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恒顺众生,怎么个“顺”法?


   日期:2018/12/31 18:2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常随顺诸众生 尽于未来一切劫

  各位师父、居士们,我们今天继续一起学习《行愿品》。首先还是祈请大宝恩师加持我们能够如法地讲说和听闻。上一次我们讲了“常随佛学”里面的这些颂子,有讲到出家的,有讲到说法的,有勤修波罗蜜的,还有不忘失菩提心的。今天我们要讲“恒顺众生”——第九大愿。

  二、恒顺众生

  前面“常随佛学”是“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就讲到“自利学成,果上利他。平等悲心,真实拔苦与乐,遍空时而无尽”,接着就是“以上常随佛学之总结,以下发起大乘利他五道之门,以恒顺众生为主眼”。这里接着就是“恒顺众生”,“恒顺众生”在《普贤行愿品》的长行里面是这样的,“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讲了很多众生的差别,乃至“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这里就是长行讲的“恒顺众生”。“恒顺众生”,在前面略讲的时候,有提到说,“恒顺众生”是不是就是一切都要随着众生、一切都听他的,他怎么说,就怎么做?(答:不是。)不是的话,那“恒顺”是什么意思?

  下面我们就看,刚才念的长行,这里有两个“何以故”,就是“为什么”。第一个“为什么”,谓但需顺佛,何需顺生?这里就是讲要平等,“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要随顺众生,那么这里就问,为什么要随顺众生呢?我们是“常随佛学”,接着就来“恒顺众生”,既然已经常随佛学了,佛就是我们的导师、是我们的榜样,他了知一切法,他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去做,只要依佛所说而行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顺众生呢?这是长行的问题。

  回答是怎么回答呢?“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反过来就是说,若不随顺众生,则为“不随顺供养诸佛”。这两个是这样的关系,也就是我们仅仅只随顺诸佛而不随顺众生的话,仍然是不随顺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基于这样的理由,所以“常随佛学”之后还要“恒顺众生”。这里接着又问“何以故”,为什么“令众生欢喜”就令诸佛欢喜?比如你的好朋友叫你去杀鸡,你杀了鸡,他可以吃鸡了,他就欢喜了。你令他欢喜了,是不是就令诸佛欢喜了?(答:不是。)那就“何以故”——为什么“令众生欢喜”则诸佛欢喜呢?这里怎么解释呢?如果别人对你说:“我喜欢杀鸡,我要吃鸡,你给我去杀一只鸡来,这样我欢喜,你不杀我不欢喜。”你不去杀鸡,他就不欢喜。你不令他欢喜,是不是就不令诸佛欢喜呢?这个怎么解释?

  这里我们接着看,怎么回答呢?为什么令众生欢喜就令诸佛欢喜?“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诸佛如来以大悲而为体性,就是诸佛如来的心性当中,智慧、方便两方面,一切相智和大悲心,都是具足的。凡是诸佛的心性,必定是依大悲心而转的。

  这个大悲心是从何处而生呢?——悲心的所缘境,就是众生。缘着众生,起离苦的行相,这样就是大悲心。起了大悲心,以此作为因,然后才能生菩提心。前面我们说过,在说七重因果的时候也知道,大悲和菩提心是因果关系。生起大悲心可以进入上士道,生起菩提心,进入大乘道。若无大悲心,则一定不会生出菩提心;若无菩提心,一定不能成等正觉。因为菩提心是一切相智的因,如果前面不生菩提心,则后面一定不能生出佛陀的一切相智,就不能成等正觉,不能证得究竟的灭谛。基于这样的理由,也就等于说,如果要成佛,如果要常随佛学,要达到究竟圆满的无学道,那必定要起大悲心;而大悲心要生起,必定不能离开众生——缘众生,生起离苦之欲。

  所以,在长行里面还讲,众生是根,诸佛菩萨就像花果一样,花果离开了根子,就不能长出来了。所以,大悲是最关键的,要贯穿着整个菩萨道的初中后。如果不缘着众生起离苦之欲,这是无法生起的。由此就知道,令众生欢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随顺众生。要令诸佛真正欢喜的话,那就是要令众生欢喜。令众生欢喜,这里有一个标准,就是“随顺”。随顺的话,就是要饶益。随顺他的根器——“根行”,软中上品;还有“界行”,以及他的“随眠行”。[1]比如说这个人是贪相应的、瞋相应的,或者痴相应的,随顺着他这样的种种特色、差别进行饶益,使他能够趣入修行之门,并且得到圆满的究竟。

  因此,整个菩萨道贯穿了什么呢?——利他。利谁呢?利众生。如何饶益?随顺众生的根性而饶益,不是随顺自己的喜好而饶益。随顺我们的喜好而饶益,就是我认为、我喜欢这样子去饶益,比如说他喜欢吃辣的,我给他吃苦的,不给他吃辣的,这样是随顺自己的喜好。如果他适合吃辣的,那我给他吃辣的,这是随顺。同样的,众生生病的时候,他适合吃这样的药,就给他这样的药,而不是说“我认为”、“我喜欢”,仅仅依着“我喜欢”给他吃什么药。这是差别。

  1.大乘资加二道

  a. 接人之道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这个颂子在海公上师的科判,就是“大乘接人之道有四”,在“恒顺众生”里面。我们可以打开科判看一下,“恒顺众生”里面是依着资粮道、见道、修道、无学道这样来分的,这是一个总的框架。首先,大乘的凡夫位,是资粮道、加行道;发起菩提心,进入了资粮道。凡夫位就是资加二道,圣者就是见道、修道、无学道。

  在“恒顺众生”这里,一开始就是资粮道,在资粮道这里,没有把资粮道和加行道分开,是“资加二道”,也就是胜解行地,这样合起来讲的。胜解行地里面又分成两个,“接人之道”和“应事之方”。这是海公上师的科判。“接人之道”,是对于有情方面的,又分了四个:对于有情、对于同行善友、对于善知识、对于如来。这里都是众生,都是有情。“应事之方”,做什么事呢?这是后面的。

  在“接人之道”的四个里面,前面是总的有情;后面第二个也是有情,但是是属于自己的同行善友,同行善友当中尤其是指僧众;第三个是善知识,善知识主要指的是自己的师长,善知识、善友;最后一个是如来,就是佛陀。这些都是众生,他们各有特色。总的来说,这四个都包括在一切众生当中。那么如来和非如来的有情,这两个是相违背的,就是已成佛和未成佛的众生。在“善知识”和“同行”当中,既有凡夫,也有圣者,也有如来,这是不定。总的来说,我们对这四种众生这样发愿,还有他们的判法也是不同的,有各自的特色。今天要从这四个方面来讲。

  第一个就是“有情”。总的来说,发的愿就是“恒顺众生”,总的都是“恒顺众生”。这里是特别的,对一切的有情。

  (1)对于有情

  我常随顺诸众生,

  尽于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广大行,

  圆满无上大菩提。

  看这个颂子,这里“我常随顺诸众生”,随顺众生的“根行”,软中上;“界行”,还有“随眠”。随顺众生做什么呢?为了令他“圆满无上大菩提”,这是最后第四句,这是目的、所为。为了要令众生获得无上的大菩提,那就要随顺众生的根性,而令彼趣入,随着他的根性而开发他的善根,使他趣入大乘。

  这样的时间,是“尽于未来一切劫”,时间极为久远。“恒修普贤广大行”,“恒修”就是无有厌倦,对普贤的广大行,普修习之。

  这里就是自己要这样的修,修什么呢?修“随顺众生”,令彼趣入圆满的大菩提,为了达到令自他都证得圆满的大菩提,这里“圆满”这个词,实际上后面还有一个意思,圆满什么?圆满菩提的资粮。菩提的资粮就是两种——福智二资粮。这就是总的颂子的意思。“随顺众生”,令彼趣入圆满的大菩提。

  首先要趣入大乘,令彼发起菩提心,然后达到无学道,而“极善开演”,表现普贤行之一切理趣。[2]这里就概括了整个菩萨道。所以,在《显明佛母义之灯》里面,这叫“擐甲正行”。“擐甲正行”就是摄修六度的智慧而摄持的菩萨瑜伽,或者是菩萨道,这含摄了从初发心到无学道,用六度来摄持,六度依一个度又摄持其余的度。因此可以说,这个颂子含摄了整个菩萨道的修行。

  这是“总”,我们对于一切有情就要这样的发愿,随顺他们的根行、器界,然后我们经劫地修行,不厌倦,达到什么目的呢?达到令彼获得圆满的大菩提。这是非常广阔的一个愿。

  海公上师的《颂解》说,“以平等意志,无我具悲”,“无我”是智慧,无我慧。然后“具悲”,那是方便。“于彼有情慈喜无逆,随顺物机,布施爱语,引导进道。来日虽长,精进益他无厌。此是大乘接引对人之总道,亦是成佛始终不易之大方便也。尤必自身精进,恒修普贤愿行诸支无缺,而成彼利行同事之功,令彼增上圆满无上菩提”,这就是总颂。

  第二个是“对于同行”,同行善友。

  (2)对于同行

  所有与我同行者,

  于一切处同集会,

  身口意业皆同等,

  一切行愿同修学。

  这里的同学,我们都知道,学校里的这些同班同学、同校的同学等等。同学,那就是所学都是同的,也可以说同一师学,我们的导师都是佛陀。同一个导师,而修学什么呢?修学正法。修学什么正法呢?修行的正法。修行的正法可以达到什么目的呢?就是究竟可以断烦恼、得解脱,成佛。我们可以说这个颂子就摄集了皈依僧的学处的一个要点。

  在我们知道,对于僧宝,我们应该发什么愿呢?有什么看法呢?——对于僧应修“共受财法”的正行。在《瑜伽师地论》里面有这样讲到,“共受财法正行”,如果共住的同梵行者同受利养,就叫共受财的正行;同趣尸罗、同趣正见,名为共受法。[3]

  财法,前面讲过,我们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的时候,希求有这样圆满的条件:能有说法的,也有“衣食无忧”,具足修法的顺缘。我们对于僧主要是希求什么呢?“共受财法”。财,对于一个梵行者、一个出家众来讲的话,是同受利养。出家人是在一个僧团当中,他们的利养是相同的,不会说有的人特别多一点、有的人特别少一点。比如服装也是一样的,吃的也是一样的,受到的待遇都是一样的,这是平等。在法方面,有见和行。见,“同趣正见”;然后“同趣尸罗”,尸罗就是戒,戒主要是行方面。由见导出一个共同的行,所以这叫共受法。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财法”是不可或缺的因缘。在修行佛道的过程中,我们修行的助伴就是僧,也是不可或缺的。他的作业是什么呢?僧宝的作业就是“勇猛增长业”,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想要不退、还要增长的话,那依僧是非常重要的。由着依僧,我们就可以不退,能够生起勇悍、欢喜。

  同受财法这两点,如果我们按照现在来看,我们和出家众主要的是共受什么呢?居士众,主要是从出家众那里共受法。通常而言,出家众以修行为主,他所学的、所修的法,从时间上、从条件上说,要比在家众好一些。那么在家众亲近出家众以后,可以从共受法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出家众从在家众这边,主要获得什么呢?共受财。因为从现实当中来看,出家众依据戒律,不会直接地从事经济创收、生产劳作,因此他的四缘——衣服、饮食、医药、床敷卧具,这些主要是从居士边共受的。这样各有侧重不同。当然,像有些宿世的因缘福报很大的一些高僧大德,他本身也摄受许多徒众而自然会有很多的利养。这样的话,这些徒众是直接从他那里去共受财。通常而言、总的来讲,是(像前面)这样分别的。

  在这个颂子里,我们可以从共受财法来分开看,也可以从六和来分。六和,就是戒、见、利养,还有身、口、意,这六个和。这里都突出了一个重点,就是和合,还有同:“同行”、“同集会”、“身口意业皆同等”——同业,“一切行愿同修学”——同学行愿。这个颂子当中突出了一个“同”,这里的“同”,我们要了解,它的特色就是相同——我们简单地看起来,就是相同。那么,是不是凡是相同的,就是我们这里要说的所要发愿的同行?这倒不一定。因为世间也有很多这样的同,同一单位、同一种工作、同一种想法,比如说赚钱。这种“同”和我们这里的“同”是有不一样的。我们这里的“同”,主要是见的同,我们对修行具有同样的一种看法,然后起修。

  “同”,有主动和被动的。一般我们世间的想法,是希望他与己同,就是别人和我相同;这里的,我们佛教的“同”,是自己与他人相同。同,本身会有一个标准,比如说要同、要和合,那以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和合?这就牵涉到了法。比如说僧团,我们要和合,我们要同一个知见、同一个戒律,自然的,我们就会想到一个标准。有了标准,然后我们去“同”,这样的话,是依法而同。

  世间就不一样,比如说你自己开一个单位的话,那自然而然的,你说要这样子,就是这样子;说是那样子,就是那样子。这种是依情感而同,这样的“同”是根据你的福报和实力,以及你的想法而决定的。我们在修学中的“同”——“同学”的“同”,不是这样的,主要是依法而同。在目标确定以后,比如我们都知道,说我们都要持戒,我们不能杀人、不能杀鸡杀猪。确定以后,凡是依着这个标准,我们向它靠近,就是“同”。这就驱除了我们的“我执”、“我见”、“我慢”等等。达到“同”,这就需要我们去修行,需要我们去锻炼。

  虽然我们提出了一个“同”,但是并没有强迫任何人。比如一个僧团里,我们并不强迫一个人:你一定不准杀生,你杀生的话就违背我的标准,我就把你赶走。而是说,凡是愿意遵守这个规则的、愿意持戒的,我们就住在一起,然后一起遵守我们的规则,这是共同的、自愿的一个约定。这不同于强迫,比如我们制定一个不能吃白菜的规则,然后叫别人来认同、来随顺,这样的话不是法同。这个我们要注意。在这个当中,要把人和法分开。不分开的话,就找不到不同点,就会无法解决问题。

  ——《普贤行愿品讲记》宗宙法师

  注解:

  [1]《圣者贤行愿王释义》:【毕竟圆满菩提行,趣入随顺有情行,极善开演其贤行,尽未来劫普修行】为令证得无上菩提,自内圆满二资粮行。“随顺一切有情”根行、界行、及随眠行而开发之,令诸有情趣入大乘。“极善开演”:表普贤行一切理趣大乘正法。如是三行,于尽未来一切劫中,无有厌倦而普修行,是即名为“被服铠甲”。

  《圣者贤行愿王释义》注:根行,软中上根部分差别。界行,种性之义。随眠行,烦恼品所有粗重随附依身,说名随眠。

  [2]《圣者贤行愿王释义》:“极善开演”:表普贤行一切理趣大乘正法。

  [3]《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四:共受财法正行者:谓彼共住同梵行者,同受利养,名共受财;同趣尸罗、同趣正见,名共受法。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恒顺       众生)(五明学佛网:恒顺       众生)  

 大寂尼师:无间地狱罪刑求一念间息苦暂住不得,除非业尽方得 

 大寂尼师:地藏菩萨连地狱都去救渡,末法的人道众生更易救渡 

 傅味琴居士:要有智慧眼 才可与众生方便(观世音菩萨圣诞开 

 傅味琴居士:恭礼弥勒不败尊 慈心常与众生乐(2007年弥 

 傅味琴居士:不退菩提心为解救众生倒悬之苦 

 傅味琴居士:释迦佛为我们被业障所缠的苦恼众生特地讲了这部 

 傅味琴居士:大慈大悲愍众生,成就无上菩提道(2004年观 

 傅味琴居士:2005庆祝释迦佛成道并为海啸受灾众生息灾祈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