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圣玄法师:话不要乱说!佛陀教你正确的说话之道


   日期:2018/12/30 10:4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文/圣玄法师

  夜里的寺院静谧而安宁,与同参道友的晤谈亦是难得的学习机会。

  听他说起自己参访善知识的经历,心中不由得神往,原来我们生活的世间还有这么多住持正法的高僧大德,可谓幸甚至哉。

  忽然,一同散步的法师说起一位大德时,提高的声调:“你知道他的修行有多好吗?他从来没有说过别人的过失!”

  “哇,那真是厉害!”我也不由得赞叹。

  但这句话刚一出口,我便愣住了!不说他人的过失——这很难做到吗?为什么我会如此惊叹呢?大概是自己平日里常常造口业,对最基础的“五戒十善”都疏忽了。

  听人说,管好这张嘴,修行或能成功一半,大概也有些道理!

  管好嘴

  唐代时候有一位鸟窠道林禅师,住在一棵大松树上。

  一天诗人白居易来参谒鸟窠禅师,请教他:“如何是佛法大意?”

  鸟窠禅师说了那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简单而明了。

  白居易心有不甘,却说到:“连三岁的孩儿也知道这么说。”

  鸟窠禅师告诉他:“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管好自己这张嘴,恐怕是修行中最简单的一件事,也是最难的一件事了。

  三岁小孩都知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但是要做到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恐怕还真是不太容易。双手好不容易修来的功德,就让这一张嘴给漏了个精光。

  《楞伽师资记》中说五祖弘忍大师:“缄口于是非之场,融心于色空之境。役力以申供养,法侣资其足焉。调心唯务浑仪,师独明其观照。四仪皆是道场,三业咸为佛事。盖静乱之无二,乃语默之恒一。”

  大师的境界让人神往,且不论他安心的法门如何高超,若连“缄口于是非之场”都做不到,还想修个什么行,岂不是“鼠唧鸟空”的妄想!

  说闲话

  五代十国时期,有一位永安禅师,有一次在禅坐时,在禅定中见到两位僧人靠着走廊的栏杆在聊天,竟有许多天人在暗中来拥护倾听他们谈话,可是过了一会儿,天人全部离去,有恶鬼围绕在旁边唾骂不已,等他们走了,恶鬼气冲冲地将他们的足迹扫除还不解恨。

  永安禅师很不解,便在禅定中与这些恶鬼沟通,原来这两位僧人一开始在探讨佛法,天人都赶来倾听学习;聊着聊着,就变成了叙旧闲谈;再到后来竟然谈起了名利之事,所以原本拥护他们的天神厌离而去,连恶鬼都不屑于他们的言行,扫去他们的足迹才解气。

  永安禅师大为震撼,终生都没有与人谈论无意义闲话,更勿论名闻利养、生活享受之事。他圆寂后,舌头烧出舍利子,十分柔软,如同红莲花的叶子一般。

  讲绮语

  仔细地检点自心,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四种口业中,最容易原形毕露的,恐怕就是“绮语”。

  生活中没有压力时,说一些绮语,还以为是幽默潇洒。但只要生活的环境稍有改变,这分“自在”的假象便不复存在,则常常说一些“苦所逼语”,乃至说离间语、粗恶语了!

  这便是大家常说的“软暖习气”,贪图安逸,躲在温柔乡里,失去了精进的动力,最终将好不容易修来的暇满人生浪费在了恭维和闲谈之中。

  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里说:“若佛法外能引无义所有书论,以爱乐心受持赞美,以大音声而为讽颂,广为他人开示分别,皆名绮语。”

  只要是以贪染爱乐之心来说,导人安乐解脱的佛法以外,没有利益的文字语言,都是绮语。

  弥勒菩萨还将绮语分成了七种:

  斗讼诤竞语——挑起争斗的话。

  诸婆罗门恶呪术语——外道以恶心诅咒别人的话。

  苦所逼语——平常的抱怨、因为发泄恼怒而说的话。

  戏笑游乐之语——一些嬉笑的语言,骄慢放逸、导欲增悲。

  处众杂语——在大众中聊天、杂乱的话。

  颠狂语——因为醉酒、神志不清而说的话。

  邪命语——为了获取不正当的利益而说的话。

  我想起上学的时候,认识一位学长,他可谓是我的人格榜样,而他的说话方式,常常给我带来鼓励与启发。或许也正是因为他的语言简洁有力,又总是让我接受,所以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总是很高大!

  有一次,我看到书上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但是自己并没有消化,就给学长打电话,和他分享这精彩的观点,也想着在与他的交流中,去重新审视这段话的道理。

  我说到激动处,学长却严肃地对我说:“我怎么觉得你变了,你怎么可以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强词夺理,不顾逻辑呢?”

  我一时语塞,一直以来我们都坚持“真理最重要”,而不是以立场和胜负为先。尽管学长并不是佛弟子,但我们之间互相尊重,切磋琢磨的交流却常常让我对佛法更加笃信,这是真实语的带给我的信心。

  还有一次,我刚参加了一次禅七,回到学校以后便与他结伴出游,在路上他对我说,“发现你这次变化很大,以前你经常拧着眉头,现在从吃饭到说话,一直都在笑,看来禅修挺有用的!”

  他的话不仅是对我的肯定,给我带来欢喜,也让我发现自己的改变,鼓励我在修行的路上继续下去。

  但语言仅仅是“可乐”还不够,言语之中能“有所利益”才好。

  有一次我似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周围的人也都非常高兴,在言谈之中流露出些许骄傲。他低下头,思索了一会儿,却对我说:“你记得吗,以前我写过一篇文章,讲的是‘捧杀’。”

  “哦!记得!”鲁迅先生说,“现在被骂杀的少,被捧杀的却多。”当周围的人都在称赞、鼓励、安慰自己的时候,总是谈起自己的优点,这会让人忘乎所以,看似这番称赞“皆大欢喜”甚至可能是“真实不虚”,但的的确确会让人自然而停滞不前。

  所以蕅益大师说:“种种恶逆境界,尽情看作真实受益之处。名利、声色、饮食、赞誉、供养种种顺情境界,尽情看作毒药毒箭。”

  以前总不能理解,为什么赞誉供养都是毒药呢?现在每每提防着“捧杀”这个词,提醒自己所谓的“皆大欢喜”不过是对自我的贪爱,没有什么利益,甚至是有损道业的。

  而在《长阿含经卷十二》中,讲到有外道怀疑佛陀并非是正遍知,不然为什么有的事情,不愿意向大家说起呢。

  佛陀却告诉弟子们:“如来于彼过去事,若在目前,无不知见;于未来世,生于道智。”也就是说,佛陀并非不知道,而是不愿意说。

  过去、现在、未来的事“虚妄不实,不足喜乐,无所利益,佛则不记”,或者“事有实、可乐,而无利益,佛亦不记”,又或者“事有实,无可喜乐,无所利益,佛亦不记”。

  那么什么样的事情,佛才会去与人谈起呢?

  “事有实、可乐,有所利益,如来尽知然后记之!”

  只有“是真实的事情”、“令人欢喜接受”、“令人获得利益”的应时语、实语、义语、利语、法语、律语,佛才会去说起。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说话之道       圣玄法师)(五明学佛网:说话之道       圣玄法师)  

 圣玄法师:学佛这么久了,你还执著​在“不执著 

 圣玄法师:“活在现在”距离​“安住当下”中间 

 圣玄法师:吃饭也能修行?佛陀有教诲 

 圣玄法师:把功德回向给众生,我吃亏了吗? 

 圣玄法师:面对诽谤最好的因应之道 

 夏坝仁波切:菩萨的说话之道,你学会了吗? 

 圣玄法师:我适合在生活中修行吗?三道选择题帮你认识自己! 

 圣玄法师:你把观世音菩萨赶跑了吗? 

 圣玄法师:学会诵《楞严咒》,相当于给你的人生开了外挂! 

 圣玄法师:悉达多太子,生日快乐! 

 菩萨的说话之道 

 圣玄法师:普贤菩萨的祝福 其实你我并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