘灭,空无自性。」不迷於「见闻觉知」为实有时,当「见闻觉知」的因缘灭尽时,「真心」不随因缘而灭,历历明觉;「清净心性」就如乌云消散,慧日自然显露了;我们众生是因为妄执「见闻觉知」为「实有」,所以「慧日」才会被乌云所覆盖。

  也因为「真心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所以佛陀才说:「我非勅汝执为非心」,我不是要你把「见闻觉知」认定为绝对不是真心。

  在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中有一段对答话,学人问黄蘖和尚:「祇如目前虚空,可不是境,岂无指境见心?」(心如虚空不起境相,不是真心吗?)

  黄蘖禅师答说:「什麽心向境上见?设尔得见,元来祇是照境心,

  如人以镜照面,纵得眉目分明,元来只是影像,何关汝事?」

  你用什麽心来看到境界?所见到的境界,一定有一个能见的我,与所见的境;就如照镜时所见的境,这个「境」是「根境相对」时,所产生的「见闻觉知」,不论你观照得多清晰,都是「生灭的法尘」,不是不生不灭的「真心」。

  学人又问说:「若不因照,如何得见?」

  「心无境不显」,如果心不观照,怎麽能知道心的存在呢?

  黄蘖禅师答说:「若涉因,常须假物,有什麽了时;「汝不见道,撒手似君无一物,徒劳谩说数千般。」

  如果必须起照,才能知心性的存在,不观照时,就找不到心性的话,这个心性不就变成中断性,不是不生不灭了。

  如果心性不能明明了了,如在眼前,所说一切,不就只是妄想戏论吗?犹如本来就没有,却是东扯西扯的扯了一大堆。

  又问:「他若识了,照时亦无物。」若是照见了「心中了无一物」呢?

  师答:「若是无物,更何处得照?汝莫开眼寱语。」

  若是了无一物,那用什麽来照呢?不是明明有照的功能,怎麽说无物呢?

  「 但汝於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从见闻觉知的生灭心中,找出不生灭的「真心」;

  它的方法与要领,是从「因缘法」中洞观「根境」所生的一切法,都空无自性,如幻如梦;从「诸法毕竟空」中解开对「见闻觉知」执为有的错觉;当不再对现象执为实有,就随之歇下「我执」所产生的分别妄心;「真心」会在歇下妄想分别後,犹如拨云见日,法尔透出。

  黄檗禅师说:「尔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时无栖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是尔清净法身。」

  息灭了「有无」分别,乃至一切根境对境所产生的分别妄想後,心性的般若慧光,自然如日正当中,虽然空无一物,却是朗耀法界,不照而照,此是「诸佛清净法身」;法身不会堕在了无一物之中,它会随缘普应,也名为「无所住而生其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心见性       楞严经)(五明学佛网:明心见性       楞严经)  

 逸尘居士:禅定指要 九、用《楞严经》的思想来指导修定 

 惟觉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惟觉法师:如何明心见性 

 惟觉法师:明心见性 见性成佛 

 惟觉法师:明心见性 见性成佛──九十三年度结夏开示 

 惟觉法师:明心见性 见性成佛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楞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楞严经》决定可靠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明心见性与证果三者的区别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九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八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